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書伍:有三大能力才是人才】
所謂的人才,是要去管理他人的人,要能夠吸收「日月精華」,再不斷展延、產生效益。如果樣樣東西都要人家教,就不能算是人才。尤其,很多年紀輕輕就成為菁英分子的人,往往到後來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
有一句話叫做「小時侯胖不是胖」,依照我的觀察,很多所謂的「青年才俊」,最後往往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原因在於他們只是學了一個「形」便拿來套用,並沒有真正地內化。所以,倘使這些「青年才俊」年紀輕輕就願意努力學習,尚能學到一些東西,成為組織中的中間幹部;最糟糕的是當他受到大家的鼓勵,稱讚他是菁英分子,產生自己很行、很優秀的認知,反而降低持續體驗與學習的努力,最後無法勝任工作,遑論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形」就是外顯。西方的理論比較強調外顯的部分,希望人們表現出有自信的一面;但是這樣的人,雖然看起來很耀眼,卻很容易淹沒在掌聲之中。相反地,有些人看起來沒什麼自信,但是他內部有某些東西持續成長,當內涵累積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就像大家說的「開竅」,他便會開始慢慢發光,內涵才是真正的能力。
我們在衡量人才時,往往只從他外顯的學歷、工作經驗等等角度來看,可是還有一些能力本身並不那麼耀眼,但它就像一種催化劑,讓事物可以從內部不斷醱酵,這些反而是更為根源、更重要的根源能力。如果沒有這些根源能力做為基礎,其餘的能力條件將無法長期、持續不斷的產生。
因此,了解這幾項根源能力,有助於領導者與主管真正有能力讀人識人,找到真正的高潛力人才。
一、涉務性
首先,就是「涉務性」。涉務性強調的是一個人必須養成涉及一般事務的習性,習慣去瞭解自己所接觸到的東西,而不是因為它目前對自己沒有價值,就視若無睹。
效用1:幫助學習
隨著年齡增長,見到外面的世界,你接觸的事物愈來愈多,不管是報紙新聞,還是你自己實際接觸到的事物,都會愈來愈多元,這些東西都不是什麼特別重大的項目,可是點點滴滴累積起來,就變成一種常識。專業能力你可以透過學習而學會;但是「常識」,它的範圍太廣泛,那是從每個人自出生以來便一點一滴累積下來,變成一種習慣,沒有辦法在企業裡面教會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常識。
常識可以幫助你學習,當你在課堂上學到某樣東西的時候,可以連結到實務的世界,知道可以跟什麼東西互相對應;否則的話,如果是在「真空」裡面學習,不曉得外面的世界是如何實際應用的、可以用在哪裡,學用若無法合一,學習效果也不不會太好。然而,很多人把書唸得很好,卻始終沒辦法做到學用合一。
真正的領導者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指的其實是他要知道天文的存在,而不是很狹隘地對於其他事物完全外行,連聽都聽不懂,邊也沾不上;但是,他也不需要變成所有事物的專家,他只要知道那些事物的存在就好。
效用2:瞭解實務
涉務性對於個人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可以增加對實務的瞭解。因為你平常就有涉獵,當你在規劃、執行的時候,可以從自己的資料庫裡面搜尋出來,融入其中一併考量,於是你就比較能夠知道可能遭遇那些狀況,才不會變成「不食人間煙火」。
甚至,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就是有些東西,無論你再怎麼樣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解決方案。這種時候,管理學上往往會告訴我們,應該要「異業學習」。可是,我們不能為了異業學習而去異業學習,不能等到需要的時候才去做,那樣能夠學到的東西很有限。現在這個年代,我們有很多機會接觸不同的事物,像是看報紙、看電視都是一種方法,即使你不是演藝界的人,你可能也知道他們有一些什麼樣的潛規則、又或者你不是做DRAM的,但你也知道DRAM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種習慣,對於碰到的事物都會去嘗試瞭解。
其實,涉務性關係到我們一種最根本的能力,就是「好奇心」。在人腦的結構當中,我們透過五感獲得的東西,傳到腦子裡,如果以往不曾接觸過,杏仁核就會開始運作,啟動腎上激素,直到搞懂為止。這種研究精神會讓我們在問題解決之後,腦中產生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分泌物,也就是俗稱的腦內嗎啡,自己感覺很開心,因為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於是成為一種興趣,想要主動瞭解一些事物,慢慢形成你的「觀察力」。
