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上)
「讓我們勇敢夢想」的十八集專題,現在來到了最後三集結語的地方了。
在開始結語之前,我想先談一點,就是這次病毒的名稱。
1.
這一次的傳染病,我們都知道它叫做 COVID-19 。
那病毒的正式名稱又是什麼呢?
是很常聽的 COVID-19 病毒嗎?
如果我們去看一下世界衛生組織的官網,會發現不是的。
在WHO的官網,有一個頁面專門解釋這次疾病和病毒取名的來由。
從這個頁面及相關聯的網站裡,我們可以得知:
每當一種新的傳染病出現,病毒名稱是由一個叫作 ICTV的單位的專家群負責取的;而傳染病的病名,則是由WHO負責取的。
結果,這次就是ICTV 把病毒名取為 SARS-CoV-2.(SARS-2號病毒)而WHO 把傳染病名取為 COVID-19.
可是,WHO 在面對大眾溝通的時候,卻把病毒另外稱之為 “the virus responsible for COVID-19” (導致COVID-19 的病毒) 或者 “COVID-19 virus” (COVID-19 病毒)。
只不過,他們一面這麼稱呼,一面又表示另取這些稱呼並不是想要取代病毒的正式名稱 「SARS-2號病毒」.
WHO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為什麼要自找麻煩,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
WHO 有解釋。他們這麼說:
『從溝通風險的考慮,病毒名稱裡提到「SARS」會對某些地方的人產生不必要的恐懼,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尤其是在2003年SARS爆發時深受其害的亞洲。
『基於這個以及還有些其他的理由,WHO 和大眾溝通的時候,開始稱呼這個病毒為「導致COVID-19的病毒」,或者「COVID-19病毒」。取這些稱呼並沒有意圖要取代ICTV所同意的正式名稱。』
然而,事實上,WHO 這種給病毒名稱遮遮掩掩的作法會產生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WHO 改用的這些稱呼,反而會造成混淆、不清楚。
第二,正因為WHO 在一開始把 SARS2 號病毒的正式名稱給隱藏起來,達成讓亞洲許多經歷過 SARS 風暴的人免於恐懼的結果,但也導致許多國家疏於防備,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亡。
而台灣去年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效卓然,正因為台灣是最早聞到其中有SARS 的味道。
我們只要回頭看一下就知道,台灣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功,主要就是因為我們最早聞到了 SARS 的味道而採取了行動。
2.
我所以花時間來談病毒的名稱這一點,是想說明:
對於這次的病毒,和其疫情,是有兩種不同的對待態度的。
第一種態度,是認為人類和世界今天遭遇這麼大混亂和破壞的原因,就是因為新出現了一種病毒。所以只要等人類發明出有效的疫苗,和消滅它的方法,我們就解決了問題,可以重過美好的日子。
第二種態度,是認為我們人類給這個世界造成了太多混亂和破壞,所以病毒出現是一種結果,一種警鐘。所以我們需要面對的不只是病毒,還要檢視導致病毒出現的種種原因,還要回顧歷史,看看它是不是早就出現過,早就對我們示過警,而我們都沒有理會?
教宗方濟各所寫的《讓我們勇敢夢想》,就是提醒我們,病毒的出現,是一種警鐘。也因此,我們第一集的主題就是「當病毒是信差的時候」。
從這個角度,我們再看造成COVID-19疫情的病毒,它的本名原來叫作 SARS 2號病毒的話,感觸就會更深了。
原來這次的病毒其實並不怎麼「新」,它的前身,SARS 1號,2003年就來了。只是當時的警鐘主要在亞洲響,也只響了半年左右就停了。
時間過去了十七年,人類一直沒重視那次警鐘,持續在對環境和其他物種進行破壞和迫害,所以它們進級為 SARS 2號病毒捲土重來了。
只不過,這次警鐘不只響半年了,現在響了一年半也不停。並且病毒的進級也不必再等十七年了,一年左右就出現了新的Delta 版,其他版。
台灣去年防疫走在世界各國之前,主要原因就是及早嗅到了SARS 的危險,聽到了警鐘。
但台灣雖然很早就聽到了警鐘,也爭取到應變的時間,但是我們在今年的 5 月卻爆發了疫情,出現了破口,這是為什麼呢?
