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階段的社會型態、產業樣貌及人際網絡的改變】
講師:台灣商業聯合總會 張平沼理事長
COVID-19疫情發展至今,日益嚴峻,各國領袖也紛紛染疫,例如:美國總統川普;再者,依據研究統計,世界各國染疫人數持續上升,反覆爆發,例如:美國、義大利、巴西等國家;然而,近日經各國醫療團隊的努力,疫苗已有初步發展,仍需要部份時間測試與量產,並且COVID-19的大爆發深深地改變我們人際網絡的交流方式。在後裔情階段,社會型態、產業樣貌及人際網絡將會有如何的轉變,以下概述分享。
在社會型態中,疫情至今對家庭生活之影響已慢慢浮現出問題,依據研究指出,家暴問題產生的比率提高,由於整體大環境的變化,經濟不景氣,就業市場緊縮,失業人數上升,造成人們壓力加劇,亦使家庭衝突增多,由於無法出門,在家的相處時間增加,摩擦增多,更易產生口角。此外,失業率的上升往往會產生很多的社會問題,尤其在經濟壓力上,家庭經濟入不敷出,失去經濟來源,日常生活有所困難,進而產生一連串的個人、家庭及社會問題,可以預想到社會產生較多的動盪,政府可以施行一些補助方案進行協助。
在產業面,COVID-19疫情對各行各業經營衝擊,產業的樣貌有所變化,尤其在觀光產業,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裁員甚至是倒閉之訊息,然從宏觀的上位概念去看,目前是世界經濟發展逐漸轉向「去全球化」,由於疫情促使供應鏈中斷,生產鏈被迫中止一段期間,亦或是短鏈盛行,不再有太長的供應鏈,以快速、簡化的產品為大宗,除此之外,「去實體化」也成為一大趨勢,在疫情的影響之下,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越來越擴張,為維護身體健康安全,開始採用遠距教學、遠距醫療、視訊會議等遠距交流的方式,像是世界各國有許多國家的學童自今無法上課或沒辦法到學校上課,必須採取居家隔離的手段來控制疫情和感染人數,遠距交流已成為主流。再者,「去官僚化」也是一大議題,各國為強調防疫效率,提升國家治理效率,同時,如同前述,經濟產業的轉變,不適應的個人或企業可能就被淘汰,產生去弱留強的效應。
那面對上述問題,可以採用以下的因應之道:
1.協助製造業全球佈局,台灣是以外銷為主導的產業體,其中以製造業為主軸,政府應積極輔助製造業的全球佈局
2.打造智慧強韌(Smart Resilient)產業
3.擁抱0接觸經濟、0距離創新
4.新興市場布局,虛擬世界結合
5.加速數位轉型: 5G、區塊鏈、邊緣計算
6.環境永續的經營
再者,探討疫情對人際網絡的衝擊,根據遠見雜誌的調查顯示,44.2%的人們有孤寂感,在疫情之後上升12%,上升比例頗高,另外,銀髮族成為疫情影響下的重大波及戶,其於安養機構由於政策和安全考量,子女無法與父母見面,受到拘束,對於長者的影響頗大,如同前述,線上的會議與教學增加,遠距工作與線上教學使用比率增高,同時,社群互動增加,例如:臉書、LINE,藉此在維護健康安全的前提下達成社交需求。
最後,疫情之變化和所帶來的影響與個人息息相關,個人的因應之道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們可以強化自身健康保養,定期量體溫,勤洗手、多運動等強化免疫力,並且利用遠距的方式維持人際互動面向,滿足社交需求,可採用遠距工具、線上軟體、社會關懷網等等,然後強調自身心理建設,樂觀、正向思考、信仰、尋求支持是影響個人生活的重要因素,了解問題,善用因應之道,則在後疫情階段我們可以良好的面對轉變和挑戰。
#紫丁香婦女培力課程-後疫時代 助人亦自助
#後疫情階段的社會型態
https://new.lilac.org.tw/2021/02/04/後疫情階段/
(全篇完)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s://new.lilac.org.tw/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中兩國關係急轉直下,達到40多年以來最低點,也從部份領域的爭端和挑戰變成體系和價值的衝突。這兩個加起來經濟產出總和佔全球40%的超級大國分裂,讓世界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許多外國媒體已經用「新冷戰」來形容美中發展。我們這就來看看歷史的教訓還有新冷戰對科技造成的的結果。 既然提到新冷戰,不得不稍微介紹...
