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星期一 絕對音樂】
「人生就像馬拉松,獲勝的關鍵不在於瞬間,在於途中的堅持。
很多時候,成功就是多堅持一分鐘,這一分鐘不放棄,下一分鐘就會有希望。
只是我們不知道,這一分鐘會在什麼時候出現,
只要堅持走下去,屬於你的風景終會出現…」
so~~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急不得,躁不得…」
任何美好的狀態都不會輕易降臨。
等吃夠了當下的苦,未來的甜才會順理成章地來,你也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當父母需要長照的那天來臨,別怕被說不孝!彼此給喘息空間也是愛的方式》
有句話說:「父母年紀愈大愈像小孩。」但對於許多親子之間依附關係較黏密的成年子女來說,卻可能百感交集。
華人家庭中的子女,在學習獨立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孝親思想」與「自主性」(個體化)的拉扯,和各種「毒性規條」羈絆,難以張伸羽翼自在地遨翔,到了父母年邁時更走不開。
當「孝順」變成綁架家庭關係的鎖鏈
許多子女因父母依賴心較重,不得不將父親或母親的需要,擺在個人需要之前;只要稍對自己好一點,或是違抗父母的指令或期待,便會受到罪惡感的猛烈襲擊。
為了避開自我責難的痛苦,有時甚至要付上失去工作和健康的代價,家人關係與婚姻生活也大受影響。
力妤(化名)是家中獨女,最近也遇到類似的困擾。
力妤的父親已不在,哥哥和弟弟又都在外縣市,行動有些不便的七十五歲母親,雖有外籍看護照顧自己,每天仍會打好幾通電話,給在家邊工作邊照顧孩子的力妤。
如果只是聊聊天還好,但有時是說想出去走走,希望女兒隨行;有時是感冒了或心情不好,希望女兒幫忙打電話跟當天原本約好的醫師重新預約。
還有一次,是媽媽為了拿壁櫃裡的物品突然跌倒,雖然看護叫了救護車,還是得放下手邊工作,馬上趕到醫院急診室瞭解情況(因為有些醫療說明詞彙,外籍看護聽不懂)。
也因為這些不時出現的突發狀況,週間晚上或假日的親子時間常被擠壓,雖然和先生都很喜歡小孩,很想有第二胎,但母親的倚賴和身體狀況不穩定,讓力妤一直不敢再生。
對於難以給予女兒,像其他媽媽給自己孩子一樣多的關注,力妤覺得很抱歉。這幾年能陪伴女兒的時間已經很少,擔心若再有二寶,恐怕更忙不過來。
三種關係備受影響:親子、配偶、手足
不少像前述案例(力妤)的「三明治媽媽」告訴我,即使家中的年長者並非完全獨居,或已經有了看護,在工作中或想好好陪伴小孩時,還是常接到家中長輩或看護的電話,而必須緊急處理。
即使不是全職的照護家屬,如果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或離父母住處較近,又是家中年長者的情感重心,其工作、經濟,個人核心家庭的相處時間,都會飽受衝擊。
除了難以專心照顧孩子,對夫妻關係的影響也很大。這些子女的配偶,對於他們的另一半「需要隨時待命」常難以調適,覺得自己被忽略、家庭生活被破壞。
當對方年邁又依賴的父母需要格外關注時,他們更加反彈,因為另一半可能總是犧牲夫妻時間或親子時光去滿足他們的需要,即使只是偶爾陪伴,也常因疲累、受氣而情緒不佳,壓力不小心便會轉嫁到配偶或孩子身上。
照護者的先生或妻子,對於在照護者家中較少分擔到照顧責任的手足,也會很不諒解。
這些負面情緒或抱怨,對照護家屬而言,也是一股莫大的壓力。此外,全職或非全職照護家屬,也常要放棄交朋友的時間和渴望。
當有照顧責任在身,即使是與老朋友見面吃個飯,也會覺得是種負擔。除了個人時間有限,無形的壓力總如影隨行,因此許多照護家屬常選擇不再參與朋友聚會,友人們也可能因總是被拒絕,而不再邀約。
照顧者要盡孝道 自主與自私不能混為一談
照顧者因為善盡孝道,或親子關係過度黏結,常忘了生活曾經是有趣的,忘了自己除了兒女的角色之外,也可以有些自己的生活,或是將「自主」與「自私」混為一談。