涉務性並不用特意花費許多時間,但是卻很重要;它是一種習慣,你走到哪裡、碰到什麼,就瞭解到哪裡。
二、與人互動
其次,學習不能只是自己關在家裡學,那樣很容易變得偏頗,所以還必須要與人互動。有人認為,與人互動就是具備團隊精神、很會跟人家聊天,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有些人,他不一定很喜歡跟人家講話,甚至可能是看起來沈默寡言的,但是他喜歡「言及義」;所以,我覺得,與人互動的重點不是頻度的高低,而是在講話的過程中,談的都是真正有意義的東西,而且也會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拿出來跟人家交換意見。
效用1:辨證學習
在互動的過程當中,你會去思考過去的觀念和認知是什麼,如果不一致,就會拿出來跟對方討論進行辯證。這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原本以為百分之百正確的事情,其實還是有應該調整的地方;反之,如果沒有這樣與人互動的過程,很有可能你會逐漸產生偏執,甚至在學習事物的時候,學錯了也不知道。可是,藉由不斷地交流、修正,一方面讓你學到的東西更為正確,另一方面也更加豐富。
效用2:學會傾聽
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可以讓你學會傾聽。否則,雖然我們都知道傾聽很重要,但如果只是機械式地告訴你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效果其實很令人懷疑。可是假若在這樣的過程中,你發現多聽別人的話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擴充自己的資料庫,就比較容易真正做到主動傾聽。
我們常會說:「這個人很怪」,可能你也說不出什麼道理,就是覺得他跟大家不一樣,可能就是他不擅長與人互動;可是,如果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會有一種無意識的學習,譬如到北京三天之後,因為他高頻度的跟當地人互動,與當地人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講話就開始有一點捲舌。
人跟人在一起,會產生互動,產生觀念的共鳴。所以,與人互動可以避免「自閉」,當你在和人互動的時侯,聽到別人說什麼,就可以放到腦袋裡,跟自己既有的認知比對,如果覺得對方講得很有道理,就把它記下來;反之,如果你覺得對方說得不對,你也可以把你的想法講出來。最後的結果,可能沒有100%同意這樣的說法,但是其中可能有20%,是你認為有道理的,就可以吸收進來變成自己的東西。同時,這也改變了自己原本有20%不正確的地方。
以我自己來說,雖然我是O型,理論上是「外向」,但我覺得我也是一個思考型的人,談事情的時候很嚴肅,不喜歡參加很多活動,一群人談一些言不及義的事情。我覺得,一個人應該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能靜能動的人;該動的時候動,但不要一天到晚都在動,或是從頭到尾都很靜。
就像孔子說的「中庸之道」,它不是一個「點」的概念,而是一個範圍;西方的哲學比較是傾向於兩個極端,就是0和1的概念,但東方的思維並不是0與1,而是在0.6~0.4之間,過與不及都不好。我們常會說,要教育小孩子成為一個「全人」,一個五育均衡發展的人,也是相同的道理,就是不要偏執。當你開始思考這些事,你就會去拿捏、修正你在什麼情況下應該怎麼做,動態地調整自己的做法。
二、自律性
最後,很簡單但也是最根本的一種能力,就是你必須要有自律性。很多時候,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改變很痛苦,所以,當你知道怎麼做之後,還得要讓自己願意付諸行動,願意去改變,讓事情變得更好。否則,就像你知道關燈可以省電,但是你因為懶惰而不願意動手去關,結果還是沒有用。
能夠要求自己去做,就是自律性。這種自律性,是一切的源頭,所有的事物,不管是要有涉務性或與人互動,如果這些道理你都懂,卻不願意有所行動,那就變成「光說不練」,還是沒有用。
