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綠氫能源上的發展(08/26/2021 風傳媒)
氫將是人類最清潔的燃料,其燃燒只產生水而不排碳,由於這種對環境的友好性,氫被稱為「完美能源」或「未來能源」。
氫廣存於地球之中,其能源密度極高,且可以氣態、液態及固態的氫化物呈現,以適應各種運儲方式及應用環境的要求,和化石能源相比,其製取更為方便,不受地區因素的限制,也不會因資源分布不均而引發地緣政治風險,通過可再生能源製氫,將促成碳中和的實現。
作者:胡僑華
太陽能製氫是前景最好的製氫法
目前以化石燃料做為主原料的煤氣轉化法占全球氫製備總量的95%,而以電解水製氫的的比率不足5%,以太陽能製氫的比例更小。其實以太陽能製氫已有40年的的發展歷史,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製氫方法之一,值得繼續努力研發。
當今全球在建的以可再生能源製氫項目總計80GW(1GW = 100萬千瓦),在2020年新增的項目即達50GW,就像過去十年風能和太陽能的價格成倍下降, 一旦形成規模效應,即大幅降低其LCOE成本(Levelized Costof Energy,均化能源成本)。
日本百年老店──電氣產品製造商東芝集團(Toshiba)正在全球布置此具「未來能源」之稱的氫能,並以大規模可再生能源製取綠氫,做為碳中和時代的解決方案。
放眼全球,日本是近年來最熱衷發展氫能的國家之一,利用碳捕獲(CCS)實現平價化石燃料的脫碳製氫,以及可再生能源製氫,對能源自給率甚低的日本而言,用零排碳的可再生能源以製取清潔、高效且較易儲運的氫能,無疑是「後福島時代」得以兼顧能源安全和碳中和目標的理想選擇。
早在50年前東芝就開始做氫能方面的研發,當時日本的氫路線是烴類或醇類重整製氫,但現在零碳的理念下,近10年已全面提升氫能體系。例如東芝燃料電池體系全部都是純氫製備,其燃料電池系統H2Rex 在日本國內已累計交付了100台以上,這種100KW的模塊化單元,可根據需求做靈活組合,啟動後不及5分鐘時間,高效管道或儲槽中的氫氣轉化為電能和熱能。
從製氫到氫利用的全程實現了零排碳
以東芝的新氫能綠合中心為例,利用太陽能電解水製備氫氣,並直接將其應用於東芝的府中工場的燃料電池驅動叉車(Fork lifter)上,不但叉車運轉不排放二氧化碳,且因利用可再生能源作為製取氫能的燃料,從製氫到氫利用的全程實現了零排碳。當突發災難時,這套小型分布式能源亦可大顯身手,做為一條生命線為300名受災群眾提供一週所需的電力和熱水供應。
綠氫雖有諸多優點,但在全球範圍內仍為成本高居不下所困擾,在日本要靠政府的政策來支持。此外光伏、風電仍存在間歇性問題,且因電網調峰要求甚大,導致棄風、棄電的狀況經常發生,若將這部分電力轉換為氫能儲存起來,需要時再予釋出,成為最理想可靠的結合。亦即可再生能源與電解質製氫技術綑綁在一起,製造出完全的綠氫。
在日本國立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的帶頭下,東芝與另外兩家日本企業合作的福島氫能研究基地(FH2R)已於2020年成立。東芝在該領域所長的是對電力系統、電子設備及控制系統的深入了解,及對氫的長期技術累積,目前正與上游製氫企業研討合作。
在氫能起動階段,東芝呼籲政府對全行業給予政策支持,鼓勵更多企業參與氫能產業鏈的完善,並儘早明確氫能使用的法律及規範,在此前提之下,氫能成本才能隨著規模效應而快速下降。
氫能成本的下降有賴於一個足夠大且高速成長的下游市場,東芝正在推動純氫能燃料電池系統H2Rex儘早應用於日本及中國市場,使其成本符合市場潛在的需求,並聯合中國合作夥伴一起開拓市場。
福島事故讓東芝不得不脫鉤核能
實際上東芝對於 「終極能源解決方案」的認知,在福島核能事故之後,出現了徹底的轉變,東芝曾是全球核能領域的重要領先者,旗下擁有歷史戰績輝煌的美國西屋電氣公司。但2011年發生的福島核能事故,使全球核電技術放緩,建造成本陡增,西屋電氣申請破產保護等諸原因,東芝最後選擇脫鉤核電資產。
2020年10月日本首相菅義偉在臨時國會上發表施政演說時宣布,日本將爭取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净零排放,這標示做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及第五大排碳國的日本,在氣候議題上的立場有了巨大的轉變。
日本的溫室氣體排放中,至少有80%來自能源範疇。二氧化碳零排放並不是最近才有的呼聲,早在〈京都協議書〉及〈巴黎氣候協定〉且更早以前,就進行了與此相同的探討。
福島事故改變了全球滅碳的思路,2011年之前,日本及歐洲都將低碳發電目標寄望於核能,但現在已轉變為寄望於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除了氫能之外,東芝還有其他頗具競爭力的的能源業務和碳捕獲及儲存技術,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條件與與特徵,進行靈活的組合,無論在水電領域、光伏領域及地熱領域,均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該項目建有全球最大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10 MW(1萬千瓦)級製氫裝置,正在驗證清潔低成本的製氫技術,在此所產生的氫氣不僅使用為平衡電力系統,還為固定的氫燃料電池系統,及移動的氫燃料電池車輛(汽車、巴士)等提供動力源。
日本的綠氫發展可供台灣借鏡,台灣現行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僅20%,卻以進口液化天然氣以支持50%的氣電 ,與其如此,不如投資於光源充足的澳洲建立液化綠氫廠,並進口台灣以取代LNG(主成分為排碳的甲烷)以供發電,達成低碳及無排碳的能源承諾。
本文作者胡僑華為工程專業經理人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www.storm.mg/article/3875207?mode=whole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70的網紅蕭美琴立委辦公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來國際間對能源爭奪皆有積極作為,對地緣政治、全球軍事布局皆產生影響。以日本為例,為發展氫能源安倍首相宣布將全力補貼氫能車,日本與台灣同屬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因此對核能有一定程度依賴,但311地震後我們必須重新檢視我國整體能源戰略,不能繼續依賴舊論述,借鏡其他國家策略,正視我國自主能源發展的潛力,...