總有個聲音告訴自己:「沒辦法,誰教他/她是我的爸/媽呢?」
甚至覺得沒有滿足父母的要求而去做自己的事,便是自私;而幾乎與年邁或生病的父母寸步不離,任其予取予求。
該如何平衡愛父母,同時也不忘自我疼惜?以下提出三點建議:
1.檢視家庭規條,覺察內在恐懼
特別是即使父母並沒有太重大的疾病,許多子女(通常是家中最關心父母的孩子,或長子長女)在上班時間或正忙於自己的事,仍不敢不接或不回父母的電話。
有些是長期受到父或母的影響,對於孝親的責任有較高的要求,不知不覺將父母的需要擺在自己的需要前面;也可能是出於恐懼,受家庭系統中的明規條或隱規則困縛,不想因為疏於關照,而受到父母的怨罵或其他親友的議論。
這些子女的情緒,很容易隨著年邁父母的喜怒哀樂及其身體狀況而起伏,甚至影響到另一半或孩子。
若能更多去覺知這些可能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掙扎和拉扯,更有意識地去省察內心的恐懼,極有助於慢慢擺脫「害怕被說不孝」的恐懼而避免過度,造成個人身心及生活的失衡。
2.站穩立場,設立界限
年邁的長輩,有時不自知自己在子女要求甚麼,即使不是身體不適,也可能因為看不到孩子或自己不再是孩子的重心,而亂發脾氣或冷嘲熱諷,甚至到處講孩子的不是,找人訴苦。
如果明知是不合理的要求仍一定要子女配合,或已需要請看護,仍堅持由子女照顧,這時子女就要堅定立場,最好就照顧家中長者事宜設立界限與原則(比如多久到父母家一次、什麼時間固定通電話等等)。
否則,不僅前述的幾種關係都會被破壞,照護者與被照護者之間的關係,也可能因為過度黏密而毀裂。
藉此機會再稍微說明家族治療大師Murray Bowen所提出的「自我分化」概念(也有學者稱之為「情感上的成熟度」)。
這樣的成熟度,指的是一個人在理智和情感的運作中取得平衡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在關係中兼顧「親密」和「自主」。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其心智與情感比較獨立,較能抵抗長輩的過度要求,能夠適度地拿捏好界線;反之,分化程度較低的人則很難做自己,常會分不清人我界線,容易與他人的情緒混淆,較難拒絕長輩的過度要求。
試著拉好情感界線,不再只是告訴自己「沒辦法」和事必躬親,較能轉換僵化的依存關係,更能面對父/母的負面情緒或軟硬兼施的威逼。
不是逃避該盡的責任,也不是要棄父母於不顧,表達對父母的愛有很多方式,一旦迷失了自己,其他的關係也會受到傷害。
3.克服心理障礙,練習放手與運用資源
有時絆住照護家屬的,不是金錢,也不是長者過度依賴,而是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心中常想著「慈烏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義」,或是不放心而不敢找幫手。
別再一直擔心、捨不得父母,怕其他人不知如何照顧或照顧得不夠好;當「照顧」變成一段漫長而煎熬的路途時,若沒有足夠的奧援,照護家屬(子女)根本分身乏術,很容易忽略個人身心與其他關係的平衡。
即使是獨生子女,或是兄弟姊妹遠在異地較難輪替關照,最好還是充分運用各種照護服務及輔具的協助,尤其是臨時的人力支援。
除了陪伴和照顧,平時也要為長輩做些心理建設,讓年長者對專業照護者更有信心。否則,三明治世代很容易壓力指數破表。
願意試著做些調整了嗎?寫這篇文章,絕不是在說奉敬父母的那一套已不合時宜,而是在反哺、報答恩情之外,也別忘了疼惜自己。
我一直深信愛父母(照顧父母生活和情感需要)與保有一點個人生活、兼顧其他親密關係是可以找到平衡點的。
「別再把父母一直揹在自己身上」這件事情知易行難,需要時間,也需要勇氣和覺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但如果不早一點開始轉變目前的依存模式,未來的適應將更加困難,不僅主要照護家屬的身心負荷可能愈來愈沈重,其他人際關係的損害也可能更劇烈。
