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有情緒?
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淘汰掉了尾巴卻留下了情緒,就是因為相較於尾巴,情緒是人類在生存上必要的能力。事實上,幾乎所有具備大腦這項器官的生物都能感受到情緒,差別在於相較於其他生物,人類有更複雜的思考能力與處理方式;人類將每一種情緒給命名,並且在面對情緒時,能夠做出更多元的選擇。
憤怒是為了迎戰眼前的敵人而產生,因憤怒所產生的生理變化有助於讓敵人知難而退;恐懼使我們對眼前的危險有所警戒,當我們評估眼前的敵人不是自己有辦法打倒的,此時就必須快速做出逃跑的反應來。
例如貓咪在面對比自己的體型還要更大的敵人時,會弓起身體並且讓原本服貼的毛豎起,這會讓貓咪看起來比原本的體型要大上許多。若敵人沒有因此膽怯,此時貓咪可能會進一步伸出爪子並且發出嘶嘶吼聲,這些反應皆是憤怒所帶來的變化。
但貓咪不會立刻朝敵人撲上去,面對比自己龐大的敵人時,除了憤怒之外也同時會有恐懼;恐懼讓貓咪不會輕舉妄動,而是守在原地先試探敵人,若是在警告對方後察覺自己可能不是對手,當敵人逼近時牠也可以立即做出逃跑的反應。
若沒有了情緒或是刻意去壓抑該有的情緒,很可能會讓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
想像一隻從出生起就被人類照顧到大的貓咪,而且還被奴性重到不行的主人給寵到無法無天;當這隻從未經歷過任何危險,且生存必要的條件皆有人會替牠滿足的貓咪走失時,牠有辦法獨自在野外生存嗎?
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我們有著更複雜的群體規則,我們需要遵循著自己國家的文化與價值觀生存;若是不讓自己表現出跟大多數人一樣的行為,將會引來許多異樣的眼光甚至受到譴責。有些文化與價值觀,是不允許人們將某些情緒顯露出來,或是認為刻意表現出某些情緒是種美德。
我們對於文化與價值觀的認定,是從原生家庭就開始學習的,而嬰兒大腦的發育也跟外界刺激息息相關;當我們接觸到外界刺激時,杏仁核會先做出反應使我們感受到情緒變化,接著由前額葉接管面對情緒時該做出的反應。
由於嬰兒的前額葉尚未發展完全,因此初生的嬰兒在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時,只能夠用最直接的方式,也就是哭泣,讓照顧者知道自己有需求需要被滿足。照顧者面對嬰兒的需求所做出的反應,也會影響到嬰兒前額葉的發展。當每一次嬰兒的哭泣都有獲得滿足時,他就會習得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相反地,當嬰兒每一次哭泣都沒有獲得回應時,他便會明白哭泣對於解決自己需求是沒有幫助的。
有一些嬰兒獨立派的教養方式就是利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嬰兒建立起規律的生活作息,甚至幾個月大就能夠獨自睡過夜。由於本篇主題並非在育兒教養,百歲派與親密派的利與弊未來有機會再跟大家討論。
原生家庭會教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當然,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在幼兒時期就自行領悟的。
以我為例,當我的父母剛吵完架時,我最好躲起來以免掃到颱風尾;當大人犯錯時,我最好乖乖地閉嘴不要揭穿,以免被罵說我沒大沒小;當大人在責備我時,我最好表現出內疚的模樣以換得輕一點的處罰,即便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當我獲得了什麼成就時,最好不要表現出太高興的模樣,以免被說驕傲自大;當我弄壞了心愛的玩具時,最好不要哭泣或表現出難過的模樣,以免還要受到二次傷害,因為玩具是被我自己弄壞的;當我不想服從父母的命令時,哭泣會比生氣安全些;若我大聲地說我不要就是不要,很可能只會換來一巴掌,而且還是得去做那些我不想做的事。
諸如此類行為與感受互相矛盾的反應會使我們的情緒失衡,這樣的失衡會一直延續到我們成年;若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嘗試做出改變,那麼失衡的狀態就會影響我們一輩子。
過度的壓抑,或是過度的使用某一種情緒,都會導致情緒失衡。
以壓抑為例,我們內心明明是感到難受的,但表現上卻必須對他人說出「沒什麼」,甚至必須擠出微笑來證明自己沒事;我們也可能內心是感覺憤怒的,但卻必須表現出自己沒有生氣,因為害怕若讓對方察覺到了自己的憤怒,就會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
當我們抗拒接受某一種情緒時,可能會用另一種情緒來掩蓋它。
好比自己被他人給誤解時會產生羞恥感,有些人為了快速消除自己的羞恥感,會利用憤怒來否定羞恥感出現過;明明自己沒有做的事情卻被冠上罪名,如果別人真的以為我是這樣的人那怎麼辦?於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名聲必須表達抗議。
也有些人在面對他人給予自己的肯定時會產生羞恥感。
在我們的文化裡,做人是必須要謙虛的,若是大方地接受他人給自己的讚美,會顯得自己太過驕矜自滿。因此我們必須將內心的喜悅給壓抑住,利用羞恥感來掩蓋自己內心的喜悅;我們可能會感到很害臊,甚至臉紅,接著謙虛地表示「我沒有你說的那麼優秀啦」。
上面的兩則例子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不是很正常的反應嗎?難道被誤會了還要大方表示「對,我就是這種人!」捍衛自己的名聲而表達抗議難道有錯嗎?
