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穿梭於複疊時空的精靈――李蘋芬新詩的時間敘事,以〈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為例(下) ◎蔡牧希
三、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母親的房間—―新的空間維度
李蘋芬〈在母親的房間〉一詩,在人物繪像之外,打造出另一個時間維度的空間。「母親住進來以前/我安置每一件傢俱/她的地圖漸小/從窗台開始,學習樹的學名/生衰的方位與影子/默記不同深淺的蟲蝕」詩人有意識地藉由擺設,安排空間的語義內容(註6)。在敘事結構中,空間可以「靜態地」(steadily)或「動態地」(dynamically)起作用。詩題〈在母親的房間〉,以靜態空間的形式奠定主題化的固定結構。生命與衰亡、光與影的對位關係,在時間光譜上,拉開時間的縱深。而蟲蝕所暗示的時間線索,讓時序隨著詩句往回追溯,同時沿著語意順流而下。
「她住進公寓房子/我的眼睛像她,鼻子不像/在母親的房間/神祇有人的知覺,祂們橫臥,戀愛/與貪嗔。她給我平安與永恆的錯覺/我們一起簡居防火巷/走進傾斜的頹牆,我們一起生活/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
「母親」進入房間之後,「我」的出現,終能進一步為人物形象定錨。但詩人並未在「母親」的人物特徵上做更多定義,反而打破時間序列,將神祇降為與「我們」同為眾生,有愛恨貪嗔;又或將我們提升與神祇同高,進入靜謐的平安與永恆。因此,時序的交錯將過去與未來混而為一(註7)。在「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的寂靜裡,「房間」成為靜物畫式的描述,並將場面凝固起來(註8)
詩的第三、四小節中,「房間」成為背景裡模糊的環境。「睡眠的海洋高溫擴張,漫淹記憶的窪地」,隨著睡眠漂流,詩篇的「母親」從單一人物形象,衍伸為母語、土地或國家的象徵:「(她曾是,其他孩子的母親/她曾有,海峽另一端的生活/方言走音成一千種聲腔/我的舌已不能模仿)/她在北方的炕上烘起一爐子熟爛的冬/她曾圈養一群雞,一座黃土院子」,描繪出母親的群像。眾多意象的聚集,在第五小節化為對原鄉的盼望:「她展開世界地圖/指出太平洋上突起的島,我們的島/它是疣,感到痛/它是密封的氫氣,兀自膨脹」,此處不住高漲的希望,在世界地圖上卻無所依傍,只能如氫氣球孤獨地飄浮,而後不知所向。
最後兩節的焦點,又回視到「母親」的人物形象上:「母親很少,從詩裡認出我/好像我同她一樣/都是鉛版上的一個姓名,被重複印刷/但是她知道嗎/每一次印刷/就像一樣的魔術背後有不同的呼吸」。在重複而單一的鉛板上,「詩」與「姓名」被賦予生命與呼吸,其語義與象徵不斷擴充,與「我」同步成長,逐漸遠離母親原本的認知。
詩的最末節:「我睡在母親的枕上/她把失眠遺傳給我/將我留在月台。不期然下一班車的來臨/讓空調把晨曦轉進來/輕輕的,輕輕⋯⋯」,將「房間」此一環境,悄然過渡為「月台」。已然失效的物理環境,亦將母親與潛意識海洋封存。在無眠的夜裡,「我」終於能擺脫單調的日常,期待晨曦輕輕地灑進來,重新組構自己的意義世界。
四、穿梭於複疊敘事時空——〈那樣的人〉
李蘋芬〈那樣的人〉(註9)一詩,綰合時間與空間的敘事變化,進一步臨摹眾生的孤獨群像。
詩的開篇先解構「一般人」的組成:「大概有那樣的人/見過之後,錯身進入,不同建築/領子邊上,被他人的髮掠過/有那樣的人,為他編造集體記憶/鬆動鎖鍊般的骨節/以為就此可以碰觸,可以相視」。
這種跳躍式的人物臨摹的手法,如楊牧自述其「戲劇獨白」體的技巧:「我在使用一種詩的策略發展那特定的故事,但又不一定順頭中尾的次序呈現,二就像古來那些啟人疑竇,卻回味無窮的傳奇之類的敘事文學一樣,行於當行,止於當止,或發端於敘事末而徐徐倒敘或以跳躍的方式省略,銜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是以「一條孤獨的線/如何複疊成空間/有時我不貪心,把誤認看作遊戲/揣想一種最好的遇見」在時序折返的敘事線上,人的物理特殊性已然泯除,進入到一個更高的時空精神次元:「後來,我談起拯救/無從抗拒質變,冰封的花和白日執念/某些默契懸在危險的線上/易脆,有時不可見」,在真實與隱密之間,生活與意識的碰撞,讓個人不斷產生質變。而詩人走在時空的鋼索之上,極度真實卻也隱密的心跡,多重意義的歧異性與不確定,正與詩的美學不謀而合。
結論:讓我們也成為那樣的人
李蘋芬靈慧地在時序的罅隙,擾動一場密室的詩風暴,讓讀者隨著思緒的飛行,不自覺改變了日常的節奏。如此走在新的理解軌跡上,我們看似亦步亦趨,卻能在另一個日常的裂隙裡,搬進一場暴風雨,開始敘述自己的生命時空。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李蘋芬 創作,Instagram:pingfenli
#林思彤 手寫,粉專 林思彤的臨詩瞳
