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美麗的我走了】我是一個護士,也是病人、家屬和母親。每次接觸病人及家屬,自己很自然地代入他們的角色,從病人或家屬的立場出發,反思他們的需要。
約一年前在紓緩治療科門診部,有一位年約三十歳,年輕又漂亮的女病人,最初我誤會她是病人家屬。她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樣子精神,行動自如,而且非常健談,一點兒不像病人。她化了淡淡的粧容,外表很優雅,丈夫陪伴在側,5歲的兒子活潑好動,在診症室外走來走去;詳談間得悉她生下兒子後不久發現癌症復發轉移了.....
後來,她多次進出醫院,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需用拐杖走路,輾轉兩個多月,身軀被癌細胞侵蝕得只剩下驅殼,長期臥床,體弱無力。有一天,她申請數小時出外渡假,由丈夫駕車載她往沙田吃她最愛的麵條。由於行動不便,體貼的丈夫外賣給她在車上享用。
那天晚上她回到病房,開心的告訴我很喜歡那久遺了的味道、美好的回憶.....。那天後,她變得漸漸虛弱、身體瘦骨嶙峋、甚至神智不清。星期一的早上,她終於與世長辭,丈夫和姊姊一直陪伴在側。他們擔心皃子會受驚,決定不譲他前來,因為兒子每次到病房,都害怕接近媽媽,覺得媽媽的樣子變得難看了,不像以前的容貌。因此不譲兒子來見媽媽最後一面,丈夫和姊姊心裡著實難過。
姊姊說妹妹很愛美,希望醫護人員能幫她整理得好一點。我腦海中突然浮現她第一次在門診看病的情境。那時她化了粧,很美;於是我想,希望她離開的時候,能給家人和兒子留下美麗的回憶。於是,我問姊姊拿了化粧品,並邀請主任一起替她做last office(處理遺體),替她輕輕合上雙眼,梳好凌亂稀疏的頭髮,紥起辮子,用髮膠為她前額碎屑的頭髮定型,面上掃了淡淡的粉底,有雀斑的地方塗上遮暇膏,用唇膏當做胭脂塗抹在面頰兩旁,塗了口紅,將嘴巴塑型至微微向上翹,將手臂上的瘀癜用粉底遮蓋,換上她最喜愛的嘻哈風格衣服。化了粧的她,真的很漂亮。丈夫和姊姊看到她的容顏後,驚訝地說「怎麼變得這樣美,嘴角微彎似的,像睡著了。」他們立即改變主意,致電家人陪同兒子前來,向母親作最後的道別。
作為親屬,能陪摯親走到人生終點,完成心願,帶著漂亮的容顏安然離開人世,這些回憶必定銘記於心。每一位母親都希望能漂亮地走過人生最後的旅程,讓孩子留下美麗的回憶。
文章轉載自醫管局內聯網 [HA·動人故事]系列,由聖母醫院紓緩治療科莫安娜投稿。
#最美的母親 #最美的思憶 #HA動人故事 #紓緩治療科 #HA動人故事 #聖母醫院 #醫管局 #醫院管理局
聖母醫院 紓 緩 治療科 在 陳陳味道 Chanchanchanne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人死得好慘
好死
J的妹妹才三十八歲便患上卵巢癌,發現時已經擴散,兩個月內病情急轉直下。眼見妹妹在私家醫院不斷被抽血、做各式各樣的檢查,她希望妹妹可以回到家裡,在熟悉的地方,舒服一點離開。
J問公立醫院紓緩治療科的護士,護士不贊成:「臨終可能會有一些狀況,你有能力照顧?」「我可以請兩個護士到家裡,輪流照顧嗎?」J又問妹妹在私家醫院的主診醫生,醫生竟然答:「在家裡離世,會影響樓價。」
如果J的妹妹在台灣,不但有「安寧居家療護」服務:醫生、護士、社工等專業團隊成員每週會一至兩次到家裡訪視,支援家人讓臨終者安然在家過世,而且還可以得到全額的健康保險。
《經濟學人》剛公佈的「死亡質量指數」分析全球八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善終質素:台灣跳升到第六位,是唯一擠進前十名的亞洲代表,而香港就墜落到第二十二位。有醫生在臉書開玩笑:「如果我是記者,我會起如此起個長標題:
『689懶理港人死活,政策欠奉資源緊拙
香港死亡質素遠遜台星日韓僅勝蒙古』」
玩笑背後帶著一點心灰,英國是全球率先提倡醫療善終服務,也是兩次「死亡質量指數」調查的第一名,香港早在八十年代開始發展善終服務,一九八二年黄大仙聖母醫院便成立「善終服務關懷小組」。重病如癌症,有機會無法治癒,一開始就要有兩手準備,當積極治療亦無效,可以有「紓緩治療」緩解身體痛苦的症狀,支持病人和家人心理與靈性的需要,使病人最後一程亦有生活質素。
港督彭定康尤其重視紓緩治療醫學,一九九三年正式納入公共醫療系統,一九九八年香港是亞洲第一個地區確立紓緩醫學的專科資格。然而到了特區政府,資源不斷被削減,如今台灣、新加坡、南韓的「死亡質量指數」都超越香港。
