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Porter Jr以五年2.07億與金塊完成續約!這價碼我認為真的過高了.....
-
💪前陣子丹佛金塊與Aaron Gordon續約的四年9200萬我覺得是相當不錯的簽約,雖然Gordon在數據上不是那種非常亮眼的球員,但他的防守、體魄以及在球隊願意 #扮演苦力輔助角色是相當有價值的,且他還有繼續上升的空間,去年與球隊也有化學效應。
至於Michael Porter我也常在講他是有潛力的,在得分天賦上相當出色,可是這幾年觀察下來,覺得他想達到類似Kevin Durant那種全方位進攻武器的難度與挑戰很高。
-
也就是說Porter還有很多進步空間和要挖掘的地方,譬如防守層面、處理球能力和持球進攻的本事等等,而在球隊已經有個核心王牌Nikola Jokic這樣的MVP超巨以及後場有Jamal Murray坐鎮下(2022可能無法上陣)。
🏀Porter在可能做為 #球隊第三號人物卻領著一個核心基石的薪資(與Doncic、Young一樣的合約),且還尚待開發,即使最後一年他是部分保障,沒進年度隊為1.72億,但我都仍覺得真的貴了。
-
且沒意外的話,Joker最晚明年夏天會與金塊簽一張 #超級頂薪,這也將能預見未來金塊在薪資上的壓力會很大,光是支付Joker、Murray、Porter、Gordon四人合約就要炸開了。
當然金塊可能有這樣梭哈的理由,就是覺得自己在 #自由市場招募上沒有太多優勢,乾脆就大把鈔票留住Porter這種潛力股,去力拼這幾年的核心陣容,代表高層是很看重Joker的時代。
-
👏總之還是恭喜Michael Porter!能夠從傷病疑慮一路證明自己到領到這樣大合約,這無疑是自身努力所換到的成果,以及剛好金塊能給他這樣待遇與舞台的際遇,現在就看他之後到底能不能再持續進化?
隨著高薪合約他也會更被用放大鏡檢視,金塊未來幾年能不衝擊歐布萊恩盃,Porter應該就是 #決定金塊上限在哪的關鍵人物了。
-
🏀最後這邊也要再談一下昨天我說的疫苗問題。
有人私訊我問我要不要改變看法別被打臉?我想說,改變什麼?!這就是我的看法我何必要隨著外界輿論起舞,至於對我失望的人,我得抱歉,本來觀點就會有不同的時候。
對於認為疫苗無用論的人的看法我是給予尊重的,我本來就清楚有兩派理論,我也不是提倡疫苗的人,不過我會打(到現在還沒打到莫德納),但疫苗到底有用或無用這並不是我要討論的重點,且我也明講 #打不打疫苗是每個人的自由與權利。
-
我談的是職業態度與群體互相。
球員當然可以提倡不打疫苗,但現在美國的環境是每個州都有不同的公衛指令,有些地方球員不打疫苗就不能打球,#除非有本事去改變這些州令,或是能得到宗教豁免或醫療豁免的核准,不然那些不打疫苗的球員新賽季就會因此缺席不少比賽。
-
像今天媒體日Marcus Smart與Blake Griffin就講出我想說的。
Smart其實也沒很想打疫苗,但對此他說:
"其實這很艱難"
"因為這是你自己的身體"
"但我仍選擇接受疫苗"
"因為我不想去處理那些XX鳥事(不能上場)"
"我也不想去 #影響整個球隊"
至於Griffin則說:
"我自己有做些資料整理"
"我認為接種疫苗並不是什麼問題"
"當然是否接種是個人選擇的權利"
"但我認為這是 #球隊繼續前進必要的一部份"
-
NBA是群體的大企業,球員也是團隊的一份子,如果現在是獨立個體的職業球員(如網球、高爾夫球等),打不打疫苗只會影響到自己運作,那當然能很自由。
可是現在既然有些州規定不打疫苗就不能上場,那做為團隊一份子的球員,且還坐領高薪,就別只想著自己的自由意志至上,除非你能很豪氣的不要這份工作,這當然就OK,但這也是傷害團隊的選擇。
