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聽不清楚,配戴助聽器要注意什麼❓耳鼻喉科醫師告訴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患有聽覺損失人口約超過5%,其中65歲以上長者聽覺受損的比例更高達1/3!
從工作、人際關係到情緒健康,嚴重的聽力損失會對生活帶來重大影響,此外,許多研究也發現老年人聽力缺失若未經治療,將和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癡呆症的風險增加相關。不過,只要透過配戴助聽器或適當治療,仍然可以維持一定的聽力、參與對話,有助預防認知功能的下降。
⭕生理退化、接觸噪音,都會讓聽力退化
老年聽力障礙又稱「老年性重聽」,是因年齡增長而產生的生理退化現象,大多是感音性、神經性聽力障礙,其中對高頻聲音的聽力變差是常見症狀。也就是說,假如我們為了讓長輩聽清楚而提高聲音說話,聲音變得較尖較細時,長輩反而更難聽得清楚。
老人家的聽力除了會受到聽神經和耳蝸退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和他們腦部的語音辨識力比較差也有關係。比方說,可能會出現聽得到聲音但聽不懂內容,這時不僅牽涉到聽覺神經,也與大腦中樞的辨識能力密切相關。
隨著年紀逐漸增長,聽力便隨之退化的原因,目前醫界歸納出內在和外在兩大因素。
✅老化原本就是自然的生理趨勢,然而有些人退化速度快、有些人退化速度比較慢,目前認為是" 遺傳基因"
的影響所致。不過,單純因老化引發的聽力障礙的情況並不多,老年性聽力障礙大多與外在因素有關。
✅外在因素包括娛樂、職業性與一般環境噪音,例如演唱會、職場噪音、造勢晚會等,都會讓耳朵受到傷害的機率跟著變高。
此外,假使長輩有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聽神經瘤或病毒感染造成內耳發炎,或者是服用了耳毒性藥物,也會加重聽力的惡化。
⭕避免聽力損傷惡化,留意5大警訊
當銀髮族聽力下降到某種程度,一般來說是中度以上、聽力損失高於40分貝的人,就需要搭配助聽器來延緩聽力退化的狀況。然而,臨床上卻碰到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配戴助聽器,提醒家中長者若有以下情況,應盡快尋求耳鼻喉專科醫師的診斷
評估。若確認聽力變差是因退化造成,就要認真考慮配戴助聽器來改善生活品質。
1. 與人溝通時常發生困難
2. 經常請人重複說話內容
3. 看電視機或聽音樂時,音量很大聲
4. 常常聽錯話,造成誤會
5. 因聽力關係已對社交、生活造成影響
除了上述日常生活中可發現的徵兆之外,有疑慮的人也可以透過「線上聽覺自評問卷
(https://goo.gl/forms/gE0qOvVFyMhewQTk2)進行初步的聽力篩檢。
⭕選購助聽器前,耳朵及聽力檢查不可少
當家中年長的父母有聽不清楚的困擾時,先別急著購買助聽器!建議第一步必須先前往具備" 聽力檢查項目"的耳鼻喉科門診就醫,接受耳部的檢查以排除耳垢填塞、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積水等疾病導致的聽力損失;並從聽力檢查進一步判斷是屬於傳導性聽損或是感音神經性聽損。
透過聽力檢測,不僅能得知聽力損失的程度,對於選配合適的助聽器更是一項最重要的依據。由於現在的助聽器大多為數位式設計,需根據患者的聽力損失圖形和損失程度,透電腦軟體將數據輸入到助聽器內。這樣一來,助聽器才能因應不同患者的個人狀態,給予客製化的調整。所以挑選助聽器之前,務必先了解自己的聽力狀況並取得聽力檢查圖。
⭕第一次配戴助聽器,良好適應的4個技巧
助聽器是一種戴在耳朵裡的小型電子設備,它能將聲音擴大使其更響亮、更清晰,幫助聽力缺失的人聽見;但無法讓已經受損的聽力恢復正常,也不能原本健全的耳朵功能。因此,呼籲不要對助聽器有過多的期待,以為只要配戴上去就可以回到年輕時的聽力水準。
除此之外,就算是功能頂級的助聽器,剛開始配戴可能都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助聽器和它所傳輸的各種聲音,所以要有耐心讓自己慢慢習慣,直到可以舒適地配戴助聽器為止。
以下是幾個適應助聽器的小技巧:
1. 早期先短時間配戴,習慣之後再逐漸加長配戴的時間。
2. 先從安靜的環境開始使用,待適應變化後再逐漸轉移到餐廳、賣場等嘈雜的環境。
3. 不妨多試驗幾次,找出助聽器在何時、何地、什麼情況下和自己最適合,能達到最佳的助聽效果。
4. 若有任何問題或疑慮,應加以記錄,最好能將你在不同環境中配戴助聽器的經歷寫下來,後續可以讓驗配師進行必要的調整。
配戴助聽器後通常還需要多次的微調,所以記得要挑選一家可以提供全方位檢查與規劃、助聽器樣品種類齊全,且售後服務良好的助聽器公司,才能真正提供保障!
