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ghtbox 夥伴的心內話 💁♂️
大家好,從這週起,Lightbox 的夥伴們會分別在這邊談談自己對 Lightbox 的想法,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與我們討論!這次的分享由我開始,我是允人,在 Lightbox 負責圖書、網站相關的工作;如果你曾來過 Lightbox,看到一個旁邊總是疊一堆書的人就是我。
雖然大學和研究所都讀圖資系,但我其實不算是一個喜歡看書的人,對我而言,所有的資訊都有合適的傳播方式,而這個方式不見得是書;圖資系的課程一直在討論電子書是否會取代紙本書,當時很混的我,也未曾好好思索過這個問題。
拍照這個興趣,也是從大學開始延續至今;然而,在進入 Lightbox 之前,我從未想過紙本書是多麽適合攝影的傳遞與儲存方式。當時,我相信網路論壇上的照片已經足以作為借鏡或學習的對象,甚至認為作品集不過就是一堆照片集結在一起,為什麼不用 Flickr 或 Facebook 相簿就好?但到了現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說,至少就攝影書、藝術書而言,紙本書是無法被完全取代的。
在參與 Lightbox 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攝影書不只是一本相片集。
攝影書,在選擇開本大小時,就蘊含著作者希望大家如何觀看的想法:做成小開本手冊的,可能希望大家倚著牆邊看邊笑;做成超大開本的,可能希望讀者慎重地面對這本書討論的議題;拿一個盒子把所有的照片裝進來的,甚至可能不希望大家覺得這是一本書。
構成一本書的重要材料——紙,也佔有一席之地。有些書採用厚紙板印刷,光拿起來,就能喚起數十年前幼兒時期的記憶;有些書用一般的影印紙印刷,展現出作品的親民與接地氣;甚至有些書採用各式各樣的媒材:投影片、描圖紙、報紙⋯⋯甚至金紙(看了就想要燒燬~)都是組合成書的對象。
更重要的是,創作者與編輯們在影像編排上下的功夫也都呈現在最後的成果上:為什麼影像的順序如此?為什麼這頁留白這麼多?為什麼下一頁又是滿版印刷?這張圖又為什麼要用貼的不直接印上去?種種的種種都是攝影書之所以無法被電子書與網路相簿取代的原因,而不僅僅是守護傳統價值(?)這麼簡單。
以往,因為攝影書又貴、又難找,我一直沒有管道接觸如此絢麗的創作樣貌,但我在接觸之後卻感到無比著迷。或許也因為如此,我找到了持續在 Lightbox 跟大家一起努力的原因:讓這些書,被更多需要、想要、或甚至只是偶然發現的人看到。讓學生們不用再只是乾瞪著書店裡昂貴攝影書的封膜;讓所有正在或即將整理作品的人,看見除了攝影與影像本身之外,還有這麼多好玩的事情。期待更多人抱著屬於自己的影像作品在 Lightbox 與更多人分享,更期待這裡,能夠展現出台灣在思想上的兼容並蓄、言論上的百家爭鳴、以及出現更多尊重彼此差異、特色與主體性的討論。
寫得很長,不過希望認同我們的人,能夠填問卷,與我們分享你對 Lightbox 的期待;又或許透過分享,讓我們做的事情被看見,讓更多人告訴 Lightbox 他們期待的樣貌;讓 Lightbox 不只是台灣的第一間攝影圖書室,更是屬於大家的攝影圖書室。
點這裡寫問卷 👉 bit.ly/2VT5zCv
網路相簿flickr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Lightbox 夥伴的心內話 💁♂️
大家好,從這週起,Lightbox 的夥伴們會分別在這邊談談自己對 Lightbox 的想法,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與我們討論!這次的分享由我開始,我是允人,在 Lightbox 負責圖書、網站相關的工作;如果你曾來過 Lightbox,看到一個旁邊總是疊一堆書的人就是我。
雖然大學和研究所都讀圖資系,但我其實不算是一個喜歡看書的人,對我而言,所有的資訊都有合適的傳播方式,而這個方式不見得是書;圖資系的課程一直在討論電子書是否會取代紙本書,當時很混的我,也未曾好好思索過這個問題。
