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位置,一定要換腦袋嗎?
過去常聽人家說:「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沒有人希望成為一個言行不一致的人,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其實常常都在做「換了腦袋」的事情,而且還是必要的。
如果你剛成為新手父母,卻堅持像過去單身時任性而為、年輕氣盛的態度來面對,小孩哭鬧就一個翻身撒手不管,這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你決定從上班族轉為自由工作者,提案、溝通到議價都要自己來,你還能夠像以前一樣計較自己的工作時間有沒有超過八小時、年終有沒有額外的獎金可拿?案子有問題,客戶希望你處理解決,你雙手一攤說現在不是上班時間沒辦法嗎?
以上的例子其實都誇張了點,那換了位置,到底腦袋裡面要換什麼才好呢?
真正該調整的,其實是面對事情的思維和視野,也可以說是格局。
當一個人承擔的責任更多了,意味著你身處的環境和處境也不一樣;不同的位子會有相對應的義務,你也會需要不同的專業能力來判斷,如果你不換一個腦袋來面對,又如何能夠迎接挑戰呢?
只是在這過程中,必然某些認知會跟過去的立場或處境相抵觸;這沒有對與錯,而是你因為站在更高的角度,如何引導身邊的人理解背後的目的。
然而只有一件事情,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換的:你的人生價值觀。
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的人生信奉哪一些價值觀,這些都不應該因為你的位階而有所改變,那才是我們生而為人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這樣看來,有些時候,可能不換腦袋反而更困難,當你面臨利益和理想交會之際,你真正會謹守的,又是哪一邊呢?
同時也有3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590的網紅林俊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我在交通委員會質詢NCC,關注前瞻預算中的「縮短數位落差」執行情形。這項預算的編列目的,是為了弭平過去偏遠地區因人口稀少,電信公司因財務考量而不願設置基地台的情況,由國家出面改善偏鄉的收訊品質。 前陣子有養蜂的農民被蜜蜂叮了以後,急於打電話求援,卻發現手機在偏僻的地方沒有訊號,只好一路跑回家打...
「義務論目的論」的推薦目錄:
- 關於義務論目的論 在 文字的那些小事:接案觀察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義務論目的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義務論目的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義務論目的論 在 林俊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義務論目的論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義務論目的論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義務論目的論 在 (6)倫理理論—目的論-周偉航老師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義務論目的論 在 義務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 關於義務論目的論 在 義務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義務論目的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田野調查作為方法,不只是研究工具,而是一種與世界互動的思考方式與能力。這是在小編懷萱參與撰寫的《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一書中,跨領域的作者群藉由將共授田野工作坊課程累積的經驗撰寫出版成教與學都能夠有所對話與參照的書籍,最想要傳達的田野工作態度。
面對如何開始準備做田野,本書主編洪伯邑老師在下文的序言中除了強調建立田野態度的重要,也看到面對田野生活動態關係的各種挑戰(想要進一步了解本書內容請見留言1的連結)。
在田野基本功的演練之外,本文連結跟大家分享疫情下田野工作坊課程延展出的、持續不定期更新的「田野跑路中」podcast節目,每集內容會透過共授老師的對談,分享田野工作的經驗與看法,歡迎收聽喔!
--------
其實大多數田野工作者,無論是身為新手的學生,或是身經百戰的資深學者,在「進田野」之前難免都有害怕自己會因為調查不順利而淚奔的壓力,這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不確定感。是的,包括我們這本書的作者群,縱使已經在不同學科的研究中累積了跑田野的經驗,但田野調查工作對每一位作者而言,從來就不是駕輕就熟就搞定的事;我們依舊焦慮著如何和田野中的人取得信任與聯繫?如何保持一位研究者與田野報導人之間適切的的距離?如何從複雜的田野資料中,抽絲剝繭出敘事分析的邏輯?這些從頭到尾貫穿田野工作的挑戰,似乎不是田野做多了就變得更容易,畢竟每一個新的研究案開啟的田野工作,隱含的是不同人事物牽連而帶來的不同挑戰,讓田野工作的進行總是必須隨著不同的田野地進行調整。
...