我訪問了十二位不同領域的學者。他們都讀過教宗方濟各的這本書,我請他們就書裡所提的一些重點,來檢視台灣的情況,以及對台灣未來的建議。
那我們來看看教宗在書裡所講的三個重點,也來看看臺灣所呈現的情況各是什麼。
教宗希望我們藉著這次疫情反省的三件事情,
第一點,是不要光顧著經濟發展,卻破壞了生態,應該給地球休養生息的機會。
第二點,是不能光顧著自己好,卻漠視社會裡的弱勢,要讓大家都有不至匱乏的生活和工作。
第三點,是不能光顧著堅持自己的立場,卻成為迷宮裡的囚徒,應該讓社會最邊緣的人 也參與改造社會的對話和行動。
3.
那我們來看看第一點,臺灣在去年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上的情況如何。
臺大社會科學院的趙家緯教授舉了幾個例子。
第一個是,疫情發生之後,世界各地的航空業都遭到重創,所以各國政府對航空公司都有一些補助。
以法國來說 法國政府給航空公司補助的時候,有兩個但書:第一,是 1 小時之內的短班不在其內,因為鼓勵減碳,所以鼓勵大家使用鐵路或其他的交通工具。
第二,是政府固然給航空公司補助,但是航空公司也要相對提出開發低碳燃料的基金。
對照著來看,我們政府給航空公司的補助的時候,就完全沒有顧慮到這些。
並且不要忘記,去年正是我們航空公司推出各種短程旅遊、「假出國」這種旅遊泡泡給大家享受的時候。
另外,世界各地這兩年都是重視環保,電動車的銷售在上升。
但是臺灣從前年開始政策大轉彎,提出「油電平權」的政策,結果 2020 年反而是臺灣燃油機車銷量最大的一年。
我們常講:臺灣去年因為疫情防守的好,像是和世界其他地方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然而,顯然我們在這種排碳、減碳、環保的觀念上,和世界其他各地也是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趙教授所指出的第二點是:世界各國去年的用電量都在下降,但是臺灣和中國是唯二的用電量在上升的國家,並且臺灣去年的用電量創下了歷史上的新高。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的杜文苓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她說:臺灣以製造業,並且以外銷為主的經濟體系,過去對生態很少有反省的機會。
而去年全世界的工業生產都在或者停止或者減縮的情況下,大家對臺灣的倚賴更重,所以臺灣的用電量也就和世界其他地區不同,在上升。而從今年我們又發生乾旱來看,我們對用電、用水這方面的議題,事實上是需要非常深思的。
4.
這裡我也要補充一個我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我們固然要為全世界對台灣半導體業、電子業的看重和倚賴,但是我們也要注意我們大家一起付出的代價。
台灣的電子業不但是高用電、高用水的行業,並且享受的電價和水價都是超低的。
台灣的工業用電電價,是全世界第四低的,比民生用電還便宜。
所以今年3月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接受訪問,說了段話:「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
半導體業和電子業用電量之大,可以台積電為代表。
台積電2019 年用電量,相當於大約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
到了2023年,台積電的用電量還要擴增一倍。
而 2019年,台積電使用的再生能源,只佔他們用電量的百分之七。
至於相當於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需要多大的發電機組呢?
大約是 2GW。
2 GW又是什麼概念呢?
相當於核二廠全部機組,或者中火四部機組,或者,相當於三接爭議所要增加的機組。
換句話說,護藻礁與三接爭議聲中所要新增的機組發電量,也不過是可以應付台積電未來四年所需要擴增的用電量。
台灣當然要繼續發展經濟,但我們是否還能用便宜到連電子業大老都跳出來說不合理的電價來配合呢?以及其中涉及的生態環境的課題有哪些?這都需要我們再仔細思考。
我訪問的教授所談到的其他一些需要我們注意的課題,就留待接下來兩集再為大家說明。
謝謝大家今天的收看,下一集再見。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吳孟真的爺爺在重慶北路開設攝影器材行,是以從小就有家學淵源,8歲時隨赴美就讀的父親返台時,獲得相機,從此埋下她對攝影的興趣。大學時就讀社會學的吳孟真,因參加攝影社團學得一些暗房技術基礎,其後赴英攻讀建築史,取得碩士後返台,經過長時間慎重考慮後發現自己不適宜走學術方面,她並不想被單一學科的方法綁住,因...
