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歌再唱
前陣子與0先生一起去看了場電影,感謝台北阿公阿嬤陪著Pomi(好像每一次電影約會都是在娘家)
記得還在念研究所時期,看過 #馬彼得校長 與 #原聲童聲合唱團 的相關報導,尤其是在維也納合唱的拍手歌更為印象深刻,在得知拍成電影 聽見歌再唱Listen before you sing ,心想一定要找時間去看。
除了感動人心,又笑又哭之外,內容還有許多的共鳴與省思的地方,也打破我對於舊往故事的鋪陳,不再停留於老掉牙的情節,一場比賽得名,接著就是完美的結局,讓我們看到的則是更多的真實,尤其是在 徐詣帆飾演的爸爸,到學校找小孩回家的那一段,道出了他們生活裡的現實。
電影裡代課老師 陳嘉樺 Ella飾演:「為什麼不一樣就是錯的」,不禁讓人思考,在一般的教育之下,甚至是現代社會,不曾教過我們要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同,而是大家汲汲營營追求的是被堆疊出的主流,又或是所謂的成功樣式
大多數父母擔憂孩子的幼兒園課程會不會沒有教注音符號、沒有學這些那些,難以銜接小學,跟不上大家的水平,開始紛紛朝往課程豐富又多元的學校尋找;又或是過於擔憂體制內的教育所帶來的影響,然後一昧地將孩子放置某個教育系統中;甚至到了小學國中,就開始安排很多的補課行程,說著將來就是要上好學校,然後才能找到好工作等等
不知不覺演變成,就是要跟大家一樣,才能朝向所謂的成功前進,可是成功的定義是這樣嗎,又或什麼是成功的定義呢
一個人的真正價值,不該是這樣被世俗所定義,如同電影裡的布農族長老所說:「沒有不好的聲音,只有適不適合的位置,布農族唱歌,音也許會不準,但是會有一起不準的好聽」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與意見,而每一件事情,有著許多的面向,不一定有所謂的好或是不好
一生要努力的方向,不是要迎合這個世界,跟隨自己的步伐,找到屬於適合自己的,然後完整的成為自己,當然也不需要為了不一樣,刻意標新立異
關於那些世俗觀念不會是最首要的,身為父母的我們,學習 #觀察孩子、#傾聽孩子,當孩子喜歡什麼、想做什麼,(除了違法或是無能為力之事)#給予支持與鼓勵
#鼓勵可以建築自信,一點一滴的累積,如同植物需要陽光和水
Umin.Boya(馬志翔)作品集所飾演的體育老師這樣說:「我不知道我做了會怎麼樣,可是我已經很清楚知道,如果我不做的話會怎麼樣」,與孩子一起克服且面對「跟別人不一樣」的恐懼和挫折,相信所有努力還是會發生螺旋向上的效應。
我想,也是提醒著身為父母的我們,給予孩子的教養或是教育上,應該是要遠遠的大過於世俗所定義的「好的表現與優秀的成績」,引領孩子成為完整的自己。
最後,一部優質電影,也喚起了我的早年回憶,還有好幾年前在教育現場工作時的點滴,好多內容想寫,但怕暴雷,所以大家趕緊去電影院看一看,欣賞這部好聲音吧
🌼願看完後的你們,都能更有勇氣與信心面對眼前的難題。
圖片來自 #聽見歌再唱粉專
聽見歌 再唱 結局 在 愛德華FUN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完《#聽見歌再唱》,千萬別急著離場,因為片尾有馬志翔飾演方雅各一角的本尊馬彼得和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在各地表演的精彩照片,而後8分鐘的字幕謝表,還有兩首歌曲,分別是「知足」及「小小的夢想」,由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完美演唱,相當值得在座位上聆聽。據導演楊智麟表示,當初原有拍攝片尾彩蛋,內容是描述校長接到維也納寄來的邀請函,校長興奮跑到操場問方雅各,想不想與孩子出國表演。但礙於片長,只好剪掉,不過電影片尾安排的歌曲,也有代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