讀完這本書,除了交給大家怎麼開始的技法之外,我們也想傳達田野工作的「態度」,一種能換位思考的同理心。不可否認,時下「田野」已經漸漸成為校園內外不同的人因著不同的目的而使用的詞彙。我們當然樂見田野的概念逐步在社會上不同的層面獲得實踐;但我們也憂慮,當田野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泛濫用語,甚至帶著些許浪漫化的情懷看待田野工作時,是否會忘了田野工作的核心目的在於如何體現「習以不為常」,並從中傳遞世界多樣的面貌與價值。要能夠習以不為常,田野工作者首先要能拋開自己的定見,以換位思考的方式進到田野中的情境,進而同理田野中的人,了解他們處在這個世界各種不同的位置所傳達出來給田野工作者的許多訊息;從記錄、理解、書寫那些可能微小而重要的聲音開始,反思自身習以為常的人事物。
最後,記住沒有任何田野中的人有義務完成田野工作者的任務;因此,懷著感激和謙卑的態度跑田野是重要的。在田野工作中放下身段,用開放的心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從充滿挑戰的過程中,開啟自身和這個世界的不同連結!
(引用自《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https://www.press.ntu.edu.tw/tw/publish/show.php?act=book&refer=ntup_book01228)
義務論目的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人類學研究方法的核心。隨著「做田野」成為學校社會科學領域乃至業界諸如市場調查分析與使用者經驗研究等範疇時常見的詞彙,田野裡人際互動與社會關係的建立與經營之道成為重要的議題。在 新作坊 的這篇文章,帶我們看到,進入田野後產生的不只是「約訪」、「做訪談」的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關係。對於與當地人接觸互動如何「觀」與「察」以蒐集觀察田野調查資料與分析,生活日常「聊天」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一直往學術社群中走去,人類學逐漸不再是大家沒聽過的神祕概念,但「聽過」仍是基於某種既定印象,例如「人類學家不寫paper,只寫小說」。也經常有人說,我們做研究的時候不像在做研究,沒有穿著白袍、沒有使用結構嚴謹的問卷、沒有拿著高科技儀器(頂多就是相機、錄影機、錄音筆),通常只有一本筆記本、一支手機、或什麼都沒有,好跟「報導人」(研究參與者)好好聊天,或一起從事他們正在做的事。
事實上,「聊天」這個與人群互動的方式,並非專屬於人類學學門,但民族誌式田野工作中的「聊天」,確實有其特殊功能與邏輯。人類學家/田野工作者以自己作為「研究工具」,用「聊天」創造一個符合真實人際互動的情境。
...
我們經歷了一個「建立關係」的過程,包含共食、共飲、共作(例:下田),及生命禮儀的共襄盛舉(例:慶典)與陪伴(例:喪禮)。其中,「聊天」串起了這其中所有的人際互動。大家圍坐分享食物、飲料,一邊暢聊的場景是部落中最日常的活動。在幾次這樣的場合上,部落長輩對我說:「妳想問什麼就問吧!」他們知道我「研究者」的身份,怕「浪費我的時間」,和藹地建議我善用時間蒐集資料,但這並非我出現在那些場合的本意。某一次我回應:「今天是想來陪大家聊聊天、聽聽故事,也學習大家重視的事,沒有特別要問什麼啦!」長輩們聽完後,表示認同與覺得受到尊重,有人直接說:「這樣說就對了。」
...
在剛進入田野的階段,很多時候「聊天」的用意並非獲取研究資料,而是傾聽報導人希望訴說的個人想法、故事、日常生活遭遇的困難、想吐的苦水等等。報導人與田野工作者的關係,到後來往往不僅止於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而是在真實的人際互動中找到連結。臺東大學團隊到部落參加喪禮時,我們往往跨越了「研究者」或「觀察者」角色,到場的目的不是記錄,而是致意與陪伴,希望為喪家帶來一點走過悲傷的力量。
...
臺東大學團隊藉由「聊天」接觸部落不同群體,逐步拼湊出部落生活的樣態。倘若沒有這些深入、個人化的連結,很難真正掌握田野地或研究社群的脈絡,也難以找出應該被討論、卻易被忽略或被認為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議題。因此面對報導人的信任,田野工作者有保護他們的義務。若「聊天」的內容成為研究資料,對其之保存與使用將份外謹慎。
...