所有的NBA與各隊的工作人員 #幾乎要打疫苗才能上工,NBA球員雖沒硬性規定,但在有各州衛令下,已經有90%的人都接種疫苗,當中肯定也有不是很願意的人,不過 #為了團隊都展現其職業態度。
-
而不少球員不打疫苗,我只拿Kyrie Irving出來講,就在於我覺得Irving總是在群體裡特立獨行,從之前不願復賽(基層人員會沒工作),到現在不願打疫苗,追蹤按讚疫苗裡 #暗藏晶片的言論,然後出席活動場合不戴口罩,都讓我不解他的思維。
Irving確實能有他的自由意志,不過在一個群體中,尤其又是有得益的模式下,應該也得為團隊與聯盟思考一下,而他這陣子常常做個 #逆行者,有人會說這是他的自由,但在我看來是自私了。
👍我會尊重不打疫苗的球員,但會更加尊重他所屬的團隊(得想辦法降低傷害尋求解套方案),至於那些打疫苗的防疫球員我則會尊敬,因為他們有無私的在為團隊思考,我認為這是在 #群體生活與工作上很重要的事情。
—————————————
🔔我的Twitter
➡https://twitter.com/HBKMAMBA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hbkmamba/
✏️ HBK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
群體生活與工作上很重要的事情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我們來破解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為什麼會害怕被討厭?」
在我們的生活裡,你明明可能很「賭藍」某一個主管,覺得他的點子有夠爛,或者是有同事常常拿你開玩笑。
可是你就是不敢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你真正的想法;因為你很害怕說出來之後,會被討厭、會被排擠。
這樣的恐懼呢,讓你情願繼續忍受爛的關係,也不要去面對那種被冷落的痛苦。你很矛盾,甚至於懷疑自己是不是很沒有用。
其實呢,你會有這樣的害怕,並不奇怪,也不代表你就是脆弱的、無能的。相反的呢,你害怕的是一種很根深蒂固的原始本能。
因為從人類的演化角度來看,在過去的舊社會裡,人如果離群索居,那麼他會有很高的機率,在遇到野獸的攻擊,或者是受傷、生病的時候;因為沒人有幫忙防守、照料,就直接死亡,活不下去。
因此呢,人類的社會向來強調大家必須團結、分工合作。這樣子才是對於個人,和群體最有利的事。所以經過幾萬年的演化,這樣的觀念,也就內化成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也就是說喔,人早就把比如說像「受歡迎」啊、「被接納」啊,這樣的概念,跟「生存」畫上了等號。所以「害怕被討厭」,更直接的說,其實它的背後是「害怕死亡」。
為了消除我們對死亡的恐懼,避免被孤立、被淹沒,人們呢很需要感覺自己是「合群的」啊、「正常的」啊。
而這樣子感覺「正常」,再擴大一點講,不只是關係上、精神上,甚至於還包含身體上,對於那種可能是細菌,和疾病的排拒感。
我在這邊講一個美國總統川普的故事喔。他有一個不是太好的習慣,他會眨低女性、嘲笑身障人士;在競選的時候,他經常用「噁心」這樣的字眼,來辱罵他的競爭對手。
有一次啊,川普在主要的競爭對手希拉蕊,跟她一起電視辯論會上,而希拉蕊遲了幾秒鐘才回到台上。主持人自然就關心一下希拉蕊,這時候她就解釋自己是去上廁所了。
而沒想到,川普知道這件事之後,居然說什麼你知道嗎?他說:「我知道她去哪裡了,噁心死了!這些我連提都不想提。」
說完之後,皺皺鼻子還撇嘴,露出一副很輕蔑的表情。他連「廁所」這二個字,都不想說出口。可是我很想知道的是,啊川普你是不會上廁所、不會撇條膩?