網絡治理的型態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____________
一月主題:島嶼台灣2030
 ̄ ̄ ̄ ̄ ̄ ̄ ̄ ̄ ̄ ̄ ̄ ̄
▎新型態公共設施的浮現 ▎#社群行動力 #有生命力的小空間
以前農村社會,人與人有溫度的交往空間讓我們習以為常,如亭仔腳下的聊天空間、一呼百諾的社區巷弄。越來越密集的都市空間,再加上網路科技等條件下,人與人的交往機會逐漸消失了。
今天這篇文章,提醒著,藉由社群間的實踐行動,活化閒置的小型公共空間,打造一種非正式形態的公共設施。從中漸漸人情味,相互照顧的網絡再次被重新慢慢建立。
面對生活中不斷層層疊疊的棘手問題,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中介者,在脆弱的社會網絡中,如蜘蛛網般的串連起,陪伴協力的社會支持系統,而這亦是一種由社群引領開創的新公共服務的行動。
▎聊聊城事週三夜系列講堂.第一場 ▎
▸ 講題|那些人在公地遊牧:破碎的都市治理與社群修補
▸ 時間|2021.1.6 (三) 晚上19:00~21:00
▸ 講者|施佩吟.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副執行長
▸ 地點|一碼空間 (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二段364巷22弄 B1)
▸ 費用|500元/ 學生票$300
+ 附一份歡樂吧餐點:蔥油G腿飯+月桂檸檬飲
報名請往▸ ▸|https://pse.is/3a6zjh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1/04/16015/
網絡治理的型態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專欄】陳惠萍:「城市」,是全球永續發展的關鍵戰役!(10/31/2020 天下雜誌CSR@天下)
作者:陳惠萍
為喚醒國際社會對城市行動的重視,自2014年起,聯合國將每年10月31 日指定為「世界城市日(World Cities Day)」。透過「城市與SDG」系列文章,看見全球邁向永續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如何發揮關鍵角色及影響力,實踐美好的未來。
「城市是男人和女人,女孩和男孩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們為生活打拼並實現夢想的所在。這裏亦是解決貧窮及不平等、提供健康與教育服務、保護生態體系、以及保障人權的地方。-SDG Cities Guide」
「城市化(Urbanization)」正為世界帶來巨大變革與影響。據聯合國統計,全球已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於城市,到2030年將超過6成,人數增加至50億。
高樓林立的都會叢林,不僅是人們搭乘夢想翱翔、揮灑繁華的所在,同時也可能是貧窮、失業、社經落差、不可持續消費及生產方式的淵藪之地。僅佔全球土地面積3%左右的城市,在為全球創造高達八成GDP的同時,也產生了70%以上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並使用超過六成以上資源。
面對失控的地球暖化與氣候緊急狀態,城市開始被視為國家主體之外,所謂「非國家體系(non-state actor)」的重要行動者。如同2015年紐約世界城市高峰會暨市長論壇開幕時,聯合國副秘書長Jan Eliasson所呼籲:「城市將是這場永續發展之戰的決勝之地。」
城市雖然僅佔世界的極小領域,但其所影響的社會、經濟與環境範疇卻十分巨大。因此,對於永續發展的追求不僅是城市首長的重要政治行動,也將成為左右全球氣候變遷戰役成敗的關鍵節點。
從城市開啟美好生活:SDG11與永續城市
面對又熱又平又擠的世界,城市如何變得更好?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提供了具體指引,幫助城市領導人擘劃更公平美好的發展藍圖,讓每一座城市都成為永續願景之城。
其中,SDG11「永續城市」訴求「建立具包容性、安全、韌性及永續的城市與人類社區」(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Make cities inclusive, safe,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例如:改善貧民窟&提供負擔得起的住房和基本服務、打造便民的公共運輸系統、減少城市廢棄物與空污問題、提供安全且具包容性、可及性的公共場所及綠色空間等,讓每一位居住在城市的居民都能獲得更有品質的生活。
城市作為回應全球氣候倡議及行動的積極角色,可透過彼此串連、促進城市治理模式的經驗學習,從而加速全球城市轉型。以下,將簡要介紹國際上重要的城市組織網絡與資源。
(1)「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
全球最早共同承諾推動永續發展的地方政府網絡「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 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ICLEI)」成立於1990年,截至2020年已有超過124個國家、1750個地方政府串連為夥伴城市,成為引領城市轉型的重要國際地方政府網絡。
