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松國小生日快樂!
2021年5月1日,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舉行125週年校慶園遊會。(張哲生 攝)
臺北市老松國校在1966年9月的時候,全校計158班,學生數達11,110人,創下了當時全世界學校班級數和學生數最多的紀錄;然而但受到少子化影響,目前全校學生只剩500人,學生銳減,教室被質疑閒置,內政部曾一度提出要將老松國小改建為社會住宅的構想。
2017年4月,老松國小校長林明助表示,早年車水馬龍的萬華如今已改變許多,加上新北市新設很多國小,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跨區寄讀升學率高的國中,便先讓孩子就讀當地國小,再升國中,如今老松小學部學生只剩約500人,若加上幼兒園、夜補校的學生,也僅有約800人。
老松國小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其前身為艋舺公學校,創立於西元1896年5月,為日治初期台灣最早的一批小學。
學校成立時的名稱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初期曾利用艋舺學海書院與艋舺祖師廟作為臨時校舍,直至1907年1月才遷至現址(蓮花池畔),建造木結構的校舍,並改校名為「艋舺公學校」。
據當時校舍平面圖看,校園三面有教室,中央留設操場,此為日治時期最常見的小學規劃形態。後至1920年代末,因木造校舍遭蟻蝕而嚴重毀損,便易以鋼筋混凝土構造,校舍仍保持三面式佈局。
老松國小的校舍雖屬對稱式的佈局,但教室空間高敞,光線明亮。走廊設計為半圓栱,帶有一絲古典趣味,它是日據中期台灣的小學校舍之典型例,值得保存。
明治29年(1896年)3月31日,臺灣總督府以「敕令第94號」發佈「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官制」,創設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與國語學校附屬學校。同年5月21日,以「府令第5號」發佈「國語學校及附屬學校名稱位置」,老松國小前身「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正式創立(第一附屬學校位於芝山巖,第三在大稻埕),7月11日設校址於艋舺學海書院(今廣州街與環河南路口),11月1日開始上課。
會稱為「附屬學校」,是因為其作為國語學校師範部學生們教學實習的專門實驗學校之故,附屬學校未置校長,以國語學校校長兼任。總督府為創建殖民行政,必須教育一批能日語的臺灣人作為官廳雇員與通譯,以遂行施政,故開出每日15錢津貼,且畢業後錄用為公務員等條件招攬學生(也可升學國語學校)。入學年齡規定8歲以上25歲以下(1898年8月以後,與公學校一樣,改為8至14歲),在學年限四年。結果,第一年招攬了10名學生(1900年3月第一屆7名畢業)。
1897年1月,校址遷至艋舺祖師廟,此時學生已增至150名。次年(1898年)因應「臺灣公學校令」實施,附屬學校也進行廢校或合併,該校於同年10月改稱「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第一、第三廢校)。
1907年1月,改稱「艋舺公學」,同年5月4日被指定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代用校」,依然是國語學校學生教學實習的附屬公學校。
1907年10月,由祖師廟遷至現址,位於當時蓮花池街與八甲街街廓上(1922年4月更名老松町),新蓋木造教室20間,此時學生數為457名。
1908年4月,從六學年制改為八學年制,但1914年4月復改回六年制,並設置二年制「實業科」,由公學校畢業生就讀,以培養一技之長(1919年改為「簡易商業學校」,1922年再改為「高等科」,皆二年制)。
1914年7月,完成磚造兩層教室8間及大禮堂。
1919年4月,國語學校改稱「臺北師範學校」,該校也改稱「臺北師範學校附屬艋舺第一公學校」,學生1,080人。
1922年4月,改稱「臺北市老松公學校」,仍為臺北師範學校附屬代用公學校,直到1927年5月,才正式獨立。
1936年12月,木造教室改建成二層鋼筋水泥教室。
1941年4月,「國民教育令」實施,廢止小、公學校之名,以示日臺人共學、平等,此時改稱「臺北市老松國民學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11月1日接收該校,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學校」。