我想邀請你想一想喔,如果你身旁有像川普,這樣的朋友或家人,每天都對你露出這種「嫌惡」的表情,你能夠忍受幾次?你的日子還能繼續過下去嗎?
雖然川普他沒有禮貌,這是他個人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只要是正常人,看到這種「嫌惡」的表情,都會很不舒服的。
正因為人類有「需要自己是正常」這樣的求生本能,於是呢,讓我們的認知系統,發展出一種很特殊的偵察能力。
就是啊,我們對他人「厭惡、嫌惡」這樣的表情非常、非常的敏感;而且呢,這樣的反應直接又強烈。
還會針對那些被群眾認定是「嫌惡的人」,他們剛剛吃過的、喝過的、碰過的東西,我們會自然的避開。我們下意識的會覺得,在那些嫌惡的人身上,可能會有可怕的細菌跟病毒。
而偏偏細菌感染,在人類的歷史裡,也的確造成了很大的死亡率、在短時間內帶走了很多人,因為這樣子喔,更加深了這兩者之間,我們內在的連結。
因此呢,人類對於任何有可能造成疾病啊、孤立啊、排擠啊…這樣的東西,我們都很小心,我們會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而這樣的害怕被感染的反應,也會反應在「種族歧視」上面。
就像是上個世紀的六零年代,美國的白人就不容許黑人,跟他們用同一間廁所,他們規定黑人要用別的廁所,通常還被放在屋外。
一直到今天喔,這種「害怕被感染」的反應,它還持續影響美國,對於「境外移民」的態度。
就像是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時候,正好遇到敘利亞難民潮的問題,這時候如果有保守派的政客,他把移民比喻成「病毒」。
所以呢,有大批的移民進入我們自己的國家,就像是病毒侵入了身體。藉此暗示這個國家的文化,會因此受到毀壞、我們的價值觀會崩解;那麼選民就有很高的機率,會反對移民、排拒新的文化。
而這些政客,之所以會故意的把「移民」跟「病毒」畫上等號;就是因為他們知道,演化會讓我們在下意識裡,去迴避這些疾病,去避免掉任何會帶來麻煩的事情。藉此呢,把「反移民」的政治信念擴散出去。
就有心理學家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並且做了實驗,來證明這個推論是真的。
在2009年的秋天,當時呢H1N1的流感病毒大爆發,各國的政府都鼓勵民眾,去接種流感病毒的疫苗。而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巴吉博士,就在耶魯大學做了一個實驗。
他先發送了一些傳單,在傳單上面,說明了接種疫苗的重要性,接下來提醒受試者,目前流感病毒正在肆虐。
接著呢,他讓受試者去填寫問卷,而問卷上面的問題,就是訪問受試者,對於這些移民的態度。等到問卷完成之後,實驗人員再問這些受試者,他們有沒有打過流感的疫苗。
結果呢,研究人員就發現,沒有接種過疫苗的人,他們被流感病毒,感染的風險會比較大。所以呢,他們對於移民的態度,也就比較負面;他們比較不願意接受這些新移民。
而打過疫苗的人,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比較安全;因此呢,對於移民的態度比較正面,也就是對於移民的接受度比較高。
聽到這裡,如果你覺得喔光靠一個實驗,就下定論有一點武斷,不能說服你。那麼我要告訴你,同樣的想法,約翰.巴吉博士他也想到了。
所以呢,他的研究團隊,又做了後續的實驗。他們比照前一個實驗的方法,他們提醒所有的研究對象,現在是流感季節。
但是這一次,他們特別強調多洗手,或者是呢,使用酒精消毒雙手;像是乾洗手這些東西,都能夠有效的去預防流感。
接著呢,他把受試者隨機分成兩組,有一組呢,提供給他們手部的消毒液,而另外一組沒有提供這個東西。最後呢,他們再把針對「移民態度」的問卷,發給這兩組做答。
這次呢,實驗的結果發現喔,在疾病威脅的操弄之後,消毒過雙手的人;他們對於「境外移民」的態度,就會比較包容,比較有正面的想法。
但是那些沒有消毒過雙手的人,在他們填寫完問卷之後;他們的態度會普遍比較負面,也就是不接受新移民的態度。
而這樣的結果,又再一次的顯示,人類最主要的演化結果,就是我們對於「求生」和「人身安全」有很大的需要。讓我們會被習慣和恐懼牽著走,而沒有辦法進行理性的思考跟判斷。
在這麼多年,實際的教學經驗告訴我,我看過太多辛苦的關係之所以無解,被卡得死死的;就是被這種「生存的恐懼」操弄。
所以不管一段關係,為你帶來多大的痛苦,不管過程有多麼的折磨;都因為我們太害怕被孤立,而只能選擇停留在原地。
到最後只能到一些「靠北系列」的社團,「靠北老公」、「靠北老闆」、「靠北老婆」…;繼續抱怨之後,然後留在爛關係裡,不斷的輪迴、相互的消耗,至死方休。
