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9輔導老師開學前練功團
#重點回顧
#學校輔導工作
#人際歷程心理治療
這天,與會的許多老師出現了許多生面孔。好感動的是,在結束後雖然有些人雖然必須先離開現場,我們素昧平生卻來了一聲「感謝」。這樣「我接收到了」的訊息,也是共感的善意!
.
尤其,許多老師如我,都是拋家棄子的運用下午時光來到這場增能研習,為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懷抱著為著孩子前來的心,期待更有方法的增能,所以我們的介入討論方式,雖然沒有時間讓大家相見歡彼此互動,但將「人際歷程模式在學校輔導工作中的運用」我想更是大家來練功的主題。
.
所以我們也不浪費時間,在這次的短講中切中要領,透過談論案子的介入方法,在晤談室外的大混戰到晤談室內的人心修補工作,要怎麼評估來者是誰,怎麼工作,怎麼拿捏保密的界線,都是這次「學校輔導工作」這門獨到的學問中,我們提及的。
在倫理的邊緣中,我們怎麼樣讓系統的他人一面協助這名孩子自我成長,一面發揮教育體系中的共感和覺察,理解著我們眼前來談的家長、以及賦能老師們。
.
我記得有次廣播中聽到一本書,是關於達賴喇媽和大主教的一次的對談,他們提到「壓力與焦慮是來自於自己與他人產生了內心的切割感」,這是不幸福的來源。
#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
#相較的也是比較喜悅和幸福的
這也是孩子、家長、老師們被同理的時候,無論是喜悅、恐懼、害怕、擔心不夠好,都被包容進去。
.
這種被理解被接納的狀態,相較於外在世界的評價和比較,有著巨大的落差,輔導老師正協助孩子們,在心靈修補之虞,體認到被同理接納的可貴,也協助孩子面對外界的世界,有許多增加承受的功課,這來來回回就像織布機的協助,一週一次或多次,在倫理的範圍之限,雖然不被馬上理解,但卻像極了孩子的生命捕夢網,往出另一種可能長壯長厚的支線故事,再借不同科任老師們的力量,讓這條支線故事的認同長大!讓他被另一種認同的他人圍繞著,不因有時感到孤單就失重...
.
#學生
我們遇見的孩子,有多少在班上感受到孤單,沒有歸屬感,所以不幸福;
#老師
我們所遇見的老師們,有多少正邁力在教學現場精進,付出所學,但當學生不領情或者無法達標時,挫折到感覺跟孩子失去連結,因而失控,拋出自己最不想要的樣子;
#家長
更遑論是家長了,多少失控的家長,因為對家庭階段的不瞭解、夫妻關係每個階段的困惑、對孩子每個階段需求的知識缺乏,又或是將自己和孩子的狀態過度連結,很多的挫折都在進入婚姻的複雜變化裡面,似乎兼顧經濟就無法兼顧關係,又或是顧及關係,又觸及自我的議題,拿捏不出親子或親職的最佳姿態。
#系統中的他人
每個人在自己的視域中,看見的孩子,我們都可以在心中懸置或評估,我們不可能陪同孩子上每堂課,但卻因為每位老師而拓展對孩子的看見,感謝系統中想要撐住這些孩子的每個看見,願意提供我們在各科對這位孩子的不同見解,每個人的看見都是差異,因為切入的標準不同。
#這也是系統工作中可貴之處
.
在這次短講中,因為兩個小時的時間有限,我們摘要綱要:
1.案例的評估和切入
2.如何在系統中進行判斷和合作
3.家庭系統發展歷程
4.運用人際歷程中參與式觀察者的姿態進行合作
5.肯定生存模式的其來有自和理解對象的現況
#慈悲是將緊握的手鬆開
#理解會從掌心浮現出來
重點回顧:
🔎運用「參與式體會溝通」理解家長和孩子的文化及脈絡。
🔎與家長和合作夥伴溝通,需區辨投射性認同的自我覺察。
🔎每個人體認的差異和現實:提出人際互動中的幻想層次和實際層次,了解個案目前的生存策略。
🔎工作中的反移情:若在工作中觸動熟悉的彌補缺陷的幻想或者厭惡的情緒,可考慮回到自身,認清工作中自己的反移情的感受。
🔎 增加心理承受力:讓孩子在晤談中重獲自己因應外界的力量,練習「體認到原來有舒適圈」和「不舒適圈」中的彈性,長出自我的力量。
期待這些補充,能夠讓大家更有條列的抓到要領,為開學增能。
若有沒有補充的部分,歡迎私訊或留言告訴我你聽見的重點OR心得
也位事先居然還私訊跟我請假的老師們(怎麼這麼可愛,講座很隨緣感謝你們如此重視)做重點摘要,避免遺珠之憾XD
#感謝中正高中學科中心的場地提供
#感謝莊詩芸老師及行政人員的全力協助
#感謝每一位與會老師的熱心參與
#期待未來行有餘力是互動式的學習
#2020輔導人員來增能開學GOGOGO
#經夥伴同意快來上網抓照片吧!!
