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畫廊 #Tina_Keng_Gallery_Masters #華人現代藝術
原本每年在國際各地奔波的畫廊從業人員,今年因為國際藝博停擺而都留守臺灣,過去耿畫廊負責人 #耿桂英 透過博覽會,將 #臺灣華人當代藝術 的經典輸出到各國的藝術市場平臺,如今國際藝博多數停擺,她自問「我在意的歷史就讓它消失嗎?」疫情創造了困局,也指引了契機,她認為臺灣現下需要的不是網際網路的虛擬空間,而是可以溝通人情的實體空間。耿桂英藉此盤點原本作為畫廊空間應用靈活吞吐的三樓空間,在經過整修後,今年底耿畫廊三樓空間正式成為「Tina Keng Gallery: Masters」,目標將持續深掘 #華人現當代藝術史、#華人經典藝術品 展示,首檔展以「默化:朱沅芷.朱禮銀雙人展」做為開展,詮釋 #朱沅芷 與 #朱禮銀 父女檔。
#展訊便利貼
默化朱沅芷.朱禮銀雙人展 Yun Gee and Li-lan: Natural Influence
時間:2020.11.14-12.26
地點:耿畫廊三樓空間「Tina Keng Gallery: Masters」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親密:高俊耀劇作選」介紹 訪問作者:高俊耀 內容簡介: 如果我要說阿爸的故事,我要從哪個點說起?從阿爸跟著阿公阿嬤來 \到馬來西亞這塊土地說起?還是從他和媽認識然後生下我們開始說起?還是從阿爸的葬禮開始說起?到底從哪個點說起才會更清楚?到底從哪個點說起,才不會太...
臺灣華人當代藝術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親密:高俊耀劇作選」介紹
訪問作者:高俊耀
內容簡介:
如果我要說阿爸的故事,我要從哪個點說起?從阿爸跟著阿公阿嬤來 \到馬來西亞這塊土地說起?還是從他和媽認識然後生下我們開始說起?還是從阿爸的葬禮開始說起?到底從哪個點說起才會更清楚?到底從哪個點說起,才不會太輕易?--《死亡紀事》
編導演三棲的高俊耀,被評價為臺灣劇場「少數具有魔鬼視野的創作者」,他的劇本不只是角色、對話、情節三者的構成,更是文字、語言、聲音的三重奏,通往歷史的幽徑,一如他寫下:「文字會說話,有時比創作者更自覺,一個字的來歷比一個人的出生更為久遠。」於是,其創作眼光每每忍不住伸入樓起樓塌、半夢半醒之間的那人那死那生,「數字是人的代號,數字亦成了欲求的對象,人在自身內部分裂,是時代精神分裂的徵候。」
《親密:高俊耀劇作選》精選高俊耀近十年的三部劇作《死亡紀事》(與蔡承燊合著)、《大世界娛樂場II》(與莫兆忠合著)、《親密》,主題遍含馬來西亞族群政治、澳門賭場資本主義、離散華人的精神地理。本書同時收錄四篇創作手記、兩場對談紀錄,完整呈現一位劇場創作者的藝術階段。
作者簡介:高俊耀
窮劇場approaching theatre聯合藝術總監。當代劇場導演、編劇、演員。ACC亞洲文化協會受獎人。馬來西亞藝術學院戲劇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
長年關注亞洲族群遷徙歷史議題,屢受邀赴港澳及東南亞合作,與不同文化脈絡工作者相互激盪,映照彼此對生存關注以及導/演美學的思辨,持續探索當代表演者身體與意識之訓練,深耕亞洲劇場美學。其導演調度獨樹一幟,敘事凌厲精準,靈活轉換于多重語境之間。執導創作備受讚譽,曾獲「台新藝術獎」年度入圍、「牯嶺街小劇場」年度節目及評審團大賞、首屆「臺北藝穗節」明日之星大獎等殊榮。
作者粉絲頁: 窮劇場 approaching theatre
出版社粉絲頁: 斑馬線文庫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UyCnW_FZIA/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c8yE1XNAJvualQqRWW2tvDE4z8Q)
