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文】亞斯伯格核心特質的釋意
。
醫學分類上亞斯伯格症已隸屬自閉症族群,並不單獨呈現,然我個人覺得還是有必要區分,因為多數是座落在程度比較輕微的那端,較少伴隨智能障礙。
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的評估標準有二:(以下用AS代替亞斯人)
1.社交障礙2.固著的興趣或行為
以我個人的實務經驗與反思研究來解釋這兩點如何理解。
。
1.社交障礙:
這句話泛指AS難以進行一般人際社交,在語言及溝通上有困難。請注意,此困難描述的是「工具使用的困難」,而非AS缺乏情感,固執地搞自閉。
人生而有情緒,情緒是指引個體價值判斷的要件,簡單稱為「喜好」,情緒發展從嬰幼兒直到青少年期,受生理成熟及社會互動影響長成,然AS腦部的天生侷限,情緒系統被屏蔽,讓「事件進行當下無法辨識情緒」。AS進行社交時,情緒仍是有的,然無法「當下」辨識、理解及反饋作為互動工具,有限的訊息讓大腦偏誤考量,最終變成我們眼中的不適宜行為。
當AS的情緒產生,可是辨識卻出現困難怎麼辦?首先會困惑、卡住、呆掉,然後出現兩極端:一是「忽視」這個無法解析的雜訊,僅以自身可懂的訊息作考量。這個狀態下AS能懂的不外是「自我中心的認知想法」,衡量具體、可量化的指標,以自我觀點去解釋他人或社會觀點,於是AS給人冷漠、無感、現實或好聽一點叫就事論事的相處印象。另一種極端是陷入情緒裡,人有時候會情緒先行,可是AS自己無法辨識當然更無法調適,只能選擇向內強壓或受不了炸開,前者讓AS不知道在哭什麼,問他也說不出來,後者讓AS不知道在氣什麼,炸開的時候無差別攻擊不留情面(因為無法辨識情面)。情緒先行,事後AS只能感到困惑與抱歉,這種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混亂與失控,加上來自他人的眼神,最後都會轉成自我認同的貶抑(自卑)。
這邊可以留意到,情緒系統被屏蔽,選擇就會有限,常常出現「要或不要」二選一的極端解釋,AS會這樣讓自己做選擇,也會這樣觀察與解釋他人。情緒系統被屏蔽嚴格來說不算缺陷,如果不在社會情境而是其他如山野鄉居、研究室、總務課就不會是問題。
情緒還沒落幕,沒被辨識的情緒不算完成式,有一天線索足夠後,AS會突然想起「過去那件事原來是那個樣子啊」然後繼續這個情緒事件的討論,由於不是「當下」就地解決,也就造成AS給人愛記仇、愛計較的表象。
。
2.固著的興趣或行為
情緒被屏蔽是AS所有特質的核心,並往外延伸各種相應的行為策略。對AS來說,人際情境的情緒訊息如同在黑夜裡,然後他不知道自己沒有手電筒這工具(缺乏情緒辨識。一般人雖能辨識-有手電筒,但不會用-覺察也是徒然),所以AS人際互動時無法做預測與反應,或總是預測失敗而不敢再碰(如:語句的多義性對AS超難的),最後逃避人際情境自己玩自己的實在很合乎邏輯。AS跟人相處有挫敗,精力自然轉向「事或物」,不會動的東西才好操控與解析,也就花很多時間在其中找尋成就感。
上述為兒童期表徵,成人期模式會擴充,會模仿學習如何人際應對,人際反應碰對了好開心,樂此不疲繼續做,你說應該要視情境彈性調整他則不鳥,因為那是他實證來的,我們說這是AS人際行為的的固著,其實只是他以自己發現的新大陸來互動(適用於他,自我中心觀點),很難說服他改變(他需要改變?這說法會令他陷入極端想法—「所以他又錯了?」因此產生抗拒或自卑)。
要讓AS行為調整的方式,不是建議他改什麼,而是走Kelly的個人建構論。讓AS利用兩兩比較,找出自己衡量標準的差異與線索,然後實驗證明,逐漸建構出一套以「線索提示」增加人際情境的有力判斷。另一種是認知行為理論,在信念的部分提供修正。不過這些只是行為策略,情感關係才是安全感、自信、友善、支持等正向的情緒力量,關係的基礎還是很重要的根基,人都需要這樣。
。
PS:女亞斯其實比男亞斯容易分辨
過去認為亞斯伯格或自閉症是男性專利,至少比例懸殊,然近期研究發現男女大約是2:1才對,因為女亞斯的女性特質可做些彌補,擅長觀察與假裝,導致不易被發現。不過若進入諮商或一對一情境,女亞斯就比較容易分辨,當出現社交障礙及情感沒有交流時,反而可從此懷疑起,而男性因為男性特質及亞斯特質的情感表現太過相似,其實很難分辨。
自閉症男女比例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概念文】亞斯伯格核心特質的釋意
。
醫學分類上亞斯伯格症已隸屬自閉症族群,並不單獨呈現,然我個人覺得還是有必要區分,因為多數是座落在程度比較輕微的那端,較少伴隨智能障礙。
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的評估標準有二:(以下用AS代替亞斯人)
1.社交障礙2.固著的興趣或行為
以我個人的實務經驗與反思研究來解釋這兩點如何理解。
。
1.社交障礙:
