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 并序》
——導言:1927年6月2日,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先生以自沉昆明湖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好友陳寅恪寫下《王觀堂先生挽詞並序》,稱得上韻體文字的大著述,寫法很像王國維《頤和園詞》。《挽詞》長一百一十二句,可謂觀堂(王國維)其人學問與政治命運的哀歌。其主旨在於書寫王國維的學問歷程與高才隆遇,多述掌故,既深惋王國維之死,也藉此自抒懷抱,以清詞麗句編織結構而成絕唱。
此詩陳氏應初撰於1927年王國維自沉後兩三月間,後復撰一序及一挽聯,暢發其旨。挽詞、序言與輓挽聯乃是一個整體。陳氏曾將此詩奉贈羅振玉等師友指教,也下發清華國學研究院學生研讀,並通過《國學月刊》《學衡》等雜誌發表。
當代著名學者劉夢溪先生在《王國維、陳寅恪與吳宓》一文中認為,陳所撰《挽詞》的長序,闡述了作者的文化觀點及王之死因,不僅對王之選擇赴死給以文化意義上的正解,同時也是解開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與社會變遷謎團的一把鑰匙。「中國文化」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晚清和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反省其檢討傳統的用語,對中國文化本身而言,是「他」者的概括。所以上一個百年,這個概念雖被過旋轉不停地給以討論和解說,而終無結果。以至於晚年的錢鍾書先生,與來訪的學人開玩笑,說誰再是講東西方文化,我「槍斃」他(說的時候他拿起一支筆)。
陳《輓詞》序的過人之處,是指出以綱紀之說為表徵的中國主流文化的意義,具有「抽象理想的之通性」,也就是柏拉圖的所謂理念。實際生活中是否能夠完全做到是另一回事,但它是傳統士子倫理上的人生規範。晚清以降的劇烈變動,既是社會結構的變遷,又是文化思想的變遷。簡而言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此崩塌了。因此為傳統文化所化之人的失落與痛苦,可想而知。王國維就是這樣的人。但失落與痛苦可以有不同的走向。由痛苦而新生,為更多的知識人士所選擇。既是未趨步新潮,也不必即死。但陳寅恪先生認為,像王國維是以文化託命之人,「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因此,王國維之死,不是殉清,而是殉為其所化的那種文化、那種文化理想、那種文化精神。
「吾儕所學關天意」,王國維先生曾說:「國家與學術為存亡,天而未厭中國也,必不亡其學術。天不欲亡中國之學術,則於學術所寄之人,必因而篤之。」九十年後再讀斯文,我輩學人,當知王國維先生之死對於文化中國的深刻影響,陳寅恪先生和血痛書的所切所籲。——2017/06/03 來源:鳳凰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Ej5G54.html)
王觀堂先生挽詞序
——陳寅恪
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義焉。其義曰: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爲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爲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爲李煜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爲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爲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之一人一事。夫綱紀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託,以爲具體表現之用;其所依託以表現者,實爲有形之社會制度,而經濟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託者不變易,則依託者亦得因以保存。吾國古來亦嘗有悖三綱違六紀無父無君之說,如釋迦牟尼外來之教者矣,然佛教流傳播衍盛昌於中土,而中土歷世遺留綱紀之說,曾不因之以動搖者,其說所依託之社會經濟制度未嘗根本變遷,故猶能藉之以爲寄命之地也。近數十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沈淪喪於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於不可救療之局。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鉅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爲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至於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辯,故亦不之及云。