縱然不易卸除、擺脫所有的包袱,至少,可以嘗試分擔責任的重量,才可能留出一點時間和耐性給孩子、配偶、友人或自己。
(文章來源: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04150021/181780/%E7%95%B6%E7%88%B6%E6%AF%8D%E9%9C%80%E8%A6%81%E9%95%B7%E7%85%A7%E7%9A%84%E9%82%A3%E5%A4%A9%E4%BE%86%E8%87%A8%EF%BC%8C%E5%88%A5%E6%80%95%E8%A2%AB%E8%AA%AA%E4%B8%8D%E5%AD%9D%EF%BC%81%E5%BD%BC%E6%AD%A4%E7%B5%A6%E5%96%98%E6%81%AF%E7%A9%BA%E9%96%93%E4%B9%9F%E6%98%AF%E6%84%9B%E7%9A%84%E6%96%B9%E5%BC%8F?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article&utm_campaign=200913)
***************************
自我分化程度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與父母的三角關係中,分化出自己的樣子。你才能有現實感,用大部分人的評價(而不是僅以父母可能對你的評價)來看待自己。也才能脫離,你明明已經很不錯了,卻還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處境。
這是「自我分化」概念。不只是小孩的心理任務,也「還是」成年人的。
艾彼-心理師的會心時刻
-----------
情緒陰影》穿越情緒,看見陰影,面對自我,串起關係
博客來 https://goo.gl/HPdqkR
金石堂 https://goo.gl/6L2toR
【關於家的這件事#6:父母眼中的你,不是100%的你!】
孩子能不能走出與父母的三角關係,發展自己的人生,有力量的過自己的生活,這件事情就叫做「自我分化」。自我分化的客觀檢驗,可以從成年孩子的人際關係品質、親密關係品質、情緒穩定度與工作成就幾方面做檢視。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較不容易被情緒推著做出傷害自己的決定,也比較能夠將自己的主觀和客觀做一個區分。什麼意思?
˙
舉個例子。
盛霖在關係裡,總是覺得配不上對方。覺得對方是一個極美好的人,自己情緒不穩定,地雷又多,每次吵架都是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情,又是丟東西,又是大吼大叫。這樣的自己,難道真的值得對方愛嗎?因為把對方看的太完美,長久以來關係都是另一方包容自己較多,失衡了以後的互動,更加深盛霖的不安全感,和內在主觀認為「自己很自私」、「永遠無法得到幸福」的信念。
內在主觀的信念,和早期父母對你反覆說的那些批評或指責很有關係。會談室裡,坐著的個案盛霖,不完全代表他自己。他背後至少還帶了兩個人,他的父親與母親。那些過往的批評,都已經深深扎根在個案心裡,讓他以為這是自己真實的樣子。
˙
但這不是100%的盛霖。
他一定有許多面向,和這個部分完全不同。比方他能有份安定的工作,他能夠維持長久的人際關係,這些都顯示他並不是個邊緣人,而是一個有能力維持長久關係的人。要改變的,只是他的主客觀感受中間的落差,重新將這個鏈結接上。
去認識自己在不同人面前的特質與樣貌,不被依附關係中的形象所宥。這個部分,就是成年子女,如何從父母的三角關係分化出來的重要工作。
PS. 客觀,是以大部分人對你的認識做個衡量。缺乏現實感的人,主觀與客觀通常是脫節的。
【艾彼|心理師的會心時刻】
👣👣我想預約艾彼時間....
