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我們記得的會是那些輕撫過我們的風 ◎宋尚緯
1.
人們把得來的愛
都鎖在身體裡
把摘下的謊言
都放進自己的心裡
什麼時候
我們開始沒有底線
我們什麼時候會記得
那些吹撫過我們身邊的風
而不是那些劃過我們
尖銳與帶血的蒺藜
2.
我們用著相同的語言
說著不同的謊話
我們都有言不由衷的理由
像是一陣雨
雲承受不住它就落下
每個人都是逼不得已
每個人
都知道自己應該像一陣煙
逐漸稀薄
逐漸被吹散
逐漸被一陣雨帶往新的地方
3.
偶爾也想放棄
那些等待太漫長了
為了一顆果實
承受更多的暴雨
我們都在谷底
看著橋
等著誰也落下來
4.
以為一切
都該更簡單一些
餓了就吃
累了就睡
別期待那些尖銳的
變得圓潤
別奢望那些傷人的
變得柔軟
日子多過一天
我們就更短一些
短到最後
就再也看不見自己
——宋尚緯,《好人》(台北市:啟明,2018.02)。
--
◎作者簡介
宋尚緯
1989年生,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碩士,創世紀詩刊同仁,著有詩集《輪迴手札》、《共生》、《鎮痛》、《比海還深的地方》、《好人》與《無蜜的蜂群》,雜文集《小結》,散文集《孤島通訊》。(修改自《無蜜的蜂群》作者簡介)
--
◎小編 #鋼筆人 賞析
一般提到詩名長的詩人,宋尚緯可能並不會是馬上被聯想到的對象,畢竟他的詩集大多名稱簡短(《輪迴手札》、《共生》、《鎮痛》、《比海還深的地方》、《好人》、《無蜜的蜂群》),然而在詩名乃至於詩句上,宋尚緯會端看情況運用較長或較短的詩名與詩句。這首詩雖然詩名長,不過大多詩句較為簡短,長的詩名讓人容易去預設這首詩內的情境,而較短的詩句則讓人容易閱讀,甚至可能因此留白而使讀者產生想像,讓讀者更能自己詮釋詩作,完滿其意義。
這首詩的標題〈什麼時候我們記得的會是那些輕撫過我們的風〉提示了我們平常記得的並不是溫柔、使我們感到舒適的東西(輕撫的風),而是痛苦。然而在這首詩中,詩人是如何處理這些痛苦?
宋尚緯常在在詩中混用第三人稱與「我們」這兩種敘事者,試圖同時對「你」、讀者、敘事者我乃至於作為寫作者的他自己說話。在《鎮痛》中,這種敘事角度是為了讓作者以敘事者我的角度道出自己痛苦,並期望以此觸及作為讀者的「你」,並且試圖同時給敘事者我與「你」膚慰,效果類似「痛苦的你並不孤單,因為我也一樣,而我們都有可能走出來或好一點的」。
在這首詩中,宋尚緯以類似的角度書寫,卻缺少了最後的膚慰,於是在處理痛苦上,宋尚緯指出人們/我們的殘酷,受過的傷,懷有的惡意,與日漸稀薄的主體;更加絕望的是,詩人不認為人們以某種惡意、謊言對待彼此這件事情是有解決方案的:「別期待那些尖銳的/變得圓潤/別奢望那些傷人的/變得柔軟」生活只能繼續痛苦地過下去,直到自己被消磨於無形:「日子多過一天/我們就更短一些/短到最後/就再也看不見自己」。
對照這首詩所收錄的詩集名稱《好人》,我們似乎可以隱隱感受到,在這樣殘酷的世界中,縱然是好人,當處於糟糕的身新情況下也可能懷有惡意(我們都在谷底/看著橋/等著誰也落下來),而即便想要過簡單生活,也都只能被這世界不斷消磨。
而在這個「做好人的困難」背後,其實還隱隱有個更難以回答的提問:「為什麼這世界如此殘酷,我們卻還要當好人來被如此消磨呢?」
詩人並沒有回答這問題,或許這問題也不需回答,他只是想跟所有想當好人卻被這世界消磨的「你」說,不是只有你被消磨,不是只有你在谷底時會對他人懷有惡意。
我和你一樣。
--
美術設計:泱泱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8/2021083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奇怪 #來比詩名長啊 #宋尚緯
#什麼時候我們記得的會是那些輕撫過我們的風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阿明@liv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化作永恆》MV #武雄 #李壽全 #姜育恆 歌曲:化作永恆 演唱:謝文德 作詞:武雄 作曲:李壽全 鋼琴:陳飛午 監製:姜育恆 虔誠祝福 亡者靈安 生者心安 眾生平安 感恩音樂藝術家 用音樂膚慰受創的心靈 #太魯閣號列車事故 #化作永恆 #音樂膚慰人心 #膚慰 #武雄 #李壽全 #...
膚慰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證嚴法師衲履足跡
萬物都在自然法則中,自然生、自然死,生死皆自然
信仰佛法的真理,讓生靈順其自然、回歸自身的世界
年初至今,因為這波疫情,還無法出門行腳,
天天都坐在同一張椅子上,和全球慈濟人在雲端視訊座談。
現在天下很不平安,除了疫情以外,地水火風很不調和,天下災難偏多;
天天坐在室內的小空間裡,聽著世界各地的慈濟人回報的消息,日子過得實在很忙碌!
