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樂] #10
陳舜臣(1924.2.18—2005.1.21)。
閱讀、觀賞、聆聽創作者的作品,是最有效力的生日祝福。
今天適合讀陳舜臣。
.
「我們台灣人接受日本教育,隨著『皇民化』的口號被教育成日本人。然而,台灣『光復』之後,我們就光明正大地變成了『中國人』。」
「成為中國人。——問題是,何謂中國人?」
——陳舜臣,《憤怒的菩薩》
.
「我常說的『台灣人云云』,恐怕是因為我對於自己是台灣人的身份很在意的緣故吧。自己應該是台灣人沒錯,不過周遭都是日本人,讓還是小孩的自己產生了錯亂。」
.
「自己到底是誰?或許長久以來,心中總是沒有拋開這個疑惑吧。年幼時期的自言自語,其實就是我成為作家的出發點,每次只要回頭展望,就能看到當初自己的起點,也能重新找到自己現在身處的定位。」
.
「但我已覺悟到,必須認清自己是少數派中的少數派並生存下去。」
——陳舜臣《半路上》
.
「台灣沒有好好傳承他,中國那邊認為他是台灣人,在日本,他的形象就是個華僑,三方都沒有好好評價過他。」
——陳舜臣姪女、日本兵庫縣立大學經濟學部國際經濟學科教授陳來幸
.
.
今天想聊聊對陳舜臣的接收史。
.
出生於日本神戶的台灣人家庭、在神戶成長的陳舜臣,只在二戰後短暫回台三年,經歷二二八事件之後,選擇回到日本。他協助家中經商十年,直到起心動念要寫小說,轉身投入文壇。
.
1961年,《枯草之根》獲「江戶川亂步賞」;1969年,《青玉獅子爐》獲「直木賞」;1970年,《再見玉嶺》、《孔雀之道》獲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1992年,《諸葛孔明》獲「吉川英治文學賞」,陳舜臣以日文寫作,以推理小說進入日本文壇,以歷史小說與摯友司馬遼太郎齊名,一生獲獎無數。除此之外,尚有通史、隨筆、遊記、評論、漢詩集及翻譯作品。他曾自述:
.
「我每天寫五到六個小時,在寫《琉球之風》的時候,寫到手指抬不起來。」
.
他寫的中國歷史小說,以探索中國近代史為其重要貢獻。不僅樹立了日本文學裡中國歷史小說的一脈分支,也深深影響了日本人觀看中國的方式。有趣的是,戰後西川滿回到日本時曾二度改寫《西遊記》,而這也影響了邱永漢、陳舜臣再度翻寫《西遊記》。
.
陳舜臣在台灣的出版歷史約略可分為三階段,而這也可以和台灣日語世代作家戰後的命運相互映照。
.
第一階段,是戒嚴時期的暗流。
.
在這個階段,陳舜臣在日本文壇成名獲獎。但是,只有少數作品出現在台灣讀者的視野中,或有台灣日語世代作家如黃得時、楊熾昌(水蔭萍)、龍瑛宗關注他的動向。1963年6月至1976年1月,平鑫濤兼任《聯合報》「聯合副刊」主編,而劉慕沙說:
.
「(民國五十二年九月)在葛樂禮水災之後,平先生匯來兩萬元,西甯為了早日還債,開始著手寫醞釀多時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貓》,並於次年在皇冠上連載。我亦在聯副連載第一部長篇譯作,陳舜臣的《#黑色喜馬拉雅山》。這麼一來總算結束了不時得變賣下個月眷糧券貼補家用的日子。」
.
1965年,《黑色喜馬拉雅山》由皇冠出版,應屬皇冠創社第一年出版的書籍。之後,獲得直木賞的《青玉獅子香爐》也是在聯合報副刊連載。
.
然而,由於陳舜臣家族經商,和港、台、南洋、中國都有著貿易往來;加上他多次前往共產中國取材,根據他的自述,不只他的著作曾被列為禁書,他也上過黑名單,長年無法回台。
.