經由多次聊天,感受出部分部落成員對於外來者跑來學走他們的文化與知識未必有好感。他們更想知道的是,這些(似乎)握有更多文化、社會、經濟資源的學者可以對部落有何貢獻?同樣地,對話過程中發現,「共學共作」、「把主體性還給部落」等希望凸顯部落話語權與能動性的論述,也不必然獲得部落一致認可,反而有聲音期望我們帶著明確目的或問題意識,直接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怎麼解決問題、如何有成效。
此種情況下,「聊天」被理解為田野工作者們還在不清楚狀況的階段。我們認為釐清「他們想做什麼」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他們期待的是我們提出「我們想做什麼」。因應這些反應,田野工作團隊持續與眾多不同年齡、立場、背景的部落成員溝通、討論,藉此聽見不同聲音,也讓不同群體覺得受到尊重,增加計畫的公共性、正當性、參與度、包容度。田野工作者們長期在部落走動,參與各種日常生活中非正式的互動,不急著解釋或提解決方案,而是傾聽部落說出自己的看法或提案,讓他們慢慢感受到誠意,並理解我們工作的步調與邏輯。雙方已逐漸磨合出共識,而這場「聊天」馬拉松還會繼續。
(引用自: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86/articles/314)
義務論目的論 在 林俊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今天我在交通委員會質詢NCC,關注前瞻預算中的「縮短數位落差」執行情形。這項預算的編列目的,是為了弭平過去偏遠地區因人口稀少,電信公司因財務考量而不願設置基地台的情況,由國家出面改善偏鄉的收訊品質。
前陣子有養蜂的農民被蜜蜂叮了以後,急於打電話求援,卻發現手機在偏僻的地方沒有訊號,只好一路跑回家打電話。由此可見,對於居住在偏遠地方的民眾而言,手機訊號強不強不只是速度快慢的問題,有時候更攸關到性命安全。
主委跟我們分享了一個小知識,下次如果遇到緊急情況手機沒有收訊的話,可以試試看撥打112。不論手機有沒有SIM卡,所有電信公司都有義務傳送訊息,雖然要等候較長的轉接時間,依然可以聯絡外界,緊急時非常好用。
雖然有這個應急的方法,數位落差仍然需要解決。在現代社會,資訊就等於競爭力,讓所有人都有同等機會接觸資訊,也是21世紀台灣應該追求的平權指標之一,我們繼續努力!
義務論目的論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日質詢國防部,關於未來教召的情況。最近關於教召有很多傳言,像是天數問題、順序問題、服役期間長短、役種等等。國防部回應表示,志願役士兵會是優先教召的對象,優先選擇八年內沒有來教召過的,會依照專長選編,不管是義務役或軍事訓練役,而因為義務役的弟兄在服役的時候時間比較長,專長的嫻熟度會比較高,但是還是要依部隊需求的專長做為選編的主要考量。
但目前民眾也反應,擔心工作因此受到影響,辦公室也會持續關注配套方案,比方說跟企業間的協調、薪資,自營業者該怎麼不影響他的生計,這些我們都會持續關切。
什麼是認知戰?而中國為什麼要將資源投入認知戰?