慈濟醫院守在前線照護確診病人,也情甘意願為民眾接種疫苗。
每天總有近千人進出接種疫苗,慈濟人體貼醫護的辛勞,除了維護施打環境的清爽,
並且發揮愛的能量,溫暖地膚慰大家在疫情期間不安的心,讓大家的心能安定下來。
慈濟人也把握因緣同時推素,此時真正是非推不可,所以很感恩!
在這波疫情中,我們有必要好好接受佛法的教育。
人類為貪求欲念,逞一時口欲享受美食,食物入口的感受,也不過只有幾秒鐘就過去了。
我們要好好靜心思考,佛陀來人間為的是要拯救眾生,所說的眾生是指所有生靈的生命;
所以佛陀教育我們要慈悲喜捨,慈是給予眾生快樂、平安,悲是不忍眾生受苦難。
想想活生生的動物,你為了要吃牠,就置牠於死地,
讓牠在死的過程中,承受巨大的害怕和痛苦,那將讓牠心生多大的怨恨!
因緣既已深種,果報就難以逃脫,在業力牽引下,造成人生的業障苦難!
我們要慈悲愛惜眾生命,同時也要明白業力的可怕!
人類不斷累積殺生的罪業,因為眾生共業,所以招感嚴峻的災疫。
佛法對生命很尊重,人是生命,動物也是生命。
有人說,我們要愛惜健康,若不吃肉會營養不足,吃肉才能身體健康。
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
天地生長萬物,供應人的五穀雜糧,最是適合人體的營養;
吃肉不只無法帶來健康,更是病從口入帶來病菌。
地球就只有那麼大,但現在人口八十億,眾多動物被養來給人吃,
想想必須養多久,要吃掉多少糧食,才成為可以端到桌上的肉塊呢?
飼養動物耗費糧食,動物在呼吸間,如同人類也在呼出病菌、污染空氣。
我們若不吃動物,自然就不會有人飼養動物、殘殺動物。
又有人說,若不吃動物、不殺動物,動物豈不繁殖過盛?
若如此,人不吃人,不也留不住人?
天生萬物都在自然生死中,自然生、自然死,
順其自然就能順理成章,所思所言才能合乎道理。
我們只要顧好自己不食眾生肉,就不會有畜牧業,
就不會有動物被飼養在人工的環境中。
動物自有牠自身的世界,生死皆自然,這就是自然法則。
我現在很重視推素,過去是覺得說了也沒有用,但在這波疫情中感到非推不可!
因為病從口入,很多病菌是吃進來的,吃進了動物之後,演變成不可收拾的大疾疫!
自造業固然是自受報,但自己結的好緣,自己做的功德,
最後也同樣回歸於自己身上,讓自己的生命很有價值。
不要輕視小小的動作,只要心中有愛,
對的事就去做,總是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自然是功德無量,讓多少眾生受到我們愛的庇護!
人身難得,我們應好好探討佛法的道理,信仰佛法的真理,
把握生命的良能,做有益世間的付出!
隨師小記
二○二一年八月六日�
http://www.jingsi.org/index.php/master-cheng-yen/jingsi-diary
#感恩上人開示
#本文轉載自靜思淨斯
膚慰 在 艾波外出中 April’s Lifestyl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我無法做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被當下種種「是非觀」所綁架
以至於離自己出廠狀態
那種「本真」越來越遠🍃
#因為你或許在加戲
你看不起我,我就用一生證明給你看!
我有這麼多好「條件」了,夠值得被愛了吧?
我發誓再也不付出真心,反正結果永遠令人作噁
.
.
這一系列「向外看」的故事,即便沒了對手
人去樓空、根本未有二次加害
我們也容易因曾經沒膚慰好的 #傷
俠持自己靈魂而不自知
樂此不疲的連載下去
變成一季、一系列、一輩子
最倒霉的是,即便遇到新的B、C、D、E對象
只要稍微感覺與A有點像
這場戲便悄悄的自動上演了
1️⃣ 如果沒有覺知+面對的勇氣
在這條思想迴路上,先打碎小部分
讓其重新排列
2️⃣ 重寫一份與真望呼應的劇本!
便會因為不知名、無來由的情緒給打巴掌
打得頭昏腦脹,然後進入 #習得性無助 的狀態
(=習慣了再怎麼掙扎也沒有用的消極感)
.
.
莊子是我很喜歡的古代哲思家
他因為看穿了二元性,解構了二分法
這種並不絕對思想正確的牢籠
透過頻頻反問 🔐
總能把死胡同的劇本,又回歸了一個開放的狀態
接受沒有答案!沒有誰比較如何!
沒有絕對好壞!前因後果比你想像的還多得多!
跳脫了劇本,你便可以明確感受
#你已經不是昨天那個自己了
===================
►超Easy抽好書活動!!