其中包含12個巨型城市、100個超級城市和都會區、450個大型城市,以及450個中小型城市及城鎮。目前,台灣也有11個城市加入成為會員城市(包含:屏東縣、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雲林縣、台中市、新竹縣市、桃園市、台北市、新北市。其中ICLEI東亞地區高雄環境永續發展能力訓練中心也是德國波昂總部以外唯一的能力訓練中心)。
ICLEI積極倡議全球性的地方政府運動,並致力推動地方社區與城市計畫,達成公平、安全、韌性、活力經濟及健康環境之目標。其主要採取五大發展路徑推進城市達成SDG目標:(1)基於自然的發展;(2)韌性發展;(3)低碳發展;(4)循環發展;(5)公平及以人為本的發展。
(2)「城市氣候領導聯盟」(C40):
2005年成立的對抗氣候變遷網絡「城市氣候領導聯盟(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C40)」以城市結盟型態和舉辦「城市氣候高峰會(C40 Large Cities Climate Summit)」等方式,促進各城市對抗氣候變遷議題的行動經驗與交流。迄今有97個城市會員,總計產出約1萬個應對氣候變遷的城市行動方案。
2018年,C40曾發布一份《我們不想要的未來》報告書(註:其名稱回應2012年里約Rio+20大會後通過的報告書:《我們想要的未來》),其中指出面對氣候災害的影響下,幾乎所有城市都暴露在危險之中。
城市所面臨的6大脆弱性問題包括:酷熱、高溫與貧窮、水的可及性、糧食安全、海平面上升與能源供應。
這份研究表明,全球城市面臨共同且廣泛的威脅風險,身處其中的城市居民將受到影響最劇烈的氣候災難。此外,報告書中也強調都市「熱島效應」所導致的極端高溫與空氣污染與健康風險,將使得某些弱勢人群(兒童、老人、病人及窮人)特別容易蒙受其害。
因此,地方領導及決策者除了必須致力邁向永續城市發展,以因應日益加劇的氣候風險及城市治理挑戰。更重要的是,城市領袖也應當關注氣候災害下,市民如何因為種族、性別、年齡或健康狀況而遭遇不同程度的衝擊,才能落實更具公平性與韌性的城市未來。
(3)「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
2012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建立「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SDSN),連結全球科學與技術專家,尋求解決方案以實踐永續發展目標。
為了評估聯合國193個會員國家在SDG方面的總體進展,SDSN除了發布各國在17項SDG的總體進展排名,也繪製地圖呈現所有國家在各別SDG項目上的得分。
除此之外, SDSN也幫助改善城市治理,並自2013年起SDSN發起「城市永續發展目標運動」( Campaign for an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形成獨立專責的城市永續發展項目,透過與地方政府&利害關係人合作,共同支持SDG11的實施及推廣。
其中幾項重點城市方案:美國永續城市倡議(USA-SCI)和里約永續城市倡議(Rio Sustainable Cities Initiative),不僅見證典範城市的成功經驗,也分享相關政策工具及資源,藉以帶動更多永續城市發展。
(4)「全球氣候與能源市長聯盟」(CGoM):
2016年全球兩大主要氣候倡議城市聯盟:「全球市長聯盟(Compact of Mayors)」與「歐洲市長盟約(Covenant of Mayors)」進一步擴大結盟,共同組成「全球氣候與能源市長聯盟(The Global Covenant of Mayors for Climate & Energy,CGoM)」。
截至目前,該聯盟已成功結合139個國家、1萬個城市及地方政府的承諾進行城市自願性氣候行動,影響超過9億人口,成為規模最大的城市行動聯盟。
「全球氣候與能源市長聯盟」的使命與目標是:透過具體的氣候及能源行動,幫助城市與社區人民帶來更健康、綠色及具韌性的未來。主要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調適氣候變遷影響」及「發展可負擔的再生能源」3大主軸來促進城市永續發展。
這條城市永續轉型的旅程,將包含幾個階段:提交承諾、評估影響及風險、設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制定計畫、實行、監控與報告、驗證成果、定期更新資料。
在此過程中,每個城市都可能有不同的路徑,但GCoM將透過提供資源串連,協助建立知識、數據、金融及氣候服務共享的全球夥伴關係,加速這場世界城市轉型運動的進展。
城市與我們的未來
城市的未來,取決於今日的行動並將影響下一個世代。如同「未來倫理:氣候變遷與政治想像(Future Ethics: Climate Change and Apocalyptic Imagination)」一書所提醒,氣候問題的背後事實上涉及了世代正義、哲學與道德等深層意涵。
如何面對「我們不想要的未來」,並且開創「我們想要的未來」,這場永續發展的戰役正在城市展開。或許,每一位穿梭在大城小鎮中,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著的你我,也都將無法置身其外!
