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 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空汙對發育中的兒童影響甚鉅,受到髒空氣的傷害會比成人還嚴重。「空污」是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與成人相比,孩童的健康受到更大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全球有高達93%(約18億)15歲以下的兒童,每天呼吸嚴重威脅健康的髒空氣。
世衛進一步解釋:
▪第一,兒童呼吸速度比成人還快,會吸入更多污染物。
▪第二,他們個頭較小,生活空間接近地面,此處污染物濃度卻也最高。
因此,對於身體、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來說,他們更容易受到空汙危害[1]。
史丹佛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兒童若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當中,成年後罹患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機率也會跟著上升,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這項分析,是首次在人體單細胞中調查空氣污染影響的研究,並同時關注了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而這次的發現可能會改變醫學專家和家長對兒童呼吸空氣的看法,並為那些長期暴露在嚴重空氣污染中的人提供臨床干預措施。
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瑪麗說:「我認為這份研究是可以讓人相信的,且我們有證據表示因空氣污染原因造成的免疫和心血管系統變化,更可怕的是,那些看起來只是短暫的空氣污染暴露,實際上也會改變兒童基因的調控甚至改變血壓,這都會為日後罹患疾病的風險指數奠定基礎。」[2]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空污已被科學家視為沉默的殺手,學術界愈來愈多研究提出空污對健康的危害證據,最新研究發現,童年階段接觸空污,就足以改變基因,影響成年後的健康,且即使低水平污染,也會增加罹患心肺疾病的風險。
史丹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時期暴露在骯髒的空氣下可能會改變基因,並可能改變血壓,從而增加成年時罹患心臟病與其他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針對居住在加州弗雷斯諾市(Fresno)6~8 歲兒童群體為研究對象,主要是西班牙裔。選擇這個城市原因是這個地方受到工業、農業和野火等原因影響,是加州空氣污染程度最高的城市。
研究人員計算 1 天、1 週和 1、3、6 和 12 個月的平均空氣污染暴露量,結合當地健康和人口統計調查、血壓讀數和血液樣本,並首次使用質譜分析免疫系統細胞,可同時對多達 40 個細胞標記物進行更靈敏的測量,讓研究人員可更深入了解污染暴露的影響。
研究發現長時間暴露於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與甲基化增加有關,甲基化是 DNA 分子改變,可改變 DNA 活性而不改變序列,基因表達這種改變可能會傳給後代。研究人員還發現,空氣污染與單核球[3]的增加有關,這種白血球在動脈斑塊的形成有關鍵作用,並可能使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是首次在單細胞層級研究空氣污染的影響,並同時關注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
■「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 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美國心臟協會及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聯合發行的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新研究分析 2000~2016 年超過 6,300 萬美國醫療保險患者的數據,並研究三種不同類型的污染物,PM2.5、二氧化氮和臭氧對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即使是長期接觸低於國家標準的空污,也會增加肺炎、心臟病、中風和心律不整的風險。
2019 年 PM2.5 污染最嚴重國家排名,前十名都是中東與亞洲國家,分別是孟加拉、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印度、印尼、巴林、尼泊爾、烏茲別克、伊拉克,中國排第 11,台灣排名第 58。
全球 90% 人口呼吸不安全的空氣,是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每年導致死亡人數增加近 700 萬人,其中呼吸系統疾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4]。
■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3%全球疾病負擔和 26%五歲以下兒童死亡可歸因於有調整可能的環境因素。以全球觀點來看,傳染性疾病仍是影響兒童健康極重要的環境因子。
但對已開發或工業化國家來說,導致兒童罹病或致死最主要因素已被慢性疾病取代。氣喘、神經發展性疾病、白血病與腦瘤、兒童肥胖盛行率逐年增加,且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環境暴露為重要致病因子。
人體可經由多種途徑接觸到環境汙染物,吃的食物、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與家塵、個人用品如乳液的皮膚接觸等都是常見來源。兒童某些特質讓他們特別容易受到環境毒素的危害,例如喜歡把手放到嘴巴的行為,可能增加來自地毯、家塵或土壤中毒物接觸。
以每單位體重與成人相比,孩子喝較多的水、吃較多的食物、呼吸較多的空氣;大多數的汙染物可以通過胎盤或經由母乳傳給幼兒。
兒童的代謝系統發育較不成熟;兒童處於快速生長與發育階段,這些精細的發展進程容易被外來因子干擾、破壞;再者,對於生命早期的環境暴露,兒童比成人有更多時間發展成慢性疾病。
近年來的研究更支持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的理論,即早期的生命事件,包括母體內源性因素如基因、營養,和外源性暴露如環境汙染物,都可能影響整個生命歷程的發展與健康。
2002 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曼谷舉行「第一屆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國際會議,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移除汽油中的鉛、清潔的飲用水、減少汞污染和反吸菸運動等。