這邊指的是情緒失衡的狀態下會產生的問題,當過度使用憤怒來壓抑羞恥感時,可能會出現極端的行為。例如被超個車就要攔下對方,然後破口大罵、動刀動槍的;或是被貼上1450標籤時,就要立刻反罵對方智障韓粉;也可能只是跟媽媽說了聲今天的菜好像沒味道,結果媽媽就爆氣摔鍋鏟大罵「不想吃就不要吃啦!」。
情緒原本是用來幫助生物發現問題與避開危險,但因為我們沒有好好去學習過認識自己的情緒,也不了解當情緒湧現時它們想告訴我們什麼;某些特定情緒湧現時只會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並且排斥這樣的情緒出現。
情緒失衡的人,就如同野生動物在面對生存的壓力時,只能夠立即做出戰與逃兩種反應,沒辦法讓自己停下來好好思考問題。過度的壓抑或是放任情緒不但無法好好解決問題,累積的壓力也會逐漸變成生理與心理上的疾病。
例如腸躁症、偏頭痛、失眠、胸悶、肌肉痠痛等等,這些生理上的不適感不見得是因為受到細菌或是病毒的感染。
長期壓抑某些特定情緒,例如絕對不會把憤怒或悲傷表現出來,面對他人的軟土深掘,永遠都是選擇一再退讓;或是過度使用某些情緒,例如總是表現出樂觀開朗的模樣,遇到再大的困難都是告訴自己「笑一笑就過去了」。
這類型的人,很容易出現上述的生理症狀。
情緒的問題,絕對不是轉過身別看就會解決的。逃避或許可以獲得短暫的舒適感,但問題仍舊還是會在原地;若不去解決它,原有的問題將會不斷被新的問題覆蓋過去,最終連自己都難以明白問題的根源究竟在何處。
解決情緒問題需要一步一步來,礙於篇幅問題,今天就先寫到這邊。
各位可以先想想自己平常容易有什麼樣的情緒困擾,例如敢怒不敢言、強顏歡笑、過度反應或是感覺麻木,面對一件該生氣的事情過度的暴怒,或是感覺不到自己的憤怒等等。
接下來我會慢慢分享自己用個體心理學的角度,去閱讀《壞情緒》這本書時所得到的啟發,希望能夠幫助到同樣有情緒困擾的各位讀者們,感謝大家的閱讀,我們下次見。
書名:壞情緒,變好事的五堂正向心理課
出版社:方言文化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 #理解人性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先填寫google表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再去社團按加入: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未填表單無法批准入社唷)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KTSmagi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果「利益」和「面子」,兩者只能選其一。 三型人 會毫不猶豫選擇「利益」,而放棄「無謂的尊嚴」。 相反 六型人 卻會為了「無謂的面子」而放棄「所有利益」。 即使最後兩敗俱傷也在所不計。 世上為何會有這種人? 今集和大家詳細解讀~ 九型人格 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
「自卑自大心理學」的推薦目錄:
自卑自大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直播_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
.