先跟大家介紹一下,認知戰的目的在於「讓對手覺得自己會被打敗」,屬於「影響力作戰」(influence operations)。例如具威脅性的影片、報導,搭配社群及媒體傳播,試圖混淆視聽。像是環球時報報導台灣兵是「文盲草莓兵」,就是典型的認知戰手段之一。
我覺得「認知」這件事,其實對台灣的國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全民國防並不只是集合全民的總力,支援國家安全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智、國防知識,最後才是國防戰技。
認知作戰有兩個目標,一個是弱化我們的心防,第二個就是希望我們當中國人。讓台灣社會覺得打不贏,故意說些國軍戰力首戰即終戰、開打即投降的話,想方設法讓國軍戰力弱化,瓦解台灣的信念。或故意講中國好棒棒台灣爛爛,企圖讓台灣人嚮往中共的統治。
我認為除了防禦之外,更好的作戰方式是擊倒對手!雖然台灣是民主自由的社會,應有言論多元的空間,但站在防衛的立場,為了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台灣,希望國防部能規劃,針對所謂的認知統戰,能有標準的作為,和更具體的措施,不能放任這樣的危害。此外,也希望國防部能夠結合民間力量,比如說專欄、雜誌、各類文化創作出版等等,像是日本的民間軍事雜誌,是很生活化、很有趣的,可以用比較親民的方法介紹軍事知識、國防資訊,除了讓民眾了解之外,也提升民眾信心。之前就有學者提到,消弭民眾的「戰略陌生」很重要,國防事務的透明度,不但可建立國家的信賴度或嚇阻力,更是提升人民信任軍隊的充分條件。
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也特別提到「在強化防衛固守能力的同時,未來戰力的發展,將著重機動、反制、非傳統的不對稱戰力;並且能夠有效防衛『網路戰』、『認知戰』、以及『超限戰』的威脅,達成重層嚇阻的戰略目標。」
我認為「思考全民防衛生活化,提升民眾認知國防事務」是國防部可以努力的方向,在中國政府著手於「對台資訊操弄」和「人際滲透」的同時,讓民眾建立起像面對詐騙集團一般的防衛意識,願意去質疑、判讀資訊背後的目的,才不致被社群媒體、主流媒體、通訊軟體的錯假訊息誤導,而在不自覺之下成為中國操弄訊息的在地協力者。
我們只有一個台灣,珍惜養大我們的台灣,值得我們捍衛它!
2020-10-22,國防外交委員會,國防部 嚴德發部長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義務論目的論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最近聽到這則社會新聞,我感到非常痛心,讓我覺得有須要對這件事做些回應。
身為一個父親、和在幼兒園第一線工作許多年的老師,我有責任與義務針對這件事,分享我多年來在教育職場上經營教室的經驗與具體做法,要怎麼做才能減少孩子之間衝突事件。
希望這部影片的內容,能給有需要的父母、老師、及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所看到,減少孩子不幸的事件再度發生,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更美好的童年。
如果您喜歡這影片的內容,也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
天佑兒童。
Henry羅寶鴻
............
影片重點提醒:
1 教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避免被欺負:
a 若別人做你不喜歡的事,若提醒他無效,就要大聲說:「我不喜歡你這樣 ___我!」
b 若對方持續,立即逃離現場;
c 馬上尋求環境裡的大人幫忙。
2 教室氣氛穩定,能減少孩子衝突事件:
a 加強教室裡老師對孩子的觀察能力
b 針對浮躁的孩子,多給予關愛,協助他找到他感興趣的工作與活動
3 當教室出現孩子不當行為,老師有責任團討與宣導正確觀念:
a 這些不當行為很可能其他孩子都看到,所以應該用正向的態度來跟孩子們討論;
b 先以故事敘述、或布偶演繹等方式說明事件;
c 邀請孩子針對這件事情,說出自己的感受、想法;
d 與孩子討論針對何改善問題;
e 絕不指名道性、針對某個孩子;
f 注意:團討是養成孩子用正向態度看待犯錯的善巧活動,絕不是「批鬥大會」。大家不是要藉此機會來批判犯錯的孩子;團討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到正確社會性發展的觀念,培養正向的教室氣氛;
4 幫助孩子修正行為的「十二字箴言」:
a 觀察、追蹤;
b 宣導、提醒;
c 約定、肯定。
(詳細內容請見影片)
⋯⋯
【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義務論目的論 在 義務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義務論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目的論義務論例子、義務論死刑、義務 ... 義務論- MBA智库百科義務論(Deontological Theories)義務論,也可稱道義論,是由 ... ... <看更多>
義務論目的論 在 義務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義務論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目的論義務論例子、義務論死刑、義務 ... 義務論- MBA智库百科義務論(Deontological Theories)義務論,也可稱道義論,是由 ... ... <看更多>
義務論目的論 在 (6)倫理理論—目的論-周偉航老師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6)倫理理論— 目的論 -周偉航老師. 2,163 views2.1K views. Mar 5, 2018. 41. Dislike. Share. Save. 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影音頻道.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