https://goo.gl/forms/s8neh95i6WPTMjFG2
自我分化程度 在 S LifeTravel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愛情裡的門當戶對。
愛情裡的門當戶對-選一個聽懂你的人
那天我男性友人跟我分享一個讓他生氣的故事。
他身旁一位女性友人,對他有好感,但我朋友僅把她當朋友對待,相約出去不會有肢體接觸,也沒有過問私生活。有天女生忍不住對他告白,而他也婉轉的拒絕了。惱羞成怒的女生先是覺得自己被玩弄了,說他是玩咖,後來男生一番解釋跟道歉,覺得讓她誤會很抱歉。女生則在補了一句說:「你是爛咖!」
親愛的,我聽了這個故事很難過,並不是為男性友人護航,而是為女孩處理這件事的方式難過。我可以理解愛不到的滋味,我可以懂心裡有多痛,因為妳不斷地幻想你們相處的畫面,每天期待他的訊息。但親愛的,當妳知道對方並不如妳所願的喜歡妳時,難過與心碎,最後用憤怒的方式表達,然後妳攻擊與指責對方。
沒有任何人該去承擔這樣的指控,沒有任何人該為妳的情緒負責。
我知道因為這個人好,妳才會這麼喜歡他。那妳希望在這樣的對話裡獲得什麼呢?讓這個人看見妳有多愛他?還是妳的真性情?
其實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會有人願意為妳的情緒負責,在妳憤怒時,懂得努力安撫妳,討好妳,乞求妳的原諒,但同樣的,妳也必須為他的情緒負責,他可能無法很好的控制情緒,也會在生氣時輕易指責妳。
妳在情緒的成熟度,會吸引相對成熟度的人,成為了愛情裡情緒的門當戶對。
在心理學上,我們則稱之為「自我分化 (self-differentiation) 」,它指得是一個人把自己的情緒與理智區分開來的程度。這往往是延續自妳原本的家庭教養,如果家庭中家人就習慣過度干涉彼此的生活與情緒,就容易教養出自我分化低的孩子。舉例來說:母親今天因為工作不順心,回家之後看到什麼事都不順眼,就開始責備孩子,或孩子做錯事就覺得孩子在找砸。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覺得自己不順心時,可以指責身旁的人,別人就應該安撫妳的情緒。
反觀如果自我分化高的父母,則是在工作上不順心時,則會清楚是自己現在情緒不好,他也許會跟家人說,或者自己藏在心裡,或者需要自己靜一靜,但他不會將情緒加諸在身旁的人,他會理智地分清楚,所以相對會讓人覺得他的情緒是成熟的。
這就是我們在許多婚姻關係當中看到的,情緒的成熟度會有門當戶對的情形,當不順心就指責人或大吵大鬧的人,在遇到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時,會發現對方一臉困惑和無奈地對自己摸摸頭;相反地,在遇到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時,對方會一直道歉、抱抱,想盡辦法的討好自己,因為對方將自己的情緒都攬到他身上去了。所以可想而知,誰會繼續走下去,誰會走不下去。
所以親愛的,從現在起,去看見與面對妳的情緒模式,當每一次妳情緒再度升起,想要找個人宣洩時,去想想妳身旁這段關係,妳身旁這個人,妳們彼此情緒的糾結程度是不是健康的。如果妳開始想要自己來承擔,妳開始體認自己的情緒不是他人的責任時,讓妳的負面情緒攤在陽光下,好好曬一曬,負面情緒曬乾了,正面情緒就湧進來了。
祝福妳找到門當戶對的另一半。
吳姵瑩 Chloe Wu
諮商心理師/Counselling Psychologist
https://www.facebook.com/iGoddness
這裡是閱讀 http://www.read-li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