在這種讓人無奈的關係裡,還有一種人,讓我感覺到特別的心疼,就是那些受到慣老闆啊、渣情人啊,或者是情緒勒索的家人,嚴重傷害,因此在心裡留下傷痕的你。
這些人不知不覺的害怕認識新的朋友,他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畏縮。因為對於這樣的朋友來說,過去的經驗都在告訴他,我只要多認識一個人,就等於多增加一份傷害的風險。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人儘管很無助,但是還是有跟人連結的需要;因此呢,在沒有辦法拓展新關係的情況底下,他只好更加依賴「爛關係」。
他更離不開,他把自己扭曲得更徹底,因為這樣子,他才能夠繼續留在爛關係裡。因為你可能會很害怕,貿然的斷捨離這些關係,自己會變成那些被排斥的「細菌」或「病毒」。
但我們從約翰.巴吉博士的實驗裡,你會發現,只要有施打疫苗,或者是使用手部的消毒劑;這會讓人相信感染的機率是降低的,它就足以讓你產生安全感,不再受演化結果的本能操控。
同樣的在人際關係裡,如果你也能夠有好的信念和好的做法,來保護自己;
這就像是打了疫苗,或者是使用乾洗手一樣。
你會因為建立了人際的防護罩,你不怕受傷、你不怕被感染,而真的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你會更有自信,不害怕失去任何人;或者是,因為害怕被拒絕而遭到孤立,讓自己勉強在爛關係裡。
更重要的是喔,你也會更有勇氣去交新的朋友,因為你知道怎麼樣「保護你自己」。其實說到這裡,應該害怕被孤立的,不是受害人,而是加害人,不是嗎?
所以囉,如果你想要活得更有自信、輕爽、開放,我們近期推出由嘉玲老師,帶來的「人際斷捨離」這一門線上課。
這一門課程,會讓你學會怎麼樣讓自己,在那些電光火石的互動情境裡,去做出正確的理解跟應對;不再讓人際之間的情緒傷害,在同一個傷口反覆灑鹽。
「人際斷捨離」會透過具體的步驟、系統性的引導,讓你不只是「知道」斷捨離的觀念,而是能夠「做到」斷捨離的行為。
不過我要提醒一下喔,這門課的含金量超級高,所以呢,你千萬別覺得自己聽了一遍,就能夠像武俠小說裡,那些吃了大還丹的主角一樣,瞬間灌入嘉玲老師十多年的功力。
在你練功的初期,你會先對於「害怕被討厭」這樣的深層的恐懼,開始免疫。你會相信,自己有條件贏得對的人,有效的幫助自己敞開心胸,去認識更多的朋友。
而假使你在開始練功之後,你發現自己的身旁,真的有這樣的「爛關係」,你也不要太擔心。
因爲課程會教你,怎麼樣蹲馬步,一天一點、一天一步的,為你去建立起心靈的防護罩。讓你沒有後遺症的,去遠離這些爛關係;最後勇敢的活出你自己。
在人際關係裡,真正的安全感,並不是要依賴他人,要人罩你、保護你。一勞永逸的方法,是讓你自己能夠擁有內在的資源,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
讓自己可以偵測到,身旁是否還存在這樣的「爛關係」,並且啟動自我的防護罩,保留自己珍貴的時間跟精力,跟「對的人」相處。
如此一來啊,你渴望的幸福跟平靜,也才會真正的走進你的生命裡。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分享的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或許真正的活出你自己、長出自己的力量,可以從學習開始。
歡迎你的加入,詳細的線上課程的內容,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成長、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群體生活與工作上很重要的事情 在 【大角星訊息】覺醒的集體現在可以做的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人們真的希望地球上的 事情 發生變化,但這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需要人們更多地去自省, ... 並開拓出你們的第五維度 生活 的小區域,這是可以做到的。 ... <看更多>
群體生活與工作上很重要的事情 在 [心得]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為什麼不該讀新聞-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讀後心得:為什麼你不該讀新聞?
