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瑜伽遇上生理學】
最近上了 NYU 的Engineering Health: Introduction to Yoga and Physiology 線上課,以生理學的科學的角度來分析瑜伽練習如何幫助人體的各種系統,覺得滿有趣的跟大家分享。
以現在大部分的瑜伽練習來說,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在身體層,這包含肌肉骨骼系統還有神經系統,再進一步我們會談到正念練習,冥想練習等等,但除此之外,其實人體還有非常多的系統。
總共包含:
肌肉骨骼系統
神經系統
呼吸系統
心血管系統
淋巴系統
免疫系統
泌尿系統
消化系統
內分泌系統
生殖系統
但人體其實是整體不可分的,所以即使看起來人體的系統這麼多跟這麼複雜,但好消息是,事實上一個練習是能夠同時影響多個系統。
課程的講者是 Ashtanga Vinyasa 的練習者,所以藉由 Ashtanga Vinyasa 中不同的練習去講解如何針對不同系統去做練習,但同樣的原則依然可以在其他不同的練習形態中找到方法,例如常見的扭轉刺激消化淋巴循環,前彎或修復姿勢呼吸冥想啟動副交感神經,進而影響其他系統等等。
而如果簡單一句話來說,兩個瑜伽最重要的好處跟其他練習相對較難達成的,就是
「壓力調節 stress regulation」
跟
「正念 mindfulness」。
我們現代人面臨很多壓力,有形無形,而我們遇到緊急情況,需要交感神經去啟動戰或逃的反應 (Fight or Flight),但如果這變成常態,長期下來會對人體造成很多影響,例如內分泌失調,睡眠障礙,慢性疼痛,也會對各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此時瑜伽的練習能夠幫助我們回到平衡,達到 Homeostasis 體內平衡。
但當然瑜伽也有相對無法完整鍛鍊到的部分,例如針對心血管系統,瑜伽無法明顯地強化它,但能幫助它調節穩定,至於肌肉的流失,如果你的瑜伽練習不是非常高強度的,它對肌肉量的維持也是相對沒幫助,所以其中的講者也有說,他自己的練習除了瑜伽跟冥想,還包含了一定程度的肌力訓練。
不過另一方面,如果你的練習都是高強度的訓練,也許適當的加入瑜伽的練習,去平衡你的協調,啟動副交感神經,增加身體的修復力,讓即使長期訓練的你也能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那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最後,瑜伽應該是個實踐的練習,看完一輪瑜伽對人體生理的影響,最終得到幫助還是要靠自己長期穩定的練習,所以說 Do your practice, and all is coming 原來是這樣阿。
#瑜伽
#瑜伽生理學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kensyogalif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70的網紅李婉萍的營養天地-健康與飲食素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訂閱健康與飲食素養Youtube:http://pics.ee/14lul ► 李婉萍的營養天地FaceBook:http://pics.ee/14lv1 ⊙別讓錯誤步態「走歪」了你的健康和身材 走路有益健康,走路不只是單純的腳部的動作,步伐會牽動全身的肌肉、骨骼、神經系統,以及內臟。如果走路...
肌肉骨骼 神經系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解剖學書單 2021更新版】
之前有很多朋友在問解剖學相關的書單,整理了一下發現也不少。
大概分了四大類如下,我個人覺得看久了就都差不多,但一開始選擇的重點就是先翻一下,看看書的內容,排版,甚至圖看起來舒不舒服,確定是自己喜歡的而且也看的懂再入手。
如果是瑜伽老師,選擇一本跟瑜伽有關的是好的開始,再來如果要鑽研更深的解剖學,像是第二類的書,肌動學,生物力學等等的知識就要慢慢建立起來,接著再進入到筋膜可能會比較好消化(看得懂中文跟了解意思,到真的應用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如果對其他的運動領域有興趣,也是可以同時看看不同的書(像第四類),也會有所收穫。
最後這些都還是像工具書,我也沒有全部看完,通常是翻特別有興趣的對一下答案,特別是瑜伽解剖學,其實每個作者的觀點不會完全一致,如果初學者一次看太多,大概也會被自己搞得很亂(不過不要說看書,練習也是XD),所以我最常回看的還是基礎知識,肌動學,生物力學加筋膜,有了中心思想再去看其他的就比較能夠通透。
當然,如果看書還是看不懂,去上課也是一個很快的方法,畢竟有人帶跟順邏輯後,建立了看書的能力,自己再看就會比較好上手摟。
#瑜伽解剖學
瑜伽3D解剖書:24組關鍵肌肉群+46式正宗瑜伽體位
瑜伽最適體位3D解剖書:5個步驟,量身定做最適合你的瑜伽體位
瑜伽墊上解剖書:流瑜伽和站姿體位解剖書
身體後彎與扭轉瑜伽:保護脊椎、淨化臟腑、深化冥想的精準瑜伽解剖書
身體前彎及髖關節伸展瑜伽:矯正骨盆、強化肌群、遠離疼痛的身體解剖書
上肢平衡與倒立瑜伽:激發腦內啡、活化心肺、調節神經系統的精準瑜伽解剖書
--以上也許比較難買到了--
瑜伽解剖書-解開瑜伽與人體的奧秘
療癒瑜伽解剖書
Anatomy of Hatha Yoga
Functional Anatomy of Yoga (雖然是英文的,但個人內容大推)
#通用解剖學
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人體解剖全書