#蔡牧希 賞析,Instagram:mushimushitsai
(註6)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空間方面的語義內容,可以像人物的語義內容那樣建立起來」,頁160
(註7)胡亞敏,〈敘述〉,《敘事學》,頁71
(註8)胡亞敏,〈故事〉,《敘事學》,頁165
(註9)李蘋芬〈那樣的人〉,發表於《聯合報》,2020-04-02。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廖人帥,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像工作邀約來信請至 (Outerspace studio) Any work invitations please mail us: [email protected] 故事的開始,從歌手張靚穎所扮演的OL上班族拉開序幕,電話那頭傳來老闆的責駡,正在逛芝加哥美術館( Art Inst...
「臨摹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臨摹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臨摹定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臨摹定義 在 林家棟 Jia Dong Lin illustratio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臨摹定義 在 廖人帥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臨摹定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臨摹定義 在 廖人帥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臨摹定義 在 臨摹抄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臨摹定義 在 臨摹抄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臨摹定義 在 誰說只能畫實物?從「#臨摹」到「#創作」,找到自我風格的 ... 的評價
- 關於臨摹定義 在 [閒聊] 臨摹、抄襲、二創、參考、致敬- 看板C_Chat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臨摹定義 在 怎麼定義抄襲的概念啊? - 插畫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臨摹定義 在 [閒聊] 臨摹、抄襲、二創、參考、致敬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臨摹定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穿梭於複疊時空的精靈――李蘋芬新詩的時間敘事,以〈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為例 ◎蔡牧希
前言
李蘋芬於2019年4月底出版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集結多首得獎作
品以輕靈之姿迴旋於文字與韻律之間,光影時或乍現,譜出意象的多重交響之曲。
詩人自言:「詩意的發生總是從譬喻開始,因此詩集名以譬喻形式呈現。
『初醒』意味每一天的開始,都是面對世界的新穎開始,若古典詩表現了渾然飽滿的物我合一與同質性,現代詩中,更多的是我與世界協商和質疑的過程。藉由『飛行』一般的思想馳騁,以詩的形式,將外在世界轉化為內在風景。」(註1)
本文欲由〈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三首詩,探察詩
人如何沿著多重時序的敘事結構,飛行於碎裂的生活間隙,建構全新內在的風景,並將日常真實一一轉譯,投影到讀者意識之湖。
二、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更迷人的所在――一場真實的詩風暴
李蘋芬於2019年道南文學獎作家講座曾以「明天,我們把暴風雨搬進
來」為題,講述詩作的概念與呈現方式。她以瀨戶內海藝術季的作品Storm House為例,其設計概念,是讓群眾置身於日光燈閃爍的室內,以水瀑營造暴雨來襲的環境。
而「製造」具體風暴屋的呈現,就是詩人在作品「刻意營造」的概念。在詩人的刻意營造之下,「詩」可以構築某種空間、凝縮不同的時序。
