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劑高端疫苗,注射。
Medigen Vaccine (2nd dose) jabbed。
說到做到,我挺國產疫苗,我注國產疫苗。
說到做到,英文俗諺是 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意思就是,用嘴巴講沒有用,真的去做才是支持。
前陣子,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國民黨與民眾黨人,譏諷台灣是下一個阿富汗。至多說一句,阿富汗撤軍的教訓,是要自立自強,不要只想靠他人的幫助。
沒錯,自立自強,很好。
有什麼比國產疫苗,更自立自強的?
有什麼比自己注射國產疫苗,更說到做到的?
國民黨對國產生技業的黑,不是一天兩天,早先以前,國民黨就是用這種抹黑的方式,把對全球生化醫學貢獻匪淺,全台灣最接近諾貝爾獎的男人,中研院翁啟惠院長,抹黑成一個無恥的小偷。
管你是多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只要不跟他同流合污,他就毀了你。
國民黨用像「宇昌」案一樣的手法,抹黑翁啟惠,指控他「技轉」、「炒股」,翁啟惠前院長蒙受不白之冤,辭去院長,在纏訟多年後,2019年,司法判決翁啟惠無罪,還他清白。
但台灣的生技業被國民黨凌遲、重挫。
生物科技產業到底是怎麼重挫?
浩鼎案發生在2016年,整個產業迅速冷凍、萎縮。
大學生不敢選讀生物科技相關科系、相關科系畢業的人才不敢投入、在海內外相關人才不敢回流台灣、相關實驗室不敢做技術轉移、各個投資案喊停、資本市場投資氣氛降到冰點,生技公司紛紛轉型、收攤。
台灣上櫃生技指數,在2016-2017兩年間,縮水了36%。等於整個資本被連根拔起。
所幸,還有相信台灣的人,還有台灣的科學家沒有放棄,像翁啟惠前院長這樣的大師,沒有放棄。他們更埋首研究,偉大的心靈不受到低級的政治追殺所污染。
今年九月初,翁啟惠前院長,得到號稱為諾爾化學獎前菜的「威爾許化學獎」(Welch Award in Chemistry),史上第一個獲得這個殊榮的台灣人。
翁啟惠前院長在醣分子領域的研究,與中研院基因體中心馬撤團隊研發的「廣效性流感疫苗」,研發出「單醣化棘蛋白(monoglycosylated spike protein)廣效疫苗」。
如果這個研究能成功,世界上就會有一支不怕病毒株變種的疫苗,管它武汉肺炎病毒株是變種成Alpha、Beta 還是 Omega,全部都不用再怕。
現在這個研究引起全世界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不只威爾許化學獎委員會頒獎給翁前院長的研究,就連下一屆的諾貝爾化學獎,翁前院長都是呼聲很高的人選。
全世界科學界都肯定的大師翁啟惠前院長,全球的疫苗實驗室、藥廠,都高度關注的研究計畫。
全球都肯定,只有中國國民黨不肯定,全球都說好,只有中國國民黨說不好。
才不過幾年前的事,國民黨如何對翁前院長羞辱、嘲笑、抹黑、人格謀殺。
翁前院長自己說,如果沒有2016年浩鼎案對台灣生技產業的重創,這一次武汉肺炎爆發之際,台灣很有可能更早就能研發出優良的疫苗。翁前院長也肯定政府對高端、聯亞的疫苗研發的支持。
翁啟惠前院長在中研院擔任院長任內,鼓勵產學合作,設立生技研究園區,創造從基礎研究連結轉譯醫學的聚落以促進創新發展。甚至於,制定生技條例、修改科技基本法,建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都是翁啟惠院長一手催生而成。
也埋下了日後台灣生技研究能在浩鼎案後,浴火重生的基礎。
台灣能在浩鼎案後的廢墟裡,仍然站起來,研發出國產疫苗,實屬不易。
注射國產疫苗,就是我對所有對台灣不離不棄,堅持為台灣付出的科學家們,最基本的肯定與溫暖。
台灣加油!