綠氫 價格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好氫能前景 德國尋求與台灣合作(08/22/2021 風傳媒、新新聞)
德國加速廢核、廢煤之路,明年底前所有核能電廠如期關閉,2038年之前關閉所有燃煤電廠。由於碳價越來越高,燒煤就像在燒錢,德國聯邦經濟能源部能源政策司長赫登(Thorsten Herdan)預期,市場力量會使得燃煤電廠提前關門。「德國政府大力發展氫能,投入90億歐元建立氫能價值鏈,並且將尋求與台灣的合作機會。」
作者:謝錦芳
德國9月底將舉行國會議員改選,選後新政府的重要任務是針對《氣候保護法》所訂2045年前達成「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的目標,提出具體的措施。
台德能源轉型論壇10日舉行線上會議,赫登發表演說時指出,德國憲法法庭要求聯邦政府訂定進步的氣候法,不能把問題留給下一代。聯邦政府提出新的《氣候保護法》,將德國「氣候中和」的目標從2050年提前至2045年。這對德國的工業、能源、運輸和建築等,公與私部門,每個部門都面臨極大的挑戰,到了2045年,所有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必須達到氣候中和,溫室氣體排放要降為零,可能還要把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抽出來。
在此之前,德國原來的目標是在2050年之前,減碳80%。赫登表示,工業界主要成員以往總是強調自己屬於那剩下的20%,可以擁有排碳權,現在這些空間都沒了。
400億歐元助轉型 結合工業、能源與氣候的策略
新冠疫情衝擊各行各業,德國聯邦政府通過振興方案,在1300億歐元的振興預算中,提撥400億歐元用於協助產業能源轉型與氣候保護。赫登表示,這是一筆龐大的預算,協助工業邁向「氣候中和」,提升工業的競爭力,投資有助於「氣候中和」的資產,這是一項結合工業、能源和氣候的策略。
德國明年底前廢核,而且廢煤時間可望提前。赫登指出,「由於碳價格高漲,沒有人想投資燃煤電廠,金融業對這類投資案也興趣缺缺,我認為市場力量會迫使燃煤電廠提早關門。在廢煤之後,氫能是最佳替代選項。未來必須發展更多再生能源,發展綠氫。我們的目標是協助能源產業去碳,同時也要協助其他所有工業去碳。」
「氫能是未來能源,德國積極找尋國際合作機會。」赫登回答《風傳媒》提問時表示,德國聯邦政府去年提出「氫能戰略」,主要有兩大項,包括在德國境內建立氫能生產鏈,並且從其他國家進口氫能。目前有62個計畫正在進行。
台德合作商機 看好離岸風電結合氫能生產
他表示,「台灣在離岸風電方面有很大濳力,離岸風電可以結合氫能生產,德國與台灣有很大合作機會。可以利用風電需求不高時,把多出來的風電用來生產綠氫。」
由於目前氫能的成本高,必須擴大市場,讓價格逐步降下來。他說,德國聯邦政府提出90億歐元預算發展氫能,其中70億歐元用於建立德國境內的氫經濟,另20億歐元用於國際合作計畫,包括與台灣的合作。
論壇中,經濟部能源局局長游振偉表示,蔡英文總統已宣示將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台灣也將發展氫能。德方詢問,台灣是否有具體計畫,可惜,台灣目前尚未提出淨零路徑,也沒有氫能戰略。
從德國能源轉型的經驗可以發現,早期再生能源價格高昂,德國政府以躉購制度補貼,提供20年保證收購,使得再生能源穩定成長。過去10年來,再生能源價格已大幅下降逾8成,預估未來20年,再生能源市場持續擴大,價格還會再降。同樣地,氫能在發展初期,成本較高,但隨著市場擴大,價格可望逐步下降。
台灣若要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除了太陽能、風能之外,氫能是必要的選項。國際上,德、英之外,日、韓也投入大筆預算積極發展氫能,做為零碳策略的一環,台灣若要發展氫能,取代天然氣,必須擬定「氫能戰略」,讓企業有所依循,不能只有口號。
完整內容請見:
謝錦芳專欄:看好氫能前景 德國尋求與台灣合作 (08/22/2021 風傳媒、新新聞)
https://www.storm.mg/article/3894574
♡
綠氫 價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恭喜台灣隊奪得東京奧運第一面銀牌
#東奧的獎牌是什麼做的?