「我坐在水中/水坐在白色裡面/白色的石頭。手臂。風箏。」開篇以水與白色的概念錯置,先破除讀者既有的概念認知,重新構建自我的詩空間。在「每一扇白色的門」之後,都有一個漂浮的世界,時間與空間在意念飛騰的瞬間,寂然解構。「我向棲身夢中的人們告解/白色在印象派裡翻灑/起身為瀲灩的雲/容易生皺/容易散」述說的是門後的世界。而開啟潛意識之門後,真實的告解逐步上演,如雲彩一般,既真實而又虛幻,正如陳義芝評析此詩:「彷彿宇宙洪荒無形的關卡,是時間、空間、形象、聲音所幻化──等待她開啟的渾沌之門」(註2)。
在思緒跳躍之際,令人不免質疑,究竟敘事的真實性何在?若詩篇的真實性
或敘事線無法被讀者理解,詩行只是作者孤獨的囈語。米克․巴爾
(Mieke Bal) 在《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提到:「真實的價值意思是在行為者結構範圍內,行為者的真實性。」(註3)
楊牧〈詩與真實〉:「虛與實,對一個持續完整的創作生命說來,彷彿又是實與虛,這二者矛盾相生,若有若無。」(註4)虛/實在時序的跳接之間恆常相生,在夢與醒的邊境,時間已悄然變形。
「總在寅時,我醒轉他方/當未知的神/赤腳通過/這一扇不再是門的門/這一葉,眠床如舟」。詩篇裡具體的時間點一旦出現,醒轉與眠夢之際的裂隙,即刻融合。詩人的想像不斷暈染真實生活,席捲真實的生活意識。
素材的時間跨度,可以區分為「轉折點」(crisis)與「展開」(developement)。所謂的「轉折點」(crisis),表示事件被壓縮進一個短暫的時間跨度; 「展開(developement)則「顯示出一種發展的較長時期」(註5),較為接近真實的生活經驗。
在此詩之中,詩人善於在短暫的片段時間內,孕育室內的風暴,並且消解醒與夢之間的疆界:「我總是醒來/伴隨暈眩/焰火自水中微微顫動/欲望在廚房的邊緣迸碎如蘋果/掉落。讓我們去喚醒/不識歌謠的女巫/去潛水,去跳舞,去推開/每一扇白色的門」
白色是所有光線的總和,也是生活現實的各式光譜。當酸甜苦辣所有的生活知覺,在詩人的筆下凝於此時間的轉折點,我們終於在生活的深淵,找到一處夢與生活的棲息地,不僅打開潛意識的大門,也讓內心的風暴有一個真實的出口。
三、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母親的房間—―新的空間維度
李蘋芬〈在母親的房間〉一詩,在人物繪像之外,打造出另一個時間維度的
空間。「母親住進來以前/我安置每一件傢俱/她的地圖漸小/從窗台開始,學習樹的學名/生衰的方位與影子/默記不同深淺的蟲蝕」詩人有意識地藉由擺設,安排空間的語義內容(註6)。在敘事結構中,空間可以「靜態地」(steadily)或「動態地」(dynamically)起作用。詩題〈在母親的房間〉,以靜態空間的形式奠定主題化的固定結構。生命與衰亡、光與影的對位關係,在時間光譜上,拉開時間的縱深。而蟲蝕所暗示的時間線索,讓時序隨著詩句往回追溯,同時沿著語意順流而下。
「她住進公寓房子/我的眼睛像她,鼻子不像/在母親的房間/神祇有人的知覺,祂們橫臥,戀愛/與貪嗔。她給我平安與永恆的錯覺/我們一起簡居防火巷/走進傾斜的頹牆,我們一起生活/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
「母親」進入房間之後,「我」的出現,終能進一步為人物形象定錨。但詩人並未在「母親」的人物特徵上做更多定義,反而打破時間序列,將神祇降為與「我們」同為眾生,有愛恨貪嗔;又或將我們提升與神祇同高,進入靜謐的平安與永恆。因此,時序的交錯將過去與未來混而為一(註7)。在「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的寂靜裡,「房間」成為靜物畫式的描述,並將場面凝固起來(註8)
詩的第三、四小節中,「房間」成為背景裡模糊的環境。「睡眠的海洋高溫擴張,漫淹記憶的窪地」,隨著睡眠漂流,詩篇的「母親」從單一人物形象,衍伸為母語、土地或國家的象徵:「(她曾是,其他孩子的母親/她曾有,海峽另一端的生活/方言走音成一千種聲腔/我的舌已不能模仿)/她在北方的炕上烘起一爐子熟爛的冬/她曾圈養一群雞,一座黃土院子」,描繪出母親的群像。眾多意象的聚集,在第五小節化為對原鄉的盼望:「她展開世界地圖/指出太平洋上突起的島,我們的島/它是疣,感到痛/它是密封的氫氣,兀自膨脹」,此處不住高漲的希望,在世界地圖上卻無所依傍,只能如氫氣球孤獨地飄浮,而後不知所向。
最後兩節的焦點,又回視到「母親」的人物形象上:「母親很少,從詩裡認出我/好像我同她一樣/都是鉛版上的一個姓名,被重複印刷/但是她知道嗎/每一次印刷/就像一樣的魔術背後有不同的呼吸」。在重複而單一的鉛板上,「詩」與「姓名」被賦予生命與呼吸,其語義與象徵不斷擴充,與「我」同步成長,逐漸遠離母親原本的認知。
詩的最末節:「我睡在母親的枕上/她把失眠遺傳給我/將我留在月台。不期然下一班車的來臨/讓空調把晨曦轉進來/輕輕的,輕輕⋯⋯」,將「房間」此一環境,悄然過渡為「月台」。已然失效的物理環境,亦將母親與潛意識海洋封存。在無眠的夜裡,「我」終於能擺脫單調的日常,期待晨曦輕輕地灑進來,重新組構自己的意義世界。
穿梭於複疊敘事時空——〈那樣的人〉
李蘋芬〈那樣的人〉(註9)一詩,綰合時間與空間的敘事變化,進一步臨摹眾生
的孤獨群像。