基隆市議員 張之豪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
翁啟惠 生 技 公司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是講得最透徹的。疫苗相關的醫藥審核制度,核准藥證/緊急授權,本身其實真的沒有一個硬標準,歸根究柢還是視時空環境、利害權衡之下,做出來的道德抉擇。
🔹 🔹 🔹
原作者:iamlam2005(山風)
這些問題從EUA還沒通過到現在,已經很多人講過了,我也懶得再複述一次。但你會吵這些,代表你根本沒想通醫藥審查的本質。
你就先想一個問題:如果三期這麼香,AZ幹嘛不做傳統三期?BNT幹嘛不做傳統三期?莫德納幹嘛不做傳統三期?如果做了傳統三期,監測個三年五年,我們就會知道原來目前的疫苗根本沒辦法防止感染,防止傳播,也不能打疫苗之後就脫口罩、停止NPI,這些檯面上的疫苗(可能包括高端)通通應該退回去重做,我們就不用浪費這麼多錢來買一堆半成品!
你一邊想,我們一邊來看看2009年的國光H1N1疫苗:
1. 只做了相當於傳統一、二期合併的人體實驗,受試者480人。是高端的1/10。
2. 從選病毒株之後只過了半年就拿到藥證,還不是EUA。
3. 沒有保護力數據。當時是跟諾華疫苗比抗體,沒錯就是免疫橋接。同時血清陽轉率的要求是是70%,今年聯亞89%都被刷掉了。
當年的新聞稿:https://reurl.cc/r18OaN
所以你說什麼「全世界首例,免疫橋接EUA」,這太小兒科了,當年是免疫橋接直接給藥證欸!這支疫苗,大家還不是打得很香,每年打。而從2016年開始,國光公司改成用重組蛋白技術來做Flublok Quadrivalant疫苗,不再需要搶購雞蛋了。核准依據就是「與其他四
價流感疫苗的比對性臨床試驗」,也沒有做傳統三期。
然後2015年,藥事法修法,才多了一個緊急使用許可的條款,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藥事法48-2第二款。否則在那之前只有「拿到藥證」跟「失敗重做」兩種選擇。
三期並不是什麼科學標準,它跟「手放開蘋果會往下掉」「水在攝氏零度會結冰」不一樣,不是什麼顛撲不破的物理定律。到底要不要許可一個新藥、新疫苗,它本質上就是一種道德選擇:
「在怎樣的情況下,我們允許自己的同胞接受一個新藥的使用風險」
這很明顯是一個道德抉擇,科學資料只是幫助我們進行判斷而已。
你拿癌症用藥的審查來看就會很清楚。為什麼癌症化療用藥的副作用都那麼強?生物學上的原因當然是:因為癌細胞是人體自己的細胞,你要攻擊癌細胞就會攻擊到有同樣特徵(複製旺盛)的正常細胞。
可是從制度的角度來看,之所以癌症用藥副作用這麼強也會通過審查,就是因為我們認為它過比不過要好。比起掉頭髮、嘔吐這些副作用,讓病人無藥可用最後走向死亡,更讓人難以忍受。反過來,如果今天審查的是感冒用藥,我們大概就不能接受比頭痛更強的副作用。
甚至很多藥不是因為它「更有效」而被許可的。比如說乳癌的化療用藥,第二代小紅莓,它的療效並沒有比第一代要好。它之所以被許可是因為它的副作用少的多,可以顯著提升患者的QoL(生命品質)。有效性從來就不是通過與否的唯一指標。
當年翁啟惠的新藥在浩鼎解盲失敗。也有人說它可能是選錯了指標。因為它用腫瘤尺寸當做指標,但是免疫藥物會引起免疫反應攻擊腫瘤,反而會讓它發炎腫大。因此就算它有效,在實驗期間腫瘤尺寸並沒有下降太多。有人在猜測,如果用的是最終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或是其他指標,搞不好解盲就過了。
這就是為什麼免疫橋接會被稱作「替代性指標」,因為原本的「有效性試驗」(也就是所謂的保護力數據,efficiency)也只不過是另外一個比較常用的指標。你到另一個時空背景底下重做一次,不會得到相同的數字。他們都是指標。這些所有的科學資料,不管是有
效性試驗、副作用、抗體濃度....他們都只是一個指標而已,是拿來讓審查委員參考用的。