👉 當最親的人成為傷痕 https://reurl.cc/621aeM
👉 看不見的傷,更痛 https://reurl.cc/L38bZK
👉 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 https://reurl.cc/Qdy9Gp
同時也有2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的推薦目錄:
- 關於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 在 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 在 田雅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 在 《存在關係裡的心理界限》 楊旻庭臨床心理師有品質的人際 ... 的評價
- 關於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 在 掛釘社群與網絡個人主義:以批踢踢八卦板(PTT Gossiping)為 的評價
- 關於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 在 你是高敏感族群、共感人(Empath)嗎?情緒如何被能量影響 ... 的評價
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Paris。總之這個叫做Emily的美國女生帶了很多美國資本主義和政治正確的想法到了法國,有了很多反思跟挑戰。其中一個跟我們今天討論的很有關係。裡面講到說,這個Emily她在美國的行銷公司專門替藥廠打廣告。一個法國老闆就說,你們美國人很奇怪,一堆人吃到過胖,然後導致糖尿病,再發明糖尿病的藥,賣給這些人賺錢,就跟人類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然後現在又要想怎麼找疫苗,還有一堆醫療用品跟疫苗公司想用這個方式賺錢,很諷刺。
這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今天要好好介紹一位澳洲學者霍奇(Helena Norberg-Hodge),從1970年代開始就一直主張地方主義的她最近剛剛接受《紐約時報》訪問,在報導裡她講了一個很好懂的例子。她認為只用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來看生活水準有問題。她舉例說:「如果水污染嚴重,我們都喝瓶裝水,是有利於GDP。但如果你和我自己種菜吃,GDP卻會下降。簡單來說,如果你和我保持健康,GDP就會下降。如果你每年都需要化療,GDP就會上升。」
其實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探討這個問題,所以現在也有其他進步指標,去看除了金錢之外,會和環境的發展,像是世界幸福報告和人類發展指數等等。裡面也發現說,美國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經濟體,但是生產力和收入的提高並沒有完全轉化為美國社會整體的福祉。這也是霍奇在談的「幸福經濟學」,像是長途運輸的產品其實是破壞環境的,或是許多社區經營的網絡帶來的利益也是無形的。
地方主義的對比其實就是全球化,尤其是全球貿易體系,當然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有些人因為全球化得到工作機會,有些人則相反,好像各有贏家輸家,但是用英國跟美國的例子來看,像英國脫歐或是美國從川普當選以來的狀況,都是更加強調保護主義,但是歐盟被削弱還有美國多元開放自由文化受到挑戰,我的意思是,難道鎖國會比較好嗎?這兩個國家的考量還是限於要如何保住經濟成長數字,從國家的角度去思考。但是霍奇關心的是人,她覺得對於人來說,就商業和人際交往來講,距離越短越健康。再來是多樣化,一個農民種植十幾種作物比單一種植更健康。但是全球化鼓勵的就是某些市場善於種這個做那樣的單一分工。所以她協助創立了許多小農市場,鼓勵更多元的種植,跟我們台灣人熟悉的菜市場差不多啦。
我當年在美國採訪的時候就有遇過那種農場,他們有養牛和豬,也自己種菜,想要吃什麼菜大家就會自己去找,我當時看了也很有感觸,就是那個社區裡面的大家,彼此之間的連結是那麼的緊密,也讓我想到新竹的原鄉部落司馬庫斯,當地泰雅族人強調的就是合作共生、土地共有理念。所以部落有自己的福利分配。有一些很特別的工作、土地共有、共食與全人照顧制度,也有部落議會凝聚大家的向心力。現在好像也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部落在思考,如何擺脫主流觀點所謂的成功模式。