▍無知的人才會傷害別人
無知者並非不學無術,而是不了解自我。即便他們能稱作懂得學習之人,卻執著於書本和知識,或深信、依賴權威者將會理解自己,那麼他們便只能是愚昧之人。理解是了解自我心理運作的完整過程,即透徹的認識自我。故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了解自我。
─節錄自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克里希那穆提談教育》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必須隨時省察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卻經常沒有餘裕做到。很多人常說,過了四十歲就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但該負責的怎麼會只有長相呢?對於知識、言語和行為、禮節、個性及自己,我們都必須負起責任。
通常對整體狀況不清楚者,說話會比較大聲、有自信。即使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會因為能力不足而無法認知這是個人的失誤,這種現象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ffect)。這些人自然也不會感到羞愧,因為他們沒有足夠能力意識到自己的無能。
一九九九年時任康乃爾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的鄧寧(David Dunning)與克魯格(Justin Kruger),以康乃爾大學部的學生為對象,進行測試幽默、邏輯推理與文法能力的研究。他們要求參加者在觀看測試結果之前,寫下自己預估的個人得分,結果非常有趣。成績越差的人,預測自己的排名就越高;成績越高的人,則預測的排名越低。
人越無知,則越有自信。達爾文與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過:
「無知比知識更能讓人有自信。」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有自信的人都很無知,賢明的人總是懷疑、猶豫不決。」
《論語》〈衛靈公篇〉提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對事情一知半解卻自信十足,無法認知到個人缺失的人,會對他人造成危害;但過度謹慎,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也同樣會對他人造成困擾。如果對特定領域有興趣,那就靜靜地學習並深入思考,將資訊徹底變成個人的知識,在需要判斷時,才能慎重且果決地執行。
■ 面對無知的人,不要在他的怒氣上火上澆油
無知的人通常不了解自己。我們心中隨時都會有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好好控制情緒,人際關係就會出問題。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想要什麼?如何控制及表達情緒?在了解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了解自己。
懂得控制負面情緒,就能成為情緒的主人。學習心理學並運用在生活中,就能進一步了解自己。若不了解自己的情緒及需求,又胡亂發洩在他人身上,便容易傷害到對方。我稱這種狀態為「情緒閱讀障礙」,因為這些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負面情緒、該如何鎮定自己的心。常生氣的人會辯解,認為是對方先讓自己生氣,但其實情緒的主體是自己,即便他人給予刺激,要如何反應卻是自我的選擇。
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有哪些特徵呢?
.因為有「想變強」的刻板印象,所以內心變脆弱時,會用生氣掩飾情緒。
.以生氣表達不安、憂鬱。
.習慣啟動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學習養育者的情緒處理方式。
.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
.自尊低落,認為對方小看自己。
其中,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在力量比自己強大的人面前不吭一聲、只能忍耐,讓對方感到十分無力。這樣的人會挑選比自己弱小、內心脆弱的人來發洩怒火,勃然大怒的同時,讓對方了解「我一點也不軟弱」,進而支配對方。
若養育者以這種方式表現怒火或教育子女,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影響。萬一父親是這種類型的人,那麼兒子便有很高的機率,學會父親處理情緒的方式;女兒則會對男人抱持負面認知。若上司和父親擁有相同的情緒處理方式,當事人也會對上司持有敵對態度,或在面對一些小狀況時感到不安、發抖。若母親經常發怒,也會產生相同的狀況。
若從小就是養育者的情緒垃圾桶,經歷情緒虐待長大後,內心容易因為他人的批評而受重傷,也會做出過度敏感的反應。面對常生氣的人,最好的方法是退一步,並以冷靜的口吻和理性的態度回應。若以忽視的口吻說話或做出火上加油的行為,只會使情況變得更差。建議維持客觀的立場,在情緒上保持距離。
佛經裡有這樣一段話:「想對他人發洩怒火,無異於手中緊握著燒燙的煤炭,最終會在自己身上留下燒傷的痕跡。」那些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手中握著燒燙煤炭並四處巡視,虎視眈眈地想把怒火扔到別人身上。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被自己的情緒燒傷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及情緒表達方式,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我們都應該努力成為理解自我情緒之人。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自卑到自大的擺盪
■ 沒有自知之明,才會輕易落入無明,傷人傷己
.
討論書籍:
《#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
不再因為相處而痛苦難過,經營讓彼此都自在的人際關係
作者:朴相美
直播時間:
7/9(五)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自卑自大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
.