直到1990年,李登輝讓他從黑名單上移除,陳舜臣才再次踏上台灣這塊土地。他更引介司馬遼太郎進行「台灣紀行」,使日本文史學界開始對台灣有了新的視點。
而這時,也迎來第二階段,戒嚴後的盛放。
1990年代,遠流有系統地出版陳舜臣的歷史小說和推理小說,甚至有過暢銷十萬本的佳績,使台灣讀者逐漸熟悉這位歷史小說家。
.
但隨著時序進入2010年代,彼時的出版聲勢漸弱漸淡。我對陳舜臣的認識,便要到第三階段,陳舜臣的再發現。
.
2016年,游擊文化和內容力合作,推動「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青雲之軸、憤怒的菩薩、半路上」系列出版;2018年,陳舜臣唯一以台灣新莊為推理小說舞台的《憤怒的菩薩》改編為公視四集電視劇;加上2019年出版野島剛《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2020年出版笹沼俊暁《流轉的亞洲細語:當代日本列島作家如何書寫台灣、中國大陸》。
.
這個階段,出版者更著墨於陳舜臣小說和自傳作品中的「台灣經驗」與「在日台灣人經驗」。如游擊文化編輯群在Okapi專訪談陳舜臣三部曲時所說:
.
「藉由三本文類各異、虛實交錯的文體,將小說家的身世回歸到時代的洪流之中,在台灣與東亞歷史的脈絡之下,爬梳在日台灣人的無奈與掙扎、身世的飄零與歸屬,最後反問己身:何謂國籍?何謂國家?我是誰?」
.
然而,因緣際會整理逝世的外公外婆書櫃時,我和架上一整排陳舜臣寫的《阿片戰爭》、《太平天國》等日文文庫本面面相覷。原來,經歷過日本時代、受過日語教育的長輩,早就習慣透過閱讀台灣作家以日文寫作的中國歷史小說,作為接觸中國歷史的方式。若與陳舜臣在台灣、日本、中國之間流轉的身分認同和命運相互參看,實在心有戚戚。
.
牽涉到台灣、日本、中國三方之間的「翻譯」,在小說之外,陳舜臣也寫下了大量的文化隨筆。在這樣的背景下閱讀玉山社2017年出版陳舜臣和妻子蔡錦墩合寫的《#美味方丈記》,讀來津津有味之餘,格外感覺到複雜的情感。
.
台灣版搭配了食物插畫,書中寫了台灣的食物如肉圓、春餅、南北粽之爭等,也寫了海參、生魚片、海蜇皮、膽肝、豬腳、紅龜、艾草餅、彈珠汽水等。他們夫婦接龍討論、挖掘中日食物文化的差異,活用典故而不艱澀,再加上譯筆生動,讀來很能拉近和台灣讀者的距離。而在看似信手拈來的閒談中,窺見小說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勤於查考的歷史小說準備工夫。
.
讀陳舜臣、蔡錦墩的後記,或能稍稍領會他們鬥嘴吐槽的風格:
.
「 為什麼這本《美食方丈記》會變成夫妻共同執筆的作品呢?自從接下這份工作開始,我們兩人就不停思索,回想起來真是相當害臊的故事。《サンデー每日》當時的總編輯高原先生來訪提出這個想法時,丈夫喝得微醺一臉愉悅地說:
食物平常由妻子負責,是她的領域。也該讓她嚐嚐截稿地獄的痛苦,才能體會我平時的苦啊。
說得相當大膽。而妻子則表示,
寫東西是他的工作。
想得可簡單了。
等到二人答應要共同執筆後,酒終於醒了,兩人面面相覷,才知道彼此都把負責推到了對方頭上,等搞清楚狀況時已來不及了,不過也沒有多想。
──總有辦法的吧。
只能用大家熟悉的樂天主義貫徹下去了。」
.
是在歷史小說外,輕鬆的陳舜臣。
.
不過,在這個階段,還可以注意到中國的譯本。
.