詩的開篇先解構「一般人」的組成:「大概有那樣的人/見過之後,錯身進入,不同建築/領子邊上,被他人的髮掠過/有那樣的人,為他編造集體記憶/鬆動鎖鍊般的骨節/以為就此可以碰觸,可以相視」。
這種跳躍式的人物臨摹的手法,如楊牧自述其「戲劇獨白」體的技巧:「我在使用一種詩的策略發展那特定的故事,但又不一定順頭中尾的次序呈現,二就像古來那些啟人疑竇,卻回味無窮的傳奇之類的敘事文學一樣,行於當行,止於當止,或發端於敘事末而徐徐倒敘或以跳躍的方式省略,銜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是以「一條孤獨的線/如何複疊成空間/有時我不貪心,把誤認看作遊戲/揣想一種最好的遇見」在時序折返的敘事線上,人的物理特殊性已然泯除,進入到一個更高的時空精神次元:「後來,我談起拯救/無從抗拒質變,冰封的花和白日執念/某些默契懸在危險的線上/易脆,有時不可見」,在真實與隱密之間,生活與意識的碰撞,讓個人不斷產生質變。而詩人走在時空的鋼索之上,極度真實卻也隱密的心跡,多重意義的歧異性與不確定,正與詩的美學不謀而合。
結論:讓我們也成為那樣的人
李蘋芬靈慧地在時序的罅隙,擾動一場密室的詩風暴,讓讀者隨著思緒的
飛行,不自覺改變了日常的節奏。如此走在新的理解軌跡上,我們看似亦步亦趨,卻能在另一個日常的裂隙裡,搬進一場暴風雨,開始敘述自己的生命時空。
註:
1.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序》,啟明出版,2019年4月
2.陳義芝,〈推薦序:插下一面風旗——讀李蘋芬詩集〉,收於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啟明出版,2019年。
3.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246頁。
4.楊牧,〈詩與真實〉,《一首詩的完成》,洪範書店出版,2011年,206頁。
5.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頁250。
6.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空間方面的語義內容,可以像人物的語義內容那樣建立起來」,頁160
7.胡亞敏,〈敘述〉,《敘事學》,頁71
8.胡亞敏,〈故事〉,《敘事學》,頁165
9.李蘋芬〈那樣的人〉,發表於《聯合報》,2020-04-02。
--
美術設計:蔡牧希
圖片來源:蔡牧希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7.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李蘋芬 #人白色的門 #在母親的房間 #那樣的人 #時間敘事
臨摹定義 在 林家棟 Jia Dong Lin illustratio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大人味 繪本推薦 |《公車》
你平常也搭公車嗎?那一定特別能體會這本書的意境~
繪本《公車》從站牌旁人們望向純白的頁面開始,描繪出通勤時分的一幕幕景緻。伴著剛下班的女孩心聲,讀著彷彿一起搭上了那班1305。
除了感受每次翻頁間的暮色流動,還能欣賞它多變的視角,例如以第一人稱自車窗眺看河上大橋,感念著一切流逝,轉換到公車駛於橋上的情境,前一刻遠景已在主角腳下。節奏富有行進感,與抽象心思的呼應更有意思。
若即若離的圖文關係也是特色之一。像是以對向視角等紅燈時,女孩思及「停下腳步」與「重新出發」的定義,使下頁空景中,街燈上的倦鳥、遠方的飛機等平凡事物頓時充滿餘韻。或在自問「我也會如此閃耀嗎?」道出對未來的期待後,襯著郊區的無光與繁星,路邊廣角鏡反射出車身上的廣告文字:「一閃一閃……」。一切都如此隱約對話著,相當迷人。
這次我也參與了美術編排,將畫面中所有韓文招牌、路標,一一臨摹原作筆觸重新手繪成中文版,希望帶給台灣讀者更多共鳴。
一起上車吧,《公車》即將進站。:)
🚥
《公車》 https://reurl.cc/WLE0ZD
博客來 https://reurl.cc/d5VQ3V
誠品 https://reurl.cc/VX3YGb
金石堂 https://reurl.cc/k0VnDb
讀冊 https://reurl.cc/j5q9Xy
臨摹定義 在 廖人帥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影像工作邀約來信請至 (Outerspace studio)
Any work invitations please mail us:
fxxkleo@hotmail.com
故事的開始,從歌手張靚穎所扮演的OL上班族拉開序幕,電話那頭傳來老闆的責駡,正在逛芝加哥美術館(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的倒楣OL,莫名闖入名畫的世界,展開一連串不可思議的奇幻冒險。