漢家之厄今十世,不見中興傷老至。
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志。
曾賦連昌舊苑時,興亡哀感動人思。
豈知長慶才人語,竟作靈均息壤詞。
依稀廿載憶光宣,猶是開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娛旦暮,京華冠蓋萃英賢。
當日英賢誰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
忠順勤勞矢素衷,中西體用資循誘。
總持學部攬名流,樸學高文一例收。
圖籍藝風充館長,名詞瘉埜領編修。
校讎鞮譯憑誰助,海寧大隱潛郎署。
入洛才華正妙年,渡江流輩推清譽。
閉門人海恣冥搜,董白關王供討求。
剖別派流失品藻,宋元戲曲有陽秋。
沈酣朝野仍如故,巢燕何曾危幕懼。
君憲徒聞俟九年,廟謨已是爭孤註。
羽書一夕警江城,倉卒元戎自出征。
初意潢池嬉小盜,遽驚烽燧照神京。
養兵成賊嗟翻覆,孝定臨朝空痛哭。
再起妖腰亂領臣,遂傾寡婦孤兒族。
大都城闕滿悲笳,詞客哀時未返家。
自分琴書終寂寞,豈期舟楫伴生涯。
回望觚棱涕泗漣,波濤重泛海東船。
生逢堯舜成何世,去作夷齊各自天。
江東博古矜先覺,避地相從勤講學。
島國風光換歲時,鄉關愁思增綿邈。
大雲書庫富收藏,古器奇文日品量。
考釋殷書開盛業,鉤探商史發幽光。
當世通人數舊遊,外窮瀛渤內神州。
伯沙博士同揚搉,海日尚書互倡酬。
東國儒英誰地主,藤田狩野內藤虎。
豈便遼東老幼安,還如舜水依江戶。
高名終得徹宸聰,徵奉南齋禮數崇。
屢檢秘文升紫殿,曾聆法曲侍瑤宮。
文學承恩值近樞,鄉賢敬業事同符。
君期雲漢中興主,臣本煙波一釣徒。
是歲中元周甲子,神皋喪亂終無已。
堯城雖局小朝廷,漢室猶存舊文軌。
忽聞擐甲請房陵,奔問皇輿泣未能。
優待珠槃原有誓,宿陳芻狗遽無憑。
神武門前御河水,好報深恩酬國士。
南齋侍從欲自沈,北門學士邀同死。
魯連黃鷂績溪胡,獨為神州惜大儒。
學院遂聞傳絕業,園林差喜適幽居。
清華學院多英傑,其間新會稱耆哲。
舊是龍髯六品臣,後躋馬廠元勳列。
鯫生瓠落百無成,敢並時賢較重輕。
元祐黨家慚陸子,西京羣盜愴王先。
許我忘年為氣類,北海今知有劉備。
曾訪梅真拜地仙,更期韓偓符天意。
回思寒夜話明昌,相對南冠泣數行。
猶有宣南溫夢寐,不堪灞上共興亡。
齊州禍亂何時歇,今日吾儕皆茍活。
但就賢愚判死生,未應修短論優劣。
風義平生師友間,招魂哀憤滿人寰。
他年清史求忠蹟,一弔前朝萬壽山。
王觀堂先生挽聯
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餘賸水(昆明湖)殘山(萬壽山),留與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籖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觀堂先生靈鑒 後學陳寅恪拜挽
說明/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魚藻軒。其遺書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當此事變,義無再辱。」清祚告終於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距離王國維之死17年,「十七年家國久魂銷」即指此。「牙籖」指書籖,「謬承遺命」指遺書中委託陳整理書籍之事。此聯一出,時人紛紛贊之,被譽為挽聯中最佳之作,無論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深刻價值的作品。
羣書治要卷十二語譯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明周專欄:時代的搏動
想再談談《「少爺」的時代》五卷本漫畫。早前已經在本欄談過這套漫畫,但最近台灣衛城重新出版了新譯本,有興趣的讀者終於可以看到正版,不用看網上質素不佳的盜版影印本了。鑑於有讀者可能未看過我先前的文章,我不嫌重複再在下面作一些簡介。
有的漫畫可能草看劇情發展已經足夠,但《「少爺」的時代》絕對是必須拿在手中,視作繪畫藝術品去細加鑑賞的作品。這套日本漫畫界巨著共五冊,順序分別是《「少爺」的時代》、《秋之舞姬》、《蒼空之下》、《明治流星雨》和《悶悶不樂的漱石》。看題目便知道,整個構思以明治時期小說家夏目漱石為骨幹,從他寫作《少爺》這部日後膾炙人口的小說開始,引入整個明治時期的文壇,以至於日本現代化初期的社會和政治狀況,可以說是一部極具野心的作品。