我覺得,在一個公司裡面,真正的A級高潛力人才只有5%,其餘15%是B級人才,10%是未來有可能成為A或B級人才的待觀察名單,其餘70%都是一般人。這所謂的5%的A級人才,可能是公司的中高階主管,但並不是中高階主管就一定具備這些特質,因為在我們的社會當中,「人才錯置」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其中的原因,除了人本身就很難以瞭解之外,要怎麼分辨人才也是非常複雜的,可能出現掛一漏萬的情形,很可能有一個問題人物放在那裡,你都還不自知。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培養人才,不能只看這個人的學歷或工作經驗,而是首先得確定我們所找到的人,是不是具備這三項基礎的能力;如果沒有,就應該要淘汰掉。所以,能夠成為高階主管的人,本身都或多或少具備這些特質,並且假使他可以認知到這一點,就會有意識地強化這些特質;回過頭來,當他在讀人識人的時侯,也會注意那些人是否具有這樣的特質。
我們受西方影響很深,一般人從小到大的教育,會要求自己表現出「我是青年才俊」的樣子,可是即使他很有才華、很有自信,也可能長不大。才華是現階段的才華,但我們在看人才,不是只看他現在可以做什麼工作,還要看他的才華能不能再成長、可以成長到多大。如果只是外顯的自信,會讓他畫地自限;如果他能真正體認到自己有所不足,自然而然會想要去彌補不足,對他的成長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所以,如果你是主管,當你看到這樣一個「青年才俊」,你要心裡有數,知道怎麼用這個人,不要過度期待;相反地,如果是一個比較不外顯的人,但是具備人才的三種特質,好好地培養,你獲得的回饋會更好。涉務性、與人互動、自律性,是每個人從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透過工作訓練,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專業能力,但是企業沒有辦法再造一個人。(本文摘錄自《哈佛商業評論》;羅玳珊採訪整理)
#連結閱讀
1.杜書伍用人心法 突破職場三盲點
https://bit.ly/3zDjxM6
2.談紀律不如談自律
http://bit.ly/3q4W2WL
3.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經驗)×(專業紀律)
https://bit.ly/3dMqQaD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20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3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萬的網紅2分之一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新《2分之一強》節目收看►►https://goo.gl/1EgYTZ 來賓:王思佳、李依瑾、芳瑜、潘若迪 各國型男:杜力、馬丁、柏禮、折田、黑迪文 什麼都要配合,另一半逼你變成複製人?!馬丁老婆超愛按摩,他痛到哇哇叫還是得去?!李依瑾被男友同化變懶散,自己都驚訝?!梁赫群陪老婆逛街,硬著頭皮進...
習性習慣 在 擁抱不完美&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練功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得不讚嘆、怎麼有人可以筆記做得這麼好。
佩服、佩服。(如圖)
.
感謝昨天參與線上講座的學員、分享她做的筆記
這位住在台東的#Suqi Zheng。
我不得不說她是「#筆記公主」
、
#圖文並茂、真是太有才。(我一定辦不到)
-----------------------
(昨天講座我的PPT重點分享)
.
#應境而修----打破自己、打破習性
.
習慣改變、改變習慣
.
面對死亡、我們需要改變什麼?
--------
#不要隨意論斷他人:
.
叔叔:「你不用為這種人默哀、也不用那麼認真、為他們祈福,這種人是上不了天堂的。」
可魯氣憤地轉頭對叔叔說:
「您不應該在不知道他們去世真相的情況下、亂說一通。」
.
社工:「看到同樣的事物,有人看到的是愛,有人卻看到恨。」
----------------
#迎向死亡的優雅背景與從容
.
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
他走在街頭,買了一束花、帶到醫院給妻子。
妻子看到丈夫前來、接手他手上那一束花、把花埋在臉裡、深聞、微笑,問道:「你今天怎麼會這個時間過來?」
丈夫深情地看著妻子說:「沒什麼,就是想你了。」
老婆:「發生了什麼事嗎?」
丈夫笑著說:「發生了,是件好事啊。我來幫你實現願望。」
妻子驚訝地望著丈夫。丈夫依然滿臉笑意:「我們一起回家吧。」
妻子一聽、鬆了一口氣、笑著說:「真的嗎?」
丈夫笑盈盈地、伸手過去握住妻子的手。
兩人相視而笑。
.
#我是遺物整理師(第六集)
----------------
#怎麼有人可以這麼如此溫柔啊。
.