這是一本會徹底改變你看待新聞識讀的書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stop-reading-news/
如果只能給你一個建議,就讓你活出更好的人生,我的建議會是:「不要讀新聞」。為什
麼呢?因為讀新聞帶給你的壞處,遠遠大於你以為能夠獲得的好處。而且這些壞處,恐怕
比你想像的還要嚴重許多。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是《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原來不讀新
聞的人生會更美好。
這本書在說什麼?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的作者是瑞士作家和企業家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
他曾經是「熱愛讀新聞的重度使用者」,但後來他卻發現,過度的吸收新聞對我們的心智
和身體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就像是過度攝取糖分會傷害我們的身體一樣。他在這本書
裡面主張:過度接收新聞,可能會讓我們抓錯重點、錯估風險,導致我們的思考不夠深入
,甚至會損害我們的判斷力。
他透過這本書批評了新聞的產生與消費行為,他也提出了如何在充斥著各種資訊的世界中
找到自我,如何在這個和我們大腦原始設計完全相反的世界裡,避免陷入資訊超載的困境
。他也鼓勵我們要有選擇性地消費資訊,尤其是新聞,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的思考更加清晰
、想法更有價值,進一步做出更聰明的決策。
我認為,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籍,也是一本會徹底改變你看待新聞識讀的書。作者用一
種嶄新的視角,搭配上許多科學研究的佐證,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個很多人已經習以為常的
習慣看新聞。引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克制新聞消費並不意味著痛苦捨棄
。恰好相反:它意味著豐厚的回饋你會擁有更多的時間,並擁有一種新視野,得以看
出什麼是真正重要、讓我們快樂的事物。」
以下分享五個讓我大有收穫的重點。
1.新聞會妨礙深度閱讀和思考能力
作者在書中指出,消費新聞會讓我們大腦的物理結構逐漸改變。如果我們喜歡吸收簡短跟
破碎的新聞,我們就等於一直在鍛鍊自己大腦中專職瀏覽「簡短資訊」的區域;然而,專
們用來閱讀「長篇文章」和「深刻思考」的神經網絡,卻會逐漸萎縮。
他觀察道:「大部份狂熱的新聞消費者,即使他們一度熱愛閱讀書籍,卻都已經沒有辦法
再去讀較長篇的文章或書刊。通常在讀了四、五頁之後,他們就會開始覺得疲倦,注意力
會逐漸減退,然後變得煩躁不安。這並不是因為年紀大了,或者有什麼時間壓力,而是因
為他們大腦的物理結構改變了。」如果你本身也有這種情形,可以想想看你閱讀「短篇資
訊」跟「長篇資訊」的比例,是不是已經完全失衡了?