陳舜臣所寫的文化隨筆,由中國畫報出版社在2019-2021年以「陳舜臣隨筆集」系列翻譯出版19冊。中國出版社在此之前也翻譯了他的歷史小說、歷史著作和推理小說。在目前台灣歷史小說出版動能衰退,且幾乎絕版的情況下,台灣出版社引進的簡體譯本,成為讀者不得不的接受媒介。這固然是現實所囿限,但難道不也是另一種弔詭嗎?
.
此外,陳舜臣的國籍曾經數度轉換,「1973年日中建交後,為了方便到中國取材考證而申請中國護照。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放棄中國籍,1990年正式歸化日本籍。」然而,根據野島剛的文章,遠流1990年代為了解決陳舜臣作品的版權爭議,向戶政事務所查詢的結果是:
.
「「1991年3月19日第81戶司發行8150103號」的文件裡是解釋:「台灣光復之初,居住在台灣者自動就視為擁有中華民國國籍,陳舜臣並沒有表明放棄國籍,因此現在仍擁有中華民國國籍。」
.
國籍之外,陳舜臣1999年也取得台灣戶籍,設籍淡水。只是,無論是曾經擁有哪一種雙重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雙重國籍;日本、中華民國雙國籍,這些在當代中國對陳舜臣的詮釋裡,自然是被抹去的存在。
.
陳舜臣的文學世界,根基於台灣、日本、中國三國糾葛甚深的歷史,其出版發表的歷程,也因於不同時期出版、以不同語言引介,讓不同世代、不同國籍的讀者閱讀,形成文壇曖昧殊異的風景。他的作品巍巍成山,能以多重面向來詮釋;字裡行間也可看見他心懷海洋,在島嶼和大陸之間遊走,波瀾壯闊的一生。1994年,他在《琉球之風》自序中說:
.
「《琉球之風》故事發生在一六○六年的琉球;《龍虎風雲》是由一六二三年的澳門展開;而《旋風兒:小說鄭成功》則是一六四四年,由長崎揭開序幕。
.....
其中,最重要的是,我所愛的故鄉台灣在這個時期開始浮出具體形狀。故鄉的誕生這件事情,一直留在後有的腦海裡,時時鼓舞著我。
這三部曲的共通主題之一是「海」。毫無國界之分的海,不但是運輸物資和文化的通道,同時也象徵著自由。
......
這三部曲也意味著從海來看東亞歷史。以後,這種視點大概會逐漸受重視吧!
海,今後仍會是我寫作的主題。也許有一天我會試著著寫台灣的歷史。到那時候,這三部曲將會成為那本書的序章。」
.
可惜的是,文壇終究沒有等到這部作品。
.
延伸追想,從曹永和提出在海洋史乃至世界史架構中鋪陳的「臺灣島史」以來,台灣出版了不少以「海洋史觀」為中心,觀察台灣在世界史的地位的史學書籍。近期更有《風之帝國》、《海上傭兵》、《公司與幕府》、《巴達維亞號之死》,或許能稍稍和作家的未竟之志遙相呼應吧。
.
