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寫一下這個噪音柯基執法....不對是科技執法的問題,昨天教士跟小老婆的部分分別對科技執法有不同看法,那我也來表達一下第三個迴異於兩位的意見
原文連結:
https://forum.jorsindo.com/thread-2553763-1-1.html
首先,先把話講在前面,火花羅家處偏鄉,有睡過我房間的妹子都知道我家晚上是非常安靜的,因此我人生有限在都市生活的經驗裡,噪音的問題一直都很困擾我,因此我一直以來都對炸街管非常反感,同時因為區間測速的問題,也讓我對現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柯基執法一直都有所戒心,要我來說我還是認為科技執法是有相當大的疑慮
好,前文先講完,來回到正題,先討論一下為什麼要做這個科技執法而不用以往的攔查,或者是既然有新車審驗噪音了,難道這個科技執法就不該存在嗎?
#有新車噪音審驗就不該有這套系統嗎?
這麼粗略的說法,自然是忽略了另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即使你的車都合法,但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依然可以用低檔高轉、按喇叭的方式製造噪音,另一個問題就是噪音攔查往往比違規取締更加麻煩,往往要警、監理、環保局三個單位聯合攔查,並且時不時就發生拉爆水箱的問題,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台三線部分市區路段的居民對於車輛噪音的忍受早已到達極限,聯合稽查對於這些現有的狀況並無改善的可能,因此新車審驗跟行進間噪音不應該混為一談
如果這套系統能夠用在交通寧靜區,喝止拉轉的白目的話,我當然舉雙手贊成!
#噪音開罰依據是不是挖洞給人跳?
再來呢,那小老婆對法規上的論述其實並沒有錯,125新車『原地噪音』標準是最大馬力轉速下的1/2轉速去測量,87分貝、重機則是92分貝。
很多人看到柯基執法使用86分貝就開砲說原廠車都超標,那是對法規的錯誤理解,因為86分貝是行進間噪音開罰上限,行進間噪音則比較複雜可以看『圖三』,一般來說如果是原廠車以標準狀況受測是不會超過81分貝的,且科技執法的麥克風矩陣是能夠辨識出不同的車輛聲音來源
==============我是分隔線=========
講到這邊,噪音科技執法聽起來真是好棒棒,既不會誤罰,又可以節省人力,怎麼不趕快推動呢?問題就是以下幾點:
☑️
1.#麥克風矩陣真有這麼強?
現況來說即使噪音科技執法環保署花了很多起間去建立,但是仍似乎有很大的問題,圖一就是一位外送員騎著『看似原廠車』的小車在時速23時締造了105分貝的創舉,前鎮子也有一台TMAX在時速70(好像吧)的情況下被拍到噪音超標,這就跟區間測速桃園那台jimmny被拍的跑到185一樣,才啟用沒多久就被質疑威信
☑️
2.#被罰者的行政救濟機制在哪?
時速我還可以用行車記錄器來當作被開罰後的佐證,請問噪音我要怎麼佐證是你機器的問題?如果變成完全行政機關說了算,那麼這個開罰的法源是有問題的,完全屏除了民眾自我救濟的機制
☑️
3.#該機器的監管單位是誰?
這就是跟區間測速一樣的問題,你行政機關不要老是跟我說你的機器有多屌有多少除錯機制或是排除環境噪音的能力,我只想問你一句話:
#你的除錯機制是誰說了算?
雷達測速照相是每年都要回去標檢局審驗,並且有一套完整的審驗程序,但是這套系統你的除錯機制在哪?從一些車媒報導的內容來看,這傳說中的超屌的麥克風矩陣最後面對同時有兩台車的情況,還是要用人工審驗啊.....『圖四』
☑️
4.#要佈建噪音科技法的路段篩選標準是什麼?
從區間測速的經驗讓我們知道,沒有專業能力的地方政府往往看到東西就歡天喜地的到處佈設,撞死石虎用區間測速、有人闖紅燈用區間測速、你阿罵不會生也要用區間測速,濫設的結果就是全民買單,花了大把鈔票然後依然無法改善市區大車右轉撞死人的問題
當時我們就提案區間測速要佈設之前,必須先對該路段做自由車流速率量測,不然未來遲早變成你一出門就持續受到監控,這種監控對人權已經是一種侵害,必須明訂縮限他的侵害範圍
因此噪音科技執法自然也得規範使用區域,不然你在機場鬧區附近弄一個噪音執法說要維護居民安寧不就是他媽的自打嘴巴嗎?在國外常常可見前方進入市區的標誌『圖五』,因此能夠明確的把這套系統用在相關的交通寧靜區,而且歐洲對於交通寧靜區有一套非常龐大的工程系統去做輔助,不是只有『噪音執法』這麼粗略的概念
但是在台灣,『交通寧靜區』都還只是一個概念,連行政單位都沒辦法從法規定義出『這裡是交通寧靜區』,你又如何把這套系統放到現行的體制中開罰?
