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是生命的本質。
渴望與他人在情感上連結,是人類很原生的需求。從與父母的連結、到青春期與同儕或異性的連結,到與伴侶及子女情感上的連結。只要是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一個人能不渴望他人在情感上的理解或支持。以靈魂層次來看,也有很多生命課題在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中呈現。少了他人的那一面鏡子,很難讓我們向內去看到自己能夠超越的部分。
我個人一直以來對於犯罪心理很感興趣,也是基於上述這個假設,我認為會成為一個被公認的「惡魔」,內在的情感斷裂應該是主要原因。可惜的是一本我很想珍藏的書藉早已絕版,只能從心理師武志紅的書「為何你總是會受傷」中窺見一二。以下與大家分享缺乏關係的連結與滋養,會如何導致一個連續殺人犯的形成:(摘自羅伯.雷斯勒的「世紀大擒兇」)
雷斯勒說他在FBI的工作數十年時間裡,對一百多名惡名昭彰的連環殺手進行深度訪談,他們幾乎全是偏執狂(如偏執型思覺失調或偏執型人格障礙),他們有些共同的人生軌跡:
1)六歲前,有一個糟糕的媽媽。孩子六歲前與媽媽的關係是最重要的,這個關係會讓孩子瞭解什麼是愛。而這些殺人犯沒有這個運氣。
2)八到十二歲,有一個糟糕的爸爸。青春期是孩子走出家並和同齡人建立關係的重要時期。如果說與母親的關係是「內向」的,那麼與父親的關係就是「外向」的。一個好爸爸,會幫助孩子走出家,走向更寬廣的世界。但是這些連續殺人犯通常有一個暴虐的爸爸。
3)十二到十八歲的青春期,沉溺在充滿暴力的幻想中。在青春期,每個人都有過各種各樣的幻想,尤其是一些性幻想。只是正常男孩的性幻想中,不僅他在享受,性的物件也在享受,幻想中的關係基本是平等的、充滿愛意的。但那些連環殺手他們的性幻想中,是獨樂樂的,而且他們的快樂是建立在對方巨大的痛苦之上,其中經常有死亡的內容。此外,因為他們既缺乏內向的好的人格特點,也缺乏外向的與別人建立關係的能力,這註定他們會非常孤獨。既不能和同性建立友誼關係,也不能和異性建立親密關係,這種孤獨生活令他們更容易沉浸在這種可怕的性幻想中。
4)二十至三十歲的成年期,開始殺人。第一次殺人,都有一些特殊的觸發因素,然而這次的殺人儘管看似偶然,但一些細節和他們的幻想內容相吻合,並因滿足了他們多年來一直沉浸著的幻想,他們會感受到巨大的快感。由此,儘管他們也會悔恨或害怕,但幻想和快感會驅使他們繼續殺人。
結論是,連環殺手最一致的人生特點,就是有一個可怕的童年。而對於早期一開始的關係就充滿恐懼,他們會相信世界上只有暴力關係,只有凌辱和被凌辱的關係。要想不被凌辱,只有去凌辱別人。
埃德蒙.坎伯的母親常羞辱他,他在十五歲時殺死了祖父母被判入獄服刑,後來出獄後與母親同住。母親不改羞辱的本性,在一次她對兒子說她五年內換了六個男人,都是因為兒子是殺人犯。坎伯聽後非常憤怒,於是開車出去決定:「今晚我看的一第一位美女必須死。」顯然,這個女孩只是一隻替罪羔羊。
約翰.裘伯特殺了多名男報童,他自小膽怯、害羞,常被父母羞辱。在一次戀人移情別戀後,他感受到嚴重的羞辱。於是他殺死了第一名報童,那名報童的性格和樣貌很像小時候的裘伯特,而且他自己也曾做過報童。這樣做含有特殊意義:「不是我裘伯特被羞辱,是那個報童受到羞辱。」
這樣的心理機制是「向強者認同」,裘伯特從父母那裡受夠了羞辱,結果他心中就有了一個實施羞辱的暴虐父母,和承受羞辱的自卑男孩。當裘伯特認同強者,就是認同了實施羞辱的暴虐父母,但怎樣才能把承受羞辱的自卑男孩的那種糟糕感受宣洩出去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找一個很像自己的小男孩。
裘伯特殺掉「自己」,坎伯殺掉「媽媽」。這是一個人的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相互仇恨的關係展現。因此,我認為一個人的早期關係,奠定了往後與自己及他人的關係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新時代的自我療癒裡,很常強調內在小孩的療癒。因為我們每個人多少都受內在父母的影響,在「此時此地」與他人的關係中,演出「彼此彼地」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而弔詭的是,人們很常避免觸及與他人「此時此地」的感受話題(更多時候是在無意識中運作的),卻繞著「彼此彼地」的事件打轉。比如不談我現在對你的感受,而是講之前事件的發展曲線。我自己的觀察是,這是一個自我揭露的防衛。因為若是談論此時此地與他人的關係,很有可能會揭露自己不想去面對彼此彼地與父母關係的內在議題。於是新時代的人最明顯的共同性是「孤寂感」,因為那是一種情感深度連結的斷裂。