▍無知的人才會傷害別人
無知者並非不學無術,而是不了解自我。即便他們能稱作懂得學習之人,卻執著於書本和知識,或深信、依賴權威者將會理解自己,那麼他們便只能是愚昧之人。理解是了解自我心理運作的完整過程,即透徹的認識自我。故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了解自我。
─節錄自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克里希那穆提談教育》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必須隨時省察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卻經常沒有餘裕做到。很多人常說,過了四十歲就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但該負責的怎麼會只有長相呢?對於知識、言語和行為、禮節、個性及自己,我們都必須負起責任。
通常對整體狀況不清楚者,說話會比較大聲、有自信。即使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會因為能力不足而無法認知這是個人的失誤,這種現象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這些人自然也不會感到羞愧,因為他們沒有足夠能力意識到自己的無能。
一九九九年時任康乃爾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的鄧寧(David Dunning)與克魯格(Justin Kruger),以康乃爾大學部的學生為對象,進行測試幽默、邏輯推理與文法能力的研究。他們要求參加者在觀看測試結果之前,寫下自己預估的個人得分,結果非常有趣。成績越差的人,預測自己的排名就越高;成績越高的人,則預測的排名越低。
人越無知,則越有自信。達爾文與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過:
「無知比知識更能讓人有自信。」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有自信的人都很無知,賢明的人總是懷疑、猶豫不決。」
《論語》〈衛靈公篇〉提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對事情一知半解卻自信十足,無法認知到個人缺失的人,會對他人造成危害;但過度謹慎,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也同樣會對他人造成困擾。如果對特定領域有興趣,那就靜靜地學習並深入思考,將資訊徹底變成個人的知識,在需要判斷時,才能慎重且果決地執行。
■ 面對無知的人,不要在他的怒氣上火上澆油
無知的人通常不了解自己。我們心中隨時都會有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好好控制情緒,人際關係就會出問題。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想要什麼?如何控制及表達情緒?在了解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了解自己。
懂得控制負面情緒,就能成為情緒的主人。學習心理學並運用在生活中,就能進一步了解自己。若不了解自己的情緒及需求,又胡亂發洩在他人身上,便容易傷害到對方。我稱這種狀態為「情緒閱讀障礙」,因為這些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負面情緒、該如何鎮定自己的心。常生氣的人會辯解,認為是對方先讓自己生氣,但其實情緒的主體是自己,即便他人給予刺激,要如何反應卻是自我的選擇。
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有哪些特徵呢?
.因為有「想變強」的刻板印象,所以內心變脆弱時,會用生氣掩飾情緒。
.以生氣表達不安、憂鬱。
.習慣啟動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學習養育者的情緒處理方式。
.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
.自尊低落,認為對方小看自己。
其中,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在力量比自己強大的人面前不吭一聲、只能忍耐,讓對方感到十分無力。這樣的人會挑選比自己弱小、內心脆弱的人來發洩怒火,勃然大怒的同時,讓對方了解「我一點也不軟弱」,進而支配對方。
若養育者以這種方式表現怒火或教育子女,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影響。萬一父親是這種類型的人,那麼兒子便有很高的機率,學會父親處理情緒的方式;女兒則會對男人抱持負面認知。若上司和父親擁有相同的情緒處理方式,當事人也會對上司持有敵對態度,或在面對一些小狀況時感到不安、發抖。若母親經常發怒,也會產生相同的狀況。
若從小就是養育者的情緒垃圾桶,經歷情緒虐待長大後,內心容易因為他人的批評而受重傷,也會做出過度敏感的反應。面對常生氣的人,最好的方法是退一步,並以冷靜的口吻和理性的態度回應。若以忽視的口吻說話或做出火上加油的行為,只會使情況變得更差。建議維持客觀的立場,在情緒上保持距離。
佛經裡有這樣一段話:「想對他人發洩怒火,無異於手中緊握著燒燙的煤炭,最終會在自己身上留下燒傷的痕跡。」那些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手中握著燒燙煤炭並四處巡視,虎視眈眈地想把怒火扔到別人身上。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被自己的情緒燒傷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及情緒表達方式,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我們都應該努力成為理解自我情緒之人。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自卑到自大的擺盪
■ 沒有自知之明,才會輕易落入無明,傷人傷己
.
