【平權事業】公平的大學招生遊戲程式
坎塔爾(Rebecca Kantar),一位從哈佛大學輟學的27歲的創業者,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她說,美國人對上大學的執迷使最富裕和成績最好的學生受益,卻讓絕大多數人不能勝任未來的工作。她說,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從幼稚園到高中所接受的標準化考試帶來的雪崩效應,課堂上教授的大部份內容都是受一個產值高達100億美元的行業驅動。金字塔的頂端是SAT(美國高考學術能力評估測試)和AC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這些延續了好幾代人的選擇題考試仍然是決定哪些人可以進入頂尖院校的標準之一。
在坎塔爾看來,這些考試幾乎不能揭示某位學生在大學畢業後能否取得成功。正如FBI的調查所披露的那樣,SAT和ACT可以被人為操控:這項陰謀的策劃者讓父母為他們的孩子提出申請,在基本上不受監督的環境中參加考試,然後代表他們提交假分數。坎塔爾稱:「這個體制所融合的東西最多對約30%的孩子起作用。對剩下的孩子都不起作用。」
坎塔爾是Imbellus的創辦人,這個洛杉磯初創公司旨在重新發明考試方法,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挑戰人們普遍認可的學生應該學習的東西。Imbellus開發出來的數碼評估辦法類似電子遊戲。它們讓用戶置身於一個模擬的環境中,給考生佈置一系列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把考生完成任務時的決策過程捕捉下來。另外,由於每一次模擬提供的都是獨一無二的用戶體驗,按照設計它們應該可以防止作弊。
在2018年,超過200萬名學生參加SAT考試,190萬人則參加ACT考試。坎塔爾認為,這些標準化的考試從兩個方面加劇不平等情況。最明顯的一點是,它們給比較富裕的學生提供優勢,這些學生可以花錢參加輔導和考前準備課程,或者就像「校園藍調行動」所調查的案件一樣,花錢買假分數。另一種影響更加有害。至少早在高中時期,課堂教學就是為了提高孩子們在大學入學考試中的表現而設計的。但是,這些考試衡量的是孩子們已經知道的東西,而不是僱主和經濟學家所說的他們未來需要發展的品質:解決問題、批判性推理、合作及創造力等。坎塔爾說:「我很想推出一些新的考試,相比現在的考試,我希望這些考試所施加的標準能夠以一種更好的方式來影響學校課程。這樣的考試不太關心誰能上哈佛誰不能上哈佛。沒錯,這很重要。這是一個社會話題。但是,它沒有另外一個問題重要,那就是改變從教育到就業這整個體系的默認設置,從而讓它對所有孩子都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坎塔爾提倡基於項目的學習而不是熟練掌握內容,而且還要鼓勵學生將他們的知識應用到課堂以外的地方。她並不是一定支持德國式的體制,在這個國家,學生在進入高中之前就決定了今後是要上大學還是直接就業。相反,她主張設立一些標準,迫使學校優先教導學生如何為自己思考。她說:「即使是最精英的職位所需要的人類智慧也和30年前大不相同。仔細看看各個領域的任何一項工作,無論是藍領還是白領工作,其中所涉及到的思考技能都變得越來越難了,而不是越來越容易。」「我的觀點不是將教育和就業重新連接起來,以便直接將孩子們從大學輸送到工廠去工作。我所主張的是,學校應該少關注一點既定的資訊,多關注孩子成為成年人後必須擁有的思考能力。」
坎塔爾意識到,要想找到能夠接受她這些考試的觀眾還需要挑戰僱主們對學歷的執迷。對於一位想要從事高級電工或程式人員這類職業的學生來說,進入一所四年制大學然後累積背負數十萬美元債務是沒有什麼經濟意義的行為。麻煩在於,公司在作出僱用決定時,過分看重學士學位,即使是對於那些不需要學士學位的職位來說。造成這種現象的部份原因是他們沒有時間和資源用其他方式來評估應徵者的技能。如果Imbellus可以證明它的考試方法能夠幫助這些公司識別他們本來會錯過的人才,就會比較容易說服教育機構開始讓學生參加這樣的考試。坎塔爾只需要一個願意將其招聘流程當作她產品實驗室的合作夥伴。她找到了一個:麥肯錫。
在過去18個月中,來自20個國家的大約5000名麥肯錫求職者參加Imbellus的這個評估,同時還參加該公司傳統的選擇題考試。對於大約一半新員工來說,他們在Imbellus評估中的表現是決定他們是否接到面試通知的一個因素。22歲的卡拉斯托亞諾娃(Presiyana Karastoyanova)是保加利亞人,在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攻讀金融學碩士,她在去年11月申請麥肯錫的工作後參加了這兩種考核。她為筆試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不知道當她面對一台安裝了Imbellus類比程式的手提電腦時會發生什麼。「我以為只是即興發揮。」
