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慾錄:疫情讓 #網戀 開始流行,在交友軟件上談不見面的 #戀愛,圖的是什麼?】全文:https://bit.ly/3odMk7v
疫情開始後,根據交友網站 OkCupid 的「偏好」統計,將位置偏好設置為「任何地方」的新用戶增加了83%。「如果我們接受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可以被虛擬化,那只通過 FaceTime 交流似乎沒什麼大不了。」
苦悶的已婚人群,也一直是網戀群組的重要組成。澳洲封城期間,超過1.7萬澳人註冊了備受爭議的 #出軌 網站 Ashley Madison。加上 #已婚 標籤,明碼標價,已婚配已婚,絕對不見面。
當交友只需要動一動手指,沒人會滿足。傳統的愛情三因被徹底肢解:激情、親密、承諾,這些情感需求可以讓多人承擔。愛人,朋友,性愛拍檔,他們職責分明,但身份界限模糊...
#延伸閱讀
愛慾錄:我的工作是,站在床邊教人做愛👉https://bit.ly/3i8yyiu
★ 付費支持我們,撐起一片更廣闊的自由空間:http://bit.ly/2wVfM6g
★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六週年 #新開端 #愛情 #情感政治 #性與愛 #女性主義 #虛擬戀人 #戀愛 #性別
同時也有8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網站圖模糊」的推薦目錄:
- 關於網站圖模糊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網站圖模糊 在 Gamma 美股科技投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網站圖模糊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網站圖模糊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網站圖模糊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網站圖模糊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網站圖模糊 在 #請益網頁的圖片模糊如何取得原圖檔 - 前端工程師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網站圖模糊 在 [請益] 電腦傳圖到手機,都說模糊- Android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網站圖模糊 在 瀏覽網頁圖片變模糊 - Mobile01 的評價
網站圖模糊 在 Gamma 美股科技投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高盛 v.s. Gamma,一流科技產業分析師的前景觀察與 Gamma 有何不同之處?】
✍🏻 分析全文:https://gamma.to/notes/zHnBRUZuOgrGiuHr5TVj
🔖 隨著 Eric Sheridan 從瑞銀 (UBS) 轉到高盛 (Goldman),高盛也出具了針對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初次評等。由於 Eric Sheridan 是業界最受尊敬的科技行業分析師之一,讓我們來看看他對當前交易環境的看法,並將他的觀點與 Gamma 的觀點來進行比較,看看我們的分析與業界一流的分析師差別在哪。
🔖 在過去的 6 個季度中,股票受到 re-rating (重新估值) 以及 earnings revision (盈餘調升) 的正向驚喜所推動。根據 Gamma 的觀點,隨著上檔驚喜的範圍縮窄,所有公司在後疫情的時期是否能有長期的成長性是最被熱議的話題,其中大家對於 Peloton 和 Airbnb 等公司日後成長性觀點的差異尤其顯著。
================================
Eric Sheridan 的報告提出了 10 大趨勢主題,我們挑選了其中幾個來做對比:
趨勢 #1:商務與廣告事業間的分界愈來愈模糊 (相關個股:$AMZN、$FB、$GOOGL、$PINS、$SNAP)
🔖 (截自高盛的報告)
Amazon 創造需求的策略和影片廣告的策略、社交商務(Facebook、Instagram、Pinterest)的興起、以廣告收入輔助核心收入的商城 (marketplace) 模式以及賣家商城模式(Facebook Marketplace、Google Shopping 和 Shopify)的興起。我們認為上述各種商業模式的關鍵成功因素會在「規模」,因為這些廣告與社群之間的界限已經十分模糊了,也藉由深度的消費者需求創建了一個飛輪,這些深度需求可以透過產品品別的可取得性來獲得滿足(品牌/賣家數量越多可以滿足越多消費者需求)。
我們認為 Amazon 有很好的戰略地位來在全球市場利用這個趨勢,且我們也將關注數位廣告公司的產品創新和執行能力,因為他們試圖在消費活動的底層漏斗,將消費者觀看媒體的行為和消費意圖的表達轉化為購買行動。
🔖 (Gamma看法)
Gamma 曾針對 Facebook、Snap、Pinterest、Tiktok、Youtube 的社群商務機會進行大篇幅的深入探討 (https://gamma.to/notes/MKS27ngMNTClj0YMiezK),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廣告主(也就是品牌主)不希望將消費者留在 Facebook 等其他平台上,而會更傾向將流量吸引到自己的網站上。因此,他們通常會願意在 Facebook 等 app 內完成的購買支付更少的廣告費用(比較願意花錢導流到自己的網域)。
隨著 Apple 實施 ATT,廣告績效的測量變得越來越困難,這也讓廣告主不願意支付平台更多廣告費的現況發生了變化。對廣告主來說,在這些平台內完成的購買行為若是可以獲得更高的轉化率、與更佳準確的歸因,是越來越有吸引力行銷方式。
我們不認為在 app 上直接放上「購買」按鈕就能夠讓各平台瞬間成功轉變成社群商務,購物中的每個流程都需要一個一個無縫地整合到功能中。
雖然社交商務都還尚處在早期的發展階段,但我們正在看到這個商業潛力逐漸的實現,並為各個平台帶來更高的 CPM,也正在為廣告商帶來更高的 ROAS。
#更多趨勢相比於內文中
#AMZN #FB #GOOGL #PINS #SNAP #PTON #TGT #ABNB #BKNG #EXPE #UBER #LYFT #DASH #SPOT #NFLX #TWTR
網站圖模糊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林忌:記得2020年5月時,香港一些人引述中共的說法,指《國安法》只針對「極少數港獨、恐怖主義人士」,聲稱「無礙言論自由」,而所謂「北京消息人士」更指《國安法》下照樣可以「參與六四晚會」;然而事實勝於雄辯,以往被「港獨派」視為「眼中釘」的六四晚會主辦單位支聯會,同樣被特區政府「有罪假定」為「煽動顛覆國家政權」,以至取消其商業登記,不但凍結所有資產,更把其網站移除,而歷史圖片更被刪去,不禁令人想起經常被中國人質疑的「日本右翼教科書」云云,如今是誰要「竄改歷史」呢?