==============我是分隔線=========
因此在這樣整體行政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之前,我希望環保署不要重蹈區間測速的覆轍,因為核心的問題不是裁罰標準訂多少,而是你們扣除執法本身,到底有沒有意識到台灣的法規多簡陋貧乏的事實啊....
罵白目罰多少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蘇院長,請問政府真的心甘情願迎接自由山林嗎?還是只有登山主管部門喜迎,而主管搜救事務的部門,卻只有滿心的詛咒與阻撓呢?
昨天中午,我看到這篇報導,打了一篇文,結果按下送出卻被FB整篇吃掉,搞到現在才有空再寫... 我昨天去華視參觀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現在,我就在此為大家進行一個事實查核的動作。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915463?fbclid=IwAR03VMKGzvMRNgful_SOugTXTp1m-J5_Ac0vJupdGF_CPQH6s_ka92HhTsY
---
這篇新聞是由內政部消防單位發稿給媒體的,目的是宣傳「收費制度有效遏阻資源濫用,造成今年山難搜救減少」
但,非常遺憾,這個是個徹頭徹尾的假新聞:
1. 山難案件的對比,完全沒有「總上山隊伍數」來相比,要怎麼知道是整體上山的隊伍變少導致山難少,還是山難真的有變少呢?而且變少就是因為有人被罰所以嚇到不敢求救所以變少?還是因為登山安全意識有提升而變少?這種一口咬定的推測是怎麼回事?大家前陣子倒團倒到欲哭無目屎應該還記憶猶新,消防單位居然這樣玩弄統計數字,是很可恥的行為。
2. 文中居然說到「今年全年的山難搜救數據,將創下2013年以來最低紀錄,極可能連2017年出勤215架次的一半都不到。」這邊我想跟大家提醒一下,2017年極有可能是台灣山難搜救史上,直昇機出勤次數最高的一年。
不是因為那年白目特多,而是著名的「南二子山難」就發生在那年,一個台北市消防弟兄在花蓮失蹤,當年搜救陣仗之大,可能是歷來首見。也因為「自己弟兄,不計代價,找到為止」的精神,整個任務出勤的直升機架次因此突破天際,灌爆了2017年的直昇機出勤次數,成就了台灣山難搜救史上,可能是直升機架次最多的一次搜索行動。
那次花掉的費用超過千萬,但消防自己隻字不提這件事,因為找自己弟兄,不可以發稿給記者說花了多少錢,因為我們有義氣!但一般的山友出事,就算是一趟直升機,也要趕快發稿給媒體,說又「浪費」了幾百萬納稅錢喔!
你要特高規格搜索自己弟兄我沒意見,但為什麼過了兩年,你們可以把其他年份的直升機架次拿去和那年比?任何一年跟2017比都一定是大幅減少的好嗎!自己是怎麼灌爆2017直升機架次都忘了,這種行為非常的可恥。
3. 這則新聞是假新聞的最大原因:根本沒有罰到半毛直升機錢,大喊「收費制奏效」,這樣的官員,已經可以直接歸類為無恥了。
這是今年初的新聞:「搜救費由登山隊員均攤?內政部訴願會:3山難249萬免罰」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52496
事實就是,花蓮消防局在完全沒有收費法源的情況下,亂開山友幾百萬直升機費用,在經過一年的擾民訴願程序後,全部被內政部重重打臉,一毛錢都不能罰,給我回去寫報告。辛苦冤枉的山友與律師了,謝謝你們的努力!
「內政部官員分析,此數據可能與近年各縣市實施「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要求民眾登山遇難須承擔部分搜救費用有關。其中,最大的轉捩點應在於去年花蓮縣向登山客開出要價92萬餘元的全國首張直升機搜救費用請求單」請問說出這種話的,到底是哪一位內政部的官員?怎麼可以用公器對社會造謠,來抹黑登山人?可以請他出來為自己所說的話負責嗎?
而新聞第一句就是「過去不時傳出遭貪圖方便的民眾濫用,徒耗社會資源。」請給我統計數字,你們覺得像昨天能高東段那種真正貪圖方便、毫髮無傷也無危機卻求救要直升機載的案例,究竟有多少?這麼會玩統計數字,請攤出來給大家看,不要連在山上心臟病發那種真的需要緊急救援的也一起拖下水罵、連同整個登山活動一起抹黑。
要根治浪費,是訂出好的收費制度。而不是根本沒有法源、每一個案件都當賊在抓、亂罰一通還沾沾自喜。你們是消防,怎麼工作變成開罰單了?那不是警察的事嗎?