此MV我們嘗試以有趣流暢的轉場,貫穿12幅世界名畫,並且顛覆改寫原先名畫的世界觀,做出了全新的定義,例如:梵谷的耳朵原來是被拳王泰森給咬下來的、拾穗中間彎著腰的女性抬起頭來,原來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孟克吶喊那座橋後方的兩個黑衣人原來是MIB,而吶喊的原因是看到了達利畫中的巨大神獸所以尖叫吶喊、而最後名畫Nighthawks寂寞咖啡廳裡背對西裝男,竟然是達利的背影……等等。
為了讓平面經典以3D重現,將名畫"立體化"是此次MV最大的挑戰,我們找來了優秀的藝術畫家們,將所有看的到的搭景、服裝、甚至演員與歌手全都畫上了"筆觸","極不正常"的MV拍攝手法,極度實驗性的拍攝現場,只有瘋狂!
雖然劇本創意不按牌理出牌,也可以說非常"前衛另類&狂野",但回歸現實製作層面,如何呈現畫作本質並賦予新的生命,新舊衝突的融合、筆觸的臨摹、質感呈現更是實際我們要克服的一大挑戰。以正統藝術與美感為基底,創意為輔,融入超展開的惡搞劇情,加上目不暇給的CG動畫特效,這是各方專業跨界努力後的成果,請開心享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歌手張靚穎的勇氣與野心,沒有底線、不給創作者任何框架的創作空間,就算是被顏料畫得面目全非也盡力配合,求得只是一個創意的完整,這是身為一個主流歌手非常難能可貴的,你去看看那些主流的CD封面或MV就可充分瞭解這其中的突破了,華語歌手總是被要求臉要清楚、要大、要美、舞蹈要好記.....創意總是被放在很後面,而這MV最令人振奮的是,我們終於可以把創意放在第一位了!!!
---------------------------------------------------
深度解密!!! 翻玩名畫與藝術家一覽:
*事發地點-芝加哥美術館(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
名畫1.愛德華•霍普-夜遊者(Edward Hopper – Nighthawks)
名畫2.梵谷-自畫像(Vincent Willem Van Gogh Museum) VAN GOGH Van Gogh Museum La Oreja de Van Gogh - Oficial
*亂入彩蛋-拳王泰森
名畫3.米勒-拾穗( Jean-François Millet- Des glaneuses)
名畫4.楊•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Johannes Vermeer -Het meisje met de parel)
名畫5.安德魯•魏斯-克莉絲蒂娜的世界 ( @Andrew Nowell Wyeth -Christina's World)
名畫6.喬治•秀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 Georges -Pierre Seurat-Un dimanche après-midi à l'Île de la Grande Jatte)
名畫7.孟克-吶喊(Edvard Munch -Skrik)
*亂入彩蛋-MIB Men In Black
名畫8.達利-聖安東尼的誘惑(Salvador Dali-A Tentação de Santo Antônio) Salvador Dalí
名畫9.瑪格利特-馬奇的夏天( Magritte Rene-The marches of summer )
名畫10.艾雪-上下階梯(Maurits Cornelis Escher-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莫里茲·柯尼利斯·艾雪
名畫11.艾雪-畫廊(Maurits Cornelis Escher- Gallery)
名畫12.瑪格利特-人子(Magritte Rene-The Son of Man)
*偉大藝術家-達利像(Salvador Dali)
*關於隱藏的第13幅藝術品: 在MV的1:35秒處點描派的爆炸瞬間,也展示了日本知名藝術家-草間彌生擅長的表現方式與符號
-------------------
Singer Zhang Liangying, portrays the role of an office lady and was presen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This unlucky lady was blamed by her boss over the phone when she visited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Suddenly, she enters a world of famous paintings, and was on her way to a fantastic adventure.
