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
“自我知覺理論 Self- Perception Theory ”是由心理學家達瑞. 貝母所提出來的的一個理論. 這個理論主張: 如果人們對於自我的內在態度很模糊或是不清楚時, 會見由感知或著是觀察其外在行為來推論自己的內心狀況
我們想要改善目前的任何習慣, 或是打造一個新習慣時, 先想辦法讓自己行動, 而且要有持續性, 等到習慣戒除 (或是創建) 一段時間之後, 我們本身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改變的好處, 漸漸的就會強化對於當前行為改變的認同, 甚至進而產生自我身份的認知
行為改變 (Behavior Change) 現在越來越被人重視, 特別是在健康相關方面, 就算我們不斷義正嚴詞地對肥胖者, 抽菸者, 酗酒者或是熬夜者曉以大義, 但是總發現他們認真思考要他出第一步的行動並不積極, 並不是說他們不想追求更好的自己, 而是人們最常被環境所擊敗…
每天一點點, 一步步的改變, 就可以積少成多, 聚沙成塔. 多半的人也明白這個道理, 但問題的糾結都在執行的方法. 我們看到很多人在一開始雄心萬丈, 立下了遠大的抱負, 但過沒多久又無聲無息的縮了回去.. 所以這一本書整理了很實用的方法, 讓我們在每一天, 每一週, 每一個月, 甚至每一年的開始時, 都可以很系統性的來做計畫, 而且重點是這並不困難!
書中把習慣建立歸納成四大步驟:
提示: 這一點就是我們常談到的”刺激控制” (Stimulus Control). 假如我們想要持續地進行某一件事, 那就必須讓生活環境中不段出現對於特定事件的提示, 包含了視覺, 聽覺, 嗅覺, 觸覺與味覺, (而其中又以視覺最為重要). 有諸多的心理實驗都已經證實: 意志力是這世界上最不可靠的東西, 因為它是消耗品, 隨時隨地都會波動. 而要持續一個行為, 就必須依賴外界的提示, 比如說設定鬧鐘, 行事曆的提醒, 朋友的激勵或是照片, 音樂之類. 每一個人可以根據對於自我的了結來決定提示的內容, 總之必須是簡單粗暴的可以讓人直接聯想到所期望的行為. 提示可以直接產生行動, 同時提示也必須顯而易見. 刺激控制的設定決定了我們半途而廢的可能性
同時, 要增強行動, “承諾”也非常重要, 這也是自我知覺論中有提到的: 公開自己將要履行的事物讓大家知道, 除了強化本身的決心之外, 也可以促使周遭的人們加以監督, 形成壓力. 但是承諾的大小必須適當, 如同前述, 絕大多數人在最初通常會錯估自己的能力而誇下海口, 導致之後發現自己無法完成自己的承諾而逃避或是放棄. 在”心流” (本書也有提到這心流這本書) 一書有談到, 每一次的挑戰不能超過自我能力 (或是舒適圈) 的5%, 不然反而會引起不適與焦慮
渴望: 我們對於某一件事情上癮基本上都是由於腦內多巴胺的分泌, 它是人體獎勵機制中最主要的神經傳導物質, 會讓人感到”爽”. 而情緒又與記憶在邊緣系統內綁定在一起. 如果想到某一件行為會讓你覺得開心, 那麼你就有更多的機會去重複他, 反過來說也是這樣. 所以在執行新習慣時, 獎賞必須是即時的, 才會更加強化下一次行為的再次出現. (這裡就跟”別急著吃棉花糖” 這一本書裡面提到的概念不同). 我們可以把目前一些喜歡的行為放在想要建立的新行為之後, 例如: 在今天回家追新番之前, 我要爬樓梯回家. 把喜歡的東西當作重複新習慣之後的一種獎勵, 長久下來, 執行的新習慣就會與喜愛事物的獎勵機制綁定在一起, 而使得打造新的行為變得容易, 也就是書中所說的 “讓新習慣具有吸引力”
同時, 尋一個仿效的對象. 在 ”身體學習比大腦學習更有效” 一書裡面已經強調了模仿的重要性. 靠近我們所仰慕的對象會強化自我的認同, 同時增幅本身行為的動機, 而且會更加的具有歸屬感. 這個對象可以是家人, 明星, 老師, 或是教練, 最好不只有一個, 如有有一個群體/社團更好! 這些具體的目標能夠讓我們努力的方向更加的鮮明, 更加的有理由