這則新聞,徹頭徹尾,都是內政部消防單位為了「遏阻人民求救」、「由減少求救次數來減低山難案件數」而製造的假新聞。一個行政部門淪落至此,究竟是國家之福、又或是全民之憾呢?
---
蘇貞昌 院長,我想在此篇文末,鄭重地再次對您說,非常感謝您今年以來和張政委一同主導的開放山林政策,公部門所做的努力大家全都看在眼裡,也非常感激。
但,就在各部門努力開放的同時,被系統性缺失硬塞不屬於他們勤務的消防,正在大聲嘶吼,不希望讓山林回歸人民,希望有更多管制、更重的罰則,不然會加重這個本來就不該屬於他們的勤務。
您,聽到了嗎?這,合理嗎?是一個現代化的山岳國家,應該有的事嗎?開罰,難道是管理嗎?
當消防淪落成一個,以處罰人民為目標的單位,一個希望設立更多限制阻撓人民接近山林的單位,一個不惜製造假新聞來抹黑全體登山人、聯合輿論打擊登山活動的單位,這真的是我們這個山海之國,所樂見的情況嗎?
我們的政府,真的準備好要迎接自由山林了嗎?
蘇院長,我希望在您宣示開放、迎接自由的同時,也能為消防弟兄設身處地想想,這個本來就不該屬於他們的額外勤務:山搜,究竟該何去何從?是不是能趁著這波民氣可用,成立真正的「山域搜救機關」,將消防拯救於水深火熱之中呢?
又或者,要消防隊做這種額外的、有事就全隊停休又沒有補助與太多訓練的難搞勤務時,可以為辛苦的基層弟兄加薪、或者提供更多的額外補償與福利呢?
相信必定有能夠讓山林真正自由、讓每個人都樂見全民登山時代來臨的最好解方, 小弟在此,再次感謝您!也希望全體台灣人,能一起迎接真正的山海年代來臨。
罵白目罰多少 在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只罵白因子跟淨淨這些消毒液廠商,卻不罵台大醫院,你們也只是 #醫醫相護 而已!」
寫了消毒液廠商的文章後,收到這樣的批評。雖然心裡真的覺得荒謬,但這樣的論調,似乎還真的得到某些人的認同。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公開跟大家說,MedPartner 團隊對這些事情評論的基礎,到底有什麼不同?搞懂其中的差異,相信對社會整體的思辨力會有幫助。
沒錯,我們的組成有醫師、藥師、營養師、化妝品配方師、博士後研究員 ... 等,甚至有醫師就是前台大醫院員工。但我們在近期台大醫院接錯管路的事件,沒立刻批評台大醫院,絕對不是因為「醫醫相護」,因為消毒廠商的事件,跟台大醫院的事件,在 #惡意的程度 上是有天壤之別的。
我們先說消毒液廠商的問題好了。白因子的產品明明有殘留,說是無殘留完全還原成水。淨淨的病毒檢驗報告,人家學校實驗室都已經事先特別警告他「不能用作效果的宣稱」,結果他還是胡亂宣稱了。甚至白因子幾乎所有的錯誤、不實宣稱,淨淨這家廠商幾乎完全照抄一遍。然後一堆廠商都跟部落客說錯誤的使用方式,誤導民眾可以噴在皮膚上,甚至是「可以食用」。
請問我們該如何解讀這件事情?難道他們是「不小心」做出宣稱?「不小心」放錯報告?「不小心」跟網紅部落客說錯使用方式?這只要稍微動點腦筋,就知道是廠商「故意」這麼做的。如果可以連續發生這麼多的「不小心」,而且一堆廠商一起「不小心」,那這個國家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會發生這種事情,可能是因為政府對這些亂講的宣稱沒有足夠的懲罰機制(也或許是查核人力不足),也可能是因為利益太大風險太小,所以廠商在利益的誘因下,就紛紛這麼做。
如果我們要 #系統性解決問題 ,就只能透過揭露事實,並在之後努力整理防疫相關的正確知識,藉由民眾正確認知的建立,以及對各類消毒產品優缺點的理解,讓大家更有機會選到相對優質的產品,才有可能產生產業良性的競爭,讓社會往正面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我們不得不批判的原因。
那為什麼以前沒人做這件事?因為擋人財路就是白目啊。你是這個產業的專家,別人唬爛賺大錢,你可以選擇一起唬爛賺大錢,或者是講些實話讓人討厭,但自己也沒賺錢,正常狀況下,多數人會選擇哪一個?