2017年到神戶旅行時,「陳舜臣アジア文藝館」當時休館中,沒有機會拜訪。而剛查找資料時發現,財團法人台北市南海文教基金會舜臣圖書館,不確定是否已廢館。在這些地點之外,淡水的「一滴水博物館」中設有「陳舜臣文庫」,決定再找時間去走走看看。
「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的推薦目錄:
- 關於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看書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紅 林|Hori b Good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何景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心得] 鬼太郎之妻--只要結局圓滿就是幸福的人生 的評價
- 關於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聯合報家庭副刊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聯合報家庭副刊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喜花如- 聯合報家庭副刊插圖...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聯合報副刊投稿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聯合報副刊投稿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HyRead ebook 電子書店| 人生黑暗PTT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的評價
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紅 林|Hori b Good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聯合報 家庭副刊【小兒科醫師的診間筆記】文章插畫 💫
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何景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失業、撲克、炸魷魚】 #七等生 #我不是已經警告你勿把弦調得太高嗎
#我照著絕對音高調弦是我的錯嗎 #七等生金句
七等生,本名劉武雄,是臺灣的現代主義代表作家,1962年在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副刊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失業、撲克、炸魷魚〉,並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於聯合副刊接連發表了11篇作品,開始他為人所識的創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我愛黑眼珠》、《沙河悲歌》等,並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
七等生的作品以小說為主,在同期作家尚以帶有社會批判或抒發鄉土情懷的寫實主義為主時,筆風獨特怪誕的他扮演了先驅者的角色,以現代主義開拓出一條不同的路;他曾於〈寫作者的職責/「沙河悲歌」出版前言〉一文中提到:「社群的現象只是現實的一種,從觀點上它不能統括所有人生的層面,有許多事物只能讓人意識到而看不到,甚至有某些事物具有繁複的關係,是記實的文字所不能做到,那麼它必要以一象徵或另一假象來呈現它,寫作者無疑這是他不能推卻的職責了。」*
七等生於10月24日因病辭世,享壽81歲,但他極具個人色彩的強烈風格,已在臺灣文學史上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
*註:引用之原文刊於【1976-07-23/聯合報/12版/聯合副刊】
#削瘦的靈魂
#非典型的現代作家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
【1962-04-03/聯合報/06版/聯合副刊】
失業、撲克、炸魷魚