「臺大社會」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臺大社會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臺大社會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臺大社會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臺大社會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臺大社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臺大社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臺大社會 在 [徵文] 臺大社會系介紹- 看板SENIORHIG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臺大社會 在 台大社會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臺大社會 在 台大社會系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臺大社會 在 [問卦] 台大社會地位為什麼不像NUS在新加坡高 的評價
臺大社會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的人物單元,邀請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 林子鈞來到空中,帶大家導讀新書《與其麻木前進,不如勇敢迷失: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林子鈞首部著作——如果夢想無比重要,十年一夢又如何?》/ 悅知文化。國際教育組織「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 林子鈞,相信教育可以為貧窮學童翻轉人生。25歲的他,熱愛邊界之外的冒險,偶爾登山、自由潛水、獨自旅行,常常作著「再流浪一次」的白日夢。在工作的時候奉行理性思考,平時卻著迷於文字創作;計畫未來的時候,總愛為人生出難題,跌倒後卻依然相信夢想。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7E_RzkA-AYQ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內容簡介:
正因為處處是未知,我們才能發瘋似地,把青春賭給夢想讀第一志願、到知名企業上班、領穩定薪水……社會為我們定義了「正道」,但夢想如何存活?未來該何去何從?有時我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也許只是因為恐懼失敗,但與其活在框架人生,不如踏上未知旅途,對於年輕的你,忽遠忽近的人生才是常態,又苦又痛的經驗才是成長,你終將發現,原來尋找自己是永遠的進行式,只要本心從未變過,又怎會害怕前路迷茫?
一本關於煩人的迷惘、狼狽的失敗、痛苦的成長、現實的社會、殘酷的世界,卻也關乎還在追逐的你。二十歲,選擇到尼泊爾震央成立國際教育組織的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林子鈞,以真摯的文字寫下在偏離正道的冒險路上,如何撕下標籤、如何倒地不起,並且在這一切歷程中,儘可能保留最真實的自己。如果你也渴望改變,歡迎上車,與我們一起衝撞這個世界!
◎來賓介紹:林子鈞
國際教育組織「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相信教育可以為貧窮學童翻轉人生。
2015年,前往尼泊爾震央廓爾喀創辦NGO;2017年,獲選臺大社會貢獻獎、獲邀校慶致詞。同年,畢業於臺大經濟系,並獲得尤努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基金會遴選,代表臺灣前往孟加拉總部參與培訓。2018年,帶領團隊拓點至尼泊爾第二震央吉里地區;2019年,獲《親子天下》評選為教育創新百大團隊。2021年,《天下雜誌》評選為天下四十週年【未來領袖—變革者】,為最年輕入選者,《換日線》亦評選為【10×10亮點人物】。同年,發起「亞洲NGO人才學校」,前往越南、柬埔寨、印尼、緬甸開啟服務新篇章。
25歲,熱愛邊界之外的冒險,偶爾登山、自由潛水、獨自旅行,常常作著「再流浪一次」的白日夢。在工作的時候奉行理性思考,平時卻著迷於文字創作;計畫未來的時候,總愛為人生出難題,跌倒後卻依然相信夢想。
臺大社會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走讀大稻埕📚 #線上講座 /
#用閱讀理解你所不知道的大稻埕
【走讀大稻埕:文青時代的臺北與大稻埕】
﹋﹋﹋﹋﹋﹋﹋﹋﹋﹋﹋﹋﹋﹋﹋﹋﹋﹋﹋
↠ 大稻埕碼頭:
一座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
講師|蘇碩斌 老師
日期|2021/08/08(日)13:30-15:00
你知道 一百年前的文青都去哪裡嗎?
為什麼要企劃《#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這本書?來聽聽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分享「臺北文青」章節,亦分享本書的創作理念、時代意義。