就在夫妻兩人要離開醫院時,
剛好看到可魯的叔叔在醫院一角抽煙,
老人走過去,和氣友善地說:
「老板,不好意思、這裡是醫院區域範圍,這裡禁止吸煙。」
可魯叔叔楞了一下:「喔。」立刻把煙熄掉。
當他正要把煙蒂往地上丟時,
老爺爺說:「給我吧。」
可魯叔叔感到不好意思,推辭說:「不用」。
但老爺爺笑盈盈地說:「沒關係」。
立刻拿出隨身攜帶的紙袋裝煙蒂、接手煙蒂。
拿下可魯叔叔的煙蒂以後,
老爺爺又笑笑地對跟他說:「#祝福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然後轉身、推著老婆的輪椅回家。
.
可魯叔叔矇了。
我猜、他會以為他遇到了「天使」。
#這絕對是天使無誤。
.
但是可魯的叔叔哪理知道,
眼前這個老人將於一個月後死去,
而且、他會去幫他收屍,整理遺物。
.
#我是遺物整理師(第六集)
---------------------------------
---------------------------------
不好意思、
愛的極致—線上公益講座已經額滿、#不再接受報名。
.
第二場講座會在今天下午3:30準時開始,
注意:
#我們會在下午3點05分在此張貼meet的開會通知連結」、
(就是在 #周敘事的臉書的這篇文章、這個版面張貼)
.
講座於3:05開始入場、(請勿提早)
.
本場進場、#只限昨天中午前臉書上有留言者可以參與,
新報名者、很不好意思、人數已經「爆滿」、不方便再加入。
.
最後聲明:本次講座因報名十分踴躍,
因此我們無法保證、你一定可以「進場」參加、
因為meet的僅能容納100人、敬請理解、見諒。
感恩諒解。
-------------------------------------------------
請注意、如果您是第一次使用meet的朋友,
請您在與會前、自己先點入Google meet 熟悉版面,
理解「如何操作」、尤其是如何「關麥克風」及「找到「如何留言的地方」,
.
#現場不做操作教學、以節省大家的時間。
.
●報到注意事項:
.
1. 您可以用筆電、平版電腦或手機參與meet,請用您最舒服的方式。#建議使用筆電螢幕會比較大、看字幕會比較清楚。
.
2. 請注意、在參與討論之前,請您務必事先觀賞「指定影片」。
你不看影片、大家在講什麼你會「霧煞煞」、那參加就沒意義了。
.
.
3. 請您在 #開會前25分鐘前,先點入「邀請連結」、
進入後、歡迎在通訊留言處、跟大家打聲招呼「大家好、我是王O美)。
如有不清楚地方,開課前、現場會有助理志工「美瑩」會協助您。
.
4. 報到完畢,請先將您的「麥克風」先關掉,等到開放討論、你要發言時,你可使用「舉手」圖示,讓主持人請你發言時,再打開麥克風和打開攝影機讓大家可以看到你。
.
5.當主講人正在分享時,如果你聽了很有感覺、有心得、或有疑惑,都歡迎在「留言」處打字分享你的心得或疑惑、讓主講人知道。告一段落後、或許主講人會邀請你做更多的分享。)
..
6. 請您先找一個「舒適、安靜」的角落、把自己心情準備,
現在您可以先去上廁所、或幫自己泡杯好茶、開水等,等待課程準時開始。
.
7. 請注意,時間一到、我們就不開放進場囉。所以如果你遲到了,請就不要在點入連結進來了。拜託遵守。以免干擾課程的「進行」。
習性習慣 在 台北 . 故事說占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個孩子各有「天命」,「這個天命好與壞都是父母給的」!!
父母最偏執的觀念就是「我就是吃苦耐勞所以有這樣的成就,我的孩子也必須這樣經驗經歷。人生沒有不勞而獲,必須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才能有美好的果實。」
但是,我們的孩子很可能自己備有的天賦才能是不需要經歷這樣的「苦其心志的旅程」,或是說他們至少可以有「歡喜做甘願受」的選擇。讓他們自帶的天賦在自己人生的道路可能可以走的很穩很好,只要父母能放棄掉自己的主場「人生觀」看法。
我們都知道一分耕耘未必有一分收穫,但是在錯誤的土壤種錯物種肯定不會有收穫,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最近七歲男孩的事件,大家撻伐柔道館的不是,而我很想知道的事,上課的這兩個禮拜的時間孩子回家沒有哭訴、抱怨嗎?