In this MV, we try to connect 12 world-known paintings through interesting and smooth transitions. The original values of those paintings are re-defined. For example, Van Gogh’s ear is bitten by Mike Tyson; when the girl in the Gleaners looks up, she becomes the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the two men in black at the end of the bridge in the Scream by Edvard Munch are actually MIB, and they scream because they see the big monster in the painting of Dali; and the man in suit sitting with his back to us in the lonely café of the last painting Nighthawks, is Dali, and so on.
The 3D effect of those famous paintings is the largest challenge in this MV. We invited excellent artists to contribute their ideas and skills on all the scenes, costumes, actors and the singer. The innovative shooting methods are extremely experimental, which seems crazy!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the script is radical, weird and wild, the revival of painting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new and the old, the copy of painting lines and the texture presentation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re all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arts and aesthetics are supported by creativity, and innovative story line and the overwhelming CG are integrated. The MV was made possible through the efforts of experts in various fields. We hope you enjoy it!
The list of paintings and artists used in the MV:
1. Edward Hopper – Nighthawks
2.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3. Jean-François Millet- Des glaneuses
4. Johannes Vermeer-Het meisje met de parel
5.Andrew Nowell Wyeth-Christina's World
6.Georges-Pierre Seurat-Un dimanche après-midi à l'Île de la Grande Jatte
7. Edvard Munch-Skrik
8.alvador Dali-A Tentação de Santo Antônio
9. The marches of summer
10. Maurits Cornelis Escher-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11. Maurits Cornelis Escher- Gallery
12. Magritte Rene-The Son of Man
13. Salvador Dali
* As for the 13th painting, the explosion at 1:35 of the MV adopts the style of Japanese artist, Yayoi Kusama.
臨摹定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仲傑,幼稚園時期便進入畫室學習,從小對繪畫有著相當熱忱的他,對於任何喜愛的事物都有將它臨摹下來的渴望。當時的學習環境有別於一般升學取向的畫室,少去了制式化的術科教學,一切都是以學生自己的意願為主,畫室老師本身是個創作者、也是個基督教徒,仲傑也從老師那感受到他對藝術的純粹熱誠。
此後的他開始以寫實技巧為當時的目標,不斷地在素描與水彩之間周旋,「色彩與色彩之間自然的縫合的種種經驗,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吸引著我。」黃仲傑這麼說著,於是在幾年的磨練之間,他逐件練就了在繪畫上的扎實底子,促使他更早地跳脫追求技巧的框架,進而從中思考創作的問題、以及藝術對他的意義。
▲藝術史的啟蒙
就讀師大附中美術班時,也邁入了黃仲傑的啟蒙期,「能K能玩」為學校的標語,一方面在課業上雖然有高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積極鼓勵學生加入社團,增加多元學習的機會。高三時的美術史課程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當老師淺略的介紹各個時期的藝術家時,黃仲傑也從這些歷史名作裡面得到一些啟發,這樣的環境也使他的眼界打了開來,誘發他閱讀許多書籍,在慌亂的價值觀拼組的過程中,找尋自己的價值與藝術的定義,最終使他確定了之後學習雕塑的道路。
在高中升大學的這個階段,也是黃仲傑從繪畫到學習雕塑的轉換期。大一時嚴密的素描課程,用以增進學生對形體的掌握能力,與泥土塑造所需要的觀察力相輔相成;在藝用解剖學的課程中,老師教導他們拼組骨骼、記錄肌肉的起始處,更藉由直接去觀看大體等方式,徹底充實了他在人體結構上的認知。
▲席勒的雕塑線條與其迷人的身體結構
在美感上,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是影響黃仲傑最深的藝術家,從他畫中對肌肉的線條勾勒,同時又精準的掌握了各大人體特徵的結構關係,還有其所安排的色彩,同時兼具圖案式的象徵性,以及區分骨骼與肉塊之間層次的功能性,著實地令他著迷。而在整個一年級中,他就在這樣人體結構的訓練與席勒繪畫的相互薰陶下度過。接著到了二年級時,黃仲傑以初學的木雕創作來投件,當大多數同學仍在處理人物或動物的形象時,他轉而去追求關於空間的題材。
▲城市漫步 靈感始於隨處可以見的建築
感受,在過去充斥著考試的升學時期,生活的步調緊湊煩悶,唯一能讓他心情安定下來的方式就是散步,利用下課之餘游走在巷弄間的小路中,觀看著台灣特有組合屋式的結構層次,又或者是觀察著各家的房屋裝潢、想像著他們的生活樣貌等等。然而,「在這樣雜亂無章、毫無美感訴求的生活型態中,我卻是看得相當出神。」,黃仲傑更表示,從街道巷弄裡的觀看當中,反而激發他找尋出這些建築中的結構與層次,希望能將他轉換成一種語彙,放入到自己的雕塑當中。
▲雕塑擁有能把握的實體魅力