1. 公開分享此貼文
2. 為臉書粉絲團按『讚』
3. 寫下:「我想看懂人生這場戲」
FB+IG共抽【#莊子教你看懂人生這場戲】2本
送給幸運兒🙋♂
得獎公告時間:7/21(三) 15:00
►購書傳送門
莊子教你看懂人生這場戲
原來我們被困在自己想像的劇情裡:
https://reurl.cc/a9Ezz4
#抽獎 #抽獎活動
高寶書版
膚慰 在 阿明@liv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化作永恆》MV
#武雄 #李壽全 #姜育恆
歌曲:化作永恆
演唱:謝文德
作詞:武雄 作曲:李壽全
鋼琴:陳飛午 監製:姜育恆
虔誠祝福
亡者靈安 生者心安 眾生平安
感恩音樂藝術家
用音樂膚慰受創的心靈
#太魯閣號列車事故
#化作永恆 #音樂膚慰人心 #膚慰
#武雄 #李壽全 #陳飛午 #姜育恆 #謝文德
#大愛電視 #大愛全球新聞
大愛阿明 恭敬合十
2021.04.09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6iytcz3SUBo/hqdefault.jpg)
膚慰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程仁珮,1983年生於台灣高雄,當代藝術家,創作形式以表演及參與、計畫式藝術為主,媒材擴及攝影、錄像與表演,主題以關注食物為主,並探討在地文化風土與自身文化差異。
至今展演作品計有《餐桌上的小旅行》、《似曾相識的食物》、《Room1702》、《看不見的虛線》、《藝食之間-玩藝兒》、《今時直到永遠》、《秋月》、《無法剝離的關係》、《晚餐》、《混種現場-彈彈》、《UNE JOURNÉE DE LA VIE》、《關亭來了!戴紅瑁來了!張家鴻來的!魯芳來了!》、《膚慰》、《超身體》、《凝結與分化》、《Smooth》、《耳道》、《藏》等,場所遍及台灣台北、台南、高雄以及菲律賓Cubao、法國巴黎各地。
在法國,越南和菲律賓多次駐村經驗中,程仁珮針對各地飲食風俗提出許多展演計畫,聚焦於飲食文化和歷史記憶,經由訪談蒐集日常口述歷史,從生態環境與人文議題兩方面研究飲食文化在當今時代裡的姿態。
其飲食研究創作所探討的飲食文化層面,不單局限於食物或料理,更多是飲食文化背後的構成因素,如:物產種植,食材運輸,食品加工,產業歷史,政治性食物,民族遷徙等項目,試圖以視覺藝術,描繪飲食在文史中的樣貌。
2014年於法國巴黎展開與陌生人進餐的長期計畫《你的料理我的食譜》──公開邀請任何人和她享用免費的一餐。程仁珮會依據自己的想像去做一道受訪者想吃的家鄉料理,最後再與參與者一起對照其中差異。
2017年發展至今的《食譜演化運動》系列,則是透過「採訪─料理─攝影」三階段式方法進行,先是田調外籍新娘故事,其次將她們的經驗客製為專屬食譜,並實際做出精緻美食,再加入她們提供的個人物件,拍攝為照片,且在照片之後以文字記述新住民的故事。程仁珮意圖憑藉藝術形式的演示,打開人們對食物的不同想像,不僅僅侷限於既定習慣與制約口味,更能增進對他者飲食與文化的多元認識。她對食物與藝術的熱情,無疑帶著打破定義的壯志。
現於忠泰美術館展出的《食譜演化運動》,以懸掛方式呈現,並有多彩燈光照射,脫離牆面的相片亦含寓意,一方面導引觀者看見照片背後的人生故事(亦即,食物與人生是無可分割),一方面也具象化了異鄉人不落地生根的飄浮感。
相關新聞
https://goo.gl/24Dzak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YNkAeG-w-E/hqdefault.jpg)
膚慰 在 阿明@liv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天情無情,慈濟有大愛!上周大雨成災,臺灣中南部鄉親飽受水患之苦,慈濟人馬上動員勘災、發送熱食麵包、義診、安心家訪與清掃,膚慰鄉親的心與身,也捐贈國軍一批防穿刺鞋墊與防割手套,讓救災的人更安全無礙。
請聽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三位同仁,介紹「慈悲科技」的妙法寶。
歡迎您分享出去喔!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ni4y77xL58/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cnnlpH-TNX4qLO1uA9uV1YH1obw)
膚慰 在 02膚慰.avi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無論夜深人靜不管晨曦悄臨聽見你痛苦的呻吟我的心和你緊緊貼近喜悅你的生了解你的苦守護你的病那怕午夜被喚醒永遠盡心照顧你像至親當你悲哀無奈當你 ... ... <看更多>
膚慰 在 用愛膚慰-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臺中分會與中區慈濟人醫會,在九月一日上午兵分八路、分頭進行犯保協會「馨生人」25名個案家中進行關懷及義診,臺中慈濟醫院多位醫師及藥師也一同 ... ... <看更多>
膚慰 在 【慈樂飄揚】膚慰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三級警戒延長到6/28!你端節回不了家嗎?學校直接停課到暑假!爸媽老師持續焦慮中。但想想我們的平安,是一線人員打拚換來的,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