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倒數第二
蔡英文這次要出征誰?
經濟學人提出「正常指數」
比較疫情前後的生活
一比之後才嚇一跳
全球50個經濟體
台灣竟拿世界倒數第2
我們的生活離「正常」好遠!
疫情期間
有很多統計資訊可以參考
例如彭博之前的防疫統計
早就警告台灣的疫苗政策出問題
政府屢勸不聽
最後慘跌為世界倒數第10
這次的「正常指數」
也是個慘痛的例子
為了配合政府防疫
人民關了兩個月
有些店家甚至直接倒閉
就算未來解封
街景恐怕也不一樣了
所以我請求蔡英文
不要再用網軍治國
用出征來攻擊提出問題的人
羅智強講政府是疫苗乞丐
環南市場自治會長怒嗆林昶佐
都是希望政府能有羞恥心
解救人民的水深火熱
如今的台灣
離「正常」還有一大段距離
但若政府能看見經濟學人的示警
從現在開始提出紓困丶振興
在解封後注入活水
讓百工百業重現生機
那麼經濟學人的排名
一定可以往前提升
經濟學人說
到目前為止
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
能回歸昔日生活
但我相信
只要政府願意聽進示警
不要再帶風向出征
回到正常生活
台灣一定做得到
羞恥心 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古小姐本集Podcast要探討跟大家息息相關的主題—「情報弱者」。情報弱者(じょうほうじゃくしゃ)是由日文而來,主要是指網路時代裡情報量不足或判斷能力不夠無法辨別真偽的人(年輕人居多)😔
去年有位日本女生在臉書發出求救訊息,她的父親四月份過世,但直到八個月後父親在網路上訂閱的各種付費內容都沒能完成解約。其中包括微軟、Spotify等多項服務。
和父親同居的母親因為對電腦不熟無法處理,待女兒們發現持續被各企業自動扣款已經是幾個月後,她們開始打客服電話嘗試為父親解約。但過程據說相當繁雜,首先要聽完冗長的自動語音,接著又遇到非本人身分無法解約而需要提出各種手續證明的場合。
女兒打了近五十通電話後,無法即時完成解約的請求書還是毫不留情地一封接一封按月寄來,她忍不住在臉書痛訴:「網路重度使用者的父親離開後,對遺族我們而言才是地獄的開始,那些解約不了的帳單究竟該怎麼辦?」
當時有網友在留言欄呼籲:「大家寫遺書時最好將平常付費的所有網路平台帳號密碼,以及解約手續教學詳細記錄下來,萬一發生什麼才不會為家人增添麻煩」
我相信我們多少都遇過訂閱容易,解約很麻煩的服務內容,就連我自己也不見得有自信能迅速解約網路上訂購的各種服務,更不用說平常就對網路不熟悉的人。某個程度來說,不擅長處理情報服務的人們在這部分真的很容易淪為情報弱者。
情報量不足的情報弱者可能只是自己吃虧,但判斷力不足的情報弱者卻可能對社會造成負擔,因為他們也許無形中在幫整個社會培養詐欺師?
