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聲量,是否等於口碑與肯定?
我想應該有所關聯,在網絡的世界裡,
好的壞的都容易傳千里,形成無法刪除的文章。
但真實住過體驗的反應又如何呢?
我在很久以前就常用TripAdvisor查詢旅館,
但對於評價排名總是參考就好,價格排行較好用實在。
評語也得細讀考慮再三,不僅在OTA上看,
也從一些旅客在自己部落格的紀錄,判斷更多。
畢竟在網路講究c/p值的世代,價格高便扣兩分,
談內涵不求外表,又可能被扣兩分,
不同的客群有不同的需求,都得想得更清楚一些才是。
#客製化旅行的思維邏輯
#沒有最好的旅館只有最適合的旅店
#最貴不代表最好便宜也不見得就不好
網路溫度計調查「特色旅宿口碑排行榜」:
小島VILLA/米妞的假期/雲山水Villa/理想大地/格子民宿/桃城茶樣子/嘉義商旅/富藝旅/Home Hotel /毛屋/紅點文旅/花蓮山知道/淡水吹風/調色盤築夢會館/芯園,我的夢中城堡/台中鳥日子/迴音谷/卓也小屋/雀客旅店/承億輕旅/天空的院子/英格蘭莊園/老英格蘭莊園 /福灣莊園/緩慢民宿/謝宅/國境之南/鵲絲旅店/水岸森林會館/佳佳西市場旅店.....
#大家曾經住過哪幾間
#在各縣市住過推薦的旅宿
#範例如下
#台南謝宅 #台中紅點文旅 #嘉義桃城茶樣子
#墾丁國境之南 #花蓮緩慢石梯坪 #台北HOMEHOTEL
http://dailyview.tw/top100/topic/20?volumn=1&page=1
緩慢石梯坪價格 在 Tiss玩味食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價格平易近人的花蓮美食,到石梯坪記得去吃一下
http://tisshuang.pixnet.net/blog/post/451080965
緩慢石梯坪價格 在 洪震宇的田野思考與觀察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見學旅行的戰鬥與設計】
我帶過的見學旅行,經驗並不算多,但因為幾個地方的行程設計都跟我與風尚小旅行有關(也許是因為跟我有關,才有這個需求),例如帶企業去石梯坪三天兩夜的旅行,有兩場課程討論,有體驗後的分享與思考,到底一個地方博物館要傳達什麼感動?一個老品牌要如何重建共識,將田野內容轉換成品牌的地方靈魂?
例如帶文創品牌業者去甲仙兩天的旅行體驗,談說故事能力跟體驗設計,最後一堂課,以三分鐘讓業者介紹自己的故事、品牌與產品,知道怎麼開場、佈局與濃縮。
也帶一個上市企業高階主管團到甲仙見學,找尋企業精神,如何才有創新能力。
也曾帶休閒品牌企業的主管與店長去台東縱谷爬樹,走夜間森林,拔雜草,在山谷夜裡泡湯,去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感動與體驗,如何讓服務專業更有價值,願意接受創新的挑戰。
見學旅行跟小旅行不同之處,是帶路人要很強悍溫柔,先了解參與者的需求與狀況,去帶動感受與思考,參與者要放鬆心情又要繃緊心態,去體驗感受故事的力量,又要回歸到自己的專業與學習。小旅行很單純,就是適時講話,引導地方朋友說好故事,自己角色稍稍隱藏,會注意各種流程狀況,機動調整內容,不講課,純粹就是讓旅人投入故事中。
我帶著東海岸比西里岸阿美族部落青年,到甲仙三天兩夜的見學(這是甲仙第一次有三天的旅行行程),主要是建立團隊共識,導覽解說的說故事能力,行程設計,菜色內容的改變。
即將要出發的,是帶甲仙、那瑪夏與六龜的社區工作者、餐飲業者,去東海岸比西里岸、石梯坪見學之旅。因為比西里岸與石梯坪的小旅行我著墨很深,從住宿、菜單內容、體驗行程,定價,我都重新再規劃設計與討論,緩慢石梯坪民宿也大方再規劃菜單來迎接地方朋友,用友善價格提供地方朋友的住宿(石梯灣118號民宿)
比西里岸的部落,也重新擬定菜單與體驗行程,我也去跟朋友討論,帶著年輕人走一趟部落巷弄,討論出說故事流程,哪些特色與重點。
每個行程都不趕,重點是深度體驗,然後分享討論,理性與感性交錯。
這種實戰的模擬,也是讓地方直接面對旅人,拉高自己的規格,提升戰鬥經驗,最後社區之間我會主持交流分享,彼此學習。
以這趟東海岸見學之旅,有高雄觀光局支持的計劃經費,但是見學的團員也都需要負擔近一半的旅費,由於有了一次雲林小旅行的見學,大家知道什麼是小旅行的精神,隨時都帶著筆記本,開始記錄所見所聞,也會爭相發問。
其實這種見學旅行效果很大,親身體驗才有真感動真知識,知道自己之長自己之短,再透過引導思考與討論,透過言說來整理自己的想法,轉換自己的專業。
像我目前在推動規劃的甲仙、那瑪夏與六龜寶來的小旅行,透過雲林見學,產生很大共識,在進行規劃時,地方朋友都已知道標準與意義,不需要從頭再來溝通。
其實只要公部門資源好好運用,參與者負擔部分費用,把錢用在刀口上,每一環節都認真設計與思考,是能發揮雙贏的局面,地方有好的費用,發揮所長,而不是被凹被扣,氣在內心,又能得到尊重。學員又有好的體驗與感受,能站在旅人角度思考自己的優缺點,都是好的學習與成長。
囉唆一堆,就是需要設計,不輕忽細節,具有態度與價值的見學,才能真正發揮改變的力量。台灣各級政府最大問題,就是以為免費才能吸引人,免費跟低價才能符合公部門標準,殊不知,免費是要付出代價的。
我們對價格無所不知,卻對價值一無所知。所以要戰鬥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