百年前,大稻埕書店林立,書店街紛紛形成,聲勢壯大,文字與思想在此匯聚交流,歷史中看見的這些書店各有專擅,成為各個世代重要思想養分的汲取地,也讓我們重溫書店那個最輝煌的歷史。
透過線上講座,回望日治中期的榮町通書店、大稻埕文化書店,走入歷史的重慶南路書店街,一起回到「#文青時代的臺北與大稻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蘇碩斌 |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為臺大社會學博士,研究領域是文學社會學、空間研究、文化研究等,曾任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譯有《媒介文化論》、《都市的社會學》等書,近年著重研發「創造性非虛構寫作」,亦即將學術研究以文學技法表達,企畫主編《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並獲多項獎項。
指導單位| 文化部、 走讀臺灣
臺大社會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吳孟真的爺爺在重慶北路開設攝影器材行,是以從小就有家學淵源,8歲時隨赴美就讀的父親返台時,獲得相機,從此埋下她對攝影的興趣。大學時就讀社會學的吳孟真,因參加攝影社團學得一些暗房技術基礎,其後赴英攻讀建築史,取得碩士後返台,經過長時間慎重考慮後發現自己不適宜走學術方面,她並不想被單一學科的方法綁住,因此平常就喜歡大量拍照的吳孟真,選擇邁向藝術創作之路。
自言社會學其實從未離開自己生命的吳孟真,以社會學作為看世界的方法,觀察以後,再透過藝術作品去進行理論化,並拓展想像力。將建築史、社會學與攝影藝術鎔鑄成一體的她認為,藝術品就是更為親近人的學術論文。
在美國波士頓攻讀藝術碩士時,吳孟真從中國快餐店提供的外食,提取靈感,拍攝出《芥蘭牛》系列,以凝固成形的外帶食物,去探索當文化移動到他方,被環境塑型、被簡化定義的刻板印象。
臺北街巷常見的景觀之一,是家家戶戶經由盆栽佔地為王。於是,吳孟真拍攝各種盆栽,將之輸出為幾乎是1:1的大型照片,放回同樣位置,完成短暫佔領該空間的行為藝術,並用影像紀錄下來,此即《植街劃家》系列。
《塔城》系列更有趣,吳孟真先請人以空拍機拍下高樓大廈的水塔,再將9張水塔照拼貼成1張水塔照,最後以描圖紙與複寫紙描下水塔的線條,進行形狀拼貼與延伸成虛構的地景,彷若她在打造一座看不見的城市。
曾在奇岩捷運站出口展出的《翻轉地景: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是《塔城》系列的再變形,吳孟真將水塔造城圖輸出為照片,並將部分的水塔照片後製貼回圖像,讓人難以辨認,但又有奇異的熟悉感。
反覆辯證、思維平面與立體空間的複雜成因與關係,與及重現人類如何以自身意志建造外在世界,是吳孟真創作甚為鮮明的特質。而她在《塔城》系列也找到獨特的結論,也許什麼都不像的風格,就是台灣風格。
小檔案
吳孟真出生於臺灣臺北,臺大社會系畢業(2000),自倫敦大學巴特列建築學院取得建築史碩士(2002),後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學校完成藝術碩士學位(2012)。
她透過創作探討「形式」如何構成認同或普遍的印象,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文化與美學價值。使用媒材包含攝影、空間裝置與行為藝術。作品曾在波士頓美術館(2010)和新英格蘭攝影雙年展(2013)等地展出。
2014年獲文化部藝術新秀發表獎助,在臺灣展出《可道地》(2015)。2016年參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快拍慢想:編導式攝影的社會光譜》的展出。作品〈塔城〉曾入選2018年高雄獎,同年以戶外裝置作品〈日畦〉參與第一屆的臺南國際攝影節。
專訪影片:https://goo.gl/7XZ2co
臺大社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送給你」繪本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童嘉
內容簡介:
送禮物是一件美好的事,
你會送你心愛的東西給你喜歡的人嗎?
小狗將他喜歡的球丟給了他喜歡的小豬;
無尾熊也送出了自己最喜歡的尤加利葉;
小老鼠愛花生米,他也把花生米送給了他喜歡的朋友;
你呢?你喜歡什麼?你喜歡誰呢?
童嘉愛分享,傳播喜悅與愛給他人,
讓你喜歡的人也享受被喜歡的感受!
最單純的美好就是最棒的禮物喔!
作者簡介:童嘉
女生,臺大社會系畢業,前半輩子按部就班的工作、結婚、生小孩,然後為了陪伴女兒成長,成為全職家庭主婦,長期與小孩朝夕相處,擅長陪小孩玩樂。
2000年因偶然的機會開始繪本創作,至今已出版30本繪本、圖文作品與橋樑書等,每天過著忙碌的生活,並且利用所有的空檔時間從事創作。
近年更身兼閱讀推廣者與繪本創作講師,奔波於各地城鄉,為小孩、大人說故事,與分享創作經驗。
臺大社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我家系列「我家有個烏龜園」、「我家有個花‧果‧菜‧園」、「我家有個遊樂園」、「我家蓋了新房子」介紹
專訪作者:童嘉
內容簡介:
圖文創作者童嘉帶孩子進入大自然的遊樂園
在小小的庭園裡,歡度快樂的童年生活!