所以轉向內在平衡自己的內在父母與小孩,才是找到心靈平靜及在靈魂層次上精進的唯一途徑。
#太多好書都已絕版
#對此議題有興趣可以看影集犯罪心理
#有蠻多啓發的
#更多家庭相關議題在靈魂之旅課
#六日班登記報名
「自 戀 型人格障礙 母親」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自 戀 型人格障礙 母親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 戀 型人格障礙 母親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自 戀 型人格障礙 母親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自 戀 型人格障礙 母親 在 [問題] 面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母親- 看板pay_hom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自 戀 型人格障礙 母親 在 可能會有一些共鳴。 因為自戀型人格疾患的其中一個特質 的評價
- 關於自 戀 型人格障礙 母親 在 自恋母亲的行为模式和对你的影响?Part1 How a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自 戀 型人格障礙 母親 在 自戀型人格下的倖存者Surviors of Narcissi 的評價
自 戀 型人格障礙 母親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二天看了一部HBO的迷你影集The undoing中文翻成還原人生,由尼可基嫚與休葛蘭共同演出。這部迷你影集只有五集,卡司陣容強大,但因為我本人只在乎劇情,所以不太看演員有誰。
內容主要在講述一件與臨床心理師的妻子和知名兒童癌症腫瘤醫師的丈夫有關的謀殺案,為了不劇透,我只擷取自己認為值得深思的片段與大家分享,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觀看。
一位懂人心及人性的臨床心理師,在遇到與切身相關的情感問題時,功力盡失武功全癈,相比於與來訪者工作一句話見血的臨床犀利作風,卻在自己的議題上束手無策。
我個人覺得很有意思的是,一般人會給予心理師光環,認為他們都應該要懂,怎麼還會看不出來原來枕邊17年的丈夫,是個自戀型人格障礙者。就好像大家都認為療癒師應該要知道怎麼療癒自己,應該都會沒問題,怎麼還會有情緒傷痛呢?
我對於這一點深有感觸,常會感到納悶的是,難道醫生就不會生病嗎?一個人的專業與他是否會患病一點關係也沒有,最多只能說專業能夠幫助他辨識病情及對症下藥,以及後續如何帶自己走出疾病的侵擾,或是預防再患病。要說因為醫生專業而不會生病,還真是把專業「神格化」了。
除此之外影集裡還有另一個橋段也是同樣的梗,這位心理師一心只想追求單純平凡的家庭生活,就如同她一直以來嚮往如父母般幸福的婚姻一樣,卻沒想到自己在婚姻中遭到背叛。令人驚訝的是她卻從父親口中得知,他們的婚姻並不如她想像中的美好。
女:「可是你們很相愛啊!」
父:「並沒有。我一直以來在婚姻中都對她不忠。」
女:「怎麼可能?你明明很愛她,會買禮物給她,會親吻她啊!」
父:「我每次對她不忠後,都感到愧疚也覺得自己不該如此,於是我會買禮物給她,對她好。那只是一種對愧疚的彌補,我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軌。我與你母親的婚姻,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美好。」
這就是一個「心理師不是應該要看出來」的盲點,或者更確切地說心理師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靈魂課題」,她不是「神」。所以在自己想像中的家庭粉紅泡泡裡,我想這位心理師是動用了自我防衛機制-抵消,也就是片名的undoing。