麥肯錫打算在今年底前將參加Imbellus評估的應徵者數量增加一倍,甚至開始允許一些人在家中的電腦上完成這項評估。該公司人力分析和測評主管麥克納爾蒂(Keith McNulty)稱,隨著時間推移,這個數字還將「大幅增長」。早期的數據顯示,和麥肯錫傳統考試的得分相比,某位應徵者在Imbellus解決問題類比程式中的表現是一個略強的指標,更能顯示出她是否將被僱用——儘管坎塔爾表示,這些結果並非「驚天動地」。而且,要證明這些人在工作中將比其他人更加成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需要那些在現階段對這種評估有興趣的公司採取長遠的眼光看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他們不進行這方面的投資,以促使學校進行調整,教會學生這些深度思考的技能,他們最終將無法從後備人才庫中找到符合職位所需要的認知本質人才。」
「我只是想讓人們知道我們不會停下腳步。在某個時候,它會發揮作用,不管是耗時5年、20年還是50年時間,也不管這是否意味著我要單獨行動還是和其他人合作。我真的非常確定我最初的使命和研究是正確的——現在的這種考試必須作出改變。」坎塔爾說。撰文/ ROMESH RATNESAR
#公平 #大學 #招生 #遊戲程式 #美國 #入學
本文節選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第168期,如欲查閱全文,歡迎訂閱
★★★訂閱聯絡方法★★★
網站:www.bbwhk.com
電郵:bbwhk_cir@modernmedia.com.hk
訂閱即送全年iPad∕iPhone版App閱讀權限
統考 成績 標準 在 倪重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考試之外的教育邏輯】
這幾天瞄到一則新聞,覺得相當有趣。在今年學測公佈前,高雄中學與高雄女中的一些學生,發起了「終結放榜新聞,拒絕成功模板,停止製造神話」的連署請願活動。學生們一方面對於校方提出承諾書,希望校方承諾未來不再主動發出採訪通知、主動將學生成績或錄取結果資料洩露給媒體,並拒絕接受相關採訪。另一方面,若校方拒絕承諾,學生將在放榜日當天(明天)到採訪現場舉牌抗議,向社會傳達理念。這個小小的抗議活動,我看了後,十分感慨。(請參考活動臉書)
我向來認為考試對於檢驗學習成果,是一個看似快速卻不好的辦法。在這樣的學習機制下,不論是老師或是學生,甚至是家長,都養成一個模式,就是我們要快速的找到標準答案,快速地檢討問題,拚命檢討自己的缺點。在這樣的模式底下,我們傾向於養成一種非黑即白的價值觀,不是對的,就是錯的。錯的要越少越好,缺點要越少越好。我們花很大的心力在看自己的缺點,讓自己儘量去做「正確」的事情。當把著眼點放在對不對、正不正確的時候,我們很自然會一直用批評的角度去看小孩,很難看到他的優點。
我常常跟朋友坦言,我從小就是一個無法適應考試的人。對傳統考試帶動的學習,我得不到努力學習的成就感。但當我高中之後找到自己的興趣,按照自己的興趣去探索,用身體去做、去體驗、去完成(比如音樂、攝影),我反而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的兩個兒子踢球十年了,很幸運地遇到陳信安教練。一開始兒子會接觸踢球,純粹是因為他們覺得踢球好玩。陳教練著重孩子興趣的培養,以啟發與鼓勵的原則,挖掘發揚每個球員的優點和特質。讓小孩從愛上踢球開始,接著接受訓練、學會如何比賽,然後認知到團隊合作與個人發揮,最後才是贏球。孩子在快樂的學習過程當中,教練總是以正面的態度去看待他們。從他們在小學、中學一直到高中階段,因為陳教練正面的教導方法,讓孩子們的足球技巧和觀念,一點一滴成長。孩子們蛻變的幅度之大,讓我歎為觀止。我認為這就是正面看待孩子優點的很好教學範例。
這幾年來,我一直致力於非體制性的教育,搞足球學校,成立基金會推廣電子音樂教學,在台北市文化局長任內成立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學校,都是秉持相同的理念,為孩子們多找到一些可能性。最近,我還嘗試將電子音樂教學推廣到體制內教育,嘗試在考試升學外的邏輯外,推廣啟發與鼓勵的教育。今年,108課綱即將實施,這個標榜素養教育的課綱,似乎也引起很多家長的焦慮。我認為重點或許不在課綱本身,而在於看待教育的心態,台灣所有的家長、老師應該都要學習正面看待每個學生,找到每個孩子的優點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