【文/七等生】已經退役半年的透西晚上八句鐘來我的屋宇時我和音樂家正靠在燈盞下的小木方桌玩撲克。我拉一張椅子請他坐下。他說他想到路尾去散步。假如你願意參加打撲克九點鐘我和你到路尾去,我說。透西輸了二十隻火柴根,他從椅子上站起來,我再數二十隻火柴根推到他的面前並且拉他坐下來,他起先拒絕我這樣做,我再三的拉住他,然後他又坐下來。九點半時他又把二十隻輸掉了。他一共輸了四十隻火柴根。
「透西你輸了四十隻火柴根。」我說。
「我知道,八塊錢。為了消遣八塊錢不算多,我現在付給你。」
他和音樂家都是矮身材的男人,但透西有好看的笑容,他斜著肩膀把手伸進褲袋裏拿錢出來,音樂家注視著他的動作。音樂家說:
「我不願拿你輸給我的兩塊錢,」
「音樂家甯願吃兩個炸魷魚。」我說。
「我甯願吃兩個炸魷魚,我可不必拿你的兩塊錢。」音樂家笑著說。
「好,一起出去吃炸魷魚。」透西說。
「走,音樂家,吃完炸魷魚一起到路尾去。」我說。
「我留在屋子裏,我要彈彈吉他,回來就帶兩個炸魷魚。」
「音樂家不是合群的人,」我說。
「你說什麼?」
「我說音樂家是人類的貴族。」
透西笑出聲來。音樂家有點不高興,他知道我第一次說的不是這樣,他走向壁上掛著的吉他。當他坐下來調琴弦時我和透西從後門走出去。外面寒風凜冽,海上呈灰黑的顏色,沒有捕魚的好船,海看起來寂寞凄涼,週圍的黑山丘像抱住小市鎮的城牆,這樣的天氣看山有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從戲院前面經過,透西表情很沉鬱。
「令人沮喪的電影,只放映一小時又十分鐘的沮喪電影,」他搖著頭說。
我們在炸魷魚攤停住,他問我現在吃還是散步回來再吃。我說散步回來比較好一點。
「這種沮喪破損的電影只有傻子買票進去。臉色灰白的人才進這種沮喪模樣的戲院,這種沮喪的戲院放映沮喪的電影。」
「透西你在說巴巴剌式的三段論法。」
「這誰都知道,什麼樣的有錢人請什麼樣的建築師,建築什麼樣的戲院。什麼樣的國家產生什麼樣的藝術。只有惠特曼才配寫「草葉集」,只有勞倫斯才能寫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只有奧遜威爾斯才能導演出「大國民」來,你能嗎?你說我們有人能寫出像希梅涅茲的「普拉特羅與我」的這種誠摯文章嗎?我們不配嗎?我們為什麼被教育得這樣空虛呢?誰在阻塞我們心裏的慾望?魔鬼來壟斷一切的進步。還有我們為什麼失業?我們到那裏去籌一筆三千塊錢用信封袋裝著送到人事組長面前,然後當一名臨時雇員「三千塊還未賺回來我們又失業了。這是一種欺詐……」
「不要談這些,許多人和你一樣失業。山沒有人開墾,山也失業了;晚上海也失業了。」
「妓女沒有男人來嫖,妓女失業了。」
我看著他,他在苦笑。
我們走進一條比較熱鬧的街道,透西姨母的女兒站在門前,她微塗著胭脂在小唇上,樣子很可愛。以前我就認識她,但沒有和她談愛。她的日本名字叫阿薩幾,意思是說小東西。我們在她面前停住,她對我們微笑。
「阿薩幾,到路尾去散步,」我說。
「這樣凜冽的寒風,我正出來但不敢向前,」
「到路尾去,然後去吃炸魷魚。」透西說。
「失業的人才到路尾去乾站,喝西北風。」
「去吧,我們雖然失業但是規短的男人。」我說。
「規矩的男人常失業,規矩的男人常失去女朋友。」
「要走了嗎?阿薩幾,」透西說。
「你有幾塊錢吃炸魷魚?」
「八塊錢,剛才我輸了八塊錢,吃炸魷魚就用這八塊錢。」
路尾在一條黑巷的盡頭,有一處高起的土堆讓失業的人眺望深澳一帶的海洋。有職業黃昏出來散步的人也站在這裏,遊覽的人也站在這裏。現在我和透西和小東西站在這裏。透西注視著煤場一帶的孤零房屋,樣很沉鬱。小東西顯得很不耐煩,她頻頻地轉動身軀來躲避迎面吹來的強烈寒風。我心想,和她談愛不知是什麼感覺,我從來也沒動過腦筋想跟她談愛。不過我知道和有些女人談愛很令人沮喪的,主要的是她們的牌氣不像一個女人的牌氣。再凶惡的女人我卻不覺討厭,只要她看起來是個十足的女人就好。阿薩幾是個十足的女人,但是屬於小氣牌氣的少女。職業假如能像女人一樣令人產生慾望就完美了。她發覺我在看她,她微笑著然後擺頭去看看透西,她再轉身過來時,我瞪住她的眼睛,她再微笑一次,於是低頭去看自己的腳。
「透西告訴我們兵營的事,」我說。
「他心裡有事時外表像一個詩人。」阿薩幾說。
「我不會做詩,我不是詩人,我也不是個墾山的農夫,上帝也不會承認我是農夫,我沒有多肌肉的手臂來捉緊鋤頭。但假如我能夠作詩,雜誌的編輯肯買我的詩稿我願意當一個詩人。可是他們不會買我的詩稿。在兵營時我是個士兵,現在什麼都不是。」
「不能再在這裏呆了,這些風實在夠冷酷。」
「阿薩幾只想吃炸魷魚。」
「男人只想女人。」
「好,現在我們帶小東西去吃炸魷魚。」透西說。
「我不是為了吃炸魷魚才跟你們來的,要吃炸魷魚我自己也能夠去。」
「當然,不過現在我們應該去吃炸魷魚了。」