創作者包括腳本作家關川夏央和漫畫家谷口治郎。關川夏央為了創作這部作品,對明治時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資料搜集。故事、人物設計、對白和旁白,都是他的手筆,當中可見出他的文學見解和歷史觀。谷口治郎則以超卓的畫功,把關川的構思加以實現,無論是人物的形象刻畫、明治時期的社會風貌,以至於內心世界的呈現方式,都有獨到的心思和精準的把握。兩人從一九八六年開始創作這個系列,到一九九七年五卷本完成,歷時共十二載,魄力之宏大和態度之嚴謹令人驚嘆。
五冊的主角分別是夏目漱石、森鷗外、石川啄木、幸德秋水,最後又回到夏目漱石。森鷗外是與漱石齊名的小說家,現代日本語書寫的開創者之一。與漱石曾留學英國相似,森鷗外曾於德國留學,並且愛上了一名德國女子。這段經歷他後來寫在小說《舞姬》中,也是漫畫第二冊的主要內容。鷗外出身望族,又身為軍官,這段異國戀情自然不容於當時的日本社會。石川啄木是短命詩人,卒年僅二十六,終身貧窮,當上報社小編輯,靠借貸度日。與鷗外的優越背景不同,石川代表着生計不保但對文學充滿理想的明治文人。幸德秋水是社會運動家,無政府主義者,在明治四十三年的「大逆事件」中,被誣以謀害天皇的罪名處死。這一集最富政治意味,探討的是近代日本扼殺自由思想,逐步走向日後的軍國主義的根源。最後一集以夏目漱石的修善寺大患為重心,寫他因嚴重胃潰瘍吐血昏迷的一段瀕死經驗,在虛幻的空間裏總結明治時代的種種夢想和困頓。隨着故事的發展,一連串日本近代文學響噹噹的名字也陸續登場──二葉亭四迷、小泉八雲、樋口一葉、島崎藤村、國木田獨步、德富蘆花、柳田國男、田山花袋等等──真可謂一幅明治文壇的羣像畫,一場明治文化的盛宴。
日本歷史和文化上的明治時期,大概等於中國的晚清和民國初年,即處於西方思想、制度和科技的傳入,與傳統發生激烈碰撞的時期。換個角度說,也就是社會現代化的少年期吧。在香港歷史裏,也有類似的時期嗎?之前在本欄談過一九二零年代香港文學草創期的作家侶倫。他當時和其他志同道合的文友,都是二十歲上下的青年,在沒有任何現代中文教育的背景下,自行學習和摸索如何以白話文書寫文學。這跟明治時期的作家,在還未有現代日語書寫規範的情況下,實驗文學表述的可能性一樣。當時日本有所謂「文言一致」的爭議,就是關於廢除漢字,全用日語假名標音的問題。這跟中國白話文運動提倡廢除文言、「我手寫我口」雖然不盡相同,但也有相似之處。跟「我手寫我口」的原理相反,當時在香港並沒有書寫廣東話的主張,文藝青年都是跟從中國內地的白話文運動,努力學習新的「國語」書寫。縱使背景存在差異,但就一羣年輕文人試圖通過新語言的建構和新文學的創作,來探索社會現代化這一點,香港早期文壇也有過如同明治時代那樣的朝氣、勇毅和魄力,分別只是規模較狹小、成果較單薄和影響較輕微而已。如果有人來創作一部香港文學草創期的小說或漫畫,描繪年輕時代的侶倫、謝晨光、張吻冰、黃天石、鷗外鷗等的奮鬥和挫折,兼且重現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香港生活文化的風貌,那不是非常好玩也很有意思的事情嗎?
話說回來,這次台灣衛城出版的《「少爺」的時代》五卷本,根據的是日本双葉社二零一四年的新裝版,封面以彩圖印刷,非常漂亮。我之前讀過的是二零零零年台灣尖端的舊譯本。去年在東京神田古書街買到双葉社原版單行本第十八刷,封面較為簡潔樸素。我把這次的新譯本和舊譯本略作比較對讀,發現新版比舊版優勝許多。除對白譯文非常通順明白,一些舊譯搞錯的外國作家譯名,例如法國詩人魏倫和小說家福樓拜,新譯者都一一糾正了。另外新譯本又提供了適度的注釋,大大有助於讀者理解書中出現的眾多人物和歷史事件背景。至於畫質方面,新譯本也控制得很好。大家千萬別以為漫畫只是通俗消閒讀物,對印刷不必那麼講究。像《「少爺」的時代》這樣藝術水準高超的漫畫,對呈現畫家原稿的要求再高也不嫌過分。可以說,這部漫畫除了在取材上非同凡響,在藝術上也是讓人目不暇給的上品。它完全再現出明治人的風格和神韻,令我們感受到時代命脈的搏動,讀着的時候熱血沸騰,掩卷之後則深深嘆息。
羣書治要卷十二語譯 在 群書治要360 - S-link 電子六法全書 的相關結果
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則大化愾於天下。(卷十孔子家語). 【白話】以往夏商周三付的聖明君主必定尊重愛護妻子與兒女,是有道理的 ... ... <看更多>
羣書治要卷十二語譯 在 《群書治要》卷十二吴越春秋_一兵179 - 博客- 新浪 的相關結果
【译文】吴王夫差听说孔子和子贡来吴国游览,想看看他俩的模样,就穿着便服出宫,不料被街上的一个人戏弄,而且伤了手指。夫差回宫后,立刻派兵在都城内 ... ... <看更多>
羣書治要卷十二語譯 在 吳越春秋- 群書治要: 卷十二 的相關結果
吳徒知逾境貪敵往伐齊,不知越王將選其死士,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屠滅吳舊無吳字,補之國也。臣竊觀禍之端,天下之危,莫過於斯也。王喟然而嘆,默無所言,遂往伐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