討論書籍:
《#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
不再因為相處而痛苦難過,經營讓彼此都自在的人際關係
作者:朴相美
直播時間:
7/9(五)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自卑自大心理學 在 KTSmagic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如果「利益」和「面子」,兩者只能選其一。
三型人 會毫不猶豫選擇「利益」,而放棄「無謂的尊嚴」。
相反 六型人 卻會為了「無謂的面子」而放棄「所有利益」。
即使最後兩敗俱傷也在所不計。
世上為何會有這種人? 今集和大家詳細解讀~
九型人格 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7zHpRM1X0&list=PLWMDjJHKt7Pbg1F-hVjrBHqnCLG7VdbpN
九型人格
旺角卡門 烏蠅哥 六型人 https://youtu.be/ZGw9pJo8Fcg
豬標一族 三型人 https://youtu.be/GxkI3Fh8a1o
何謂九型人格 https://youtu.be/tALRS0R39bg
為何教會特別多騙子 https://youtu.be/it7zHpRM1X0
Ming仔 和你傾政治 https://youtu.be/zRYh-qKgDkk
蕭若元 燈神如何煉成 https://youtu.be/hEVjK0f6DD4
杜汶澤 六型人 https://youtu.be/vv-ciS4Ox-k
車志健 5型進化8型 https://youtu.be/v-W9Twfc_Mw
陳百祥 阿叻 https://youtu.be/vNITrEpEmcI
安心事件 詳細分析 https://youtu.be/yVnXRpiKqoA
各位親愛的觀眾
本頻道的「會員計劃」經已開通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ecL2Rw4aDHdq9OJ5gO4Ejw/join
只須點擊「加入」->「選擇讚助金額」->按照頁面指示「完成讚助」
假如你曾經因為 我的影片 而得到某些啟發
您的小小心意 將會是本台最巨大的支持
KTSmagic 需要您的 支持 及《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Ktsmagic?sub_confirmation=1
#九型人格 #死要面 #死雞撐飯蓋 #心理分析 #心理學 #Enneagram #六型人
#自卑心理
自卑自大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不曉得,你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一種人,大小事一定要按照他的旨意進行,否則他會很不開心,想辦法要讓事情變成他想要的樣子?
也許,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
控制慾很高的人,看起來通常都挺固執、強悍的,充滿力量的,會用盡全身的力氣讓事情變成他們想要的,很難讓人聯想到他的內心其實是脆弱、恐懼的,但其實一個人所缺乏的東西,很容易透過外在呈現來獲得補償。例如自卑的人,往往也會裝得比較自大,來掩飾心中的不足。
最近聽到一個故事,A跟B交往一陣子了,可是A從一開始,就對關係很沒安全感,需要時時查勤、確認B的行蹤,只要B沒有按照自己的期待的方式生活或回應,A就會很生氣,要B配合。
B基於愛,一直容忍A,心想反正自己也沒做壞事,A想要查勤、看手機就讓他看,他開心就好。所以A就一直能用自己的方式控制B。
不過,自從B調職到新單位,加班變多、會議時間變長,不像以前那麼規律固定後,A開始爆炸,處處找B的碴,覺得他一定是在新單位認識了新的同事,才會變了一個樣,無論B怎麼解釋,A就是不信,更加變本加厲的檢查B的手機、私人物品,想要找出蛛絲馬跡。惹得B非常不開心,不願再事事配合,兩個人也吵個沒停。
B來向我訴苦,我問他怎麼看待A?
他說A是一個蠻橫、不講道理、憤怒、發狂的人,覺得他有用不完的精力,只為了取回控制權。
但我卻搖搖頭,跟他說:A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強悍、勇敢,相反地,他的內心非常非常的害怕,他做得這一切看起來像是在傷害你,可事實上,他是在跟你求救,他就快要崩潰了。
怎麼說呢?一個真正有力量的人,是不需要特別展現出power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就像一個真的有錢的人,不會到處去告訴別人他多有錢,因為錢對他來說,已經並不怎麼重要,他不需要花太多心力在追求更多的錢。
同樣的,當一個人需要掌控感的時候,並不表示他是現在覺得有把握的一方,相反的,這正代表著他覺得自己越來越沒有主導權,他很害怕被邊緣、被拋棄,於是他要花更大的力量把你抓回來。
面對一個驚慌失措的人,你該怎麼做?做更多事情,來讓他覺得安心、安全?還是大聲斥責她,不應該恐懼,這是沒有意義的?