而霍奇還有一個人生經歷很值得我們思考,她在1975年到了拉達克,也就是最近中印邊境衝突很嚴重的地方。當時這個印度西北部,主要是佛教徒的山地鄉,剛剛開始出現旅遊業和國際經濟,但是她發現經濟增長的背後,拉達克人的凝聚力逐漸被腐蝕,慢慢無法自力更生。她想盡辦法要幫助當地年輕人,告訴他們好萊塢電影不是真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充滿了抑鬱、離婚和社會紛爭。
雖然如此,全球化還是帶來了一些好處,沒有什麼地方能鎖國或是排外,置身於全球共同利益之外。全球化另一個好處就是效率,講求地方主義或是在地化的國家會不會在反而無法跟其他人競爭?我們當然可以用更簡樸的方式生活,慢活或是更貼近自然,但是地方主義可以做到多徹底?跟全球化到底哪一個適合人類的未來生活?歡迎上網跟我們討論。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 在 田雅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教育本質是讓孩子成為內心有溫度的人
#學校社區資源共享
最近看到有關陳清圳校長的採訪介紹,感觸良多…
想起第1次當選議員被冤枉解職後,雅芳去到教會、走入校園帶領一群又一群的學生,接觸社會中需要幫助的族群,並給予幫助。
在沒有議員的身分下,做義工之事反顯清淨,不會有人又找藉口來抹黑,企圖模糊焦點,讓許多原本美好的事蒙上陰影。
當時透過桃園民意代表和記者,連接到深山裡的高義國小,高義國小是大車無法直接到達的,只能開到離學校最近的點,讓大家各自扛著行李,用如登山的方式進去學校,當時高義國小的 #王連進校長,也是讓雅芳非常敬佩的校長,在看到很多孩子因家庭因素無法得到完善的照顧,王校長更是開啟了住宿型學校。
藉由住宿生活來讓孩子得到妥善照顧,也讓家庭負擔減少,並教養、啟發孩子的品格教育、基本能力與學科成就表現。
王校長更將資源整合共享,落實學校、家庭、社會及政府資源;校長更將觸角延伸至社區部落,先後創辦了復興鄉社教工作站和原住民族部落大學,讓原住民阿公阿媽、爸爸媽媽能夠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跟陳清圳校長一樣讓學校和社區連接,以品德教養為教育核心,用心讓那裡的孩子在課業上的展現不輸都市的孩子,但內心多了主動關心他人的溫度。
雅芳接觸過很多學校,也當過很多學校的志工,知道不是每個學校校長都願意和社區資源共享的,即使教育部給了很多資源及補助,但倘若無應用在相關補足之運用上,恐怕也是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一直在關注雅芳的朋友都知道,有關育賢國中停車場的提案,雅芳當初是因校長主動提及學校停車空間有不足的問題,雅芳才為了學校提案應增建地下停車場,但提案後校長堅稱無停車不足的問題,校長公然引發了家長來抗議等問題,甚至隔天就出現以假帳號在雅芳粉絲專頁抹黑攻擊之違法事宜。
但今年4月卻收到議會函文,竹市府對該育賢國中校舍興建工程第二次變更設計,要追加預算,原因是育賢國中學校停車空間不足,要增加經費增設停車場。
這些事實證明了校長恐怕僅是不想讓社區也有可能可以使用停車場而說謊的吧?雅芳覺得真的是非常遺憾。
大部分都市的學校都是座落於社區之中,且社區就包含了家庭,所以 #學校跟社區的關係本應該要同心協力,而非形同競爭對手,應在協助學生學習、成長與發展的共同任務下,進行「真實的」連結, 因為這樣的連結可以包括彼此關懷、雙向溝通、彼此相互參與、資源互惠互享、彼此合作,進而得以相互服務等功能共享。
教育部早在十幾年前就積極推動「 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但如陳校長所說的教育界過於保守傳統, #只要你做的跟別人不同就會被批評的一無是處。
雅芳認為資源共享是可以透過分享機制讓社區民眾都能體會公共財之益處,及 #強化學校及社區之緊密合作聯繫關係,擴大資源運用之最大效益,才能 #創造資源得以永續。
🎦陳清圳校長完整採訪
https://www.pts.org.tw/DevotedPeople/ep27.html

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陪伴你每天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都想要有所進步的話,那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哦!
我們常常會用「溫度」的比喻來形容跟一個人的相處,比如說,「這個人說的話讓我的心暖暖的」、「這個人好溫暖」或者是「這個人好冷漠」、「這個人像冰塊一樣」、「像個冰山一樣」,你知道嗎?這樣的一個說法它不只是一個隱喻,他還是我們真實對溫度,不管是自己的體溫還是室溫的感知。
聽到這裡你可能有一點點無法理解,我用一個實驗來跟你分享,讓你感受一下,其實我們對待他人的方法或者是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的確會影響到我們對溫度的感知哦!
