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許多年前就曾想過一個問題。如果藝術家的作品本就能夠在市場上存活,那為何又要在與買家之間塞個藝廊? 讓自己的利潤降低。畢竟現在連農產品都講究自產自銷了,為什麼藝術家不能這樣做?當時幾個老師給我的答案,是因為買賣交易紀錄需要曝光,畢竟藝術家需要名氣及聲望。
其實這有點像是供應商和通路商之間的關係,供應商或許能提供不錯的商品,但若沒有通路商的曝光,怕是也難建立起足夠的銷量,尤其在藝術市場上更應該是如此。「名氣」是個極難參透的價值,我們在生活圈封閉的情況下,極難真正理解自身名氣的多寡。尤其在藝術圈更是如此,不只是要有名氣,還得要獲得有文化高度的雅士肯定,也同時要得到有經濟能力者的喜歡,但這二者並不等同於在大眾心中的有名程度,更與粉絲數高低沒有關聯。因此藝廊能帶給藝術家的,又是甚麼?
理想上來說,兩者應該是同舟共濟的夥伴。前陣子曾寫篇《藝廊三十年看一次財報》,談到某些老藝廊會在替藝術家舉辦個展時,先行購買大約三成的展品。原因當然複雜,給藝術家心安,證明你我屬利益共同體;更是給藝廊自己通訊錄中的藏家保證,證明自己已經先行買了。這種以身作則的行為,給予眾人的信心是無與倫比的,幾次下來名氣自然就逐步建立。藝廊與藝術家的關係,是雙向的認可和肯定。藝術家需要藝廊作推廣、行銷和通路甚至是經紀,藝廊則帶給藝術家首張成交買賣,也靠著肯定而逐步建立聲望。
當然這是理想,凡是理想必定與現實牴觸。只是我認為經營者若半點理想都沒有,那經營這事業肯定是會失敗,且連名聲都賠進去的。前陣子我也抱怨過如今的當代小藝廊,連個開幕茶會的餐點都搞得如此不體面,幾個菜脯餅和可樂就想打發打發。除了虧待來訪的客人之外,也等於是對藝術家不尊重,更是對自家藝廊品牌的不重視。
如今的許多小藝廊,根本連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好,還整天妄想靠著蹭藝術家的名氣來生存。由於藝術大學出身的創作者數量,遠遠大於藝廊的所能負載的版位。這些小藝廊,就是抓準台灣生態的現況,他們瞄準的就是許多需要版面的小藝術家。由於每個創作者都需要展覽版面,也都需要曝光度,這些當代小藝廊自然就補足了這市場缺額。也因為是創作者需要藝廊,而不是藝廊需要他們,所以經營的方式也就越來越不入流。
菜脯餅和可樂已是家常便飯。甚至許多藝廊在開幕前,甚至還尚未建立藏家通訊錄,連個開幕茶會的主要客群,都只能找些學術圈朋友或是街訪鄰居,連個真正會經常性購買的藏家都沒有。那請問藝術家還找你藝廊合作舉辦個展幹嘛? 如果藝廊連介紹藏家、行銷、廣告、公關都作不到,那這家藝廊還有啥存在的理由?
這才是真正令人氣憤的無奈。如果藝術家與藝廊合作,最後買家還要由藝術家帶來熟識的藏家購買,那你藝廊只負責將作品掛上牆面,然後從中抽一手,請問這一手抽的真的心安理得嗎? 面對那些新興藝術家或許可以,但人家肯定是幹在心裡,這樣的經營模式又真的能長久嗎?
我甚至聽說過有這種無心經營的當代小藝廊,替某個藝術家舉辦個展之後,成交量不高。某天藝術總監乾脆對藝術家質問,是不是帶了藏家來看展覽以後,沒透過藝廊交易反而私下交易去了? 這還不是最誇張的,甚至有些小藝廊,連作品的運費都不願出,非得要買家自己出,到最後當然是藝術家看不下去直接出錢,才免了這一場鬧劇。
我以前聽別人說藝術圈多是些附庸風雅之人。現在想來附庸風雅或是扭捏造作之人,至少好歹有個基本的禮貌姿態。雖然表面出來的樣貌假惺惺,但它們至少知禮數也懂是非,真要說起來怕是台灣藝術圈那些自命清高的偽君子,怕是連附庸風雅的新富階級都不如了。
#齋主談文化
老菜脯 買賣 在 有沒有三十年老菜脯一甕只賣50元的卦?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我阿嬤,一個人住在三合院古厝,過年前,剛好有陌生人來家裡說要收購老菜脯和古早床,結果剛好阿嬤廚房就放著一甕醃了很~~久的菜脯,就問對方這樣可以 ... ... <看更多>
老菜脯 買賣 在 哪裡有賣老菜脯? | Chiayi 看板 - My PTT 的推薦與評價
極品」、「發達了」、「有錢也買不到啊」、「傳家之寶」、「妳可能要放保險箱,太值錢了」、「老菜脯只要能破30年的就很有價值唷~因為可以潤喉治咳當中藥材~現在有錢 ... ... <看更多>
老菜脯 買賣 在 高家老菜脯-真正的養生老菜脯- 貼文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天氣再冷,這雙做老菜脯的手也不能停下來】. 今天有位媽媽私訊我們,和我們道謝 . 她在上個月買了一盒高家老菜脯,因為她的小朋友都有氣喘的問題,是一對可愛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