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得了相思病,魂不守舍的雙魚座嗎?沒有的話,我身邊一尾哦!對,就貝桑,極度思念在西撒的親族,每天講電話,不時對著手機裡的照片長吁短嘆,只差沒在地上滾來滾去而已。
2016年秋天之後,我們去了好幾次西撒,旅費都我出的,因為我想更深入探索撒哈拉,甚至實地尋找三毛足跡,那時沒有啥寫書念頭啦,單純對知識好奇,也曾經一度嘗試規劃三毛足跡旅遊行程,但大夥兒都知道啊,我這人「商業模式」不算健全,景點我有辦法挖,路線不難規劃,偏偏我就不會賣咩~。
但也無所謂,我還是繼續探索,唸過人類學的,雖然後來不務正業,偶爾想到,還是會來個「田野調查」一下(扭~)。
我不否認,如果不是貝桑,我不可能把三毛描述的那些自然地貌一一找出來,更不可能跟耆老確認那些風俗跟歷史,耆老訪談很難做,貝桑是真的幫我很大的忙,雖然他不知道我幹嘛問那麼多又那麼仔細,雖然我也不打算主動讓他知道《沙漠化為一口井》這本書的存在。
貝桑想回去探親,以前呢,我可能會因為自己想深度探索文史,跟他跑一趟,啊現在書都出了,我就沒那麼強的興致了。
要是書賣得好,我還可以說,喔好啦,算是感謝他之前對田調的貢獻,讓他去玩。可目前也無法預知市場反應,就沒有很想鳥他。
摩羯座也是蠻現實的。
————————————
2021.10月新書上架!
《沙漠化為一口井:我所知的三毛的撒哈拉》
#方格子限時組合優惠請見留言1
#台灣購書請見留言2
#海外購書請見留言3
#電子書請見留言4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0的網紅林lillian_lin1029常容,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基隆市八斗高中 2020年度「小小導覽員培訓班」 張惟晴老師指導 基隆八斗子漁村文物館位於基隆市八斗街148巷38號 文物館成立緣起: 八斗子長大的許焜山先生,感念兄長討海賺錢讓他完成學業。 因為愛護家鄉,也感受到近海漁業的人文,文物都沒有什麼留存,更沒有文字記載 在他事業有成時,希望用自己的方...
耆老訪談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六月主題:我們想要怎麼樣的永續生活 ▎頭社盆地
位於日月潭附近的頭社盆地,是國際級草泥炭土的盆地地景,以活盆地為名,去年南投縣政府並公告登入「頭社土日潭浮田文化景觀」,草泥炭濕地與浮田耕作,是早期農耕特殊的文化與景觀。
但是由於頭社盆地地形不利於排洪,導致面臨了逐步乾涸消失的窘境。水利署水規所在當地推動多年民眾參與,透過 #保水養地、 #藏水以農 的方式,希望可以提升承洪韌性與產業韌性;並於2021年挑選了易淹區的農地,打造保水示範區,也透過耆老訪談了解在地挪田埂的在地智慧。
透過公私協力的行動,守護泥炭土地景,尋找在地產業韌性發展的機會。
本篇文章轉載於 環境資訊中心 。
#農業文化資產
#守護農業地景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6/25/17409/
耆老訪談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公共領域以及一般民眾越來越重視公共文化議題的討論脈絡下,許多公立的文化單位開始轉型,從原本的中央而下的文化治理,逐漸開始增加連結與重視地方文化的角度。而博物館中的地方博物館或生態博物館典範,正是特別強調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領域機構,應該擔負起連結公共文化領域與地方社會的責任。因此,這些年來,不只是大學與學術機構開始重視社會責任,博物館實際上也做了很多與地方社會對話、發展地方文化的的社會責任工作。
-------------------
環境一直是人類生存的基底,也是文化發展的憑藉,唯有永續的環境才會有永續的文化,當代的博物館對於環境意識的覺知,採取不同的實踐方式。本文介紹北海道平取町的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傳統生活空間再生」IWOR構想(「IWOR」是一個愛努族詞彙,意指「傳統生活空間」。)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繪本產出歷程,探討博物館中「環境意識」的實踐樣貌。
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Nibutani Ainu Culture Museum)位於北海道平取町,是一座保護當地愛努文化,致力於保存、紀錄、展示與傳承的地方性博物館(町立)。愛努族是日本的原住民,大多居住在北海道的北部島嶼。據2017年的資料記載,約有1萬3千名愛努人居住於北海道地區。從歷史上看,愛努人經歷的艱困處境與世界上其他原住民類似,包括日本人的長期殖民統治,政府的同化政策、社區遷移、疾病傳播、人口減少和制度性的歧視等。直到2019年,日本訂定《愛努人促進法》才被承認是日本的原住民族。
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的文物主要來自文化領袖萱野茂(Shigeru Kayano),其推動愛努民族運動,從1950年代開始蒐藏文物,20年間收集了約2千件愛努生活文物,並建立一間小型文物館。在平取町和北海道愛努人協會的支持下,「二風谷愛努文物館」於1972年開幕,該館於1977年移交平取町管理。到1980年末,隨著二風谷水壩建設的進行,平取町計畫在政府資助下建立一個新博物館,於是購買了萱野茂大部分的收藏,並於1992年開設了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館內分為4大區域,展出愛努人的生活、農耕與狩獵等糧食供應方法,以及愛努文化獨特的工藝技術與生活藝術,對自然的信仰與祭儀,以及與北海道自然生態共生的智慧。