這個實驗是心理學家齊普・威廉斯(Kip Williams),他設計了一個叫做「電子球」(Cyberball)的電腦模擬遊戲,在這個遊戲裡面呢,有三個火柴人丟球給彼此,而每個受試者哦,都由一個火柴人所代表,然而這個遊戲玩到一半的時候,它分成兩組,一組是「拒絕組」,另外一組是「接納組」。
如果你被分在拒絕組,那麼這三個火柴人當中,另外兩個代表「其他人」的火柴人就不再把球丟給你,他們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對彼此玩傳接球的遊戲,把那個代表「你」的火柴人晾在旁邊,讓你覺得有一種被排擠的感覺。然而如果你被分到接納組的話,那麼這三個火柴人就會彼此跟彼此進行隨機的傳接球的活動,你在這裡面完全不會感受到被排擠的感覺。
雖然哦這是一個不起眼的電腦遊戲,甚至於你根本不認識另外兩個玩家,但是如果你被排在排斥組的話,你仍然在感受上會覺得有點難過。
如果用這樣對比的話,被接納就是一種人際的溫暖,而被拒絕就是一種人際的冰冷。接下來就是這個實驗的關鍵了,當這個遊戲結束之後,除了問所有的受試者對於實驗室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之外,也請他們估計實驗室的室溫。
那些相對感受到人際溫暖、沒有被排擠,被接納的受試者來說,他們感覺到的是溫室相對比較高的;而那些受到人際冰冷、被排擠的受試者,他們感覺到的室溫是更低的。
在這裡面呢,人際當中,那種冰冷、被排擠的經驗,會活化了我們跟身體感受那種冰冷的感覺,所以你可以感覺到在不同的狀況底下,我們對於室溫的感知其實是有主觀經驗的差別。
但事實上呢,所有的受試者他們所在的實驗環境,室溫都是一模一樣的,然而這裡就有一個進一步的問題了,是他們的身體真的會比較冷,還是他們把室溫低估了?比如說當我們被排擠的時候,「寒冷的」這樣的想法就在我們心裡被觸發了。
所以為了做更深入的研究哦,另外一組研究團隊就主持了進一步的研究,在受試者玩過這個電子球的遊戲之後,去測量它們的實際體溫,而使用的是那種非常敏感的溫度計,專門給工業冰箱使用的,它的靈敏度會到0.03攝氏度,他們用這樣的方法把溫度計直接連接在受試者的指尖上,
結果發現哦,在電子球遊戲當中,感受到人際冰冷的那一組,的確他們的皮膚溫度是會下降的,平均會下降0.38度c,你可能會覺得0.38度c這實在是一個很小的差異,但是對我們的身體來說,這是一個很顯著的體溫起伏,所以這也就呼應了前一個實驗,那些受試者為什麼會感覺到室溫比較低。
他們是真的感覺到比較冷,尤其是在遭受到人際的冰冷跟排擠之後,那麼透過這個實驗的分享,你想到什麼呢?如果我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溫暖的人,那麼你所帶給別人的不只是主觀感受上心的溫暖,他們的體溫也會跟著變化哦!
也因為這樣子永遠不要小看我們怎麼跟別人連結跟相處,如果你能夠帶給別人溫暖,那就會像是你徜徉在和煦春風一般,它真的不只是個形容詞,而是一個具體真實的身體感受,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溫暖的人?還是冷漠的人呢?
或者是反過來問自己,你覺得自己的溫度水準在哪裡呢?我想真正重要的不在於你眼前的人能否給你溫度,而是你自己是否能夠成為一個發光發熱的人,哪怕只有一點點,這都是我們帶給這個世界跟他人最好的祝福。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也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的行動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提到的「我們帶給別人的是什麼?」跟人連結的每個相處跟相遇,它都是一個機會,究竟是我們幫別人升溫還是降溫?有沒有一個途徑能夠讓我們先靠近自己、先溫暖了自己,進而可以帶給別人溫暖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不在於你要學更多的技巧或能力,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你是否能夠一步一步的靠近自己的潛意識,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們最近推出了一門線上課程,叫做「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他是由我的好朋友哈克(黃士鈞博士)他所主講的。
哈克他會用很獨特的潛意識工作的方式,一步一步的陪伴你身體心中的溫度,並且把溫暖帶給別人,我相信對很多朋友來說,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學習體驗,也歡迎你的加入!
我相信你會透過這一門線上課程,成為一個更溫暖的自己,也會溫暖你身旁所有的存在,詳細的課程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期待你的加入,那麼今天就跟你聊到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 在 掛釘社群與網絡個人主義:以批踢踢八卦板(PTT Gossiping)為 的推薦與評價
機目的性質、掛釘社群的認同定錨作用、網絡個人主義所強調個人目標與社會共感之 ... 思考網路社群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如果過去人們曾主要以情感溝通的社群彼此連結,. ... <看更多>
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 在 你是高敏感族群、共感人(Empath)嗎?情緒如何被能量影響 ... 的推薦與評價

你是高敏感族群、 共感人 (Empath)嗎?情緒如何被能量影響? ... 準備揚升:消除焦慮、切斷 與他人 的負能量 連結 ,透過情緒反應找出負面信念. Soul Good. ... <看更多>
與他人有共感的人是彼此連結的 在 《存在關係裡的心理界限》 楊旻庭臨床心理師有品質的人際 ... 的推薦與評價
有品質的人際關係以情感作為連結,互動過程裡也往往伴隨著情緒的流動, ... 關係的影響可以是黏著劑,透過快樂情緒的渲染或者心事難過的共感讓彼此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