神靈你就是眼睛裡面都看不到人,只看到理想的社會模型。不符合這個模型的你就認為是德性有所欠缺,或是執政黨的問題。而且不管哪個議題都一樣。但實際上並沒有一個神奇的機器,你把數字輸入進去,它就會自己跑出一個核准與否的答案出來。國家是人組成的,不是神,也不是AI。答案要自己去找。
你如果有去看高端或聯亞的審查會議紀錄,你會發現在會議一開始,主席都會宣布「目前(根據若干理由)認定有緊急公衛需求,請各位專家在這個前提下進行審查」。這個宣布就完美解釋了我上面講到的,一種新藥要不要核准,它是一個道德選擇。你必然是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背景底下做選擇。你不可能開上帝視角知道說這個藥半年、一年、十年之後會不會有更好的替代品。如果你現在只有一個療效50%的藥,你也只能用,你不可能說十年後會出一個療效90%的藥,所以我們就先等十年。不管是EUA還是藥證都是這樣,而EUA「道德選擇」的性格又更強烈許多。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如果你真的要問為什麼沒有三期就要人打,那我也可以反問,為什麼沒有傳統三期就要人打?為什麼不追蹤打疫苗之後半年、一年、兩年的保護力跟副作用?只追蹤兩個月就解盲做期中報告?腸病毒疫苗做了17年,為什麼不能跟他一樣嚴謹?為什麼要核准一個施打半年之後抗體濃度會下降的疫苗?如果我們使用的是正確的疫苗,搞不好真的可以達成群體免疫!
而你也知道答案是什麼,就是時間不夠。你要在時間不夠的前提下做選擇。痛苦的選擇。以色列核准BNT的時候也不知道會有變種病毒,也不知道它的效力會下降的那麼快。但它不可能等到三期先做一年看看疫苗效力會不會下降再來決定要不要核准。否則這一年之內可能會多死很多人。
就跟2009年一樣,當年沒有緊急使用許可的條款,如果當時的審查委員宣布H1N1失敗不給發藥證,那台灣就要面臨外購一劑難求(當時是真的一劑難求,比現在還誇張),國內又自己生不出疫苗的窘境。審查委員唯一需要擔心的問題就是「核准是不是比不核准還要好?」,而不是在那邊糾結為什麼沒做完三期,為什麼沒有有效性試驗。因為就是沒有,而你現在就要做決定。
而對武漢肺炎疫苗來說,台灣當然是時間不夠加上外購不穩的雙重困境(而有些人還在幻想多下單就會多到貨),我們是在這個前提下認定它有緊急使用需求。
EUA的重點就是緊急使用需求,而不是要做出一支完美的疫苗。你沒有緊急使用需求,後面有再多資料都不用談。所以AZ在美國也拿不到EUA,因為美國已經不缺疫苗了,並不是因為AZ資料不夠。
🔹 🔹 🔹
做為題外話,今天這些疫苗要走什麼流程通過,不會是蔡英文可以決定的。就是專家提議,她點頭,就這樣而已。她唯一可以選擇的就是做不做國產疫苗。就好像當年H1N1疫苗那如今看起來很陽春的流程,也不會是馬英九決定的。
重點是,不管是什麼流程,審這些疫苗的都是同一群人。當年叫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如今叫衛福部食藥署。他們就是陳時中後面的人,也是全台灣最懂疫苗的一群人。現在你看到的張上淳、李秉穎、陳建仁、黃立民這些人,當時也都參與其中。數十年如一日。當年幫馬英九扛砲火,如今幫蔡英文扛砲火。當年還有多一個李慶雲,今年六月過世了。所以現在李秉穎會被叫小李P,不是要裝可愛,是他上面還有一個大李P。
如果你要做政治判斷,就不該把這個疫苗流程當成是蔡英文的問題(或是政績)。你唯一可以問的就是,我到底相不相信這群專家。因為AZ進來的EUA,也是他們審的。Moderna進來的EUA,也是他們審的。BNT進來的EUA,也是他們審的。一但疫苗有任何狀況,不會是天邊的「國際認證」來幫你負責。連正式藥證的藥害救濟都很困難了,怎麼還有人會幻想自己在EUA的情況下打「國際疫苗」就會有「國際保證」?不管你是打國際疫苗還是國產疫苗,通通都是你看到的這群食藥署的專家來處理,也只有他們可以處理。
李慶雲當年把自己的女兒找去試驗麻疹鼻噴劑疫苗;把自己的兒子找去試驗日本腦炎疫苗。如今連加恩把自己的三個小孩送去做臨床實驗。陳建仁自己也參與高端疫苗的人體實驗。發現自己打了兩劑之後,都是安慰劑,沒有要求補打,而是自告奮勇繼續參與第三劑--也是安慰劑組的試驗。換言之,陳建仁到現在還沒打(真的)疫苗。