臺灣華人當代藝術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身為台灣最富盛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吳天章每隔十年就會轉換創作媒介,吳天章深恐自己陷入匠氣,所以每當一種藝術媒介能夠做到最好時,就會想要重新冒險,轉換到另一種陌生的介面,持續探索更多未知、充滿想像空間的領域。
從80年代涉及政治、歷史批判的油畫,以《四個時代》在藝壇佔有一席之地;90年代創造台客美學平面攝影風格,代表作是《再會吧春秋閣》;2000年進入電腦合成技術為主的數位影像時期,陸續發表名作《千鈞一髮》、《永協同心》、《瞎子摸巷》、《夙夜匪懈》等;2010年吳天章轉換到動態數位影像領域,以一鏡到底、抽格、快速攝影等手法,結合魔術、特技、機關設計,完成錄像藝術作品《心所愛的人》、《難忘的愛人》、《再見春秋閣》。
吳天章以為,自己的終極關懷是離別,是人的生老病死。20幾歲時,年僅21歲的親妹妹車禍喪生,讓吳天章對死逝有著獨特的感懷,轉而透過作品緬懷嘔歌青春、記憶與生命。
同時,台灣的母體文化也成為他的創作主題,尤其是喜喪不分的喪葬文化。他將殘缺與完美、死亡與歡樂、腐朽與燦爛,藉由電腦合成技術,重整編修,完成最俗豔絢麗的遺照。他關注死亡與生存之間的臨界點,人是不知生,也未明死,所以其創作是中間美學,也是太平間美學。亦即,他透過作品製造最完美的瞬間,封存時光之縫、生死之界。
從小生長在基隆的吳天章,童年是透過美軍、水手去認識世界。而基隆是離別的故鄉,港口總是有無數再會的故事。而水手服對他來說,具備心理學的層次,既有天真可愛,也有情色猥褻。他乃借題發揮,完成個人與集體潛意識的拼合。
鮮少依賴偶發性,吳天章創作成品時,往往經過嚴密的計畫,即便發想的過程是感性的,但在執行時,因為想要達到最高的準確度,所以十分理性。他會畫出草圖,展開複製的前製流程,以及縝密的後製作業。
在數位攝影,吳天章會將7、80張底片精密地後製為一張完美無缺的平面照片。而錄像藝術的部分,則是講求演員、工作人員、道具機關的絕對配合,反覆的演練,耗時半年的前製工夫,方可完成一鏡到底的數位動態影像作品。
小檔案
吳天章,1956 年生於臺灣彰化,現居、創作於臺灣台北。1980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80年代時,吳天章以油畫創作政治、歷史主題,被譽為台灣藝壇「解嚴」的第一人。90年代,以攝影複合媒材為媒介,開啟「台客美學」。2000年轉以電腦修圖及合成技術,透過肢體設計和準確度的要求,以「安排式攝影」進行創作,創造出驚聳有力的影像作品。2010更轉型至「錄像藝術」,以「一鏡到底」的電腦剪輯,呈現詭異的錄像風格。
吳天章的油畫作品,大多以歷史文本為創作依據,進而反思歷史發展。之後的攝影作品,巧妙地結合台灣歷史、黑色喜劇及豔俗現成物,自創台灣特有的嬉謔悲情風格,因而有著「台客藝術家」的封號。
重要個展、聯展計有:2017《第八屆MADATAC Fulgor líquido(液視/異視)吳天章個展》,2016《陌路歸真1980-2011》、《別說再見2001-2015》,2015代表台灣參加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別說再見-吳天章個展》,2014《喚.魅─吳天章個展》,2013《偽青春顯相館-吳天章個展》,2011《One Piece Room: 吳天章個展-孌》,2008《懾—像》,2007《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展》,2000《近距觀照—台灣當代藝術巡迴展》,1998《內‧外—華人當代新藝術巡迴展》,1997《台灣現代藝術序幕系列 (2)》,1990《四個時代》,1987《傷害症候群》等,展場遍及全球各大城市,如台灣台北與台中、中國北京、美國紐約與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義大利威尼斯、澳洲昆士蘭、西班牙馬德里、日本福岡等地。
相關新聞
http://bit.ly/2UjgwM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xRl5k7snV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