(本次主題「城市SDG」共分上下篇,上篇為:全球永續發展之戰:城市是關鍵!;下篇為:永續城市的在地實踐:大城小鎮的故事)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csr.cw.com.tw/article/41709
♡
網絡治理的型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美中兩國關係急轉直下,達到40多年以來最低點,也從部份領域的爭端和挑戰變成體系和價值的衝突。這兩個加起來經濟產出總和佔全球40%的超級大國分裂,讓世界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許多外國媒體已經用「新冷戰」來形容美中發展。我們這就來看看歷史的教訓還有新冷戰對科技造成的的結果。
既然提到新冷戰,不得不稍微介紹一些冷戰的背景。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因為意識型態不同,相互對抗長達半個世紀。最後西方資本主義壓過社會主義陣營,蘇聯在1991年解體,美國也成為世界超級強國,可以說我們今天世界的樣貌也是冷戰過後的結果。
中共領導的中國去年70年週年,比我們正統的中華民國還少38年。重點是現在的中國就是靠冷戰的時候,在蘇聯和美國之間遊走,最後在美國聯中抗蘇的策略下,因為西方自由資本主義的挹注還有自身的經濟發展成為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其實蘇聯垮台後中國就成為共產主義的代表,但是西方當時就有,到底是要跟中國交往還是圍堵,要和緩還是強硬的討論,後來很明顯西方是採取以經濟發展帶動中國民主和自由的做法,結果如何?大家可以看看現在的狀況。
中國現在變成全面控制的超極權社會,還用科技向外輸出治理模式,其實什麼天網監控、人臉辨識、大數據分析整合、機器學習還不是都跟歐美學的。所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7月25號的演說才會這麼受到大家關注,在經濟改革無法帶來政治改革的同時,就像過去冷戰時期,他再次點名中國共產黨,不是中國人喔,說他過去在冷戰期間的軍隊記錄告訴他,共產黨人總是在撒謊。還把雷根20世紀80年代對蘇聯「信任但要驗證」的口號改了一下,說對付今日極權的北京得要「不信任且要驗證」才行。
這幾乎就是顛覆了70年代尼克森跟中國接觸還有中國會改變的理論,可是現在如果美中要走上新冷戰這條路有難度,特別在經濟發展上已經水乳交融。以華為當作例子,這家公司可以說是在美中科技冷戰的最前線。要知道在19年前,華為剛開始到德國法蘭克福郊區和英國小鎮設立歐洲銷售辦事處的時候,還只是眾多來競標建設電信網絡,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公司。到了今天華為就是中國崛起的代表。
雖然美國從2018年開始以各種法律強力防堵華為,它在2019年銷售額還是有1230億美元。因為華為過去利用價格優勢搶攻市佔率,在市場已經幾乎是無法取代的存在,全球190幾國有170國都用華為的產品跟設備。但是在美國遊說各國封殺華為後,本來許多國家還在觀望,現在都慢慢選擇站在美國這邊。像是英國7月14日宣佈禁止華為參與5G建設,現有華為產品2027年前全面拆除。這代表由英美澳紐加組成的「五眼聯盟」中,僅剩加拿大未宣佈禁用華為。不屬「五眼聯盟」的法國也在22日宣佈不續購華為設備,間接在2028年前讓華為退出該國5G市場。
而華為也把自己比喻為70年代的日本企業東芝。當時東芝專攻半導體和晶片領域,後來就開始面對美國強勢的攻擊。某一方面這種說法沒錯,但是仔細想想其實差很多。東芝當初是因為對美國禁運對象蘇聯出口技術先進的設備,華為也有孟晚舟違反伊朗禁令的事件。但是跟華為不一樣的是,沒有人指責東芝剽竊技術,違反智慧財產權,而且當時日本的經濟體制與今天的中國不一樣,日本的企業是建構在自由經濟的基礎之上,國家的介入不是很深,但中國則是國家資本主義。
華為風暴不是單純的貿易戰、科技戰,背後有美中兩大陣營政治體制之爭。從華為的崛起也看得出西方對於如何看待中國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態度,而國際政治不是數人頭的,面對極權專制的中國,開放的社會要有連貫的戰略,但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軟,還是有很多人受不了中國市場的誘惑。這個世界會因為新冷戰就發展出一個新的貿易架構或體系嗎?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想法,歡迎跟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網絡治理的型態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記得打開CC字幕 #一左還有一左左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測測你是左派還右派?https://bit.ly/1OcLlcO