你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相信這群燃燒自己生命的人。還是說你寧願相信他們是為了炒股、為了試驗疫苗故意放毒進來強迫台灣人去打疫苗、給蔡英文打假針、給一般民眾打食鹽水。雖然我對你的判斷力沒什麼信心就是了。
翁啟惠 生 技 公司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in Din:幸好翁啟惠沒有放棄學術研究
黃國昌出來打球,你當球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96246455034783&id=100039482990443
#國共一家禽_看不出你跟共產黨有什麼不一樣系列
一「素人律師參選立委 其妻原來是宇昌案抹黑要角? | 芋傳媒 TaroNews」
一「自由廣場》誰迫害科技菁英? - 自由評論網」【吳茂昆】、【翁啟惠】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29135553893185&id=584986081641475
逆風儒解義:難怪KMT要把翁啟惠往死裡打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995958974486726&id=237229540359677
Jeff Tsai:被馬英九這樣搞過一次
還沒對台灣灰心
只能謝謝翁院長
然後國產疫苗絕對不容國民黨再搞一次!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2900774920614&id=1014812518
Roger Li:現在攻擊高端疫苗的手法,不過就是把宇昌、翁啟惠、口罩國家隊三種攻擊法合一,加上幾倍的力道。
對藍白紅來說,台灣人的死活不在他們考慮範圍內。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345466492139528&id=100000286590216
Yik Lim:>新冠病毒變種株剋星!
>翁啟惠馬徹團隊研發單醣化蛋白疫苗
能快速調整對付變種病毒的疫苗,就是全世界最需要的商品。誰能快速因應、快速生產,就是全世界最需要的商品,救人還可以賺錢。
2021/06/04
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病毒變種能力強,雖然目前已有疫苗,但疫苗的免疫原為棘突蛋白,為了讓疫苗可快速調整對付變種株,中研院院士翁啟惠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團隊設計研發單醣化棘突蛋白疫苗,透過移除疫苗免疫原棘突蛋白上會干擾辨識的醣,能更有效對抗新冠病毒與其變種株;該研究已於美國申請臨時專利。
翁啟惠與馬徹團隊2019年2月就在重量級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發表,發現流感病毒感染與疫苗設計的關鍵就在於醣分子的大小,且該研究團隊所研發的單醣化流感疫苗,不僅可對抗異株的流感病毒,保護效果比傳統疫苗高3到4倍,團隊延續研究發現,引起武漢肺炎的新冠病毒如流感病毒同屬RNA病毒,目前武漢肺炎疫苗多是藉由棘突蛋白驅動免疫反應,產生抵抗新冠病毒的抗體,增加人體對該病毒的免疫力。
但武漢肺炎病毒基因序列顯示,其棘突蛋白中1273個胺基酸中有超過1千個位點容易產生突變,如目前印度變種株,在刺突蛋白上就有5個胺基酸變異,當變異不停發生,會有病毒傳播力增加的可能性,也會有疫苗效力,這是因為施打疫苗後產生的抗體,都必須和病毒緊密結合才有效力,如果病毒發生突變,抗體辨識和中和病毒的能力下降甚至消失,都有可能降低疫苗所能提供的保護力,因此許多專家都認為武漢肺炎疫苗未來將如同流感疫苗,需要每年依據流行的病毒株不同而重製。