行動:受到提示, 感到被吸引之後, 接下來就是要起而行了. 在本書前面章節提到了 “習慣堆疊” 的概念, 也就是每天一點點, 細水長流. 要建立習慣, 重點不在於每天一定要有多麼了不起的結果, 而是在 ”重複”.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 在 “刻意練習” 一書裡面就探討到了這個概念: 我們在不斷的重複某一些技巧時, 就是打造大腦中對於這個動作的神經通路, 當強大的肌肉記憶建立了之後, 我們就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這也可以完全轉移到打造一個新習慣之上. 我很喜歡書裡面的一句話: 不要問需要重複 “多久” 才可以養成一個新習慣, 而要思考需要重複 “多少次” 才可以養成一個新習慣?
而重複的頻率要高, 挑戰就不能太高, 也就是遵循 “最小努力原則”. 我今天應該要運動, 可是下班後感到有點疲勞, 那寧可去做個15分鐘有氧也行; 我今天應該要看書, 可是已經有點睏了, 那就看一頁也可以… 不要覺得每一次的習慣都非得維持一樣的容量或是內容, 最重要的是實際上的行動! 很多人會因為今天狀態不佳或是其他因素就跳過了一次的練習, 這也是 ”反向的習慣堆疊” 啊!
所以, 我們在設計新習慣的時候, 要讓它 “即使今天沒有意願我也還是可以重複” , 也就是要足夠簡單, 或是設計好一個最低目標, 假如今天時間充足, 狀態不佳, 我還是能夠做一些事情, 而不至於完全放棄
獎賞: 我們在斯金納的實驗裡面可以了解到, 如果同時存在獎勵 (給糖吃) 與懲罰 (打鞭子) 時, 新行為的建立可以在最快的時間之內得到鞏固. 而我們進一步發現, 獎勵 (正面強化) 的效果又遠高於懲罰. 任何的努力都會有所回報, 當然我們打造一個新習慣為的是長久以後的將來, 但是重複每次新習慣後假如有立即的獎賞, 如此會更加的活化大腦的獎勵迴路, 使我們對於下一次的練習有所期待
這裡又提到了 “自我監督” , 而本書無獨有偶的與 “運動改造大腦” 裡面所談到的方法一樣: 例如使用運動紀錄的app把每一次運動的時間, 心率與燃燒熱量記錄下來, 用戶每一次打開app, 看到自己在一段時間之內所累積的數據, 會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提升自我的內在激勵. 其他像是飲食紀錄, 學習紀錄都是一樣
以我本身為例, 就是堆疊在書架上的書. 每看完一本書放回書架上, 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滿足感, 而且強化了自我認同: 我是文青~ (笑什麼笑啦)
除了自我監督以外, 建立 “問責系統” 也是非常必要的, 就如我們的二點所提到的, “承諾” 以後需要有人跟進, 他會負責提醒你的行為, 但是不會給你過多的壓力, 你可以選擇一個你可以信任的人來負責這個工作, 家人, 另一半, 或是教練. 通常我們自己可以在新習慣重複之後獎勵自己, 但是對於錯過了新習慣之後, 懲罰的重責大任就要交到他們他們手上… 但是問責搭檔本身要有責任感, 比起懲罰, 他們更重要的工作在於提醒. 畢竟過度的懲罰反而會讓人逃避
我前面提到的都是如何建立新習慣, 在戒除舊的壞習慣方面, 書中也有同提到: 反向利用提示/渴望/行動/獎賞的連續體, 可以有效地擺脫一直以來如影隨形的負面行為, 例如戒菸/酒, 熬夜, 吃垃圾食物之類的
一開始, 我覺得怎麼我現在才看了這本書, 漸漸的, 我發現這本書我早已經讀過了! 所有的原則, 方向, 以及技巧, 其實在很多其他書本裡面也有提到, 而這一本書則是加入了更多的執行細節與思考方向, 非常直得推薦!!!