書中也給出一個很有趣的譬喻。像我們小時候有一種益智遊戲,上面有很多有編號的小黑
點,我們要按照編號的順序把黑點連線起來,才會看到最後的圖案,可能是一隻小狗,也
可能是一隻小貓。而新聞報導就像是那些小黑點,只是這些小黑點旁邊沒有任何的編號,
而且也不會有人花時間去把它們連線起來。
記得,如果想看到完整的圖案,你就需要連線。連線的意思就是:歷史的脈絡、事件彼此
的相關性、反饋作用、立即效應,以及這些效應再度引發的後續影響。然而,新聞記者才
不會去管這些,於是:新聞成了「理解世界」的相反詞,它們讓人覺得這個世界就只有「
事件」,充滿了沒有關聯性的事件。新聞報導就像是吸引你注意力的小黑點:軼聞趣事、
名人醜聞、災難畫面,還有行車紀錄器拍下來的用安全帽互毆的隻毛蒜皮的小事。
我記得每年過年回家,總是避免不了會看到有線電視播報的新聞,有好多次看到晚間新聞
的前三條,就會出現翻拍行車紀錄器或監視畫面的新聞。這種新聞真的「很重要」嗎?想
到就覺得非常荒謬。
|我們有權利對事物不發表任何意見,更有權利使我們的靈魂不受騷擾;因為事物本身並
|有迫使我們形成判斷的天然能力。
|
|古羅馬「哲學家皇帝」 Marcus Aurelius
2.大部分的新聞一點都不重要
你可能會覺得,應該還有很多新聞是很重要的吧?全世界各地發生了這麼多的事情,如果
我都不知道,那不就變成了一個「無知的人」呢?我很喜歡作者提出了一個思考實驗,讓
我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假設今天,地球的直徑變成現在的兩倍大,表面積變成了原本的四倍大,地球的人口也變
成了原本的四倍多。然而,這些地表上的城市和景物,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基本上跟我
們現在認識的沒什麼不一樣,就只是一顆比較大的地球。
理論上來說,如果新聞的「重要性」跟新聞的「數量」呈正比的話,新聞報導的數量應該
要變成現在的四倍之多。如果你認為「現在的新聞大多是重要的」,那麼在另外一個大四
倍的地球裡,你是不是就必須消費多出來四倍的「重要新聞」?
當然,你肯定不會這麼做。
在這個假想的世界裡,一天的時間還是 24 小時,如果你原本每天只花 90 分鐘看新聞就
好,在新的世界你也只會讀四分之一的新聞,你會捨棄掉那些「比較不重要的」新聞。回
過頭來,既然在這個假想的實驗裡面,你已經準備好「捨棄」掉一些新聞,那麼在我們原
本的世界呢?有沒有任何新聞是重要到沒有它,你就活不下去的?
事實的真相是,新聞媒體認為重要的事情 = 吸引人的事件;新聞媒體認為重要的事情
≠ 對你重要的事情。
對我們個人而言,真正重要的事情有哪些?家庭、工作、朋友和個人生活。
對我們最重要的《個人版每日新聞》應該長成什麼樣?以我自己為例:我伴侶最近買的洗
地機要如何使用、我家人的健康檢查報告、翻修網站的構想、對於自己筆記方法的檢討、
下一本新書的主題靈感…等。對我而言很重要的這些事情,跟其他人「根本沒有半點關係
」,更別提那些被放在全球新聞菜單上面的事件。
對大多數人而言,我們以為世界新聞就是關係重大的事情,這是一種大大的誤解。
3.新聞讓我們覺得自己變得渺小
人們對於「階級地位」很敏感,因為在許多動物的社會特別是人類的社會裡,階級地
位是取得資源的保證。我們會想要爭取更好的職位、更好的官階、更響亮的頭銜,甚至在
運動的場合、街坊鄰居之間、在兒童遊樂場上,人們都離不開階級的劃分。
我們光是讓自己在生活當中變得更好、透過努力獲得更好的階級地位,就已經自顧無暇,