👉 測驗的中文翻譯:https://bit.ly/2R00oNF
各節重點:
00:49 【 說文解字時間 】
02:24 【 左膠怎麼用? 】
02:48 【 ㄣ?什麼是左派份子? 】
04:18 【 左右派的由來 】
05:30 【 比左邊更左邊的人 】
06:26 歡迎做做看資訊欄裡的左右派心理測驗跟我們分享喔~
06:38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歡歡
|腳本:歡歡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憨吉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左膠 香港網絡大典:https://bit.ly/2RYL9sy
→ 硬膠 香港網絡大典:https://bit.ly/2QUK4xC
→ 戇鳩 香港網絡大典:https://bit.ly/2RvZf5k
→ 政治意識型態:台灣人左傾與反商?(上):https://bit.ly/2HlD6lE
→ 左派 維基百科:https://bit.ly/2sFSFKl
→ 左派和右派 維基百科:https://bit.ly/2FhY1jq
→ 左膠 維基百科:https://bit.ly/2HiYb0b
→ [分享] 測試你的政治光譜 左派、右派 dotch!!:https://bit.ly/2SZ2ejn
【 延伸閱讀 】
→ 政治意識型態:台灣人左傾與反商?(下):https://bit.ly/2SW8OHv
→ 羅賓漢悖論: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https://bit.ly/2EaSZEw
→ 左膠?誰才真的膠著了?:https://bit.ly/2FzY8uW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網絡治理的型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情定終身個展 吳建興專訪
自述:
「情定終身」概念主軸來自吳建興創作中長期對以「家」的概念為中心出發,所形成的人、事、物網絡以及價值體系之關注與反思。計劃以吳(建興)、商(雅琇)之婚姻與婚禮儀式作為啓動點,透過藝術家自身結婚成家的生命經驗轉變,發散至美術館公共場域與公眾關係之間的交會關係,藉以擴張討論當代社會中情感構成與生命治理性的聯結體系,其間個體與個體、與社會、機制、傳統價值的聯繫點與張力關係,藉以反映個體處於巨大社會傳統所形成的文化中的對應狀態。
展覽一方面延續創作者反映傳統與當代價值衝突與彌合,以「家」為中心的生活型態如何在當代人際與生產網絡中,找尋其重新循環的能量與可能性;另一方面,將「婚禮」視為一種關係擴張的界面,試圖透過「婚禮」作為一種事件展演在美術館的嵌入,再度從日常生活到公共場域之間儀式化的過程中,探尋某種情感活化的互動因子,透過在美術館公共機制裡促成對更多生命經驗的邀約,試圖在會面中勾動日常人際下所隱藏的各種細微互動的情感紐帶。除了透過伴侶關係來探討當代個體性、私人性的心理狀態於社會關係、身份認同等精神狀態上的處境,展現的本身即是藝術家生命過程的一部分,透過一個運用自身生命重要儀式的轉化,去探測身體、生命實踐與展演機制之間的鴻溝。
作為藝術家吳建興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首次個展計劃,面對「個展」作為一種自我呈現與被觀看的媒介的意義下,如何將展示自身生命課題作為一種觀看對象的迴轉。將婚禮儀式鑲嵌於美術館的觀看機制裡,意圖去創造兩種儀式化過程中的「聯姻」關係,除了去呈現「聯結」(engaging)作為一種形式,亦在討論聯結作為一種機制與其他機制間所構成的網絡與互相牽動關係。(文/吳建興)
吳建興簡歷:
1987年出生於台灣
學 歷:
2011-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創作研究所繪畫組
2007-2011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
個 展:
2016 情定終生 ,台北美術館 ,台灣,台北
2015 生活雙面刃-微觀面,智邦藝術基金會,台灣,新竹
2014 小時代實業社 ,FreeS 福利社 ,台灣, 台北
2013 Illusion 泰國,曼谷
2012 平行穿越 (Parallel Crossing) 台灣, 台北
得獎經歷:
2015 這不是毒蘋果(卓越獎展演 ),關渡美術館,台灣,台北
2014 Made in Taiwan 文化部新人推薦特區 , 台北藝術博覽會,台灣,台北
2013 形而上(第十一屆桃源創作獎 ),桃園縣政府,台灣,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