顧名思義抵消就是創建一個反向的意象或想像,可能是對自己的儀式,也可能是對他人的行為,來抵消某種感受或行為所代表的意義。比如劇中父親一出軌就買禮物送母親,或是也許當她童年時並不是不知道父母的婚姻有狀況,反而因為太難被接受,於是創造了一個「父母婚姻很美滿」的假象來說服自己。日子久了就會忘記原本的事實,而這片事實的思緒就流到潛意識去,等著加乘一系列相關事件,再勾動更大的一片拼圖。
若以靈魂層次來解釋,這就是為什麼父母的婚姻有第三者,自己的婚姻也容易遇到同類狀況。因為在兒時所潛抑到潛意識的,都會在潛意識中成為一股心理動力,驅使著我們再次創造同類情境,為的是要讓我們能突破。
為什麼靈魂要這麼安排呢?可以想見的是,累世以來我們可能都選擇不處理(逃避),而今生有再次的機會能夠完成那沒有被處理的部分,自我才得以完整,靈魂才得以精進。這很有可能就是人間劇情發展的軸線舖排了。
#休葛蘭變好老
#尼可還是這麼美是怎樣
#尤其那一頭紅髮
自 戀 型人格障礙 母親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卻各有悲哀。-Leo Tolstoy
近期占星進修課學習到星座原型精神病理原則,裡面對於金牛階段學步兒童的佔有規則,除了顯現出學步兒童的許多行為特點及心理發展特徵與金牛座原型一致之外,也呈現了金牛座象徵的邊緣型人格障礙裡對於個體及客體恆常的缺乏、對於安全、踏實、依戀及控制的需求。
除了星盤上星座金牛座之外,也可參考金星的位置、及二宮和其相位。一個人的自我價值發展完善於否,與金星所象徵的感情與愛戀息息相關,當然也與象徵金錢享受感官的金牛有關聯。邊緣型人格的特質及成因,與金牛所代表的自體-客體階段有關,與母親的依戀關係與分裂完善的自體客體需要,都牽連著往後在關係中的圓滿或欠缺。以下摘自Jerold J. Kreisman & Harl Straus「愛你,想你,恨你」提出的邊緣人格特質:
1)執著於追尋完美的伴侶
人際關係緊張且不穩定,對人的態度極端而又反覆無常(對某人的觀感從過份理想化轉變成鄙視,或是從過度依賴轉變為逃避或自我孤立),並明顯表現出操控他人的企圖。邊緣人格者與人的關係之所以不穩定,與自身無法承受別離而又害怕親密息息相關,一方面渴望與人緊密結合、被人照顧;但另一方面又害怕進入親密關係,而在這兩種心態之間衝突不斷。其源頭來自金牛時期(約2-4歲)與母親(客體)的關係,邊緣性人格者缺乏客體恆常的概念,也就是說他們無法理解每個人都是複雜的個體(有好也有壞),而是根據最近一次接觸的經驗來決定應對的態度。邊緣人格者總是專注於局部,無法看到事件的全貌,傾向雙極性二元思考。
2)衝動型人格特質
因為衝動而做出有害自己的行為(如濫用藥物、性濫交、賭博、偷竊、金錢揮霍無度、飲食過度、厭食症等)。邊緣人格者的耐心有限,他們的需求一定要被立即滿足才行,也許激情所產生的挫折感會突然引爆衝突與憤怒,自毀或自傷的行為也許肇因於內心的挫折,濫用藥物或酗酒等衝動來對抗寂寞與被遺棄的感受。
3)180度的情緒轉變
情緒不穩定或起伏明顯,會突然變得沮喪、易怒、焦慮,通常持續幾個小時,很少會超過幾天。邊緣人格者很難得有平靜、自制的情緒,大部份若不是過於亢奮、無法控制,就是處在悲觀、憤世、抑鬱的情境中。
4)無法克制的憤怒
患者可能因一件特定的事感到被冒犯,但滿腔怒火燒的其實是自己蓄積已久的恐懼,他們恐懼失望,也恐懼遭人遺棄。他們的憤怒非常強烈,經常瀕臨爆發邊緣,他們的憤怒或許是求助的哀號,或是在測試別人對他們的忠誠,也就是出自於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5)乞求他人的拯救
重複出現自殺的舉動,或以自殺要脅,或是一再自傷。這反映出邊緣人格者極度憂鬱、無助的傾向,以及控制他人的欲望,也是一種對痛苦的表達,期望他人拯救。戲劇化自毀行為和要脅,可以從幾方面解釋:自我加諸於肉體的痛苦,反映出邊緣人格需要有所感覺,從麻木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加諸肉體的疼痛也可以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忽略自己所受到的其它形式的折磨;自我傷害的行為也被患者用來當作贖罪的方式;邊緣人格者可能認為自己某些舉動有失控的危險,便以疼痛和自我傷害來制止;衝動下採取傷害自己的行為,其實是想懲罰身邊親近的人;想要控制他人,因此以自我傷害來博取他人的同情或拯救。
6)我到底是誰?