2019年8月,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辦理「在地・文化」史前館與日本北海道環境教育工作坊,目的是探討博物館如何投入專業研究之下的知識轉換,協助解決環境議題。在工作坊中,任職於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的吉原秀喜先生分享「北海道平取地方的愛努博物館IWOR構想與愛努文化的環境與景觀」。簡而言之,日本北海道沙流川流域推動的IWOR傳統領域網絡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共生,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示範場域。在「人與自然共生」方面,重視與自然調和的生活方式,持續可能的「共生開發、地方振興」目標。在「多元民族共生」方面,以愛努族為首,各民族之間相互尊重,共同建構繁榮的社會。在「多元文化共生」方面,尊重各種自我認同、歸屬感與生活方式,讓不同志向或價值都能朝其目標前進。博物館在空間提供、人才培育和愛努族展示上,每一項都參與其中。具體而言,該館推動內部的族群凝聚和社群培力,更向外推廣愛努族文化。
卑南遺址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2014年與2015年,卑南遺址公園與史前館康樂本館分別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遺址公園早在通過認證前,就一直進行環境教育,保存與推廣臺灣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自2005年起展開民族植物的調查、種植與展示工作,提供民眾與部落族人進行文化學習與傳承的場域。館方也彙集調查成果,出版相關的書籍與繪本,如《卑南族的家與植物》,不僅保存部落重要的傳統知識,同時也提供部落學校進行文化傳承課程的教材。除了保存傳統知識外,遺址公園也結合專家學者、部落耆老及文化教師,辦理傳統生態知識的推廣活動,不僅讓一般民眾有機會認識在地文化與知識,部落族人也透過參與相關的推廣課程,進一步學習並增進對自我文化的認同。
《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是2013年出版的一本兒童繪本,繪本籌備近一年,調查、紀錄卑南遺址周邊部落的傳統地名、空間記憶,講述部落祖先都古比斯為了族人生活,奮勇前往卑南溪(今卑南鄉嘉豐村附近)三度引水的故事。經過與耆老多次討論後,與南王國小六年級「傳統生態智慧環境教育課程」結合,多次進行現地踏勘、耆老訪談,最後由部落畫家陳冠年繪製完成。這個故事反映部落祖先的環境觀,讓後代子孫了解卑南大溪的地理環境與多變特性。學生們在自然環境的探訪學習中,結合文化意涵與耆老智慧,啟發對土地的情感,並發展出在地意義,走在這裡就像和祖先同行。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ColumnDetail?id=bd129f1e-4bf7-40c0-84d4-252245b2deae&fbclid=IwAR2gcPhHTWsyyNfIL9i75mxMCVPZxCKsN_vPD1qBbIylDhinZ59rsLQkuPU
耆老訪談 在 林lillian_lin1029常容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基隆市八斗高中 2020年度「小小導覽員培訓班」
張惟晴老師指導
基隆八斗子漁村文物館位於基隆市八斗街148巷38號
文物館成立緣起:
八斗子長大的許焜山先生,感念兄長討海賺錢讓他完成學業。
因為愛護家鄉,也感受到近海漁業的人文,文物都沒有什麼留存,更沒有文字記載
在他事業有成時,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力量將自己家鄉的歷史文物人文,收集保存,留下文字記載。
因此自己出資收購文物,還自己訪談耆老,自己出資出版,(東北風)刊物
也希望提供給大家來參觀。租屋在八斗街148巷38號,作為聯絡與展示館。還聘用二名員工幫忙。默默的出錢出力。
去年也將二樓租下來。成立(八斗書屋),將收集有關心漁民漁業的相關書籍。讓有興趣者能來此,看書討論。以書會友
許焜山先生不想居功居名
因此目前並未正式提出設立登記.所以目前全名:八斗子漁村文物館籌備處
出生在八斗子的許焜山先生2006年在山海觀成立八斗子文物工作室,
2012年進駐八斗子村落
2013年八斗子漁村文物館籌備處掛牌。
2014年搬到現址八斗街148巷38號
文物館以記錄漁村歷史、保存漁村文物、關心漁村發展是文物館的工作。
以重拾集體的共同記憶、重塑傳統漁村與海洋文化的認同與發展為目標
工作項目有:耆老訪談、文物典藏、臉書部落格、社區公共事務,老照片展示、鏢旗魚紀錄片、攝影記錄、出版地方性小雜誌(東北風)。
文物典藏有船模型47件、漁具176件、航海器物、畫作、碗盤、雕割、老照片等上千件以上。
文物館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觀,了解更多的傳統漁村文物,聽耆老說故事。2樓也有一間圖書室可利用喔?
