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地的植被恢復,土地公完勝人工造林】
天然尚好,人類只需順自然之勢給予輔助,而非強勢介入。
🌳詳見新聞報導:https://e-info.org.tw/node/219386
🌳閱讀更多:https://e-info.org.tw/node/219401…
崩塌地演替早期,土地中自然生成的苗樹的生長特性是先往下扎根,讓根系得以吸收到土壤中的水分及養分。此種生長特性才能適應台灣西南部長達半年乾季的氣候,這正是土地公造林成功之秘訣!
反之,人工造林的苗木,根系與苗高的比例過低,無法適應長達半年乾季的氣候,存活率低。加上撫育除草常會切除土內生的小樹苗,反而不利快速成林。
崩塌之後數年,當先驅、陽性樹種已成林時,此時人類再利用在地原生中等耐陰樹種及更不耐強光的植物種類種植,可得到較有效的復育結果。
Search
耐陰樹種 在 光合作用文字方程式:... - Provincial Pingtung Institute, PPI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屏科大的郭耀綸老師最主要的研究就是測得的光合作用潛力提供判斷各樹種的耐陰程度!! 在2009~2014年的雨季期間測定180種台灣原生植物稚樹的光合潛力,藉此量化數據當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