而臺灣過去重大環境污染議題,從半世紀前含砷地下水導致的烏腳病流行、米糠油遭多氯聯苯汙染的油症事件、有機化學廢料或重金屬農地污染;到近期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惡意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起雲劑遭非法添加的塑化劑事件,這些對健康面向最大的影響往往是孕產婦及幼童;同時,臺灣也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或室外空氣污染威脅。
依據 PM2.5 的來源,東北部因地理位置,大多數汙染來自境外移入如大陸霾害,而其他地方則以本地製造為主,包括交通運輸如道路揚塵、工業汙染、燒稻草或金紙等活動。
還有各種新興關注汙染物(Contaminants of emerging concern),因為人類活動而進入環境生態圈。這些物質可能長期存在環境中,或已在人類或其他生物體被檢測到,卻未納入規律監測或管制,這都是未來訂定管制標準或策略時的挑戰,應特別考量易受傷害族群之兒童健康[5]。
■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
兒童尤其是受空氣污染危害的弱勢族群,原因是兒童更接近地面,並且呼吸速度比成人更快,時常用嘴巴呼吸而不是有天然過濾系統的鼻子。兒童在戶外的時間更多,一旦孩子暴露在外,污染物會對他們的身體產生更嚴重的影響,原因是 3 歲以前,童年大腦每秒建立超過一百萬個新神經連接,身體和大腦正在快速成長。
PM 2.5 會經由鼻子和嘴進入兒童的身體,透過呼吸道進入血液,到達身體的每個器官。這些顆粒會破壞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包括破壞腦細胞,並增加兒童在以後生活中發展心臟、大腦、呼吸、免疫和發育狀況的風險。
此外,暴露在污染物中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子宮內認知發育受損以及自然流產有關,大約 18% 的早產可歸因於子宮內污染顆粒物的暴露。子宮內和兒童接觸空氣污染也與支氣管炎和哮喘、肺功能降低、復發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生長發育受損有關。溫哥華和上海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接觸微粒物質、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與自閉症的發病率之間存在關聯。
隨著對化石燃料繼續毒害空氣、食物和水,城市變得愈來愈不適合居住,且只有少數人能夠逃脫,扭轉空污問題需要政府和企業採取勇敢和激進的行動,如果這些努力沒有實現,兒童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商業周刊「小孩玩得越開心,空氣就越乾淨!這座遊樂場如何在空汙城市辦到」: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07345
[2](明日科學)「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https://tomorrowsci.com/healthy/%E9%95%B7%E6%9C%9F%E6%8E%A5%E8%A7%B8%E7%A9%BA%E6%B0%A3%E6%B1%A1%E6%9F%93%E7%9A%84%E5%85%92%E7%AB%A5%EF%BC%8C%E6%88%90%E5%B9%B4%E5%BE%8C%E7%BD%B9%E6%82%A3%E5%BF%83%E8%87%9F%E7%97%85%E7%9A%84%E9%A2%A8/
[3](維基百科)「單核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5%E6%A0%B8%E7%BB%86%E8%83%9E
單核球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血球,單核球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球,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其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有兩種作用:一,補充正常狀態下的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二,在有炎症信號下,單核球會在8到12小時快速聚集到感染組織,並分化出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在白血球中的數量約佔2%~10%。
[4](Technews 科技新報)「沉默的殺手,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https://technews.tw/2021/02/26/air-pollution-can-change-dna/
[5](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環境健康」:https://chrc.nhri.org.tw/professionals/files/chapters/11_5_%E7%92%B0%E5%A2%83%E5%81%A5%E5%BA%B7.pdf
[6](Technews 科技新報)「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https://technews.tw/2019/03/11/child-is-the-biggest-suffer-from-air-pollution/
➤➤照片
(天下雜誌)「全球3億兒童吸有毒空氣 傷身又傷腦」: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9099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環保署 #環境健康危害 #氣候變遷與健康 #空汙 #兒童 #空氣污染 #沉默的殺手
國民健康署 / 環境保護署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186593071836:274: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
明日科學
維基百科
Wikipedia
Technews 科技新報
天下雜誌
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國現在防疫解封,到底是有絕佳的一手,還是一步自殺棋呢? 現在美國幾乎大部分的州都已經解除了防疫的禁令,最後一個康乃狄克州州在5月20號也開始逐步解禁。不過說是解除,其實很多都是在原本有時間限制的禁令到期之後,沒有繼續延展。總之就是說,美國已經漸漸的開始把人民放回街上,商店、企業、學校等等也都陸...