基礎肌動學 (經典必看)
肌肉骨骼系統肌動學 (要深入了解最好這本也一起看,但比較難)
骨骼肌肉系統基礎生物力學
骨關節解剖全書 上肢/下肢/脊柱 (新出的,也滿推的)
#筋膜
解剖列車 (聖經等級,但一開始看不懂可以先看底下簡單版的)
筋膜運動學
肌筋膜健身全書
筋膜線-按摩伸展全書
筋膜線-身體地圖
#其他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 (大推,有很多好觀念)
運動傷害完全復健指南 (大推,內容含金量超高)
運動生理學
皮拉提斯解剖學
靈活如豹 (單純瑜伽練習者也可以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
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 (同上)
靈活如豹 讀書會整理 from 好朋友工坊
https://www.facebook.com/gfdstudio/posts/3650465691698265
當然還有很多好書,礙於篇幅跟主題無法完全都列上。
#anatomy #kinesiology
#kensyogalife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肌肉骨骼 神經系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人體的平衡系統】
分享一下人體平衡系統如何工作,以及我們如何能夠簡單的訓練他們。
人體的平衡主要由三個系統共同合作完成。
1 前庭系統 (節錄自wiki)
前庭系統(英文:Vestibular system),是負責人體自身平衡感和空間感的感覺系統,對於人的運動和平衡能力起關鍵性的作用。在大部分哺乳動物中,前庭系統和耳蝸(負責聽覺)是內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二者一起構成了內耳迷路。
前庭系統連接前庭神經,發送神經信號給控制眼球運動的中樞神經系統,保證我們在移動時也能擁有清晰的視覺;也發送信號給肌肉相關的神經結構,使我們保持直立。
由於人的運動由旋轉和平移兩種方式組成,前庭系統也由兩個部分組成:半規管(感知旋轉動作)、耳石(感知直線加速)。
前庭系統在解剖學上由半規管和耳前庭構成,後者在結構上位於半規管和耳蝸之間,包含了耳石,與中耳的聽小骨相連。
而當前庭系統出問題,常見症狀之一是BPPV,全名為良性陣發性姿勢變換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發生的原因可能為耳石剝離,其碎屑落入半規管中,大多為後半規管。當頭部轉動至某些位置時,這些碎屑發生位移並改變半規管內淋巴液的流動,而導致頭昏、暈眩以及眼球震顛等症狀。
此類問題最好求助專業的醫師或物理治療師。
2 視覺系統
主要透過眼睛的輸入,了解我們周遭環境的相對位置,進而幫助我們保持平衡。當然視覺的不平衡與缺陷也會影響到平衡,這也需要諮詢專業的醫療人員比較恰當。
3 本體覺系統
本體覺簡單來說,就是感受我們自己身體處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包含在哪裡,要往哪裡去,以及速度,身體上有非常多的感覺受器可以幫助我們偵測身體的移動,透過這些訊息的輸入,我們身體才能夠自然的產生回饋而平衡。
Homunculus 皮質小人
為對應著大腦中負責該部位運動與感官功能的區域的大小,進而繪製人體的特殊方式。
基本上會發現頭,舌頭,手掌,以及腳相對占比大。換句話說,比例越大代表該處感覺受器越密集。
這個比較有機會透過良好設計的訓練而改善。
以上三個系統中,至少要有兩個能夠運作正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才能保持平衡。
我們如何透過訓練強化人體的平衡系統?
1 本體覺強化
就如同皮質小人的敘述,透過四足支撐類型的練習,我們可以把身體本體感覺受器豐富的部分與地板接觸,不管是靜態的穩定或動態的移動轉換,我們都在刺激身體的本體感覺活化,練習平衡,像是 Animal Flow 類型的練習,其實真的是非常好的開始。
2 站姿穩定
透過髖膝踝,甚至赤足訓練,實踐在單腿站,分腿蹲,深蹲等等,我們在肌肉骨骼系統跟動作控制做訓練,一樣可以強化站姿的穩定能力。
3 視覺的挑戰
在良好的動作控制基礎下,我們可以嘗試閉眼睛做動作,在SFMA的SLS,也有閉眼睛的測試版本,同樣也是強調沒有視覺輔助下,我們其他兩個系統合作的表現是否正常。
經典的影集像是夜魔俠,他沒有視覺的幫助,卻開發出更強大的本體感覺,才能夠打擊犯罪。
而這些都是人體動作的重要基礎,分享給大家。
#平衡系統
#前庭覺 #視覺 #本體覺
#kensyogalife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肌肉骨骼 神經系統 在 李婉萍的營養天地-健康與飲食素養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訂閱健康與飲食素養Youtube:http://pics.ee/14lul
► 李婉萍的營養天地FaceBook:http://pics.ee/14lv1
⊙別讓錯誤步態「走歪」了你的健康和身材
走路有益健康,走路不只是單純的腳部的動作,步伐會牽動全身的肌肉、骨骼、神經系統,以及內臟。如果走路姿勢不正確,反倒會成為迫害健康的殺手,各種痠、痛、腫、麻、胖、脊椎或腿骨腳趾變形等症狀紛紛上身,甚至得面臨更換人工膝蓋!「只是單純的肌肉疲勞嗎?」別急著出門健走、拼馬拉松,當心!你可能已經把健康給「走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