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也是從小就去這樣的道館。我曾提醒過她,孩子需要做這樣「超量」的訓練嗎?家長為了獎盃忽略了教練本身有「過度管教繼子」的事實。直到這位教練發生社會案件判刑入獄。。。。
朋友的孩子在剛上高中我們聚會時跟我提到這位教練說「我以前就跟我媽說教練很變態,但是她完全不相信我,也不聽,我每天都是帶一堆傷回家,她還叫我忍耐,帶傷是正常。。。。」結果她媽媽的反應是「我怎麼知道教練會這樣?」
媽媽說「當時覺得他的日子過太爽、驕縱、缺乏毅力,所以想讓他去訓練抗壓性讓他不要太爽。」所謂的「當時」不過是小二,過太爽是母親給予的物質條件「充沛」,結果孩子要為「日子過太爽」而負責。我還蠻不清楚朋友的邏輯。
這個孩子真正的天賦是繪畫,從幼兒時期就有不一樣的視覺空間感與細膩。最終因為母親的「過於積極」拼命的補習繪畫練習、考試比賽為了想考入高中的繪畫資優班,在國三時這孩子決然的放棄繪畫!我問他為什麼放棄?「我已經不知道我畫畫是為了什麼目的?至少我不想為別人而畫!」
我如果跟自己的孩子有一絲絲良好互動的話。。。我從不覺得我的決定一定是不能推翻的。不會認為我吃得鹽比他多,他的任何想法與我不同我想辦法去了解真正的原因,找出融合點。
而我不會讓任何人來「定義」我的孩子,除了他自己。
對於現在的環境我只能說,這是身心俱疲的時代,身心不調的人不斷對外找投射的時代,我們何苦讓自己的孩子變成投射的對象?無論來自自己或是外界。
這件事我更難過的是「父母」這個角色。父母是孩子唯一有的保護傘。
孩子不是放到才藝班、安親班就能替代父母的位階。
沒有家長的默許,教練會做到這個程度?還是說家長的反應也是「我怎麼知道會這樣?」
父母是無法取代的。
但是很多父母都很想把這樣的身份轉出去,讓別人來取代的同時也把孩子拱手給送了出去。
當有一天父母宣示主權的時候,孩子已經不再接受管教或溝通,「都聽外面的了」,然後再回頭怪孩子難溝通不受教。想想,每個孩子在幼童時期哪一個不是把父母當天一樣高當神一樣大的需要甚至討好?
父母因為孩子需要動能,卻因為工作上、環境上的心力、體力、腦力衰竭,寧可賺錢付費給別人照顧自己的孩子,為了有自己的時間可以休息,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於是看得見看不見的事件都在進行,直到無法挽回。
一旦我們選擇父母的角色,人生的學習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內容,沒有公式,沒有具體的方法手段,我們面對的挑戰其實是自己的習性與習慣,孩子的出現往往是打破、改變我們習性、習慣的開始,我就是過來人。。。。
為七歲小男孩祈福,希望他能撐過來這個劫難!!
習性習慣 在 2分之一強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最新《2分之一強》節目收看►►https://goo.gl/1EgYTZ
來賓:王思佳、李依瑾、芳瑜、潘若迪
各國型男:杜力、馬丁、柏禮、折田、黑迪文
什麼都要配合,另一半逼你變成複製人?!馬丁老婆超愛按摩,他痛到哇哇叫還是得去?!李依瑾被男友同化變懶散,自己都驚訝?!梁赫群陪老婆逛街,硬著頭皮進內衣店超尷尬?!老婆逼潘若迪穿粉紅色衣服,要求全家同色讓他好丟臉?!折田女友熱愛甜點,夜夜烤蛋糕他好累?!王思佳要老公一起喝中藥,竟變老鷹抓小雞?!到底各國型男曾被另一半要求複製哪些日常習性呢?精彩內容請鎖定晚間11:00《二分之一強》!
★最新《媽媽好神》節目收看►►https://goo.gl/7bWvbc
★最新《醫師好辣》節目收看►►https://goo.gl/8E7mhT
★特別推薦《請你跟我這樣過》►►https://goo.gl/pNamQQ
★訂閱【東森超視】Youtube►►http://bit.ly/2yMxdIa
★訂閱【媽媽好神】Youtube►►http://bit.ly/2yKl06l
★關注【2分之一強】粉絲團►►http://bit.ly/2mrp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