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讀完《僧人心態》這本書,其中有一些印象深刻的句子,我把它們節錄下來。這次閱讀的方式,是使用最新購買的KOBO LIBRA H2O,第一次使用電子閱讀器閱讀的經驗很有趣,希望之後再持續使用幾個月,跟大家分享使用心得。
●作者簡介:
作者傑‧謝帝曾是倫敦卡斯商學院的學生,當過僧人後來還俗,目前是著名的播客以及作者。在看《僧人心態》這本書時,我已閱讀《覺醒的你》以及閱讀社團網友推薦的《臣服實驗》。這三本書有許多重疊的部分,就是:臣服、成長,以及付出。
●印象深刻的句子
1. 真正注意到周遭的事物,會讓大腦擺脫自動駕駛模式。
2. 工作時心不在焉,導致度假時漫不經心; 午餐時心不在焉,導致下午工作時漫不經心。這像是在訓練自己的心智遠離身體所在的地方。如果你讓自己做白日夢,就永遠處於心不在焉的狀態。
3. 當我們自認為具有多工能力,通常意味著有能力在幾種不同事物之間快速轉換。這種片斷式關注最容易腐蝕我們的專注力,使專心致志一次只做一件事變得更加困難。
4. 「對一個懂得駕馭心智的人來說,心智是他最好的朋友; 但對一個被心智征服的人來說,心智是他的死敵。」
5. 我們,就像一隻尚未孵化的小雞,對生命的真相一無所知。興奮與沮喪、福與禍、樂與苦,都是我們狹隘、密閉的小世界裡的暴風,而我們卻認為這就是全貌了。
6. 「一再地做同一件事,卻期望得到不同結果,就是瘋狂。」(雖然大家都認為這句話是愛因斯坦說的,但沒人找到出處。)
7. 所有靈性的教誨(這不是過分簡化的用詞),講的都是如何安住當下……但問題是,我們幾乎都活在『當下』以外的地方,要不是回顧過去,就是擔憂未來。
8. 在理想情況下,這兩個我之間唯一的區別是,那個公諸於世的面具人格會努力表現體貼、關心和慷慨的樣子。但我執往往會半途殺出,不安全感讓我們想說服自己和別人相信自己與眾不同,因此我們設計出一個不誠實的版本,想讓自己表現得更有學問、成就與自信。
9. 故事裡每一個和尚都譴責別人說話,也因此都犯了同樣的戒規。這就是批判的本質:總會以不同的方式反射到自己身上。在批評別人沒有達到高標準行為的同時,我們也同樣沒能達標。
10. 批判是為了轉移別人或自己的注意力,以免看到我們自己的缺點。「投射」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意指我們傾向於把自己不想處理的情緒或感覺投射到別人身上。
11. 如果你假裝自己知道一件事,或許你會發現,用在偽裝信心和滋養虛榮心的能量,與用在練習和培養真信心的能量一樣多。
12. 確認對方的批評是否真誠的簡單方法,就是了解對方是否願意投資你的成長。他只是在陳述你的問題或缺點,或想幫助你改變。如果對方沒有採取行動助你改變」,那他有至少提出改善的方法嗎?
13. 通常,我們對別人的迷戀不是因為自己真的愛和了解對方,而是為了轉移自己的痛苦。當我們學會愛和了解自己,並對自己有慈悲心之後,才能真正地愛和了解另一個人。
14. 想像親朋好友如何在葬禮上追思你。不要專注在他們對你的看法、誰愛你,以及有多難過; 反之,想想你對他們的影響。接著想像一下,如果你今天去世,他們會如何懷念你。這兩個影像之間有什麼差別?
臣服實驗 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臣服實驗》讀書心得
近期防疫在家,有更多時間閱讀書籍。這來到2021年閱讀的第13本課外書。繼上次閱讀《覺醒的你》,並在讀書社團發表讀後心得後,就陸續有網友推薦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臣服實驗》。這本書是作者麥克辛格的自傳。他描述自己原本在讀博士學位,而他的指導教授認為,他的聰敏是個未來成為大學教授的料。但從他開始意識到「腦海中的聲音」,而開始尋找那是什麼,並且思索如何脫離那些聲音之後,他開始了一段靈性的旅程。
作者序中,麥克辛格提到「讓個人自我死去,在靈性上重生。」他接著提到,「臣服」這個詞往往讓人聯想到「軟弱」,或是「認輸」「投降」,然而,靈性上的臣服其實正好相反。它不是向某樣事物屈服,而是有意地放棄一部分的自我。假如你放棄的那個部分,對你的成功而言其實是個阻礙,學習臣服就成了一件非常有益的事。簡單來說,如果生命以某種方式在他面前開展,他會放開自己的喜好,臣服於生命讓其作主。
第一章的標題「讓我人生徹底改變的一聲低語」。這個章節引起我許多共鳴。作者提到發生在他身上的改變,其實是隱約及微小,稍不留神就會忽略這個微小的轉變。這個轉變即是他發現在他腦海中跟他說話的聲音,這個聲音叨叨絮絮,並且永無止盡。而這個聲音的源頭,即是他不斷想要透過掌握外在的世界,來達成內在的平衡。而也正是因為這個聲音,讓生活總是充滿困惑以及痛苦。
麥克辛格說:『想像一下,你某天起床後發現身邊有個刺耳噪音,想要它停下來,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我腦袋的聲音對我的影響就是如此。有件事很清楚:那個聲音以前就說個不停了。但是,我一直迷失其中,以致從未注意到它跟我是分開的。這就像是一條魚直到離開水,才知道自己身在水中。躍入空中之後,那條魚立刻意識到:「下面有一大片水,我一直待在那裡,但現在我知道,我可以跳出來。」』他想要提供的臣服實驗的方式,是捨棄自己的想望,並且順服於已創造完美宇宙的這股力量。這並非是脫離或者逃避人生,而是以一個不再被恐懼掌控的心態生活。
