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骨茶是許多台灣人喜愛的食物,我們都知道這來自東南亞,但你是否也好奇這道菜裡「『茶』在哪裡?」
這篇來自【every little d】上的文章,帶我們認識肉骨茶的歷史,也讓我們進一步對東南亞華人遷徙過程與文化有更深的認識。
------------------------------
林金城指出,在肉骨茶起源的故事中,沒有提到茶所扮演的角色,但名稱卻叫成肉骨茶呢?順著線索考究下來,得出了巴生就是肉骨茶發源地的結果。他指出,在福建泉州、廈門一帶,以前就有邊吃肉骨邊喝茶的飲食習慣。後來新加坡開埠初年,就有苦力把這套習慣傳到那裡。這也是為什麼Leslie Tay會從採訪得知老人家在以前就有相關記憶,而福建原鄉並沒有肉骨茶這樣的說法。
肉骨茶名字的來源,實際上出自於李文地。由於李文地是肉骨茶的創辦人,有人為他取了個花名叫「肉骨地」,而泉州話中「地」與「茶」同音,久而久之肉骨地變成了肉骨茶。後來李文地乾脆將泉州吃肉配茶的食俗結合進料理中,「肉骨茶」一詞正式誕生。而肉骨茶(Bak kut teh)中的「Bak」(豬肉)是福建話,並不是潮州的「Nek」,也象徴它原始的福建血統。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36723?fbclid=IwAR2O6fbkeDdnmJ7mUJuB2prxkly-qnNCy0OAbmG06EiwktBqTD6HxBkhKdg
肉骨茶發源地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許多美食往往會跟一個地方乃至國家劃上等號,但也有一些美食成為兩個地方或是兩個國家爭奪正宗的標的。
這篇來自【DQ地球圖輯隊】上轉載【食力】的文章,帶我們追溯肉骨茶的發展過程,也從中看到飲食來源的爭議往往都有複雜的歷史,過度簡單的切割,其實也讓我們忽略了一道美食對於在地人的價值與意義。
--------------------------------
1945年巴生出現肉骨茶攤,但19世紀末新加坡可能就存在肉骨茶?
1945年二戰結束後,來自中國福建的李文地在巴生經營了第一個肉骨茶的攤位。據傳早期苦力們就是把藥材帶到李文地的食檔集資煮食,後來他參照配方加以改良,才變出巴生肉骨茶的最初版本。
在新加坡,根據淡馬錫理工學院出版的「新加坡小販經典揭曉:解讀25種最喜歡的菜餚」指出,肉骨茶在20世紀60年代才成為流行的街頭美食。那正巧是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的時代背景,許多華人遷徙至新加坡定居,並且把肉骨茶帶到當地,白湯底的潮州肉骨茶可能也是那時候形成。
上述的時間軸其實已經很完整,然而卻有人認為肉骨茶可能早在19世紀末就已經出現在新加坡,讓真相變得更撲朔迷離。新加坡「I eat is shoot i post」博主Leslie Tay博士實際採訪後,發現當地有老人家在二戰前就已經有邊吃肉骨、邊喝茶的記憶。
馬來西亞美食作家林金城也曾做過肉骨茶發源地的研究,他指出由於飲食史料嚴重不足,並缺乏資料性的深刻紀錄,因此挖掘過程只能對坊間傳說耐心推敲以及田野調查。最後他綜合所有想法後,推斷肉骨茶發源地就是巴生!而其中最主要的關鍵,竟然在於肉骨茶中的「茶」。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dq.yam.com/post.php?id=12582
肉骨茶發源地 在 Agnes Chee謝嫣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說東京是壽司的武林,那麼,說巴生(Klang)是肉骨茶的武林一點也不為過。
我有好多香港朋友愛吃肉骨茶。在香港住了十幾年,最常遇到的問題:「香港哪有好吃的肉骨茶?」、「我去吉隆坡/新加坡,有沒有好吃的肉骨茶推薦?」如果足夠了解肉骨茶,就能明白這問題實在很難籠統回答⋯⋯」
「新加坡式肉骨茶普遍傾向於潮州式,也就是胡椒湯底,主要是用上白胡椒、蒜頭和豬肉豬骨熬成湯底⋯⋯福建式肉骨茶則是藥材湯底,這藥材配方家家戶戶大有不同,但離不開川芎、玉竹、當歸、桂皮、八角、甘草、丁香等,份量的拿揑往往是功力、經驗的考驗,那一種藥材比例上要比較多?那一種又得要較少?」
「然而,你得要吃過「對」的味道,才能下判斷,才能分辨何謂對與不對。如果自認喜歡吃肉骨茶,發源地巴生是一個你得要去朝聖、去建立鑑賞基礎的地方。」
「朋友是土生土長的巴生福建人,據他所說,單單一個巴生,經營肉骨茶的茶室就有至少兩百家,還未算那些在小販中心裏的檔口呢。」
「不剝皮的蒜頭是重要魔法,把藥材、肉骨兩者更為緊密結合。注意,不管是潮州或福建式肉骨茶,所下的蒜頭都是不剝皮的⋯⋯」
「我在家煮肉骨茶有兩個秘訣⋯⋯」
#肉骨茶
#巴生
#bakkutt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