拍照這個興趣,也是從大學開始延續至今;然而,在進入 Lightbox 之前,我從未想過紙本書是多麽適合攝影的傳遞與儲存方式。當時,我相信網路論壇上的照片已經足以作為借鏡或學習的對象,甚至認為作品集不過就是一堆照片集結在一起,為什麼不用 Flickr 或 Facebook 相簿就好?但到了現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說,至少就攝影書、藝術書而言,紙本書是無法被完全取代的。
在參與 Lightbox 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攝影書不只是一本相片集。
攝影書,在選擇開本大小時,就蘊含著作者希望大家如何觀看的想法:做成小開本手冊的,可能希望大家倚著牆邊看邊笑;做成超大開本的,可能希望讀者慎重地面對這本書討論的議題;拿一個盒子把所有的照片裝進來的,甚至可能不希望大家覺得這是一本書。
構成一本書的重要材料——紙,也佔有一席之地。有些書採用厚紙板印刷,光拿起來,就能喚起數十年前幼兒時期的記憶;有些書用一般的影印紙印刷,展現出作品的親民與接地氣;甚至有些書採用各式各樣的媒材:投影片、描圖紙、報紙⋯⋯甚至金紙(看了就想要燒燬~)都是組合成書的對象。
更重要的是,創作者與編輯們在影像編排上下的功夫也都呈現在最後的成果上:為什麼影像的順序如此?為什麼這頁留白這麼多?為什麼下一頁又是滿版印刷?這張圖又為什麼要用貼的不直接印上去?種種的種種都是攝影書之所以無法被電子書與網路相簿取代的原因,而不僅僅是守護傳統價值(?)這麼簡單。
以往,因為攝影書又貴、又難找,我一直沒有管道接觸如此絢麗的創作樣貌,但我在接觸之後卻感到無比著迷。或許也因為如此,我找到了持續在 Lightbox 跟大家一起努力的原因:讓這些書,被更多需要、想要、或甚至只是偶然發現的人看到。讓學生們不用再只是乾瞪著書店裡昂貴攝影書的封膜;讓所有正在或即將整理作品的人,看見除了攝影與影像本身之外,還有這麼多好玩的事情。期待更多人抱著屬於自己的影像作品在 Lightbox 與更多人分享,更期待這裡,能夠展現出台灣在思想上的兼容並蓄、言論上的百家爭鳴、以及出現更多尊重彼此差異、特色與主體性的討論。
寫得很長,不過希望認同我們的人,能夠填問卷,與我們分享你對 Lightbox 的期待;又或許透過分享,讓我們做的事情被看見,讓更多人告訴 Lightbox 他們期待的樣貌;讓 Lightbox 不只是台灣的第一間攝影圖書室,更是屬於大家的攝影圖書室。
點這裡寫問卷 👉 bit.ly/2VT5zCv
網路相簿flickr 在 薄荷糖:一座積木小鎮 Peppermint Brick Tow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鎮長分享MOC:byarosh 的天兵公園】
.
令人憂鬱的禮拜一,就是讓人不想工作。不如跟 Mordecai 與 Rigby 一起去鬼混吧!今天法力斯鎮長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由國外玩家 byarosh 所創作的 #LegoMOC "#RegularShow" 主角三人組。
.
Regular Show,台灣官方翻譯為《天兵公園》,是由 J. G. Quintel 製作的卡通頻道原創卡通之一,故事內容講述兩個在公園工作的員工:藍鳥 Mordecai 與浣熊 Rigby,在偷懶之餘遭遇各種鬼扯到家的冒險。主角群全都是非人類的人物,角色形象鮮明,兩個主角又是人生失敗組,加上各種超好笑、毫無邏輯的超展開,以及影片內容混合各種 80 年代的元素,這部卡通相當受歡迎,連鎮長都非常喜愛。
.
在這個創作中,右邊兩個就是主角 Mordecai 與 Rigby,他們的外型為藍鳥與浣熊,喜愛趁主管沒注意時打混摸魚。而左邊則是公園主管 Benson,是一個脾氣暴躁又相當失意的口香糖機。這次的創作相當簡單,卻又完美勾勒出三個角色的外型出來。
.
如果你有興趣看比較詳細的照片,可以到作者的 Flickr 網路相簿觀看:
https://www.flickr.com/photos/24360466@N03/9458391853/
#LegoRegularShow #LegoCartoon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