⭕「蛤?」配戴助聽器後,為何還是有聽沒有懂?
助聽器可以把聲音擴大,但同時也會放大背景噪音,所以建議可選擇配有「抑制噪音功能」的助聽器,效果較佳。如果出現配戴助聽器突然有效果不佳問題時,應回到助聽器公司檢測助聽器的功能是否正常;若助聽器正常,則應尋求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檢視使用者是否有聽力下降的狀況。
另外,有些長輩「雖聽到聲音,卻有聽沒到」,還有一種原因是聽損時期拖得太久或因為老化之故,造成大腦的語言辨識能力變差。儘管助聽器可以將環境中的聲音放大並傳送到耳膜上,但是無法改善大腦的語言辨識功能,此時應配合專業人員的指導,進行語言辨識能力的復健,以逐漸改善溝通。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提醒您〕
正確配戴助聽器,不但不會傷害聽力,還可以在持續帶給腦部語言刺激之下,減緩銀髮族退化的速度。要注意的是,助聽器屬於醫療器材,應在耳鼻喉科醫師及專業聽力中心的協助下選配,要是使用效果不佳,既傷了荷包,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聽力損傷喔!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台中耳鼻喉
#每周三午診跟周五早診有聽力檢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知障礙症 -黃德祥老人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FindDoc Instagram:@finddochk (一...
老人癡呆預防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的醫療保健單元,邀請智力健固研究工作坊主持人 林錦堂來到空中,帶大家導讀新書《告別失智:一本書解釋大腦的運作,以及你該怎麼吃、怎麼思考,活化腦力,維持永智人生》/ 大塊文化
誰說只有老人家會記憶力衰退?事實上,青壯年也深陷大腦衰退的危機!這樣做,就能激活大腦功能,預防失智!本書從「心智認知系統」的認知科學角度切入,帶領讀者認識大腦的構造、記憶力的特性及運作機制等等,循序漸進,了解引發失智、癡呆症的任何可能原因。作者林錦堂常年在社區大學及大學教育推廣中心等第一線,教學腦力活化課程及藝術治療,他希望透過本書傳達「失智是可以預防」的重要觀念,以及適合中老年人的腦力活化法。只要能及早察覺可能跡象,並透過多項生活技法和運動等方式,就能減緩、改善甚至防止失智發生,進而能達到擁有長期良好生活品質的目標。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dGDZo7xMlpM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節目介紹:
誰說只有老人家會記憶力衰退?事實上,青壯年也深陷大腦衰退的危機!這樣做,就能激活大腦功能,預防失智!仔細想想,以下任何一個狀況,是否曾經發生在你或周遭人身上?專注力明顯下降、容易忘東忘西、性格轉變,常產生不理性的偏執,而且越來越頑固、很容易在不對的場合說出不適當的語言,造成尷尬和誤解、容易無端暴怒,甚至出現肢體暴力。若符合其中一項徵狀,代表你可能是失智、癡呆症的高風險罹患者之一!
