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議22日討論年金制度架構,幕僚列出9項改革提案,年金改革委員會副召集人林萬億表示,「這些選項並非全然互斥,可併同委員相關提案進行充分討論」,並強調這些制度選項並非年金改革辦公室提案,僅是收集彙整各界意見,「故無法由年金改革辦公室代為進行利弊分析」,各個版本設計不同,仍有待討論、凝聚共識。
22日討論的9項改革提案包括:
1.維持各職業別社會保險與退休金制度分立。
2.將農業健康保險改名為農民保險,老農津貼改為老年給付,並保障現有7256元為基本保證年金。
3.將提案2農民保險與國民年金保險整併。
4.將提案3農民保險、國民年金保險與勞工保險整併。
5.軍人退撫制度單獨設計。
6.整併各職業別社會保險為一國民年金保險,包括生育、失能、老年、死亡、遺屬給付。
7.整併各職業別退休制度進入提案6的國民年金保險。
8.提案7的國民年金保險設計一定比率的確定提撥制年金。
9.仿紐西蘭、澳洲制度,結清現有個職業別年金制度,改採單一的以稅收為基礎的國民基本年金。
其中「1.維持各職業別社會保險與退休金制度分立」、「2.農民年金保障」、「5.軍人退撫制度單獨設計」、「6.整併各職業別社會保險為一國民年金保險」,及「9.採稅收制基礎年金」等均有委員提出支持看法。委員會決定下次會議依序討論財源、給付、領取資格等。
不過,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表示,9項提案沒有政策影響評估、利弊得失分析,就要委員選擇要哪一項提案,就像是要選「9種死法」,相當粗糙;中華民國退伍軍人協會副理事長吳其樑也認為未列利弊分析,幕僚作業不及格。
林萬億強調,這9個選項不是互斥,所以不能一個一個單獨被討論。他說,到現在為止,要立即找到一套約略共同可以接受的選項,仍然還需要一些時間盤整、消化。這些制度,在未來討論財源、給付等議題時,都還會再涉及。
林萬億也說,「制度的選擇需要有更多資料支持」,以目前條件之下,無法快速讓所有的選項有足夠資訊證明,或是提出利弊得失分析,只能假設每位委員有自己的團體代表,這些團體代表都有一些討論與過去經驗。
林萬億最後表示,22日會中已確立後續會議討論議題順序,依序為財源、給付、請領資格、特殊對象、基金管理及制度轉換機制。第14次會議將就財源議題進行討論,年金改革辦公室將配合針對前已提出之討論議題整理會議資料,以利討論。
老年基本保證年金死亡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日本央行開動印鈔機貶值,是隨手可以進行的事,不做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外國干預(美國早幾日將日本列入匯率操控監察名單),不過當歐美自身也在做同樣的事情,也沒甚麼資格說人,美國國力也不如八九十年代般可以隻手遮天,要和日本打經濟戰更是不敢,所以口頭恐嚇大於一切。
真正的原因或許是,日本政府已發現就算再貶下去,促進企業重新振作的機會不大,反而中下層資產被持續沖淡,基層的基本消費日益加重,帶來的惡果甚至足以動搖國家穩定。
《日本匯率不跌之謎》
在2016年4月16日,日本九州熊本發生七級大地震,引至59人死亡,超過1000人受傷,經濟損失超過100億美元。理論上當一個國家蒙受重大經濟打擊,資金勢必因對其失去信心而流走,而預期因工廠停工及進口物資進行重建亦必然會令外匯下跌;但無論是今次熊本地震,還是當年的311大地震,日圓匯率不但未有因這次天災而大跌,反而有持續升值的勢頭,令人大惑不解。
記得當年經濟學家張五常也對311大地震後的匯率急升現象嘗試提出答案:他當時認為是因為地震後日本企業與市民皆為了各種應急而短時間內大量提取日圓,以至匯率因貨幣供應突然短缺而抽升,但事後證明這個答案並不圓滿:皆因若真如此,那在不久以後便因各種災後消費而讓資金回流到市場而回復正常,但結果卻是一直到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作大規模量化寬鬆,日元才終於下跌。
要說天下間最容易進行的金融措施,莫過於壓低本地貨幣匯率:簡單而言,匯率上升就是指人家拿外匯到你的地方來換你的本地貨幣來消費或投資;要填回被換走的本地貨幣,就是開動印鈔機增加供應。間接一點,也可以透過央行減息增加貨幣流通,又或是仿效美國的「量化寬鬆」,憑空創造出來的金錢購入各種債券、股票以至自己發行的國債,直接將資金注入市場。甚至乎可參考瑞士就兌換曾設立的強方保證,即只要匯率達至某條界線,央行就會立刻發行新日圓,直至匯率重新跌至界線以下為止。
在安倍上台後,他的「三箭經濟學」的一箭其實就是透過量化寬鬆與低利率政策來促使日圓貶值,儘管日圓價值曾一度從高峰滑落達40%,甚至引來海外對日本國債價值有崩盤的質疑,可是正如文首所言,近月間日圓又再次從低位升回,國債拍賣一直有買盤追捧,這種升勢即使在熊本地震後仍未歇止。現在甚至有人依此趨勢推算,日圓兌美元最終匯率會跌至每1美元兌75日圓的無底深淵!