日本有位號稱資產超過100億日幣的27歲網紅社長竹花貴騎在去年被眾人踢爆經歷造假。
他一開始在網路上為自己創的成功人士人設、學經歷幾乎全是假的,但很遺憾在社群媒體年代,Youtube和Instagram常常不是吸收資訊的管道,而是幫大眾洗腦的管道!畢竟照片影片來的比文字更有說服力,就像大家常說沒圖沒真相一樣,但事實上就算有圖有影片也不見得是真相。
託眾多年輕人情報弱者的福,竹花貴騎順利從虛像邁入了實像。他疑似用自己虛構出來的經營者人設創立的線上學校(對,現在阿貓阿狗都可以創立Online School)吸收了幾萬名年輕會員,大家每月向竹花進貢約三千元台幣會費,就為了學習自媒體經營、事業經營等等。
什麼是「從虛像到實像」?其實一開始他只是「號稱」自己有百億日幣資產(實際戶頭存款數目可能跟你我差不多)但不過兩三年,他真的賺到了百億資產,靠各種編織出的經歷、靠盜用網路上各路人馬的創作內容。
去年日本有不少經營者及youtuber在網路上拍攝影片揭發竹花,連新聞媒體也報導了這個經歷造假的炎上事件,但因為竹花已經嚐到「巨大甜頭」所以直到今天為止他依然繼續在網路演他的成功經營者角色,繼續對那些執迷不悟的信眾洗腦。
只要演得跟真的一樣、只要能賺到巨大利益,要羞恥心幹嘛呢!詳細故事內容請大家收聽本集Podcast節目。
此外,我發現語言學習者也容易淪為「情報弱者」。隨便舉個例子,假設我今天想學阿拉伯文,旁邊有人以正經八百阿拉伯文教學者姿態出現,就算對方告訴我「在阿拉伯吃飯前要先洗腳,而洗腳水的阿拉伯文發音是巴拉巴拉」情報弱者我都會相信(畢竟我白紙啊)會覺得好開心學到新東西了耶。
去年收到一個日文線上課程業配邀約,怎麼說我也在東京住了十三年、在大企業裡任職過,雖然我不可能也沒資格教別人日文,但要判斷一個日文課程稱職與否倒是沒有難度。
打開那個台灣女生教學,已經募資到N千萬台幣的課程宣傳頁面,我驚訝的說不出話。裡面不但有錯誤資訊,內容編排也毫無邏輯性(詳情解說在節目裡)換句話說那種課程我個人覺得對初學者來說相當危險。就像做陶藝最重要的是形塑過程,如果在形塑過程中學到錯誤用法、聽到不正確腔調,之後要改回來就更難😔日文課程網頁裡寫著「教你說出更道地日文」但在我看來那其實更接近道地的外國人日文。
如何在網路上趨吉避凶不要淪為情報弱者,請各位務必收聽本集節目。
收聽方式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Kx5oO9
❤️Spotify
https://reurl.cc/qm2qYE
❤️聲浪SoundOn
https://reurl.cc/5okKmM
❤️Google Podcast
https://reurl.cc/OX7Wk9
❤️KK box
https://reurl.cc/5okn2R
(或直接在以上平台搜尋中古小姐女子會)
羞恥心 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羞恥感 #內疚感 #兩者不一樣
.
每個人都有羞恥心,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被此綁住手腳。你得隨時戰戰兢兢、準備隨時應付那些過去經歷過的、告訴你不配得到某物、資質低劣或敗事有餘的恥辱。這並不表示羞恥不常發生,因為早期的經歷不一定極端的經歷:羞恥也可以像是經常被公開訓斥或揭發一樣普通。
.
如果你遭遇上述狀況,你會隨時準備接受羞恥的攻擊,因為你自認不夠好,所以羞恥感襲來使你感到一陣屈辱和痛苦。然後,如果你已被恐懼包圍,那麼更有害的羞恥感將會隨時全面取代過去那種淡淡的失望。
.
羞恥帶有特殊的臉部表情和言行舉止。我們可以看看澳洲板球選手透露參與二零一八年破壞比賽用球醜聞一事的例子:在採訪中他們的眼神低垂,姿態怯懦。實際上,你會看到他們極度痛苦──他們也確實很痛苦。就算你的羞恥不太可能上電視,還是可以讓你非常痛苦。
.
澳大利亞隊隊長史蒂夫史密斯(Steve Smith)在認錯並道歉時哭了。板球選手確實做錯了事,但逼他們上電視道歉還是有點冷酷、不人道,簡直是戴上腳枷示眾的現代版。
.
二零一二年澳洲游泳選手在倫敦奧運會上成績遠低於預期,當時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後來陸續傳出一些隊不檢行為的細節,例如濫用處方藥、罔顧宵禁令串門子、在比賽前於選手村偷喝酒和參了提神飲料的調酒等等,其中一些游泳選手被迫在電視上為自己的行為不檢認罪。
.