答案都不是。
面對一個已經害怕到失去判斷力的人,你要做的不是強化他過去的習慣,也不是不理會他,而是停下來,靜靜的陪著就好。不用特別做什麼反應,也不用太急著反擊回去,保護自己。因為他讓你有多不舒服,他的內心就有多痛苦。
我告訴B,當A又開始抓狂,試圖控制你的時候,你不需要解釋,也不用生氣,你只需要定定的看著A,告訴他你現在在這,你願意靜靜的在這裡陪著他,直到他覺得足夠安全為止。
其實,一個一直在控制的人,他的心是一直很亂的,會不斷地找事情做,來讓自己的世界維持最完美到狀態,但這個完美的狀態是很脆弱的,一個小小的變化就會被破壞,所以他得一直忙、一直忙,根本沒有時間停下來,好好感受,完成或獲得時的情緒與滋味。
所以你的安靜,是一種示範,告訴他即使不控制,他想要的仍然會在,或是他擔心的並不會發生。
所以B的停留與同在,是在告訴A,他並沒有離開,他一直在那,一直愛著A。
其實,A之所以會這麼沒有安全感,並不是B做了什麼事,而是他心裡有個傷一直沒有處理,A的內心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但沒有人教會他如何安慰、安撫那個孩子。
所以A只好一直跟那個小孩說:快,好起來,沒人會可憐你,你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於是「控制」成了A生存的手段,來讓自己感覺安全,可是骨子裡是很害怕恐懼的,無論他表面上看起來有多強勢。
懂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在情緒上那麼過不去。但這麼說不是要你面對控制狂都要同理他,可憐他心裡有個受傷的小孩。而是讓你在看待整件事情時,不會被對方的外在呈現給誤導,覺得他很強你很弱。當你能夠看得更深,你自然會比較知道方法去因應,無論是繼續留下來處理,還是選擇離開,斷捨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嘉玲。
假如你對人際的割捨與清理有興趣,我有一門線上課叫「人際斷捨離」,就是在處理關係中的互動與去留,幫助你決定什麼時候可以留下來面對,什麼樣的人可以直接說再見,別留戀。相關的資訊都在影片下方,歡迎你試聽。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自卑自大心理學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你身邊有自戀狂朋友嗎?有沒有遇過極度自大的上司?他們過份自我感覺良好,歡迎別人的讚美同奉承,卻拒絕接受他人的意見,甚至會惱羞成怒。
很多人會覺得,這些人天生性格如此。但在阿姆斯特丹大學任教的Dr. Eddie Brummelman告訴我們,超級無敵自戀狂很大機會是教養出來的。
如果我地唔想培育出咁嘅子女,就要睇睇我哋呢條片喇~
參考資料
Brummelman, E. (2014, December 02). The problem with telling your kids they're 'special'. Retrieved from The Washington Post.
Brummelman, E., Thomaes, S., Nelemans, S. A., Castro, B. O., Overbeek, G., & Bushman, B. J. (2015). Origins of narcissism in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20870. doi:10.1073/pnas.1420870112
Brummelman, E., Nelemans, S. A., Thomaes, S., & Castro, B. O. (2017). When Parents’ Praise Inflates, Childrens Self-Esteem Deflates. Child Development, 88(6), 1799-1809. doi:10.1111/cdev.12936
Brummelman, E., Gürel, Ç, Thomaes, S., & Sedikides, C. (2018). What Separates Narcissism from Self-esteem? A Social-Cognitive Perspective. Handbook of Trait Narcissism, 47-55. doi:10.1007/978-3-319-92171-6_5
Markman, A., Ph.D. (2018, May 22). Narcissism Is Not Just High Self-Esteem. Retrieved from Psychology Today.
Pogosyan, M., Ph.D. (2018, September 27). Self-Esteem and Narcissism in Children. Retrieved from Psychology Today.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2017, September 28). Self-esteem in kids: Lavish praise is not the answer, warmth is. Retrieved from ScienceDaily.
自卑自大心理學 在 自卑VS自我感覺良好?討拍文逼你現形 - 蘋果日報 的推薦與評價
Youtuber「Samuel 達達山姆爾」,以阿德勒心理學,分析自戀心理可能由潛意識、社會角色 ... 舉例來說,自卑的人可能會藉由PO文,炫耀自己過得多充實, ... ... <看更多>
自卑自大心理學 在 產生自卑情結。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 ... 的推薦與評價
不少心理學家認為家庭教育與自卑感有很大的關聯。Wexberg (1929) 更指出原生自卑感最大 ... 說穿了,他們自大只因為他自卑。 第二步: 給予適當的鼓勵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