想要了解八斗子,一定要來文物館。
耆老訪談 在 林lillian_lin1029常容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基隆市八斗高中 2019年度「小小導覽員培訓班」
張惟晴老師 白聰富老師指導
基隆八斗子漁村文物館位於基隆市八斗街148巷38號
文物館成立緣起:
八斗子長大的許焜山先生,感念兄長討海賺錢讓他完成學業。
因為愛護家鄉,也感受到近海漁業的人文,文物都沒有什麼留存,更沒有文字記載
在他事業有成時,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力量將自己家鄉的歷史文物人文,收集保存,留下文字記載。
因此自己出資收購文物,還自己訪談耆老,自己出資出版,(東北風)刊物
也希望提供給大家來參觀。租屋在八斗街148巷38號,作為聯絡與展示館。還聘用二名員工幫忙。默默的出錢出力。
去年也將二樓租下來。成立(八斗書屋),將收集有關心漁民漁業的相關書籍。讓有興趣者能來此,看書討論。以書會友
許焜山先生不想居功居名
因此目前並未正式提出設立登記.所以目前全名:八斗子漁村文物館籌備處
出生在八斗子的許焜山先生2006年在山海觀成立八斗子文物工作室,
2012年進駐八斗子村落
2013年八斗子漁村文物館籌備處掛牌。
2014年搬到現址八斗街148巷38號
文物館以記錄漁村歷史、保存漁村文物、關心漁村發展是文物館的工作。
以重拾集體的共同記憶、重塑傳統漁村與海洋文化的認同與發展為目標
工作項目有:耆老訪談、文物典藏、臉書部落格、社區公共事務,老照片展示、鏢旗魚紀錄片、攝影記錄、出版地方性小雜誌(東北風)。
文物典藏有船模型47件、漁具176件、航海器物、畫作、碗盤、雕割、老照片等上千件以上。
文物館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觀,了解更多的傳統漁村文物,聽耆老說故事。2樓也有一間圖書室可利用喔?
想要了解八斗子,一定要來文物館。
耆老訪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貝神的召喚:穿越南鄒迷霧的拉阿魯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李友煌
內容簡介:
台灣原住民第15族:拉阿魯哇族(Hla’alua)!
2014年,一直被誤以為是鄒族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終於從歷史迷霧中走出,獲得官方認定為台灣第15族原住民!目前人口數約400人的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由於多數民眾對其不為所知,加上面臨語言、文化瀕危,本書以拉阿魯哇族獨特的十二貝神信仰為結構,重現拉阿魯哇族爭取正名及文化復振的艱辛歷程,包括:
.族群如何走出歷史迷霧,從「南鄒族」的他人歸類中脫身,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身分認同。
.揭開貝神的神祕面紗,族人如何失落及重現其獨特信仰祭典的過程、迷惘與信心。
.老、中、青三代在族語及文化復振薪傳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功能,有合力,有焦慮,也有折衝。
.環境巨大衝擊下,人口數寡少的族群,面臨強勢布農化及漢化壓力,其展現的策略與韌性。
.除父權男性,女性在族群語言文化復振中的特殊角色與功能,其微妙心理及傑出表現。
.在沉浸式族語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配合下,拉阿魯哇幼苗正成長茁壯,族語薪傳已獲得初步成效。
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
本書作者李友煌博士於高雄市原民會部落大學任教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僅存於高雄市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感受其爭取正名與復振文化的苦心與艱難而興起採訪報導之心念,以一年半時間深入部落,大量訪談、觀察、田調,配合平面及影音文獻搜集,採取報導文學的方式,以本書向山上的朋友──人數單薄而堅持追尋與復振族群文化的勇氣致敬。
此外,本書並嘗試從文獻資料及耆老訪談中,勾勒出拉阿魯哇族在漢人開山採樟入侵傳統領域下,與客家人相遇的過程,這場族群遭遇,開啟了日後拉阿魯哇族復振靈魂人物游仁貴的身世;而在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宗教改革」下被迫放棄貝神信仰及聖貝消失的事件,也都以類小說的筆法重現。
最後,做為拉阿魯哇族最重要及親密他者的矮人傳說,李博士則以史詩篇章來呼應,藉現代詩創作敘述這段充滿神啟、先知式的神話。全書內容,盡量減少史料推砌與宏大敘述(grand narrative),而以人物、事件、場景的綿密交織來建構,使其兼具報導性、文學性與可讀性,主題清晰又肌理豐美。
作者簡介:李友煌
•台南出生,定居高雄。
•現任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學系主任、研發處長。
•曾任台灣時報、聯合報系民生報記者、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媒體公關、高雄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
•著有《水上十行紙》、《藍染:海島身世》、《異質的存在》、《天藏機鋒─雨花石》、《文學帶路遊舊城》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