今天我們會敢出來講,就是因為 MedPartner 團隊根本不收任何廠商的錢,我們的資源,全都是從 3000 多位網友每個月的小額訂閱支持,還有團隊負責醫師每個月自己再貼上十幾萬的收入來的。團隊負責醫師給整個編輯團隊的原則只有「#憑著你的良心跟專業,#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有事情的話,就由團隊負責醫師來扛責任、承擔風險。
媒體被產業影響的問題還不夠大嗎?大家自己看看,出了這麼大的廣告不實、甚至是亂解釋檢驗報告的問題,正常狀況下,媒體早就爭相報導了。但這次事件,各大媒體有做什麼報導嗎?為什麼他們幾乎都沒報導呢?
大家只要動動手,去 google news 上搜尋相關的關鍵字,就可以看到,這些廠商買了多少商業置入新聞,收了這麼多錢,你如果是媒體老闆,會讓這些負面的消息被放上去嗎?
再來回到台大醫院洗腎護理師接錯管路事件。這是不是個錯誤?當然是個錯誤!但這個錯誤是怎麼發生的?根據台大醫院的調查以及公佈的結果「該名護理人員過去主要是服務於該院洗腎室,後來才調到加護病房,出事的加護病房洗腎機新改為2條管路,出事時是該名護理人員第二次進入加護病房,可能對加護病房沒有這麼熟悉,這是我們的推測。」
另外台大醫院也開記者會公開道歉,承認這是院方的錯誤,並且呼籲民眾不要肉搜該名護理人員,並且已經將該名護理人員暫時調離加護病房工作,並徹查護理人員有沒有超時工作,或者是事發前、事發後的身心壓力狀況。
醫院也強調「台大醫院是有錯的,我們覺得很沉重,也深切體會社會大眾對台大要求與一般醫院是不同的,我們不只要做到很好還要做到完美,希望藉此事件的省思,台大醫院未來能得到更好的精進。」
這就是醫界犯錯的時候,標準的 RCA (root cause analysis,根本原因分析)流程。我們不會去責怪犯錯的「個人」,除非這件事情是「嚴重的故意」。我們會全盤去思考整個流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並且想辦法優化流程,讓問題發生的機會下降。
如果要省事,台大醫院只要把這個出錯的護理師推上祭壇,跟大家說就是他的錯,把他革職查辦,眾多鄉民覺得爽了氣消了,那不就皆大歡喜。但負責任的組織,是不能這麼做的!如果台大醫院真的這麼對待這名護理師,我們才會出來發文譴責台大醫院!
所以這位朋友,你搞懂這兩個事件,雖然都是錯事,但其中的差異有多大了嗎?看到這,你還真的覺得「兩邊都錯, #兩邊都一樣爛嗎?」
這個社會這麼理盲,根本的問題就包含了,很多人根本缺乏深入思辯的能力。但一個社會要進步,需要的就是「整個社會」集體深入反省,共同除錯的能力。
這篇文章這麼長,能看到這裡的朋友,我們要對你深深致敬。社會就是需要有你們這種人,才有機會逆轉我們持續和稀泥、不長進、向下沈淪的困境。
關於消毒產品,這個產業的亂象,已經長年累積的問題了,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解決。團隊在開會後決定,接下來會持續針對這些產品的各項問題、優缺點,以及更完整的防護正確知識,撰寫一系列文章。因為臉書的觸及真的很爛,建議大家除了對我們粉專設定按讚搶先看以外,也可以加入我們的Line@ 即時收到通知。加入連結:http://line.me/ti/p/%40wyt3898a
如果你也覺得我們說得有道理,請分享給你的朋友吧。只有你們這些人醒著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更多、更多願意動腦,也願意行動的人。
□ 延伸閱讀:認識實證醫學金字塔
https://www.medpartner.club/evidence-based-medicine-debate…/
□ 延伸閱讀:提升媒體識讀能力 3 關鍵
https://www.medpartner.club/research-aprraisal-media-liter…/
--
面對媒體失能的年代,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https://youtu.be/ewMJ4T0qQ5c
--
一天不到 5 元,為台灣拼出全球第一的中文醫療保健新媒體!
美的好朋友 #訂閱集資計畫 ▶︎ https://bit.ly/2s0CibA
現在就動手,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夥伴吧!
更多實用的資訊:
https://www.medpartner.club
知識講解實驗破解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MedPartner
立即查詢醫藥營養資訊:
http://line.me/ti/p/%40wyt389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