持續且明顯的自我認同困擾,邊緣人格者缺乏一貫的自我認同感,個人的價值是以自己當天的角色來決定的,和自己過往的一切沒什麼關聯。邊緣人格者之所以拚命要建立穩定的自我定位,與他們自覺虛偽的強烈感受有關。患者長期的虛假感可能源自童年時期,幼年尚未發展出邉緣人格前覺得自己不夠真實,像是曾遭暴力或性虐待,或幼年時就被迫擔起成人角色,或是人格成熟的過程受到阻撓,與父母分離並形成獨立人格的過程受到破壞,即使早已過了與父母分離的適當年齢,患者仍卡在一個依賴他人的角色裡。邊緣人格從未發展出獨立的自我,仍然扮演他人指定他的角色,他們擔心若扮演失敗受到懲罰,即使成功也會被揭穿。另外,不切實際地追求完美也是人格模式的一部分。患者認為自己是不變的,而非處在不斷改變的動態之中,所以當僵固的自我形象產生改變時,會感覺事態無比嚴重。
7)永遠盛不滿的半瓶水
因為缺乏核心的自我認同感,難以忍受孤獨,因此想盡辦法要填滿內心的空洞。患者找尋新關係或新經驗,源於消極地想逃避空虛的感受。
8)竭盡努力避免被抛棄
如同嬰兒無法分辨母親是暫時離開或是永久消失,邊緣人格即使經歷短暫的獨處,都會覺得自己永遠被孤立。當重要他人離開時,或預期將被人抛棄時,便會引發患者嚴重的憂鬱,之後更是對這個世界憤怒不已,認為是別人剝奪了自己最基本的需求。
以上這八點並不是符合就得被標籤為邊緣性人格,而是我們能藉由星盤中金星、金牛座及二宮的位置及相位所代表的,來檢視自己在愛戀關係及自我價值中的傾向,並了解該如何修通金牛時期(2-4歲)未被滿足的需求,而活出金牛高階的穩定、自在、自給自足的品質,並在關係中長出自己內在的價值。
一段關係,會映照出自己內在未被滿足的需求。
#雜念與雜唸
#天啊我金土180金木90木土90
#還Tsquare壓力點在二宮是要多慘
#二大吉星就這麼叛逆就是了
#心累
自 戀 型人格障礙 母親 在 可能會有一些共鳴。 因為自戀型人格疾患的其中一個特質 的推薦與評價
悲哀的是,對她而言,妳內心感覺如何真的不重要。」~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媽媽的公主病》這本書,是朋友推薦我看的。印象中,她經由這本書理解了媽媽跟她的互動。 ... <看更多>
自 戀 型人格障礙 母親 在 自恋母亲的行为模式和对你的影响?Part1 How a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自恋母亲 的行为模式和对你的影响?Part1 How a narcissistic mother affect you? #爱丽丝的奇妙世界 # 自恋型人格障碍 # 自恋 型人格 #心理学 #原生家庭. ... <看更多>
自 戀 型人格障礙 母親 在 [問題] 面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母親- 看板pay_hom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有看到先前的文
目前是搬出家的狀況
因為我無法滿足他開的三條要求
1 考公職 2 搬回家 3 給家裡10000
這次母親節嘗試著回家再度進行一次溝通
不意外的再度將所有的事情歸咎在我ㄧ人身上
永遠不是他的問題
他目前提出說可以接受我不考公職 不給家裡錢(我們家不缺錢,且目前我一個月給5000
)
但我就是一定要住家裡
跟她溝通說是否可以先一個禮拜住家3-4天開始
她便覺得委屈
我有一直在研究自戀型人格
知道如果再給他他要的只會惡化,但我妹覺得他已有進步(放棄兩點只為了讓我回家)
但我深怕回家後好不容易獲得的平靜 自由跟自己的人生又再度恢復老樣子
這次如果再離開只會更糟 說不定逃跑的機會更渺小
(上次是因為我媽瘋狂拿刀 威脅軟禁 拿走我手機斷絕我跟外界聯絡所以才逃跑)
其實真的好想放棄
但又希望自己真的嘗試過了再放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6.5.11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ay_home/M.1462673840.A.A0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