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過《孫子兵法》都懂....置之死地而後生啊😓 (#閃編)
#美國 #以色列 #沈富雄 #兒子
置之死地而後生孫子兵法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類的生活與文化其實是建立在「不知道死期為何」的這一時間感基礎之上,但在這一波猛烈肺炎疫情之中,我們都面臨了共同的威脅,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這也帶我們進一步思考,我們平日是否忽略了生死教育的重要性,讓我們更加不知如何面對這死亡的威脅。
這篇來自【獨立評論@天下】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蔡長穎老師帶我們一起來場生死的哲思,也讓我們進一步想想該如何在疫情之中,能更從容地面對生死,進而展現自己的真正重視的價值。
-----------------------------
此次疫情觸發人類開始反思死亡的威脅。若以西方生死學角度來說,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曾提出「向死而生」的論點,在名著《存在與時間》中詳細論述了死的概念:「向死而生的意義是: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向死而生」這個重要的死亡哲學概念,其實是站在哲學理性思維的高度,用「死」的概念來激發我們內在「生」的慾望,以此激發人們內在的生命活力。這就像《孫子兵法》中所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
海德格認為,生死是一體的,不能分開。死作為人此時此刻存在的終結,是任何生物包括人類所要經歷的一種必然。但他同時指出,人的存在又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死是「此在」者自己的事情,任何人或者他物都無法代替。人一生下來就是朝著這個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的「死」的方向前進著,也就是他說的「向死而生」。死不僅僅是一種狀態,而更是一種時間歷程,是一種足夠貫穿一個人一生的生命體驗。
海德格利用「倒數計時」的死亡哲學概念,來讓人類明白生命是可以延長的。這種延長是通過「內涵價值」而提升,就是通過內在精神成長的方法,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砥礪出生命的積極進取意識和內在活力。通過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品質和長度,來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標的密度,只有這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海德格大抵以「由死觀生」的角度切入生死議題,主要在探索死亡對於人生的影響,藉此以確立人在面對生活時應有的態度與選擇。
(以上引用網頁完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9289?fbclid=IwAR2sylEpzn1D4trp4Wvv4Fx5pUa8jS42MssSZbuO8RjTk1e4MqSs1WNytw0
置之死地而後生孫子兵法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置之死地而後生 丨 諺語新知
「置之死地而後生」原文《孫子兵法·九地》中的一句「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意思是指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縮,不能奢望有援兵相救的境地,兵士們自然就會奮勇殺敵,最後轉敗為勝。後世就把原句說話轉化成「置之死地而後生」,在中國歷史中最能體現此計的,大概就是韓信所謀劃的漢趙之戰。
漢趙之戰是一場應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以弱勝強的故事。在公元前205年,漢將韓信先消滅魏國,再與張耳率領數萬軍隊進攻趙國。可是,趙國謀士李左車與統帥陳余一早聚集20萬重兵在井陘口,與韓信的軍隊相距30里。
韓信自知兩方兵力的差距,於是想出了一條計謀:先派出2000精兵持漢軍紅旗隱藏在樹林之間,而韓信就會率領部分兵與趙軍交戰。在交戰之時,韓信會佯敗逃走,此時2000精兵就會殺入敵營,再配合張耳部隊的軍隊以背綿延河的陣式進攻敵方。軍隊背着綿延河,名乎其實就是背水一戰,是傳統以來的兵家大忌,萬一失敗就絕無退路。
到了作戰當日,韓信果真是帶領部隊正面進攻陳余,交戰之時再立即假裝敗退,並留下大量武器使敵方相信。陳余見狀就派出大軍全力追勢,韓信帶領軍隊敗退到綿延河,與張耳軍隊會合,後方是綿綿河水,而前方就是數十萬大軍,背水一戰就此展開。
因為士兵心知要生存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擊退所有趙軍,漢軍兵格外神勇,並上演了以少勝多的故事,趙軍軍心大亂,打算收兵回營的時候,就發現營中所有軍旗早已被換上漢軍的紅旗(參考2019年10月22日發表的諺語新知文章 「拔趙旗易漢旗」https://www.instagram.com/p/B36sor7D-5g/?igshid=12tiqa4rkxdun )。趙軍驚魂未定,潰不成軍,趙王更被生擒。韓信確實是把漢軍置之死地,至於能轉敗為勝,就全憑漢軍的決心和趙軍的大意。
#諺語新知 #諺語 #歷史故事 #中國歷史 #小品文 #成語 # #孫子兵法 #置之死地而後生 #楚漢相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