★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義大利波隆納童書展台灣館優良圖書推薦
★已售出韓文版權
三歲的小女孩和父母、哥哥們搬進了有庭院的古老平房,
從此,這個小小的庭院就成了他們探索童年的天堂。
有一天,爸爸帶回來一隻烏龜,說是實驗室裡的搗蛋鬼。
後來烏龜愈來愈多,不用上自然課、不用到動物園,
就能親眼目睹烏龜的「家居生活」。
他們發現聰明的烏龜會暗示小主人挖蚯蚓給牠吃,
而貢丸竟然也是烏龜喜歡的食物之一。
還發現烏龜會表演疊羅漢──大、中、小的按大小疊在一塊兒曬太陽,
另外,還有不為人知的烏龜求婚記、烏龜生寶寶、烏龜冬眠等故事,
全部都是由一百零一隻烏龜共同主演的唷。
◎本書2大特色
★童嘉自傳式的童年野趣的美好記憶
★大人小孩都不能錯過的幽默自然觀察散文
作、繪者簡介:童嘉
本名童嘉瑩,臺北人,按部就班的唸完懷恩幼稚園、銘傳國小、和平 國中、中山女高、臺大社會系,畢業後按部就班的工作、結婚、生小孩,其後為陪伴小孩成長成為全職家庭主婦至今,二○○○年因偶然的機會開始繪本創作,至今已出版三十本繪本、插畫作品與橋樑書等,每天過著忙碌的生活,並且利用所有的時間空檔從事創作。近年更身兼閱讀推廣者與繪本創作講師,奔波於城鄉各地,為小孩大人說 故事,並分享創作經驗。
臺大社會 在 台大社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TFT)是臺灣致力改善教育不平等的非營利組織,他們培育優質人才、創造優質教育環境,並帶動一場「改變教育不平等」的運動。從進入TFT後的三項任務,她談起自己是如何在工作 ... ... <看更多>
臺大社會 在 台大社會系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台大社會 系演講直播頻道. ... 【台大社會系演講系列】2022 5 19 不待黃昏的貓頭鷹陳紹馨的學術生命與臺灣研究〔鄭力軒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看更多>
臺大社會 在 [徵文] 臺大社會系介紹- 看板SENIORHIG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先說結論,如果還有其他台大科系可以選擇,我不會推薦優先選擇台大社會系。
-
就我的觀察,會考慮台大社會的主要有三種人:
第一種,原本就對社會學領域有興趣,未來有興趣往學術圈發展。這種人應該不需要太多
的建議,台大社會就是你的第一志願。
第二種,也是大多數人的狀態,目前對於興趣還不明朗,分數又介於台大後段到政大前段
的人,如果是處在這個區間的話,我的建議是不要選擇台大社會,因為台大社會「不值得
」在填選志願的時候放在前面。
台大社會的課程主要分成社會學研究的必修課,以及社會學次領域的選修課程。前者的目
的旨在培養社會學的研究人才,後者則是將社會學與其他領域結合並加以發展。絕大部分
的人都是對社會學次領域中的特定範疇感到興趣,而非對社會學研究本身,因此在未了解
社會學的情況下貿然把社會學當作主修是具有相當風險。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台大社會對於外系來的雙輔轉基本上沒有設限,唯一的軟限制是要
修過一門社會系開的課,換句話說社會系是一個你進台大之後還可以再考慮的科系,所以
實在沒有必要在填志願的時候排在前面。
綜合上述,對於第二類的推薦是,先選一個台大其他有興趣的科系,大一的時候修一門社
會系的課試試水溫;如果感覺良好可以考慮雙輔社會、感覺走錯科系的也可以雙轉社會、
發現並不如預期的話也可以及時脫身,這才是將資源最大化的策略。
至於第三種則是勉強可以碰到台大邊緣的人,這樣的話我會推薦無論如何都要來讀台大,
台大的資源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多,不管是課程、社團、留學、就業,台大的光環無所不在
,選擇台大絕對不會後悔。
-
課程介紹
必修31學分+指定選修9學分+系內選修27學分+系外選修41學分+通識(含國文
)24學分=128學分
必修:
大一:社會學甲(三節演講課+兩節討論課,6學分)、社會統計(三節演講課+兩節實
習課,8學分)
大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三節演講課+兩節討論課,8學分)、社會心理學(3學分)
大三:社會學理論(社會系必修最難,6學分)
指定選修:
普通心理學、文化人類學 二選一
政治學、法學緒論、經濟學甲 三選一
系內選修:每年開設的課程皆有所不同
由以上可知幾點訊息:
一、如果對社會系必修不感興趣的真的不要隨便嘗試來讀社會系。
二、系外選修多到你可以再去輔一個他系,時間安排很自由。
三、必修只有到大三,比較不容易因為交換、實習、考研考公職延畢。
-
最後想說的是,社會系最大的詬病就是沒有對應的職業,因此常被人認為未來沒出路,這
點我不打算否認;而常聽社會系同學說社會系是在培養不同的思考模式,我想說這種社會
學式的思考不一定需要透過主修社會系來達成,即便是修過社會系的課也可以慢慢培養,
所以除了以後要往學術界走,我目前想不到一定要把台大社會優先填在志願序前端的理由
。
如果有戳破一些台大社會的泡泡我先道歉,還請大家理性討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1.3.97.3 (日本)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587180855.A.45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