「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 在 意在育兒 mind4parent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 在 自我控制理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 在 自我控制理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 在 Self Control 自我控制/ Laura Branigan 蘿拉布蘭妮根[ 中英歌詞] 的評價
- 關於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 在 高點警察監所學堂-陳逸飛老師- 【107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警察 ... 的評價
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 在 意在育兒 mind4parent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個轉念】
前幾天的「數學好怕怕」,讓我想到了蒙特梭利醫師所說的「數學心智」。這是篇小朋友不愛的理論文。😂
🤔 什麼是人類傾向?
蒙特梭利醫師的兒子 Mario 解釋,人類有些與身俱來,跨越文化與時間的普遍傾向,包括:
1. 探索 exploration
2. 定位 orientation
3. 次序 order
4. 溝通 communication
5. 社交能力 sociability
6. 抽象 abstraction
7. 想像 imagination
8. 工作/活動/動作 work/activity/movement
9. 重複 repetition
10. 自我修正 self-correction
11. 精確 exactness
12. 自我完善 & 自我控制 self-perfection & self-control
13. 數學心智 mathematical mind
這些從出生就擁有而會伴隨我們一生的本能,是為了幫助我們達到生存,被愛與肯定的感覺,以及追求更高心靈層次的需求。只是不同的人或是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傾向們會有不一樣的比重或呈現的方式,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能如此獨特但卻又雷同。
🤔 什麼是數學心智?
看到「數學心智」時,真的出現很多❓❓我的數學那麼差,它怎麼可能是人類普遍都有的本質?
原來,mathematical mind 指的不是數學的運算能力。而是一種分析,分類,歸納與邏輯思考的能力。再想想,數學不就是人類發現了一個問題或是現象,透過重複測試,分析與歸納後,找到某種次序或定律的結果嗎?不同的人類發明,展現的原來是人類的創意,能力與無限潛力。
🤔 什麼是蒙特梭利學習?
我跟我先生拜訪各地蒙特梭利學校發現的現象是:
學科的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習的最終目標不是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考高分,更不是進大學。學習是為了回歸人類的本質....一個讓我們身心靈平衡並發揮自己最美好的境界。
在混齡的教室中,不同的科目們被互相串連並跟社區環境結合在一起....因為整合的知識與多元的人際關係,才是生活的真實樣貌。
這也才明白,為什麼數學心智是人類都共享的傾向....它不但幫助我們思辨,推理,解決問題與存活,它讓人類有機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也難怪蒙特梭利醫師說,只要環境能允許人類傾向運作,人自然就能發展的很好。
一個轉念....對數學不是感到好怕怕,而是感到好棒棒....雖然我還是無法運算。😂
.
.
.
.
#教育的意義
#理論輕鬆講
#蒙特梭利在我家
#意在育兒 #mind4parenting
相關小文
「數學好怕怕」https://reurl.cc/g7jybQ
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腦中小劇場 好運贈書場 添好運,不用等到天荒地老】
「哈囉,這位帥哥,幸運是可以學會的能力喔。」
如果哪天走在路上,有位小哥對我說了這句話,然後塞張直銷傳單給我,我大概會在上面留下國中數學老師的電話,接著老師會幫他上一堂機率課,讓他知道幸運只是機率的一部分,而機率是老天擲骰子的結果。
於是在本書中,關於如何將水晶正確消磁、如何在陽台測量仙人掌的擺放方位、觀元辰宮的注意事項、吉祥物正規開光的步驟,以及如何在下一個木星日結束前將玫瑰花瓣與鼠尾草混合後鋪在薰香燭四周,並在四十五度角留下七釐米缺口讓厄運流出等開運儀式,通通沒有提到!