當他開始不再讓自己腦海中的聲音與恐懼掌控生活,他開始一段神奇的旅程。從他Say Yes to Life之後,他意外地通過博士資格考,成為大學兼任講師,帶領監獄收容人一同靜心。接著創辦大型的瑜伽靈修活動,並成為一個有口皆碑的建築商。接著以一台電腦,改變美國醫務管理產業,到製作的軟體產品上市,接著成為上市公司的執行長。
或許這部自傳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才會讓整個故事看起來是完美的拼圖。但最後一章麥克辛格則談到,自己因為公司內部的員工,非法向經銷商收取回扣多達超過五百萬美元,而被美國政府控告。面對這樣的控告,他依然保持著「對於生命臣服」的態度面對,最終獲得內心的平和。
我想在最後兩段他在書中提到的話:「一個人若想要在個人,事業和靈性上獲得十足的成長,就必須持續捨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和情緒。」「我正學習如何在怒吼的狂風中安靜地坐著,等著看自己被要求採取什麼有建設性的行動。」
臣服實驗 心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覺醒的你》筆記
近期看完了麥克辛格的《覺醒的你》這本書,花了很多天沈澱,才能寫下心得。
作者麥克辛格的生平,中文的介紹不多,於是搜尋英文的資料,知道他是幫助醫療紀錄數位化的功臣之一,辛格成立的Medical Manager 被 WebMD 收購後,WebMD 是一家市值十億美元的上市公司。除了《覺醒的你》之外,他還出版自傳《臣服實驗》,講述他如何向生活投降,達到不干預生命流動的可能性。
我很幸運能在20代尾端邁入30歲時讀到《覺醒的你》,它在各個層面回答我諸多對於生命的疑問。
例如了解:
為何腦袋中的聲音總是在打架。
我認為的我其實不是真正的我。
因為害怕受傷而封閉自己,會使自己永遠無法自由。
逃避痛苦只會更加痛苦,因為被掩蓋的東西從未消失。
我活在自己為自己打造的牢籠,並且認為那是安全的。
以下就列舉印象深刻的幾段話。(這些句子,都是出現在具有上下文的內容之中,也就是說這些句子並無法單一詮釋,而是需要閱讀全文,才能夠理解它這麼書寫的意義。)
1. 別讓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事,重要到讓你願意為它關上自己的心。
2. 當你無法讓生命事件通過時,它會留在你裡面,變成問題。
3. 當你關閉並保護自己時,是在武裝你脆弱的部分。如果保護自己,永遠無法自由。就是這麼簡單。你因為害怕而把自己關在屋裡,並拉下所有的窗簾。現在很暗,你想感受陽光,卻做不到。
4. 如果你完美地保護了自己,永遠無法成長,所有的習慣與癖好都會維持不變。人在保護自己儲存起來的問題時,生命變得停滯不前。
5. 你定義了你所謂的喜歡與討厭,好與壞,因為你早已界定事情必須是什麼樣子,你才會覺得沒問題。
6. 隨著你在靈性上成長,你會了解到,企圖保護自己避開問題,其實反而製造了更多問題。如果試圖安排人地事務,好讓它們不會擾亂你,你會開始覺得生命似乎和你對立。你會覺得生命是場搏鬥,每天都很沈重,因為你必須控制並對抗一切事物。你會感覺任何人在任何時刻都可能擾亂你。
7. 靈性進化的目的,是去除造成恐懼的堵塞。你也可以選擇保護你的堵塞物,這樣就不必去感受恐懼,但這麼做就必須試著控制每件事,以避開內在的問題。
8. 保護自己遠離問題的生活,完全反映了問題本身。你沒有解決任何事。若不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反而企圖保護自己遠離問題,它終將主宰你的生活。
9. 寂寞時,你發現自己在思索該如何排遣寂寞。要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才不會讓自己覺得那麼孤獨?請注意,你不是在問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問如何保護自己不去感受到寂寞。你的方法不是避開那樣的狀況,就是利用人地事作為保護盾。最後,你會落得像手臂上有刺的人一樣,寂寞將主宰你的整個人生。你會和讓你感覺不那麼寂寞的人結婚,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但那完全和避開刺造成的痛苦而非取出刺一樣。
最後,我想以麥克辛格的一句話作結「你不是事件,而是經歷事件的人。」
當我認為我在痛苦時,我不是痛苦本身,而是經歷痛苦的人。同樣的,當我認為我在快樂時,我並非快樂本身,而是經歷快樂的人。這代表的是,我隨時可以決定自己要經歷什麼,而非被痛苦或快樂本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