歐美以至發展中國家愈來愈重視臨終照顧,除了考慮病人的尊嚴和感受,也是實際經濟考慮,例如在台灣,臨終病人若進入深切治療部(ICU,台稱「加護病房」),開支比接受紓緩治療起碼高出五倍。
台北市長柯文哲之前就是台大醫院加護病房主任,他率直地形容一些病人救不活,死不去,鼻胃管灌奶尿管排泄彷彿「灌流良好的屍體」。「一個人要靠機器維持生命,這樣叫活著嗎?很多人問我『什麼是死亡?』我都會反問他『什麼叫活著?』」柯文哲曾公開說:「如果要詛咒一個人不得好死,那就把他送進ICU受折磨。」
他的長期拍檔黃勝堅醫生同樣敢於叫停,任職台大金山分院院長時,開先例在無健保給付下帶領紓緩治療團隊走入社區,幫助過百病人在家中安然離世。柯文哲當上市長,黃勝堅亦出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全力培訓醫護團隊,各院區成立「居家安寧照護」小組,並且提倡市民預早規劃「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就算不醒人事,家人和醫護人員都知道意願。
這次「死亡質量指數」調查,香港失分的原因包括紓緩治療服務並不普及,政府沒周全政策推行,醫護團體培訓不足,社區參與程度更是落後不少發展中地區──問題揭開,更能對症下藥。
香港人活得不容易,值得「好死」。
聖母醫院 紓 緩 治療科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死
J的妹妹才三十八歲便患上卵巢癌,發現時已經擴散,兩個月內病情急轉直下。眼見妹妹在私家醫院不斷被抽血、做各式各樣的檢查,她希望妹妹可以回到家裡,在熟悉的地方,舒服一點離開。
J問公立醫院紓緩治療科的護士,護士不贊成:「臨終可能會有一些狀況,你有能力照顧?」「我可以請兩個護士到家裡,輪流照顧嗎?」J又問妹妹在私家醫院的主診醫生,醫生竟然答:「在家裡離世,會影響樓價。」
如果J的妹妹在台灣,不但有「安寧居家療護」服務:醫生、護士、社工等專業團隊成員每週會一至兩次到家裡訪視,支援家人讓臨終者安然在家過世,而且還可以得到全額的健康保險。
《經濟學人》剛公佈的「死亡質量指數」分析全球八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善終質素:台灣跳升到第六位,是唯一擠進前十名的亞洲代表,而香港就墜落到第二十二位。有醫生在臉書開玩笑:「如果我是記者,我會起如此起個長標題:
『689懶理港人死活,政策欠奉資源緊拙
香港死亡質素遠遜台星日韓僅勝蒙古』」
玩笑背後帶著一點心灰,英國是全球率先提倡醫療善終服務,也是兩次「死亡質量指數」調查的第一名,香港早在八十年代開始發展善終服務,一九八二年黄大仙聖母醫院便成立「善終服務關懷小組」。重病如癌症,有機會無法治癒,一開始就要有兩手準備,當積極治療亦無效,可以有「紓緩治療」緩解身體痛苦的症狀,支持病人和家人心理與靈性的需要,使病人最後一程亦有生活質素。
港督彭定康尤其重視紓緩治療醫學,一九九三年正式納入公共醫療系統,一九九八年香港是亞洲第一個地區確立紓緩醫學的專科資格。然而到了特區政府,資源不斷被削減,如今台灣、新加坡、南韓的「死亡質量指數」都超越香港。
歐美以至發展中國家愈來愈重視臨終照顧,除了考慮病人的尊嚴和感受,也是實際經濟考慮,例如在台灣,臨終病人若進入深切治療部(ICU,台稱「加護病房」),開支比接受紓緩治療起碼高出五倍。
台北市長柯文哲之前就是台大醫院加護病房主任,他率直地形容一些病人救不活,死不去,鼻胃管灌奶尿管排泄彷彿「灌流良好的屍體」。「一個人要靠機器維持生命,這樣叫活著嗎?很多人問我『什麼是死亡?』我都會反問他『什麼叫活著?』」柯文哲曾公開說:「如果要詛咒一個人不得好死,那就把他送進ICU受折磨。」
他的長期拍檔黃勝堅醫生同樣敢於叫停,任職台大金山分院院長時,開先例在無健保給付下帶領紓緩治療團隊走入社區,幫助過百病人在家中安然離世。柯文哲當上市長,黃勝堅亦出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全力培訓醫護團隊,各院區成立「居家安寧照護」小組,並且提倡市民預早規劃「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就算不醒人事,家人和醫護人員都知道意願。
這次「死亡質量指數」調查,香港失分的原因包括紓緩治療服務並不普及,政府沒周全政策推行,醫護團體培訓不足,社區參與程度更是落後不少發展中地區──問題揭開,更能對症下藥。
香港人活得不容易,值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