這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至少對讀者而言。
所謂好運,對於作者彼得.霍林斯(Peter Hollins)而言,並不是「偶發事件」,而是利用一連串的實證資料做出評估,承擔風險,擬定對策後採取行動的「科學儀式」。
這個觀點,讓我想起一部二十年前的港片—《賭俠1999》。對於一向慣於跟風濫拍的王晶導演而言,他當時交出了半部好片,這裡指的是前半部。片中華仔不再是意氣風發,用二十塊港幣就贏下二千五百萬的陳小刀,而是中年出獄,早生華髮的King哥,金馬影帝張家輝則飾演他的跟班化骨龍。片中最值得玩味的一段,是King哥教化骨龍賭馬的橋段,這裡王晶展現了他資料蒐集的功底。賭馬基本上沒有任何捷徑,眉角就跟玩股票一樣,於是我們可以看到King哥日復一日地蒐集每場勝負訊息、練馬師的戰績、馬匹的體態以及各家賠率,耐心等待資料曲線成形。等到King哥終於胸有成竹地拿起話筒時,原來只是要訂碗餛飩麵,此時化骨龍忍無可忍,這一切都破壞了他對賭術的瀟灑幻想,他覺得賭馬簡直比賭氣還悶, King哥望著他,舉重若輕地說了一句片中最重要的台詞:
「你想痛快地輸錢,還是沉悶地贏錢?」
沒錯,正如作者所言,短暫的好運可能會讓你痛快地輸錢,長期的好運才能讓你沉悶地贏錢,想贏錢,就必須仰賴「固定的行為模式」,而這正是作者要傳授的概念。對此,作者提及了幾個重要的社會心理學概念,包括:
●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相信自己運氣不錯的人,通常不是因為他們多操作了什麼開運儀式,或是一心堅信全宇宙都會幫助他們,而是保持對「周遭訊息」的開放度,因此他們為自己多創造了一些契機,也比較不吝於和他人交流或求助。簡言之,他們的優勢在於「開放度」(Openness),以及如何看到自身的優勢(Strength)。
● 控制信念(Locus of Control):分為「內控」與「外控」,然後跟馬尾控沒什麼關係。此處不難理解,內控信念強的人,通常會認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反之外控信念強的人,則認為「自己只能受他人掌控」。於是越覺得能掌控自己人生的人,「採取行動」的機率就越高,這讓好運的天平容易倒向他們這一邊,因為「試了才有機會」。相反地,外控信念較強的人,便傾向讓運氣接管命運,好處是,他們通然看起來比較淡然,因為他們不知道要跟誰計較。
●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一樣分為「內歸」與「外歸」兩種,所謂內歸,就是將人的成敗歸因於「個人特質」,外歸則是將人的成敗歸咎於「外在環境」。而人之所以會相信運氣這回事,多半是因為外歸因特質使然,尤其是在面對失敗時。因為歸咎壞運,通常會讓我們好過一些,而這也是「理由伯」能一直蓬勃繁殖的原因。
以上三個概念,指的是先天條件,也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如何影響我們對運氣的看法。另外某些心理效應,也會影響人對於運氣的看待方式。
● 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原意是某個人對自己的正負向預言,會經由潛移默化,對自己造成後續的影響。這理論可用來解釋我們對於壞運的看法,也就是說,「若相信自己的運氣不好,便容易對遇到的所有好事視而不見,一味聚焦在壞事上。」
● 安慰劑效應:作者這將之稱為「正向迷信」,相關概念可參考《小劇場第15場》。簡單來說,因為這世界上存在太多我們無法掌控的事,投身信仰或相信某種開運儀式,可讓我們藉由群體的力量增加信心、降低焦慮感,說到底,就是一種用來保護精神不受現實傷害的防禦機轉。
● 改變信念(Belief):這是認知行為治療中(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最重要,卻也是最困難的一個步驟。心態決定狀態,用什麼心態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事件,將影響人們覺得自己是好運或壞運。一旦對人生能樂觀以待(我知道這很難,但還是有人能做得到),保持開放,才能看到夾層裡的契機,『創造合適的環境 → 覺察有利的機會 → 採取行動』,這是作者給出的好運三步驟,告訴你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由此可知,重點不是我們分到了多少好運,而是我們如何「看待」好運這件事,「人格特質」與「思考模式」,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對於運氣的詮釋方向。至於如何培養好運的行為模式,本書作者蒐羅了諸多文獻,小劇場在此整理如下:
● 設定目標
● 事先蒐集資料,做出合理評估
● 執行計畫,接受變動,保持彈性
● 適度收手,少輸為贏,不期待運氣來救援
● 可以投身信仰,但那是為了「堅定信心」,而非仰賴「外力推你一把」
● 預先考慮最壞的後果,合理預期事態發展
● 接受某些不公平的發展,它們可能真的只是壞運,而非某種幽微的暗示
看到這裡,相信許多想拿到幸運草藥配方的人應該都已經離開頁面了。是的,好運滾滾來的底牌,終究還是那紋風不動的鐵律:『用正確的方式理解世界,然後為自己採取行動,契機自然會浮現』,換句話說,「主動」才是最重要的關鍵。曾經有讀者問我贈書活動是如何開始的,其實我也說不上來,我只知道,一定要先有作品,才會被人看見。先有字,再來生出句子,然後交織出情節,一直到它成形,放上平台面世,才算做到了創造環境。穩定輸出品質之後,專注把握每次書寫推書文的機會,活動自然水到渠成。我運氣好嗎?我相信如此,但在沒有創造環境之前,好運對不會路過你的世界。
對吧。
「想得到好運,未必需要得到命運女神的青睞。要的是用正確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創造出對的情境,使好運進入生活中。」
無論是一篇短文或一句告白,請設定好目標,主動出擊,不問成敗,至少你戰鬥過。然後,祝你好運。
現在只要在本文下方留言,就有機會得到《幸運,你可以學會的能力》這本好運不求人手冊,感謝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贊助,此次贈書三本,歡迎大家一起共襄盛舉添好運。當然也歡迎大家對本文按個讚、順手分享(因為最近的觸及率實在...),將書訊傳遞給需要的人。若你只想單純抒發感想,不參加抽獎,小劇場也非常歡迎你留言。
※ 留言格式:對我來說,好運就是___________(兩到三句即可),接著tag一至兩位你希望把好運傳過去的好友們,順便祝他們好運
※ 贈書方式:針對符合留言格式者,隨機抽出三人,共贈書三本
※ 活動期限:即日起至5/17(五)23:59截止
※ 獲獎名單:將於5/20(一)晚間公布於本文留言區,請獲獎者於三日內私訊回覆郵遞區號、地址、姓名、電話等資訊,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
※ 考量郵寄成本,本活動限台澎金馬地區朋友參與
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 在 自我控制理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自我控制理論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問題行為症候群、緊張理論、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有關健康/醫療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健康急診室提供您完整相關 ... ... <看更多>
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 在 Self Control 自我控制/ Laura Branigan 蘿拉布蘭妮根[ 中英歌詞]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Singer: Laura BraniganLaura Branigan was an American singer, songwriter, and actress. She is best remembered for the top-5 single " Self ... ... <看更多>
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 在 自我控制理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自我控制理論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問題行為症候群、緊張理論、自我控制理論self control有關健康/醫療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健康急診室提供您完整相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