1955年2月,正面校舍(北棟)陸續新建、改建為三層鋼筋水泥大樓,至1960年共分六次增改建才完成現今規模,今昆明街側之原二層磚造教室(東棟)也在1960年改建完成,以因應持續增加的學生,如1964年9月,已達156班,學生數突破10,000人;1966年9月,更達158班,學生11,110人,為創校至今之最高記錄。
1968年12月25日,配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
1978年8月,創立「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補習學校」,同時廢止「民眾補習班」。
1990年3月22日,配合臺北市行政區域變更,改稱「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1999年6月29日,臺北市政府指定老松國小正面的校舍(北棟)為市定古蹟。
2010年4月,校門開始改建,並於同年8月30日完成改建。
一百多年來,老松國小對艋舺地區人才的培養具有深刻的教育與文化意義,是當地非常重要的學校。
老松國小班級數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謝謝網友陳秀玲拍攝分享他在1966年就讀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學校一年級上學期的成績單。
臺北市老松國校在1966年9月的時候,全校計158班,學生數達11,110人,創下了當時全世界學校班級數和學生數最多的紀錄。
然而但受到少子化影響,目前全校學生只剩500人,學生銳減,教室被質疑閒置,內政部曾一度提出要將老松國小改建為社會住宅的構想。
2017年4月,老松國小校長林明助表示,早年車水馬龍的萬華如今已改變許多,加上新北市新設很多國小,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跨區寄讀升學率高的國中,便先讓孩子就讀當地國小,再升國中,如今老松小學部學生只剩約500人,若加上幼兒園、夜補校的學生,也僅有約800人。
老松國小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其前身為艋舺公學校,創立於西元1896年5月,為日治初期台灣最早的一批小學。
學校成立時的名稱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初期曾利用艋舺學海書院與艋舺祖師廟作為臨時校舍,直至1907年1月才遷至現址(蓮花池畔),建造木結構的校舍,並改校名為「艋舺公學校」。
據當時校舍平面圖看,校園三面有教室,中央留設操場,此為日治時期最常見的小學規劃形態。後至1920年代末,因木造校舍遭蟻蝕而嚴重毀損,便易以鋼筋混凝土構造,校舍仍保持三面式佈局。
老松國小的校舍雖屬對稱式的佈局,但教室空間高敞,光線明亮。走廊設計為半圓栱,帶有一絲古典趣味,它是日據中期台灣的小學校舍之典型例,值得保存。
明治29年(1896年)3月31日,臺灣總督府以「敕令第94號」發佈「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官制」,創設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與國語學校附屬學校。同年5月21日,以「府令第5號」發佈「國語學校及附屬學校名稱位置」,老松國小前身「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正式創立(第一附屬學校位於芝山巖,第三在大稻埕),7月11日設校址於艋舺學海書院(今廣州街與環河南路口),11月1日開始上課。
會稱為「附屬學校」,是因為其作為國語學校師範部學生們教學實習的專門實驗學校之故,附屬學校未置校長,以國語學校校長兼任。總督府為創建殖民行政,必須教育一批能日語的臺灣人作為官廳雇員與通譯,以遂行施政,故開出每日15錢津貼,且畢業後錄用為公務員等條件招攬學生(也可升學國語學校)。入學年齡規定8歲以上25歲以下(1898年8月以後,與公學校一樣,改為8至14歲),在學年限四年。結果,第一年招攬了10名學生(1900年3月第一屆7名畢業)。
1897年1月,校址遷至艋舺祖師廟,此時學生已增至150名。次年(1898年)因應「臺灣公學校令」實施,附屬學校也進行廢校或合併,該校於同年10月改稱「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第一、第三廢校)。
1907年1月,改稱「艋舺公學」,同年5月4日被指定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代用校」,依然是國語學校學生教學實習的附屬公學校。