我們離開那小土堆,走進巷子裏,從剛才來的路走回去。
「阿薩幾妳想嫁給一個怎麼樣的男人?」透西說。
「我還不知道,」
「你想娶怎樣的女人,透西?」我說。
「像阿薩幾這樣的。」
「不要開玩笑,透西。」
「我當然不能娶妳,我們是親戚。不過我要娶像妳這樣的女人。」透西說。「妳會嫁給一個失業的男人嗎?」
「我不知道。」
「一個失業的男人帶女伴去跳舞會遭別人批評。失業的人什麼都必須檢點。撞球場我不能去,醫院開家庭舞會我也不願去,香煙我只吸舊樂園。」
到了炸魷魚攤,透西吩咐小童要六塊炸魷魚,另外用紙包兩塊。我們一起圍著一張小四方桌坐下。
夜色更深了,戲院第三場戲已散場很久,炸魷魚生意很好。我常常去注視阿薩幾,她的小嘴巴嚼魷魚很引起我的注意。透西看到我認真地看她,臉上現著微笑。
「吃完炸魷魚我們去玩橋牌。」透西說
「很晚了,我不應該還呆在外面。」
「橋牌是在屋子裏打,和音樂家恰好四個人。」透西說。「反正大家第二天都沒事做。」我說。
「媽媽知道要罵的。」
「剛才我們帶妳到路尾時,姨母看到是我帶妳出來。」
阿薩幾首先裝著苦笑,然後含情脈脈地望著我。
當我們三個人從後門走進客廳時,音樂家在裏面很惱怒地踱方步。
「音樂家你又調斷了最細的第一弦了嗎?」我說。
「總是那E弦。」他困惑地望著阿薩幾。
「我不是已經警告你勿把弦調得太高嗎」我說。
「我照著絕對音高調弦是我的錯嗎?」
「當然,你沒有錯,不過下次要買還是買日本貨好。」
「音樂家這是你的炸魷魚。」透西說。
「謝謝,這位是誰?」
「阿薩幾,她來參加打橋牌。」我說。
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聯合報家庭副刊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聯合報家庭副刊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聯合報家庭與婦女投稿有關寵物文章或書籍,歡迎來萌寵公園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聯合報家庭副刊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聯合報家庭副刊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聯合報家庭與婦女投稿有關寵物文章或書籍,歡迎來萌寵公園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聯合報家庭副刊文章 在 [心得] 鬼太郎之妻--只要結局圓滿就是幸福的人生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家母為社區報紙寫的一篇有關看鬼太郎之妻的心得~
(有些許劇情雷 但應該是無關緊要)
只要結局圓滿 就是幸福的人生
「鬼太郎之妻」這部戲的劇本是由同名的書所改編,書由日本妖怪漫畫創始者
水木茂的妻子所寫,水木茂為日本大師級的漫畫家,曾因參戰而在戰火中失去
左臂,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鬼太郎是他所創造的漫畫角色。
今年約五月初,女兒發現這部戲在台灣播出,就拉著我和她老爸一起觀賞,我
原本只是以陪家人看電視的心情在看,然而隨著劇情的發展,我也被深深吸引
進那個以二次戰後的日本社會為背景,一對在貧困中奮力求生的夫妻的悲歡人
生故事裡。每週一到五打開電視看「鬼太郎之妻」,就成了我們一家最開心的
時刻。為了更深入了解故事的原貌,我們還買了原著的中譯本來作對照。
此劇以水木茂的妻子布美枝為主軸,從她的童年一直演到晚年。但實際上這部
戲真正的焦點人物還是水木(在我寫這篇文章時,只演到兩人長女出生,水木茂
漫畫事業還在低谷盤旋,家中一貧如洗,仍在賴典當家中物品勉強維生,故事
後面的部份以書為參考) 布美枝是一個百分之百傳統的日本女性,卻嫁給了完
全不按牌理出牌、自我主張強烈的水木茂,兩人的結合從見面相親到結婚只有
五天。婚後第二天布美枝就離開家鄉與親人,隨著丈夫到遙遠的東京開始新生
活,卻沒想到等著她的卻是破舊的房子,與必須想盡辦法節省開支才能勉強填
飽肚子的生活。那時以畫出租漫畫為生的水木,正處於出租漫畫已到窮途末路
的時刻,而他所畫的妖怪漫畫又因為太恐怖,不被讀者接受,兩者相加,使他
們的生活一直被「窮神」糾纏,甚至還曾因為所得太少,被稅務人員上門來查
核,認為他們報的所得這麼少根本無法生活,懷疑他們短報收入逃漏稅,結果
阿茂拿出一疊當票來證明,稅務員才無言而退。
雖是如此苦況,
布美枝卻一直堅定的相信與支持著水木,這個力量是從哪裡來的?