「雕塑對我而言,其魅力來自於那強烈的存在感。」黃仲傑認為,雕塑擁有那可觸摸,可實在地再現、把握的性質,但與繪畫相較之下,似乎又缺少了點敘事性及自由度。後期的創作中,他融合了對人體結構的感知、以及結合建築空間元素的概念為內容,這種透過將身體部位的概念化、符號化,然後再放於一個結構之中,或是將一結構造型置於人體之中的形式,成為他日後主要的創作基礎。
過去在關於人體的創作上,黃仲傑傾向於凸顯結構性的造型和線條,試圖在人體上呈現像似建築體般垂直聳立、幾何化的沉靜意象,這樣的表現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似乎是來自於他內心中對於結構與秩序的渴求。因此在造型上,他對於曲線、及任何具有韻律的線條都會相對地被排除,最終使得整體呈現出冰冷、無生氣的調性。
自己意識到身體作為載體的軀殼意象,就像是建築體一般客觀的場域,提供著思緒與情感運作的冰冷空間,「或許就像廢墟一樣,只能透過柱子、牆面、地板等使用的痕跡,去感受其過往人的存在。」對於這樣身體上、肉體上的想像,
黃仲傑也不斷地思索著,如何透過造型上的安排,來喚起那樣的感知狀態。
▲黃仲傑–以軀殼做為結構的載體,融合為人體和空間的無限想像。
黃仲傑簡歷:1993.1.11出生
學歷:
2005 畢業於博愛國小
2008 畢業於五常國中美術班
2011 畢業於師大附中美術班
2011 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2015 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展歷:
2011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二屆袖珍雕塑 佳作
2012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三屆袖珍雕塑 入選
2013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02學年度師生美展 佳作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臨摹定義 在 廖人帥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影像工作邀約來信請至 (Outerspace studio)
Any work invitations please mail us:
fxxkleo@hotmail.com
Singer Zhang Liangying, portrays the role of an office lady and was presen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This unlucky lady was blamed by her boss over the phone when she visited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Suddenly, she enters a world of famous paintings, and was on her way to a fantastic adventure.
In this MV, we try to connect 12 world-known paintings through interesting and smooth transitions. The original values of those paintings are re-defined. For example, Van Gogh’s ear is bitten by Mike Tyson; when the girl in the Gleaners looks up, she becomes the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the two men in black at the end of the bridge in the Scream by Edvard Munch are actually MIB, and they scream because they see the big monster in the painting of Dali; and the man in suit sitting with his back to us in the lonely café of the last painting Nighthawks, is Dali, and so on.
The 3D effect of those famous paintings is the largest challenge in this MV. We invited excellent artists to contribute their ideas and skills on all the scenes, costumes, actors and the singer. The innovative shooting methods are extremely experimental, which seems crazy!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the script is radical, weird and wild, the revival of painting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new and the old, the copy of painting lines and the texture presentation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re all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arts and aesthetics are supported by creativity, and innovative story line and the overwhelming CG are integrated. The MV was made possible through the efforts of experts in various fields. We hope you enjoy it!
The list of paintings and artists used in the MV:
1. Edward Hopper – Nighthawks
2.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3. Jean-François Millet- Des glaneuses
4. Johannes Vermeer-Het meisje met de parel
5.Andrew Nowell Wyeth-Christina's World
6.Georges-Pierre Seurat-Un dimanche après-midi à l'Île de la Grande Jatte
7. Edvard Munch-Skrik
8.alvador Dali-A Tentação de Santo Antônio
9. The marches of summer
10. Maurits Cornelis Escher-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11. Maurits Cornelis Escher- Gallery
12. Magritte Rene-The Son of Man
13. Salvador Dali
* As for the 13th painting, the explosion at 1:35 of the MV adopts the style of Japanese artist, Yayoi Kusama.