若從需求側來看,日本作為資金的避風港、日本政府年金投資基金(GPIF)因應升值而進行對沖操作、加上鄰近地區匯率因應不同經濟原因而同樣貶值以產生抵消作用等待,我們可以想到很多個導致日圓需求上升的原因。但之前也說過了,關鍵始終在於,為何在供求側方面,安倍政府不將那個印鈔鍵一直按到最後?
第一個考慮到的原因自然是外來壓力。眾所周知,1985年由美國以面對巨額貿易逆差為由,與日、西德、英、法等國達成的《廣場協議》,令日圓就正式進入了高幣值年代,而這也是很多人猜測在美國壓力下日本央行失去貶值自主權的最大證據。但自從美國、歐盟相繼採取量化寬鬆以拯救自身經濟,加上近年被俄羅斯、敘利亞以至伊朗、中國等國的經濟對峙弄得焦頭爛額之後,過去以經濟強國頤氣指使的氣焰已消散於無形。或許我們仍在G20見到Jacob Joseph以「日元雖然有所升值,但匯市依然有序」為由,反對日本再進行貶值措施,但老實說這種壓力最多只是口頭上的勸喻,對日本並無任何實質壓力。
所以真正的理由還是在於日本政府發現過度的量化寬鬆,未能帶來預期振興經濟的效果之餘,更出現副作用。不少日本企業早已在匯率高企的時代將廠房與生產線遷至海外,交易皆以海外貨幣結算,日圓貶值反增加其從海外回收盈利的成本;再者目前日本出口的高新科技產業,本身是依靠設計、品牌效應與創新功能等塑造商品價值,日圓貶值帶來的減價效應在中高檔市場上的競爭並不明顯,反而因貶值而導致燃料與原材料價格上升的影響還比較大。
過去很多人以為,貨幣貶值的唯一副作用就只有通脹,如今日本幾陷入通縮境地,照道理量化規模應多多益善才是。但原來在如今的日本社會,中下階層因對老年生活的徬徨、和低下階層一樣根本再也擠不出多餘的消費力出來。但相對,量化寬鬆的結果必須導致資產泡沫出現,結果當日銀持續購買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至成為了日經225指數九成以上企業的前十大股東,但投進股市、日本房地產投資信託的新資金卻全被擁有股票、房產的資產階級瓜分掉,最後只惡化了貧富懸殊。
很多人已指出,安倍晉三的「三箭經濟學」,不能只靠量化寬鬆一招,其他兩箭即擴大政府開支與及各種金融產業改革的配合如今更加重要。舉例說,不少日本企業因對發展前景不抱樂觀,當日銀購入他們的債券後,部份企業獲得新資金竟寧願選擇回購股票或派股息,都不願意作新投資。這種死氣沈沈的經濟現況,或許就是安倍政府放棄加強貶值力度,而認真考慮其他出路的原因。
老年基本保證年金死亡 在 老年基本保證年金影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國民年金 老年基本保證年金 給付.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