翁啟惠與馬徹團隊所打造的單醣化棘突蛋白疫苗,將對未來需要因病毒株不同來調整的武漢肺炎疫苗設計,起了關鍵性的影響,該團隊從發展廣效流感疫苗所累積的經驗著手,發現棘突蛋白表面醣化的多寡對病毒和抗體的結合力有重大的影響。因為聚醣下面所覆蓋的部分較不容易突變,可以用做抗體辨識變種病毒的特徵;只要把表面多餘的醣剔除,露出更多可供辨認的特徵,能夠讓疫苗產生數量更多且更多樣化的抗體,更有效地對抗病毒及其變種株,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目標,馬徹形容,移除棘突蛋白上多餘的醣,「彷彿是讓病毒脫掉偽裝,是發展對抗武肺病毒廣效疫苗最有效的策略」。
團隊所設計的單醣化蛋白疫苗,透過小鼠實驗發現,不管事在輕症或是重症,乾單醣化棘突蛋白疫苗不只在武漢肺炎原始株上提供更好的保護,且若小鼠接種該疫苗後,即使感染致死量的武漢肺炎病毒,仍有百分百的存活率,且相較一般疫苗,接種單醣化蛋白疫苗不論是在面對原始株、英國變種株、南非變種株,小鼠體內產生的抗體對於病毒親和力較高,中和性抗體濃度也較高,該單醣蛋白疫苗若用來對抗英國變種株,在小鼠上的中和抗體濃度為現有疫苗的2.7倍。
該研究論文第一作者為在基因體中心從事研究工作的廖心瑜、黃菡頤、陳曉蕊,參與實驗室包括基因體中心的翁啟惠、馬徹,鄭婷仁、研究員林國儀、研究技師詹家琮團隊,以及中研院分生所特聘研究員薛一蘋、研究副技師蔡青宴、生醫所研究副技師陳燕輝,以及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副主任張淑媛。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947990725744581&id=100016009862895
【國產疫苗第三期試驗做不做?管碧玲打越洋電話拉翁啟惠背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009148982493996&id=397602236982040
【回顧】-【生技產業】
➡「翁啟惠團隊研究成功 新流感疫苗效果強4倍」
【翁啟惠團隊利用「雞蛋」研究成功!新流感疫苗防禦效果強4倍】
說個笑話:「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刻不容緩 籌組疫苗國家隊 產官學缺一不可!」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87334238073319&id=584986081641475
翁啟惠 生 技 公司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翁啟惠 生 技 公司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今天出席由國科會主辦的全球科技高峰論壇時,面對記者詢問國光石化引發的爭議時表示,台灣不應該再設大的石化公司,也不認同將污染轉移到東南亞,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也說,資訊不充分,讓許多重大議題的討論陷入意氣之爭,造成經濟開發和環保衝突的爭議不斷。
國科會邀請了來自30多個國家,重要的科技領袖來參與首次舉辦的全球科技高峰論壇,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也以地球永續發展、全球科技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為題,進行專題演講,面對爭議不斷的國光石化設廠議題,李遠哲說,就算台灣不蓋,也不該到東南亞。
經濟發展和環保的衝突愈演愈烈,不只國光石化,還有中研院202兵工廠生技園區的爭議,中研院長翁啟惠認為,這些社會重大議題的討論,常常陷入意氣之爭。
面對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能電廠危機,綠色能源、綠色產業的發展,更是勢在必行,不過翁啟惠也坦言,現階段替代能源的技術和經濟效益,都還有待突破,世界各國同樣都面臨了嚴苛的挑戰。
記者陳姝君彭耀祖台北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