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發行後參加許多對談節目,從處女膜該正名成陰道冠、月經可以喝冰水,聊到為何不生小孩的產科醫師這麼熱衷推廣孕婦運動。回過頭來整理內容突然發現到,只有關於流產的文章主題,沒有被大家挑出來作為討論話題。我猜想這可能是怕「觸霉頭」或大家不知如何開口切入這尷尬的話題,轉念一想:何不我自己主動出擊呢!
因此就催生了這場與淑婷的對談:「關於流產,我們好想陪妳說的事」
首先我們討論若自己流產,希望怎樣被關心。
我坦言以我故作堅強不喜歡示弱的個性,就算傷心我也只會和先生訴苦,不太會告訴其他人。因為我一想到還得反過來安撫親友、告訴他們我一切很好沒問題,就覺得壓力好大又尷尬。
淑婷則是希望好朋友們能給她一個深深的擁抱,她也特別強調最不喜歡別人用一句「快點把寶寶生回來就沒事,就會放下了」來安慰,因為每次的懷孕經驗都是獨一無二,沒有哪次是該被遺忘,且未必每個人都能那麼快準備好下一次懷孕。更何況有可能這次懷孕是非預期,這樣催生式的安慰用語往往會適得其反,給女人更大的壓力與包袱。
**流產時,該稱「寶寶」還是「胚胎」?
對談中,也有網友留言表示,不喜歡稱流產的胚胎為「寶寶」,因為這會讓她聯想到嬰兒臉龐,加深失去的傷痛感。相反的,也有人覺得講胚胎、流產物、妊娠組織會感到不舒服,彷彿這一切都沒什麼,不值一提。
光是如此細微的用字遣詞,都可能影響到大家的感受,可見每個人面對流產所需要的情緒支持也不盡相同。我們確實很難要求旁人都能具備同理心、懂得察言觀色,但至少我們可以利用知識堅定自己的內心,當角色互換時可以換位思考,給予具有科學證據的安慰:好比流產不是你的錯、機率很高你不孤單、大部分是一開始的胚胎就不正常。而不是沿襲戲劇的八股情節或鄉野傳聞,問一句「是不是沒休息好才會這樣?」、「可能吃錯了什麼?下次小心點!」這根本不是安慰,而是二次傷害。
回歸醫療專業,我在門診時,若懷孕未滿8週的流產或胚胎萎縮大小仍停在6-7週,胚囊內只有卵黃囊,甚至是空的。我就會會以「胚胎」不健康來解釋狀況。因為根據定義懷孕未滿8週確實稱不上胎兒。
相反的,如果是超過8週心跳忽然停止,我則慣用「小朋友」沒有長大,心跳停止了來說明。
*懷孕前就開始認識流產 才可能平常心去面對
只可惜現階段的高、國中課綱相當缺乏懷孕知識,媽媽手冊也隻字未提流產的機率原因,為了怕引發媽媽焦慮,醫護人員也不大會在前面幾次產檢就特別強調流產這件事,以至於大眾對流產的知識相當淺薄甚至多半都是錯誤的。
因此淑婷建議,生產教育包含懷孕、流產的機率和風險應早點開始比較好,從初經教育開始延伸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好比,在解釋經血是什麼時,就可提到精卵結合可能會懷孕,但也很可能流產,懷孕變數本來就很多,並非毫無風險。
大家也紛紛留言同意過去國、高中的健康教育實在太隨便,過度放大墮胎的可怕,留下的不是知識而是恐懼。
這也讓我想到最近台北市為了性別平權,在國中廣發衛生棉。雖說立意良善,但比起買衛生棉的錢,我相信孩子們更缺乏的應該是能包含月經、生育、避孕及流產的完整性教育。
最後我要分享當晚我很認同的幾句網友留言給大家:「流產是懷孕的自然過程之一,也是女性生命歷程的之一。」、「懷孕沒有成功跟失敗,沒有成功跟失敗就不會檢討原因。那麼或許社會就能停止對流產咎責,當事人才有機會從那個渾沌孤立的框架徹底被解放!」
胚胎生命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往試管嬰兒補助案的倒數計時 >
各位好
我是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
從五月中那個的周六開始
全民抗疫到現在
已經過去了三個禮拜
-
說實話
明明才三個星期
卻好像過了好幾個月這麼久。
-
為了解決持續無法進行試管療程的空白時光
我自覺已經快要被逼到罹患憂鬱症
-
沒有試管的日子
我度日如年,心癢難耐。
-
所以,被疫情關在家裡的時刻
我每天都會無意識地翻著日曆
看著即將到來的試管嬰兒補助案的「七月一日」
成了我最近唯一對人生充滿正能量的時刻。
-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試管嬰兒補助案的相關規定
我今天下午致電了國民健康署
做了許多我自己也還不確定的一些細項的確認
-
完整的補助案說明
我打算六月下旬開一場直播
再完完整整地跟各位好朋友做說明。
-
今天,我先針對幾個最常見的問題
快速跟各位說明一下
-
Q1 : 試管嬰兒補助案,會如期上路嗎?
A: 我電話中獲得今天國健署的回覆,
國健署近期已經在和各生殖機構簽約
並無任何延期、暫停、或取消的計畫。
所有的國健署相關補助申報系統
也逐步建置完成。
-
也就是說,
看起來
7/1的補助案上路已經是定案了
確實,防疫艱困時期
衛服部大家都很忙
但目前並沒有任何要暫緩或取消這件事的意思
畢竟,像育兒津貼、生育獎勵等等
這些其他婦嬰補助的部分
也都持續進行著。
-
Q2 : 補助案所補助的「不孕夫妻」,如何定義呢?