在書中我找到了答案:「老實說,水木一心一意畫著漫畫的背影,真的打動了我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看過如此聚精會神於一件事物上的人。」她還描述水木
專心投入創作的背影,彷彿散發出光環似地吸引人。
水木如此無怨無悔投入創作的動力又來自那裡呢?
從他說過的兩句話也可找到答案:「專注於喜愛的事物就好,要努力實踐自己喜
歡的事物。」原來他的動力來自於他對自己所喜愛的漫畫的熱情,且付諸行動努
力去實踐它;這也使他保有一顆質樸的赤子之心,不會被環境所左右,無論再艱
難的處境也不改其志。而另一個動力則來自於水木強韌的生命力,水木在前往戰
場的途中,把家人親戚送的成堆護身符全丟進海中,表面的理由是向這麼多神明
拜託,會讓神明之間起衝突,其實他真正的想法是唯有「相信自身想要活下來的
意念,才能真正保護自己」,是這個水木自己心中的強烈求生意念,使他能熬過
戰火的摧殘,雖然失去一條手臂,終究能保住生命,平安返鄉。這也就是所謂的
「天助自助」。
對於所喜愛事物的熱情、努力不懈的實踐力與強烈的求生本能,使他在往後人生
裡不斷遭遇的困境中,總能留住一線生機,而終於在43歲那年,得到日本最著名
的出版社講談社的邀稿,作品也被製作成卡通在電視播放,水木一家自此終於逐
漸擺脫窮神糾纏,福神降臨,不但稿費收入倍增,也得到漫畫獎的榮譽與肯定,
後來還成立了自己的漫畫製作公司,到晚年因漫畫上的卓越成就,兩度獲得天皇
授勳。如今水木已近90歲,仍然有新的創作計畫要進行。旺盛的創作活力與生命
力令人驚歎!
而布美枝對於自己的婚姻與人生所下的結論是「只要結局圓滿 就是幸福的人生」
,她晚年的照片也的確滿溢著幸福的神采。
另值得一提的是,水木有一隻左手的義肢(只是裝飾用,沒有功能),只在婚禮時
因母親的強烈要求戴了一次,後來就束諸高閣,再也沒有使用過。他認為那是虛
有其表而毫無作用的東西,令他非常的討厭。從這也可看出他的真性情,他並不
在意別人對於自己斷臂的看法,他的真實與自然也使人幾乎忘了他只有一隻手的
事實。
日本是個非常重視禮儀與規範的國家,而水木卻是不拘小節,個人風格強烈、照
自己心意行事的人,但他並不任性妄為,而是個認真工作,且非常照顧家人、總
是以真心待人的人,「鬼太郎之妻」在日本大紅,或許反映出,人們在水木身上
看到一種活得淋漓盡致的人格典範,他有日本人典型的「努力再努力的打拼與務
實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又擁有拘謹壓抑的日本人所缺少的自由與自我信賴。
前者是日本人所推崇的,後者則是日本人內心想掙脫繁文縟節束縛的寫照,藉著
水木的言行與事蹟,似乎讓日本人有了一個出口。
特別是日本年輕的一代,許多找不到人生方向與目標的「尼特族」(即不就學、不
就業、也不接受職業訓練、完全與社會人群隔離、甚至脫離家庭的族群),他們內
心其實是充滿了絕望,我們並不能單純從「這些年輕人太軟弱 太沒有抗壓力」這
個角度去責怪他們,這個現象是整個日本社會到了一個發展瓶頸、無力再往前進的
反映,似乎又到了必須要進行一次明治維新後的再維新,這就難怪前兩年掀起了以
幕末為背景的龍馬熱,而去年又掀起以二次戰後日本從廢墟中站起為時代背景的
「鬼太郎之妻」熱,那都是艱困無比卻充滿希望的年代。
龍馬精神何處尋?再怎麼苦、怎麼難也要努力活著的生命力那裡來?從以真
實人生故事為本的戲劇裡,日本人在尋找著答案,加油吧!
============================
PO完這篇時間剛好來到10點
跟著家母繼續看著鬼太郎之妻 跟著阿茂與布美枝 走向人生圓滿的結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194.22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