而新聞報導更加劇了這個壓力。因為新聞會不成比例地報導:「年度經理人」、「年度運
動員」、「年度藝術家」、「年度最年輕創業家」。當我們天天看到這種新聞,可能就會
在自己內心 OS:「他高中的時候就這麼厲害,那我 18 歲的時候在幹嘛啊?」或是「我
都已經 30 歲了,怎麼跟他比起來還一事無成?」
消費新聞讓我們把潛在競爭者範圍擴大為整個世界,我們讓自己去和與自己無關、真的半
點關係都沒有的人相提並論。結果是我們看輕了自己,變得比真實的自己更為渺小。我們
承受了更多的壓力,垂頭喪氣,光是眼前的生活就已經夠艱難了,新聞媒體還讓我們的日
子變得更難過(那種隱形的比較是一直在滲透進我們腦中的)。
我自己就有深刻的感受,因為我有用子彈筆記做日記的習慣,我發現,自己心情最糟糕的
那些日子,就是當我不小心看了很多新聞,或者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其他人風光亮麗的表
現的時候。雖然政治正確的小天使會告訴我要祝福別人,可是,我還是會下意識地想跟別
人比較,別人比較年輕就成功了、別人的貼文比較多人按讚、別人賺的錢比我多。
我們很難違反動物本能,那種自然而然會感受到的社會階級地位的差異。但是當我們不需
要在意那些比較,不被那些新聞打擾,我們反而可以更專注在自己手邊的事情,做好自己
能夠做好的成果。不看新聞,心情會平穩許多,表現自然而然也會更好。
4.新聞是在糟糕環境被製造出來的
優秀的記者會花很多時間撰寫一篇深度報導,但是更多的記者礙於新聞產業的速食文化所
趨,只是到處擷取公關稿,然後用別人的文章拼湊而成,頂多補充一些在網路上和某處爬
到的資料(例如:某某鄉民說…)。
新聞記者大多數缺乏所謂的「切膚之痛」(skin in the game),也就是說他們不必為了
自己的表現承受任何風險。記者可能撰寫了一篇狗屁報導,卻不用為這個報導負起任何責
任。想想看,你會記得上次看到一篇狗屁報導的記者名字是什麼嗎?就算你記得,過了半
年你還記得住那麼多人的名字嗎?就算你真的記得了,又有什麼用呢?
當然,作者也指出這種現象不能直接怪罪記者個人身上,而是整個新聞產業的發展趨勢,
迫使他們只能這麼做。根據 2015 年美國求職網站 CareerCast 對 200 多種職業做的調
查,以工作環境、壓力、薪資和未來展望…等綜合評鑑標準,排名最後一名的就是新聞記
者1。
我也拋出一個問題給你想想看:「你能夠期待在這種環境工作的人,產出多麼有品質的東
西?」道理很簡單,從糟糕的環境製造出來的東西,就只會是品質很糟糕的東西。因此,
作者給我們的建議,就是不要去淌這個混水,不要消費這種新聞;而他給新聞記者的建議
就是,應該盡快告別新聞記者這份工作。
在書中,作者也批評新聞產業其實是一種「娛樂產業」,它的商業模式就是透過免費和吸
睛的圖文奪取注意力,再轉換成為獲利。而身為讀者的我們要非常小心,我認為免費且普
遍的資訊是為了供應者存在,而不是為了接受者。頻繁地瀏覽新聞(特別是短篇、聳動的
)對大腦是只有害處、沒有好處的。
5.新聞會讓我們對同理心產生錯覺
在寫這本書之前,作者已經發表過一篇類似主題的文章〈新聞對你有害〉。
當時的他,收到了很多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像是:「不看新聞的話,你就不知道世上窮
困的人的痛苦,無法對戰爭和暴行表達關切。」作者的看法是,我們根本不需要透過看新
聞來「表達關切」,因為在別的國家和星球也發生了很多比這件事情還嚴重的暴行,我們
是不是都要表達關切?而這個界限到底在哪裡?