自閉症嚴重程度 在 蘇文清職能治療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天早上來到 #彰化彰泰國中 ,下午來到 #彰化大城國中 分別與老師們分享 #國中學生的情緒行為管理。
早上研習結束後,主任問我一個問題,我才驚覺主辦單位是希望講座內容是以特殊學生為導向,我誤以為是要講一般生,所以講義設計都以一般生為考量,事後讓我感到有些愧疚。
與主任討論得知,學校有位自閉症學生,本身學習能力不好,學習動機低,又具有明顯的情緒行為問題,常常造成班級的困擾與衝突,以我的觀點,我會如何協助這位學生…
聽完問題之後,腦中不禁揣摩起這位學生的樣貌,在協助處理情緒行為問題之前,我會先思考這位學生是否待在對的環境內。
站在融合教育的角度,我會希望學生可以留在一般班級學習,但是,若站在成長的角度,我就會建議這位學生轉到特教班就讀也許會更好。
🤔為什麼?主要衡量的因素有兩個:
1️⃣當特殊需求學生的情緒管理明顯不好,社交技巧又缺乏時,到了國中階段,一開始同學也許還會禮讓他,包容他,但是有誰可以保證同學的忍受度可以持續多久?若這位學生每天情緒都炸好幾次,當哪一天同學不再忍受時,他會不會成為被霸凌的可能對象呢?長遠來看,您是在幫助這位學生成長?還是加劇他的情緒行為問題更為嚴重呢?
2️⃣當特殊需求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明顯不好,國小程度的學習都已經嚴重落後時,到了國中階段,學習難度一下暴增許多,您覺得孩子能跟得上嗎?若他發現自己不管怎麼努力還是跟不上時,情緒是否會再炸掉一次,甚至越炸越嚴重,越炸越成為習慣呢?
.
🧐所以我會先衡量孩子是否在對的環境內,才來擬訂有效率的處置措施。
⭕️若孩子只是單純情緒不穩定,但是學習能力是好的,那我會建議家長留在一般班學習,只是當下的同學與老師會辛苦一些,這時更有賴於在信任基礎下的親師合作,孩子可以透過藥物或是持續性的治療課程學習情緒的管理與控制,老師則是努力塑造班級秩序與正向環境,引導班級成員如何彼此友善相處。
⭕️若孩子只是單純課業學習不好,但是情緒是相對穩定的,那我也會建議家長留在一般班就讀,但是當下家長必需放棄課業的要求,老師也要懂得在穿針引線的技巧下,建立班級認同與友善環境,讓同學了解他、也熟悉他,同學就會帶著他一起學習成長。
.
國中學生穩定的情緒很重要,不然,最後您只會看見,老師與同學只會越來越害怕您的孩子,最後大家能避就避,那麼接下來的各項學習與人際互動發展就都不用談了!
#陽光種子職能治療所
#童心職能治療所
#童心語言治療所
自閉症嚴重程度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概念文】「人生卡住」的隱形障壁
。
如果人生在現階段突然掉入某種低潮、莫名焦慮,突然不知道怎麼前進,做什麼再也沒意義、生活失去動力(甚至想死)。
但又沒有明顯的外在事件,也找不到原因。
像陷入電影情節一樣的,感覺自己「總是在重複某個無解的劇情」,跳脫不出那個循環,也沒辦法清楚地跟別人說明自己怎麼了,實在很憂鬱也很無助。
這就是「卡住了」,且找不到施力點,幾乎無法解決。
。
卡住的隱形障壁,一般推估有兩大類
#過去的創傷經驗所致
創傷主要指的是心理上「親密關係的發展未有良好經驗」
例如被疏忽照顧的親職關係、被背叛的感情關係、被傷害的同儕關係…
導致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任和膽戰心驚的人我對立,並間接影響自我概念(低自我認同)。依賴與獨立是相輔相成的,過去的親密依附未成形,加上對莫名的恐懼(最初的傷害議題已經模糊,只留下情緒殘象),進而阻礙自我成長,覺得人生再往前也沒有樂趣。
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諮商,主要是這個概念。
#發展障礙
過去不見得有客觀的創傷事件,但成長時明顯與社會人群「格格不入」,當事人不曉得其他人在做什麼、這個世界很荒謬為什麼一定要這樣、為何我與多數人都不同(但他們卻能輕易地生存)…
發展障礙是遺傳的,是神經系統受到阻礙,包括自閉症族群、過動症、閱讀障礙及智能障礙等,共同點是「情緒障礙(情緒系統的覺知與使用被阻礙)」,智能障礙則另外再影響認知系統(智力程度)。
認知與情緒系統我稱為「心理工具」,是成長時學習社會化的必要工具,如果受到阻礙,就會事倍功半、常常挫折,大人也會以為孩子不努力、投機,而造成誤解和衝突。進入國中後最為明顯,因為青春期對於人際團體技巧與回應的要求增加了。
神經系統障礙從小就影響了當事人的學習與發展,故稱為「發展障礙」,而勉強度過成長期的他們,出社會後,會在重要的人際關係裡再次遇見困難。這類當事人的自我概念常是混亂的,常為自己內外的矛盾感到困惑。
。
也有同時1+2的
先1後2,先受到嚴重創傷,之後放棄求生,自然也出現影響學習的發展障礙。
先2後1,發展障礙讓他與眾不同且被排擠,被團體霸凌而受到心理創傷。
。
分這兩類的重點是
1.創傷經驗的療癒,明以情緒連結,暗以認知重整
2.發展障礙的療癒,明以認知重整,暗以情緒連結
弄錯重點可能會更為挫折與嚴重
。
此為個人實務經驗的彙整與簡述
人性複雜,這不是唯一真理,供大家參考
自閉症嚴重程度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美國現在防疫解封,到底是有絕佳的一手,還是一步自殺棋呢?