A: 國健署的回覆是:
「我們尊重醫師專業的判斷。」
並沒有規範需要結婚滿多久,
或者嘗試多久未懷孕等等的明文規範
只要醫師是臨床情況開立:
「不孕症診斷證明正本」,
就可以了。
-
第二胎、第三胎也都可以補助
並不僅限於打算懷第一胎的夫妻
國健署說了
這個補助案的立意
是希望台灣的少子化問題能被解決
台灣的未來,
能充滿新生命和新希望
原則上只要醫師認定
國健署也會尊重醫師專業
從寬審查。
-
Q3 : 補助案所補助的「次數」,如何計算?
A: 國健署補助案的六次
以六次療程為準。
至於怎麼樣算一個療程
可以參考過去中低收入戶補助案的流程
取卵 -> 鮮胚植入 算一次
取卵 -> 全胚冷凍 -> 解凍胚胎植入 也算一次
過去的冷凍胚胎 -> 解凍植入 也算一次
取卵 -> 但沒有受精或沒有繼續分裂 也算一次
詳細情形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的附圖
-
國健署的回覆是
原則上補助案是比照過去中低收入戶的補助方案內容
只是「放寬受補助的對象」
認定標準大致都跟過去中低收入戶補助方案一致
只是希望能夠嘉惠更多中產階級的不孕夫妻
-
我今天大概跟國健署通電話通了半個小時左右
把很多我自己本來也搞不清楚的東西一一釐清
如果各位還有想到什麼疑問
也歡迎在底下留言
我知道的我先回答
我不知道的我再去查或者詢問國健署承辦人
希望天佑台灣
疫情退散的同時
也更多台灣新生命的到來
-
參考資料:國民健康署網站。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00&pid=436
-
“沒有試管可以做的日子,我度日如年。”
“不知不覺,驀然回首,我已虛度了二十幾年青春”
-
~ 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
試管嬰兒懷孕成功率計算器 : https://haveababy.tw/predict/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mrwilliams999
個人網站 : https://haveababy.tw/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r_williams_li/......
-
胚胎生命定義 在 李木生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於計畫懷孕而喜獲麟兒的婦女來說,胎兒無疑是上天給的美好禮物,有時天不從人願,常在沒有預警下失去了腹中的小生命,這種無情的打擊造成孕婦及家人的傷痛。
懷孕中胚胎或胎兒沒有生命跡象,三個月前稱為流產,週數達三個月之後的流產稱為死胎或是胎死腹中,也有些學者定義20週以後為死胎。
媽媽通常是因為感覺不到胎動或者是在例行性產檢以超音波檢查的狀態下發現。有些死胎發生早在第一孕期,有些發生在接近臨盆甚至在待產中,顯示死胎發生的原因其實是非常多樣的。
發生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分為與母體、胎兒或與胎盤有關。
與母體有關的原因如母親本身身體的疾病像是高血壓與糖尿病,感染、內分泌、免疫性疾病,與胎兒有關的原因如染色體、基因異常,發育不良,與胎盤有關的原因如病變或是血流不足,臍帶打結或扭轉等,但是約¼的死胎找不出原因。
其他的危險因子像是抽煙、酗酒、吸毒、肥胖與母親年齡等都被認為與死胎的發生有關係
死胎的發生對任何母親來說都是ㄧ件悲傷的事情,以醫生的立場除了安慰母親之外是需要找出最有可能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發生類似的憾事 。另外如產後憂鬱症其實在這些傷心的母親身上也很可能會發生,家人也需要多注意。
印象中照片為紐西蘭的 Wakatipu 湖。是毛利傳說裡,被勇士殺死的巨人留下的跳動心臟。願傷心過的媽媽們保持勇氣與希望。
============================
For expecting mothers, babies are gifts from the God. However, some babies are lost unexpectedly, causing grievances for the mother and her families.
Babies that are spontaneously lost during the first trimester are called miscarriages, and those lost after the first trimester are called stillbirths. Although in some countries stillbirths are defined as fetal loss after 20 weeks.
Stillbirths are usually discovered mothers who don't feel fetal movements or incidentally during regular pregnancy ultrasound surveillances. Some still births occur early in 2nd trimester, whilst some occur towards the end of the pregnancy, suggesting different underlying mechanisms.
Causes of stillbirths can be classified as mother, fetus or placenta related. Examples of causes relating to the mother include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or eclampsia), infection and autoimmunity; relating to the fetus include abnormal chromosomes, fetal growth retardation; relating to the placenta include blood flow insufficiency or twisted umbilical cord. Although about in 25% of cases no cause can be found.
Factors like smoking, alcohol and illicit drug, obesity and Mother's advanced age use are related to increased risk of fetal loss.
It is one of the saddest things to see a Mother who lost her child. From an obstetrician's point of view, identifying the cause may help to prevent recurrences of such tragedy. Carers' support and vigilance for mothers who lost their babies is important as postpartum depression can unfortunately also occur.
(Picture is taken at Lake Wakatipu, which from the Maori Legend it is the remaining beating heart of the Giant Matau, who was slain by a warrior to rescue his beloved girl. Hope mums keep hope and cou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