1907年10月,由祖師廟遷至現址,位於當時蓮花池街與八甲街街廓上(1922年4月更名老松町),新蓋木造教室20間,此時學生數為457名。
1908年4月,從六學年制改為八學年制,但1914年4月復改回六年制,並設置二年制「實業科」,由公學校畢業生就讀,以培養一技之長(1919年改為「簡易商業學校」,1922年再改為「高等科」,皆二年制)。
1914年7月,完成磚造兩層教室8間及大禮堂。
1919年4月,國語學校改稱「臺北師範學校」,該校也改稱「臺北師範學校附屬艋舺第一公學校」,學生1,080人。
1922年4月,改稱「臺北市老松公學校」,仍為臺北師範學校附屬代用公學校,直到1927年5月,才正式獨立。
1936年12月,木造教室改建成二層鋼筋水泥教室。
1941年4月,「國民教育令」實施,廢止小、公學校之名,以示日臺人共學、平等,此時改稱「臺北市老松國民學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11月1日接收該校,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學校」。
1955年2月,正面校舍(北棟)陸續新建、改建為三層鋼筋水泥大樓,至1960年共分六次增改建才完成現今規模,今昆明街側之原二層磚造教室(東棟)也在1960年改建完成,以因應持續增加的學生,如1964年9月,已達156班,學生數突破10,000人;1966年9月,更達158班,學生11,110人,為創校至今之最高記錄。
1968年12月25日,配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
1978年8月,創立「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補習學校」,同時廢止「民眾補習班」。
1990年3月22日,配合臺北市行政區域變更,改稱「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1999年6月29日,臺北市政府指定老松國小正面的校舍(北棟)為市定古蹟。
2010年4月,校門開始改建,並於同年8月30日完成改建。
一百多年來,老松國小對艋舺地區人才的培養具有深刻的教育與文化意義,是當地非常重要的學校。
老松國小班級數 在 黃珊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助你好孕3年半
8個行政區附幼 沒有幼兒園2歲專班
哥哥 弟弟不同幼兒園 增加父母接送負擔
台北市議員黃珊珊、林國成、陳政忠質詢組18日(一)於教育部門質詢時指出,為了鼓勵生育,減少少子化衝擊,台北市政府從100年1月1日推出「助你好孕」政策,當時趕上這政策的,或配合這政策的,小朋友大概也都2-3歲了,但我們卻發現,台北市12個行政區中,竟有8個行政區沒有「2歲專班」,就有家長反映,家中兩個小朋友,老大98年生,老二101年生,卻要就讀不同的幼兒園,每天早上、下午接送都要跑2個地方,苦不堪言。
102學年度
4-5歲 3歲 2歲 4-5歲 3歲 2歲
松山區 30 3(+1) 1(+1) 內湖區 44 3(+4) 0
信義區 32(+1) 4(+2) 0(+1) 南港區 16 2(+2) 1(+2)
大安區 33 2(+4) 0 中正區 26(+2) 2(+1) 0
文山區 47 3(+5) 0(+1) 萬華區 32(+1) 5(+2) 0(+1)
中山區 31(+1) 7(+2) 0 士林區 47(+1) 6(+3) 1
大同區 30(+1) 6 1 北投區 40 5(+2) 0
附註:()內為103學年度增加班級數
有位全職媽媽反映,家裡有兩位小朋友,老大98年生,老二101年生,他們學區是明湖國小,但明湖國小沒有3歲專班,只好放棄學區內可第一順位的明湖國小,轉去有3歲專班的麗湖國小,因為非學區,只能排到第二順位,結果未如人願,麗湖也沒中籤,只能換到大湖國小附幼就讀,但,大湖國小也沒有3歲專班,這位家長開始憂慮,明年老二也要就讀時,該怎麼安排,每天早上、下午要分別跑2個地方接送,想到就頭痛。
黃珊珊議員表示,這個例子徹底反映出多數台北市小家庭的問題。響應政府「助你好孕」,但小孩到了2-3歲,卻沒有公托可以念,去念私立的,每個月費用又差了好幾倍,對一個父母都要工作,每個月家戶薪水大約7-8萬的家庭來說,真是個沉重負擔。
黃珊珊議員接著指出,從民政單位統計資料發現,內湖區的3-4歲兒童為2686人,2-3歲兒童為3174人,南港區的3-4歲兒童為1216人,2-3歲兒童為1506人,都呈現大幅度的增加。但,幼兒園的2歲專班以及3歲專班,卻沒有跟上腳步。
林國成議員也表示,柯文哲在上星期四(17日)也提出托育政策,基本上,有兩點是有參考價值的。一個是公立幼兒園每個月4000左右,但私立的卻要12000,而這也是為什麼家長要去擠公立幼兒園抽籤的原因,怎麼去弭平或減少家長的負擔,這是主管機關要思考的。