他認為:「『透過收看新聞來表達關切』完全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法,不僅無濟於事,而
且根本令人反感。」他主張我們應該奉獻出來的東西是「金錢」,不是注意力、不是勞力
、不是祈禱,而是金錢。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你關注新聞的「注意力」不會幫到那些災民,而是幫新聞平台多
賺一點廣告費而已。你的「勞力」是最沒效率的協助,不要親自跑去救災,而是把錢捐給
專業的救災團體,讓他們採取最有效率的行動。你的「祈禱」,也不會有什麼實質幫助,
除了讓你自己心情好一點而已。
你可能還會懷疑,如果不看新聞,我怎麼知道哪裡發生災難,我怎麼知道要捐錢給誰呢?
記得回頭過來想想,新聞會報導什麼事件?當然是「最新」發生的、有「最精采」畫面的
、能講出一段「聳動」的故事的。相反地,那些專業的援助團體,像是紅十字會或無國界
醫生,他們會不會比新聞媒體「更清楚」哪裡要投入更多的救災資源呢?肯定會。因為,
他們並不是以「吸睛程度」來判斷要如何救災,而是以「重要程度」來判斷如何分配救災
資源。他們才是真正知道哪需要最迫切的協助。
作者給出一個實際的建議,就是把你每年消費新聞的那些無意義的時間給「收回來」,投
資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創造更好的收入,然後把這些錢捐贈給那些專業援助團體,讓專業
的人做他們最專業的事情,這才是實質有意義的「表達關切」。
結論就是,你的人道精神並不是依據你消費了多少則新聞而定,也不是你看新聞的當下感
受到多少的同情心。事實的真相是:「即使你完全不看新聞,世界的苦難也不會減少。」
反直覺的道理是:「你看愈少這方面的新聞,你的金錢就愈能夠鎖定真正有意義的援助行
動。」不讀新聞,你反而更有可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後記:不讀新聞的人生更美好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這本書有點像是一記當頭棒喝,他讓我們知道「沒有新聞」的生
活,並不會讓你變成一個無聊的人。正好相反,它會讓你更討人喜歡。下一次你跟朋友聚
會的時候,試著問他們:「這個星期有哪些重要的頭條新聞呢?」你會看到大多數的人有
多愛跟你做全盤報告。他們還會因此喜歡你,因為你替他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分享
他們自己浩瀚無邊但毫無用處的新聞知識。你只要投以聽得入迷的眼光,繼續看他們表演
就可以。
其實這本書我在兩年前就已經買了,當時我只讀了一點點就決定不再看新聞。加上我當時
也戒斷了社群媒體的使用,整個人真的是感到煥然一新。我不看的是那種每日新聞、那種
小打小鬧,但我偶爾還是會看像是《華爾街日報》的長篇數千字以上的深度報導。我也漸
漸發現,自己投入書籍的懷抱之後,看長篇的文章和書籍,變得越來越簡單,而不會覺得
很辛苦。
更重要的是:我好像沒有錯過任何重要的事。就像作者所說,如果有一件事情真的很重要
,你會來得及知道的從專業報導,從你的朋友、你的家人,或任何一個跟你聊過天的
人那裡得知。你跟你的朋友碰面的時候,就問問看他們:「最近世界上有沒有發生什麼重
要的事情?」以這種方式作為聊天的開場白是最棒的了,但是你聽到的答案通常會是:「
其實並沒有。」
最後,如果有一個活動,它會讓你越來越缺乏深度閱讀和思考的能力、它會讓你覺得自己
很渺小、它會讓你接收到在糟糕環境工作的人生產出來的東西、它會讓你誤以為自己很有
同理心,你還會選擇去做這個活動嗎?
|沒有任何新聞是重要到沒有它你就活不下去的。一本好書對你的生活與幸福的價值,千
|倍於不計其數的新聞。
p.s. 如果你有餘裕,你可以去 Google 搜尋「讀新聞的好處」,你會發現那些論點當中
的矛盾。你可能也會發現,要達成那些好處,遠遠有比讀新聞還好出百倍的方法。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87.20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91839636.A.70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