這句話泛指AS難以進行一般人際社交,在語言及溝通上有困難。請注意,此困難描述的是「工具使用的困難」,而非AS缺乏情感,固執地搞自閉。
人生而有情緒,情緒是指引個體價值判斷的要件,簡單稱為「喜好」,情緒發展從嬰幼兒直到青少年期,受生理成熟及社會互動影響長成,然AS腦部的天生侷限,情緒系統被屏蔽,讓「事件進行當下無法辨識情緒」。AS進行社交時,情緒仍是有的,然無法「當下」辨識、理解及反饋作為互動工具,有限的訊息讓大腦偏誤考量,最終變成我們眼中的不適宜行為。
當AS的情緒產生,可是辨識卻出現困難怎麼辦?首先會困惑、卡住、呆掉,然後出現兩極端:一是「忽視」這個無法解析的雜訊,僅以自身可懂的訊息作考量。這個狀態下AS能懂的不外是「自我中心的認知想法」,衡量具體、可量化的指標,以自我觀點去解釋他人或社會觀點,於是AS給人冷漠、無感、現實或好聽一點叫就事論事的相處印象。另一種極端是陷入情緒裡,人有時候會情緒先行,可是AS自己無法辨識當然更無法調適,只能選擇向內強壓或受不了炸開,前者讓AS不知道在哭什麼,問他也說不出來,後者讓AS不知道在氣什麼,炸開的時候無差別攻擊不留情面(因為無法辨識情面)。情緒先行,事後AS只能感到困惑與抱歉,這種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混亂與失控,加上來自他人的眼神,最後都會轉成自我認同的貶抑(自卑)。
這邊可以留意到,情緒系統被屏蔽,選擇就會有限,常常出現「要或不要」二選一的極端解釋,AS會這樣讓自己做選擇,也會這樣觀察與解釋他人。情緒系統被屏蔽嚴格來說不算缺陷,如果不在社會情境而是其他如山野鄉居、研究室、總務課就不會是問題。
情緒還沒落幕,沒被辨識的情緒不算完成式,有一天線索足夠後,AS會突然想起「過去那件事原來是那個樣子啊」然後繼續這個情緒事件的討論,由於不是「當下」就地解決,也就造成AS給人愛記仇、愛計較的表象。
。
2.固著的興趣或行為
情緒被屏蔽是AS所有特質的核心,並往外延伸各種相應的行為策略。對AS來說,人際情境的情緒訊息如同在黑夜裡,然後他不知道自己沒有手電筒這工具(缺乏情緒辨識。一般人雖能辨識-有手電筒,但不會用-覺察也是徒然),所以AS人際互動時無法做預測與反應,或總是預測失敗而不敢再碰(如:語句的多義性對AS超難的),最後逃避人際情境自己玩自己的實在很合乎邏輯。AS跟人相處有挫敗,精力自然轉向「事或物」,不會動的東西才好操控與解析,也就花很多時間在其中找尋成就感。
上述為兒童期表徵,成人期模式會擴充,會模仿學習如何人際應對,人際反應碰對了好開心,樂此不疲繼續做,你說應該要視情境彈性調整他則不鳥,因為那是他實證來的,我們說這是AS人際行為的的固著,其實只是他以自己發現的新大陸來互動(適用於他,自我中心觀點),很難說服他改變(他需要改變?這說法會令他陷入極端想法—「所以他又錯了?」因此產生抗拒或自卑)。
要讓AS行為調整的方式,不是建議他改什麼,而是走Kelly的個人建構論。讓AS利用兩兩比較,找出自己衡量標準的差異與線索,然後實驗證明,逐漸建構出一套以「線索提示」增加人際情境的有力判斷。另一種是認知行為理論,在信念的部分提供修正。不過這些只是行為策略,情感關係才是安全感、自信、友善、支持等正向的情緒力量,關係的基礎還是很重要的根基,人都需要這樣。
。
PS:女亞斯其實比男亞斯容易分辨
過去認為亞斯伯格或自閉症是男性專利,至少比例懸殊,然近期研究發現男女大約是2:1才對,因為女亞斯的女性特質可做些彌補,擅長觀察與假裝,導致不易被發現。不過若進入諮商或一對一情境,女亞斯就比較容易分辨,當出現社交障礙及情感沒有交流時,反而可從此懷疑起,而男性因為男性特質及亞斯特質的情感表現太過相似,其實很難分辨。
自閉症男女比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跟孩子談診斷
跟孩子談診斷,因為孩子的狀況好,從 autistic disorder 與 autism 的原意開始講。症狀、盛行率、男女比例、有名的人物,大致都看過一遍。
還好平常就常整理不同版本的簡報,還有影片輔助,可以談的具體、深入。
幾點心得,
第一,這種事,講一次好像不夠,我約講40分鐘左右,只是粗略講完。可能以後上課的時候,遇到相關問題,再個別跟孩子談。
第二,要鋪陳,平常就要跟孩子談自我概念,把孩子的特質整理出來,然後,把自閉特質聚焦談清楚。
第三,要做認知的寬解,坦白說,診斷準則是會變動的,討論孩子是或不是自閉症,沒有太大的意義。最後要幫助孩子,整理出改變的方向,還有應該接納的個性。
我希望很正式地跟孩子談談這件事,我不希望,孩子帶著疑惑,但又不敢問,好像心裡藏著魔鬼。我自己預設是國中的年紀談,如果,有機會讓孩子去聽過來人的分享,看看傳記,那就更棒了!
http://www.wretch.cc/blog/andrewh/33348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