5足歲有補助,中低收入戶及低收入戶有補助,滿2歲~未滿5歲,是否研擬發行「教育券」,減少家長負擔。
另外,利用學校減班的空間,以委託經營模式,讓民營的業者來進行空間的改造以及幼保師資的培訓與提供,加快2歲專班與3歲專班的設立,也能減少公務部門的預算支出。
102學年度,全台北市只有4班幼兒園2歲專班,12個行政區有8個一班都沒有。103學年度,增加到10班,還有大安、中山、中正、內湖、北投五個行政區一班都沒有。陳政忠議員直批,政府不能只鼓勵生育,卻忽略更重要的養育這個環節。
陳政忠議員繼續指出,每個2歲專班只能招收14個小朋友,102年學年度全台北市只有4班,從100年1月1日推動助你好孕到現在,教育局只能照顧到56位小朋友,這未免太離譜。
最後本質詢組具體建議與要求,現在暑假才過一半,是否儘快整合12個行政區內各小學減班後的剩餘校舍,完成2歲專班以及3歲專班的規劃,至少應該從103學年度開始,每一個行政區都應該有一班。再者。對於「教育券」以及「公私合營」的概念,也應立即研擬,共同來解決或減少家長的負擔。
老松國小班級數 在 張哲生- 台北市萬華區老松國小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小學 的推薦與評價
台北市老松國小在1966年9月的時候,全校計158班,學生數達11,110人,創下了當時全世界學校班級數和學生數最多的紀錄。 老松國民小學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其 ... ... <看更多>
老松國小班級數 在 國小低年級健康操影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國小 低年級健康操影片. 3,161,495 views3.1M views. Jul 4, 2009. 7.6K. Dislike. Share. Save. Joan Lu. Joan Lu. 2.34K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
老松國小班級數 在 [轉錄][新聞] 老松國小盛況不再空間轉型為專科教室- 看板Wanhua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作者: aveque (ker)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老松國小盛況不再 空間轉型為專科教室
時間: Fri Apr 2 14:48:41 2010
台北市老松國小,因為少子化及老舊社區人口減少,現在全校學生數為778人,不過很難想
像,過去老松國小的學生數,曾經高達11000人,當時學生上課,因為人數太多,還需要分
上午、下午兩批上課,連上個廁所也要分批,校長簡邑容說,過去分兩批上課的盛況早已
不見,不過也因為學生人數沒這麼多,現在學生的專科教室充足,包括電腦教室、音樂教
室、英語、美術、自然教室等,甚至未來還要設童玩教室及生活教室。(林麗玉報導)
早期萬華地區,國小學校數沒有現在這麼多,加上老松國小可以說是當年的明星學校,台
北市萬華區的老松國小,最盛時期,學生人數高達11000人,還創下了全世界人數最多的小
學紀錄,班級數達158班,老松國小校長簡邑容說,當時還有許多北縣板橋、三重學生,慕
名到老松國小跨區就讀,也因為學生人數達到11000人,學生太多、上課教室少,當年學生
上課還要分上下午兩批,一個班級70-80名學生,老師就是一直上課一直上課,不過隨著少
子化,現在老松國小學生數達778人,班級數34班,連當年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不過現在也
因為學生人數銳減,多出來的教室,改成電腦教室、音樂教室、英語、美術、自然教室,
甚至學校還設置了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未來還要設童玩教室及生活教室。校長簡邑容說
,隨著萬華區人口數減少,加上少子化,老松國小的學生數只剩下778人,儘管與當年學生
爆滿的盛況不同,不過現在學生的每人使用校地的平均面積增加,至於少子化,會不會擔
心學生人數持續減少,校長簡邑容說,增加學校的特色,現在老松國小的學生人數,已經
持平穩定,應該維持770多名的學生規模,不會再減少。
https://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02/1/23716.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60.14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3.16.23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