他們歸國以後,我受託為他們的團隊文化進行回顧。我的結論是,儘管運動員們確實失序,但更深層次的問題源於組織、領導力和有毒文化等方面的長期因素。然而,大眾──或至少那些八卦小報──卻要求進行電視公審來羞辱他們。
.
我們怎麼會認為羞辱某人會改變他們的行為,難道這是糾正情況的最佳方法?但其實這兩種目的都達不到。
.
要幫助人們改變其行為,有比較不懶惰的方法,例如保持良好的聯繫和關懷。這確實就是澳洲游泳隊所缺乏的那種正向引導,此後這個問題就獲得改善。
.
正如布蘭妮布朗(Brené Brown)在以「聆聽羞恥」為題的TED演講之中指導我們的觀念,羞恥與內疚並不相同。用她的話說,內疚是「對不起,我犯了錯誤」,而羞恥則是「對不起,我是個錯誤」。
.
內疚是有用的,因為它使我們與最好的自我保持一致。當你為不該擁有的東西或不該做的事情感到難過時,你會內疚。它通常與道德和原則有關,你的想法中有許多「應該」,而且你希望事情變好。
.
有些情況你可能會感到內疚:你沒有對某個最終失敗的專案施加夠多壓力。你擦撞了一輛停在路邊的汽車但卻逕自離開,沒有在擋風玻璃上留個紙條。你對你的伴侶不忠。內疚可以是一種強烈的情感,但是如果你能彌補自己的所作所為或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道歉,就修正並做得更好。
.
另一方面,羞恥只會使你打從心底覺得自己一文不值,削弱你的自尊心。你可以很輕易理解為什麼我們這麼討厭感受到羞恥,因為你根本不必做任何事情就能感受到。
.
實際上,羞恥通常是對他人行為的回應。好比被種族主義者霸凌,或被說太胖、太笨、太窮。或遭遇離婚、被解僱、排擠或嘲笑。羞恥會讓你感到丟臉、不受尊重和受傷。它帶來的傷害是發生在靈魂層面的。
.
游泳選手和板球選手都做錯了事。他們知道自己錯了,我們也知道他們錯了。這種情況下,內疚和道歉是恰當的;但是他們恥辱地在電視上亮相、受到的各種負面關注,他們的內疚便有轉變為羞辱的風險。
.
大多數時候,羞恥和焦慮是並存的。如果你預想過可能感到羞恥的情況(例如約會、在工作中提出想法、與新伴侶的家人見面),會加劇你擔心自己不夠好的恐懼,使你想要逃跑或躲起來。在運動員上場表現之前,他們則可能不斷在想失敗會感受到的尷尬和恥辱。
.
一個用內疚來激勵員工的的組織可能會告訴你,你沒有達標是因為沒有努力,你要做的就是加倍努力。一位用羞恥來激勵員工的組織則會告訴你,你沒達標是因為你不夠好。這如果發生在公共場合,就會加重恥辱感。
.
羞恥使我們失去了人性。想獲得真正的改變和持久的效果,我們需要重新展開人性化。我並不是在建議降低標準,或是違規的運動員(或任何人)不必承擔後果。但是當有人犯錯時,我們不應該繼續加重他們的痛苦。羞恥不但會傷害不巧遭遇挫折的人,也會傷害我們所有其他人,因為我們所有人最終都會擔心羞恥哪天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
-----------
.
本文節錄自《內在獲勝:別再假裝堅強,讓心理學博士告訴你如何破除恐懼迷思,找回幸福的驅動力》。作者Pippa Grange為體育心理學博士,國際精英體育競賽和企業的文化心理教練。以英格蘭足球總會人員與團隊發展部主管的身分,與英格蘭代表隊密切合作,一路挺進二〇一八年世界盃足球賽四強賽。這次賽事團結了全英格蘭的民眾,激發出一種全新的敘事方式:在競爭時減少恐懼和自我意識,將會獲得純粹的喜悅。
閱讀更多:https://tinyurl.com/2ubrhf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