當人體感知到周遭的刺激,體內馬上就會分泌壓力激素,雖然可以召喚能量、資源,幫助集中注意力,應付可能面臨的脅迫,但也會壓制免疫系統以及大腦系統的運作。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免疫力低下與記憶力衰退。
「記憶能力衰退」就是失智症起始的病徵。一般來說,通常是因為自覺到記憶力變差而影響到生活,甚至前往相關醫療專科就診時,才了解到所謂失智、癡呆症的初步知識訊息。
本書從「心智認知系統」的認知科學角度切入,帶領讀者認識大腦的構造、記憶力的特性及運作機制等等,循序漸進,了解引發失智、癡呆症的任何可能原因。作者林錦堂常年在社區大學及大學教育推廣中心等第一線,教學腦力活化課程及藝術治療,他希望透過本書傳達「失智是可以預防」的重要觀念,以及適合中老年人的腦力活化法。只要能及早察覺可能跡象,並透過多項生活技法和運動等方式,就能減緩、改善甚至防止失智發生,進而能達到擁有長期良好生活品質的目標。
◎來賓介紹:林錦堂
智力健固研究工作坊主持人,台灣失智症協會會員。畢業於台北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為交通大學的高階管理學碩士,並專研認知科學、神經心理學、大腦科學和組織理論的相互關係之領域,曾任龍華科技大學教職。現任各社區及大學教育推廣中心各樂齡和老人議題之講師。
老人癡呆預防 在 張釗漢原始點醫療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官網發布2021提問答疑-原始點可以預防老人癡呆症嗎?
http://cch-foundation.org/html/news/2021-8-13/3468.html
官方Youtube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W4_avEhYY
老人癡呆預防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知障礙症 -黃德祥老人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FindDoc Instagram:@finddochk
(一) 早期診斷認知障礙症的重要性和方法?00:07
(二) 慢性病會導致認知障礙症?00:55
(三) 認知障礙症照顧者應該注意什麼?01:35
(四) 透過改善生活習慣與適時使用藥物控制病情?02:32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士諮詢。)
參考資料:
1. Galvin, J.., Sadowsky, C.(2012).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the Recognition and Diagnosis of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 May 2012, 25 (3) 367-382; DOI: https://doi.org/10.3122/jabfm.2012.03.10018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jabfm.org/content/25/3/367#sec-3
2. Anstey, K.J., Lipnicki, D.M., Low, L.F. (2008) Cholesterol as a Risk Factor for Dementia and Cognitive Declin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 With Meta-Analysis.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May 2008, 16:5.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Kaarin_Anstey/publication/5403325_Cholesterol_as_a_Risk_Factor_for_Dementia_and_Cognitive_Decline_A_Systematic_Review_of_Prospective_Studies_With_Meta-Analysis/links/576b54ac08ae5b9a62b3aa81/Cholesterol-as-a-Risk-Factor-for-Dementia-and-Cognitive-Decline-A-Systematic-Review-of-Prospective-Studies-With-Meta-Analysis.pdf
3. Sun, M.-K., Alkon, D.L. (2006). Links betwee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diabetes. Drugs Today 2006, 42(7): 481. Retrieved from https://journals.prous.com/journals/servlet/xmlxsl/pk_journals.xml_summary_pr?p_JournalId=4&p_RefId=973588&p_IsPs=N
4. Starkstein,S.E., Almeida, O.P. (2003). Understanding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stroke study. Curr Opin Psychiatry, 16, 615-620. Retrieved from https://journals.lww.com/co-psychiatry/Abstract/2003/11000/Understanding_cognitive_impairment_and_dementia_.3.aspx
5. 葵涌醫院 (2016)。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長者 家傭照顧手冊。香港:醫院管理局。Retrieved from https://www.swd.gov.hk/dementiacampaign/sc/doc/Caring-for-Elderly-with-Dementia-Guide-to-Foreign-Domestic-Helper_TC.pdf
6. Lam, L.C.W., Chan, W.M., Kwok, T.C.Y., Chiu, H.F.K. (2014) Effectiveness of Tai Chi in maintenance of 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abilitie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Hong Kong Med J 2014;20(Suppl 3):S20-3.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kmj.org/system/files/hkm1403sp3p20_0.pdf
7. Müllers, P., Taubert, M., & Müller, N. G. (2019). Physical Exercise as Personalized Medicine for Dementia Prevention?.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10, 672. https://doi.org/10.3389/fphys.2019.00672 .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563896/
8. Lam, L. C., Chan, W. C., Leung, T., Fung, A. W., & Leung, E. M. (2015). Would older adul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dhere to and benefit from a structured lifestyle activity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cognition?: 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10(3), e0118173.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18173 。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80493/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老人癡呆預防 在 3+2 預防和減慢老人癡呆症| 腦退化運動和飲食(阿茲海默症)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