東京奧運傳來台灣奪牌的捷報,楊勇緯選手奪得柔道銀牌!也是台灣代表團在奧運柔道史上的第1面獎牌,寫下歷史紀錄。
除恭喜外,想談談東京奧運的獎牌,是從廢手機等「#城市礦場」中取得的原材料製成。
#史上最綠的奧運
日本去年宣示2050淨零碳排,東京奧運更喊出「為了地球和人類,一起更好」(Be better, together — For the planet and the people)宣示要讓東奧成為有史以來最環保的奧運會。
從奧運開幕的「綠氫聖火」,到「廢原料獎牌」,讓全世界看到日本的決心。
除了史上最綠的東京奧運,近期還有兩大國際事件:
(一) 7/14歐盟新綠色政綱「Fit for 55」,碳關稅版本出爐,2023年盤查進口商品碳排放,2026年徵收碳關稅。
(二) 7/16中國的碳交易市場正式上線,超越歐盟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
面對全世界各國積極減碳,台灣必須要有更進一步的作為!
環保署去年底《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目前四大黨團,七個版本待審,所有版本都提到碳定價,僅一個版本未提到淨零碳排,「2050淨零碳排」,「碳定價」,已成為全民共識」。
--------------------------------------------------
# 壁如小學堂
1. 2050淨零碳排:為了控制全球升溫1.5度以內,全世界必須共同合作在2050年讓碳排放歸零,已經有130國宣示2050淨零碳排或入法。
2. 碳定價:為了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各國公認碳定價是有效的政策工具,未來每排一噸碳,都要支付相應價格,促進各行各業齊心減碳,愛護地球。
3. 綠氫:氫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之一,廣泛運用在工業生產中,現行製氫方式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是骯髒的「灰氫」(Grey Hydrogen)。使用太陽能、風電等綠電,將水電解後產生的氫氣就是「綠氫」,使用綠氫的氫燃料電池發電,幾乎不排碳,副產品只有水。
圖片來源:Tokyo 2020 東京奧運官方推特
綠氫 價格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近來國際間對能源爭奪皆有積極作為,對地緣政治、全球軍事布局皆產生影響。以日本為例,為發展氫能源安倍首相宣布將全力補貼氫能車,日本與台灣同屬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因此對核能有一定程度依賴,但311地震後我們必須重新檢視我國整體能源戰略,不能繼續依賴舊論述,借鏡其他國家策略,正視我國自主能源發展的潛力,這不僅牽涉國安問題,更是事關國家生存問題。
▶民間創新業者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卻得不到相關配套法令的支持,反而設下種種障礙使創新創業家辛苦支撐,本席對於政府消極不聞不問的態度感到遺憾,希望未來政府能整合宏觀的能源發展戰略,有效利用台灣的smart power,規劃新的產業契機甚至做出屬於台灣能源的市場區隔,譬如開發機車的氫能電池外銷至印度、越南等急需綠能交通工具的國家。
次長:能源國家型計畫政府投入多年,現欠缺臨門一腳。
▶花蓮中華紙漿已經成功將廢氣純化氫燃料,可以提供五萬輛機車一年所需燃料,該燃料電池目前已在兆豐農場作示範。太魯閣國家公園因大量陸客湧入以致遊覽車排放的廢氣破壞當地自然景觀,明明花蓮現有可以發展的契機,經濟部示範重點卻只放在墾丁國家公園而排除花蓮,本席要求將花蓮納入示範區,也請經濟部重視花蓮地區綠能發展產業。
▶建議經濟部與國防部共同研擬能源戰略架構。美國基於能源運輸風險及價格考量,規劃在每個軍事基地發展能源自主,台灣也應該朝這方向去做,將獨立營區規劃成示範區,譬如說在新竹營區設置風力發電設備。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Qb2updFhkk/hqdefault.jpg)
綠氫 價格 在 【綠能源】得氫能得天下台灣進入三年關鍵期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財訊》雙週刊日前舉辦「智慧綠能──開創淨零競爭力」論壇, ... 以Toyota Mirai為例估算並對比汽油與純電能耗花費| 氫氣價格 是未來發展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