當悼念是顛覆,保留歷史圖片也是顛覆,存在了三十幾年,在「特區」廿幾年的組織,原來也是顛覆,這正說明了香港人的結社、集會以至言論自由,已經淪落到甚麼的田地;例如周一(20日)國安處拘捕學生組織「賢學思政」的三名成員,國安處高級警司李桂華表示,該組織呼籲公眾不要使用「安心出行」軟件,向在囚人士提供物資等,只要意圖是「招攬追隨者以增加影響力,意圖繼續危害國家安全」就犯法,但如何決定其意圖呢?
擔心軟件不安全拒絕使用,就已經「危害國家安全」嗎?向在囚人士提供協助,又如何去界定是否屬於「招攬追隨者」?更荒謬的是,在高度設防的監獄中,究竟如何可以「危害國家安全」?是用念力去影響國家安全嗎?負責保安的懲教署在做甚麼?和這些在囚人士串謀嗎?
因此市民都已經非常清楚,就是任何言論與行為,都隨時可以被指控屬於「危害國家安全」──只要政府有人看你不順眼,就可能是「危害」;講真話,指出政府的錯誤與謊言,其界線就非常模糊,隨時會過界變成「煽動顛覆政權」。你意圖是甚麼,不是由你自己去決定,而是由別人指控你,有如帝皇時代的罪名──腹誹。一旦被控「腹誹」,你就需要「自證清白」,而在你能夠「自證清白」之前,你的存在,包括在高度設防的監獄之內,也「可能」會「危害國家安全」。
這種做法當然可以令香港市民「收聲」,不敢再質疑政府的說法;但不出聲,不代表會接受,就一如中秋節翌日(22日)的中共黨報香港《文匯報》頭版──「棄養哀歌 命運豪賭押上至親骨肉」、「迷信外國月更圓 狠心移民拋老幼」,連港共的報章,也要「認證」香港的移民潮,已經去到如此「狠心」的地步,去「拋棄老幼」?不是說香港制度已經更「完善」了嗎?不是說「國安法」如何令香港更安全,市民都支持嗎?為何「一少撮人」的行為,會上到黨報頭版,來「大鑼大鼓」去報道幾個「個案」呢?絕無此事,別有用心,《文匯報》是甚麼意圖呢?(節錄,全文按連結)
網站圖模糊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網站圖模糊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網站圖模糊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網站圖模糊 在 [請益] 電腦傳圖到手機,都說模糊- Android - PTT網頁版 的推薦與評價
PTT網頁版. ... 各位安卓達人電腦上傳圖片到FB,用高解析度的圖片上傳, 分別用BMP、JPG、PNG,到了粉絲專頁、或FB ... 就算滑動螢幕,把照片撐開了,還是模糊。 ... <看更多>
網站圖模糊 在 瀏覽網頁圖片變模糊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我最近發現瀏覽網頁的圖片都變很模糊(本來都很清楚),firefox.chrome.safari都會,我是用3G上網,lion os,2010 mbp 13"。想請教是最近有更新3G上網會自動將圖片品質 ... ... <看更多>
網站圖模糊 在 #請益網頁的圖片模糊如何取得原圖檔 - 前端工程師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不好意思打擾了想問一下,像這種網站會放到海報大小的圖片,可是用電腦打開網頁的話,會是模糊的,這種狀況是能夠透過一些技術取得網站內的原始檔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