故事的開始,從歌手張靚穎所扮演的OL上班族拉開序幕,電話那頭傳來老闆的責駡,正在逛芝加哥美術館(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的倒楣OL,莫名闖入名畫的世界,展開一連串不可思議的奇幻冒險。
此MV我們嘗試以有趣流暢的轉場,貫穿12幅世界名畫,並且顛覆改寫原先名畫的世界觀,做出了全新的定義,例如:梵谷的耳朵原來是被拳王泰森給咬下來的、拾穗中間彎著腰的女性抬起頭來,原來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孟克吶喊那座橋後方的兩個黑衣人原來是MIB,而吶喊的原因是看到了達利畫中的巨大神獸所以尖叫吶喊、而最後名畫Nighthawks寂寞咖啡廳裡背對西裝男,竟然是達利的背影……等等。
為了讓平面經典以3D重現,將名畫"立體化"是此次MV最大的挑戰,我們找來了優秀的藝術畫家們,將所有看的到的搭景、服裝、甚至演員與歌手全都畫上了"筆觸","極不正常"的MV拍攝手法,極度實驗性的拍攝現場,只有瘋狂!
雖然劇本創意不按牌理出牌,也可以說非常"前衛另類&狂野",但回歸現實製作層面,如何呈現畫作本質並賦予新的生命,新舊衝突的融合、筆觸的臨摹、質感呈現更是實際我們要克服的一大挑戰。以正統藝術與美感為基底,創意為輔,融入超展開的惡搞劇情,加上目不暇給的CG動畫特效,這是各方專業跨界努力後的成果,請開心享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歌手張靚穎的勇氣與野心,沒有底線、不給創作者任何框架的創作空間,就算是被顏料畫得面目全非也盡力配合,求得只是一個創意的完整,這是身為一個主流歌手非常難能可貴的,你去看看那些主流的CD封面或MV就可充分瞭解這其中的突破了,華語歌手總是被要求臉要清楚、要大、要美、舞蹈要好記.....創意總是被放在很後面,而這MV最令人振奮的是,我們終於可以把創意放在第一位了!!!
---------------------------------------------------
深度解密!!! 翻玩名畫與藝術家一覽:
*事發地點-芝加哥美術館(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
名畫1.愛德華•霍普-夜遊者(Edward Hopper – Nighthawks)
名畫2.梵谷-自畫像(Vincent Willem Van Gogh Museum) VAN GOGH Van Gogh Museum La Oreja de Van Gogh - Oficial
*亂入彩蛋-拳王泰森
名畫3.米勒-拾穗( Jean-François Millet- Des glaneuses)
名畫4.楊•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Johannes Vermeer -Het meisje met de parel)
名畫5.安德魯•魏斯-克莉絲蒂娜的世界 ( @Andrew Nowell Wyeth -Christina's World)
名畫6.喬治•秀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 Georges -Pierre Seurat-Un dimanche après-midi à l'Île de la Grande Jatte)
名畫7.孟克-吶喊(Edvard Munch -Skrik)
*亂入彩蛋-MIB Men In Black
名畫8.達利-聖安東尼的誘惑(Salvador Dali-A Tentação de Santo Antônio) Salvador Dalí
名畫9.瑪格利特-馬奇的夏天( Magritte Rene-The marches of summer )
名畫10.艾雪-上下階梯(Maurits Cornelis Escher-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莫里茲·柯尼利斯·艾雪
名畫11.艾雪-畫廊(Maurits Cornelis Escher- Gallery)
名畫12.瑪格利特-人子(Magritte Rene-The Son of Man)
*偉大藝術家-達利像(Salvador Dali)
*關於隱藏的第13幅藝術品: 在MV的1:35秒處點描派的爆炸瞬間,也展示了日本知名藝術家-草間彌生擅長的表現方式與符號
臨摹定義 在 臨摹抄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臨摹抄襲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臨摹定義、臨摹圖、臨摹書法有關漫畫與動漫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動漫二維世界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臨摹定義 在 誰說只能畫實物?從「#臨摹」到「#創作」,找到自我風格的 ... 的推薦與評價
從「臨摹」到「創作」──好作品由自己定義! 好作品如何定義?要跟照片一模一樣,或者要非得與眾不同?本書作者認為,只要能「如實傳達想法」的作品,都稱得上好作品 ... ... <看更多>
臨摹定義 在 臨摹抄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臨摹抄襲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臨摹定義、臨摹圖、臨摹書法有關漫畫與動漫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動漫二維世界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