現在美國幾乎大部分的州都已經解除了防疫的禁令,最後一個康乃狄克州州在5月20號也開始逐步解禁。不過說是解除,其實很多都是在原本有時間限制的禁令到期之後,沒有繼續延展。總之就是說,美國已經漸漸的開始把人民放回街上,商店、企業、學校等等也都陸續開啟。
不過美國的疫情根本談不上緩和,除了少部分地區真的有趨緩之外,大部分的州還是處在一個高峰,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數字根本也沒掉下來。代表禁令的效果都還沒真的出來,為什麼要急著解封?
之前有說過美國比較多人沒有儲蓄的習慣,要是長期封城,很多人可能都會活不下去。月中的時候就有統計說,現在美國的失業率是14.7%,有三千多萬人都在領補助金過日子,之後最多可能會增加到有25%人失業。而且美國財政部長就有說,第二季的個人GDP的中位數可能會跌33%,再不趕快解封,就真的只能喝西北風。
而且美國封城等於經濟完全關機,這個時間一長是很嚴重的事情。又不是家裡電燈開關一撥就亮,都是要花時間暖機才可以真的新運作起來,而且關的時間越長,要暖機的時間就越久,現在都已經兩個月了。有些人失業的時間到一個程度,跟原本產業的關係就會越來越淺甚至到消失,之後也沒辦法馬上回到就業市場。企業關門久了,就算經濟重啟也辦法馬上恢復原本的業績,都要重低谷再往上慢慢爬。還有那種倒閉的更不知道要怎麼辦,本來在做老闆的都要出來找工作。
紐約時報的podcast daily就做了一則報導:在路易斯安那州有個四人家庭,兩個女兒的其中一個人有自閉症,免疫系統也有問題,生活常需要照顧。這對父母就拿房子去貸款借了一大筆錢開了一間餐廳。本來到今年開始名聲都已經累積出來了,沒想到結果突然今年三月疫情一爆發,客人也不敢來、員工也不敢來,最後就直接不能營業,弄到現在貸款都還不出來。
雖然現在路易斯安那已經解禁了。但也不是說就直接回到原來的樣子。現在法規規定,餐廳內用只能開放本來1/4的座位,他們就算坐滿最多也就是打平而已。之後等於是這陣子所有的努力都消失,全部都要重來,現在美國經濟一直在往下跌落,越早重啟經濟就能越早止跌回升啊。
而且除了經濟因素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宗教因素。
之前各種封城的時候,不是都說除了必要的設施之外都不能開放嗎?結果各種宗教的集會都被算成非必要,很多宗教場所像是教堂、寺廟、清真寺都要關閉,不能進行宗教集會。到現在美國人都忍不住了,覺得日子已經很苦了還不准我去教堂,這樣是要怎麼活。結果現在雖然逐步解封了,但是這些宗教集會場所解封的優先順位都比較低,就有很多人抗議說,現在可以去餐廳吃飯了,也應該要可以去教堂做禮拜了吧。
但美國真的做好解封準備了嗎?德州 5月1號命令就過期逐漸解禁,結果不久後確診人數飆到單日史上最高。這就是太早解封的結果啊,而且不只德州,其他地方都還有這種太天真的例子。
芝加哥有一間福特汽車的組裝廠,本來是說要大家回來上班。結果隔天就因為工廠裡有人確診,工廠就又關閉只能回家放假;佛羅里達則是有一個幫政府整理疫情數據的工程師突然被解僱,但被解雇的原因卻是疑似因為不願意配合政府造假疫情的數據,來幫解禁背書。要是他說的是真的的話,不就是說佛羅里達政府自己都覺得這個數字不行?
現在美國整個民族決定了寧願去承擔這些風險也要重啟,也只能希望他們能夠更加重視、更加強化現有的醫療系統。壓制好這一波感染,或者是準備好面對第二、甚至是第三波的爆發。你贊成在感染人數仍維持在高點地區解封嗎?快在底下留言分享你的意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自閉症嚴重程度 在 如何判断自闭症儿童的严重程度?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