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熟的能力,就是感受幸福的能力吧】
在《與孩子的情緒對焦》這本書裡,有一個「精熟」的概念讓我有很大的共鳴。
「精熟不是只是發生一次的感覺,而是隨著一次次地重複越來越接近,最後學習到能力的經驗,是一種活出生命的方式。精熟之人的定義是:熱愛探索、學習、成長、親身體驗,練習並精熟某項事物,享受整個創造的過程,不管自己在別人眼中是『成功』或『失敗』,然後往前迎接下一個目標。」
「反覆練習直到精熟的循環過程,是最能達到滿足與無我境界的方式⋯⋯只要願意全心投入學習與創造,熱切追求目標,所有的人都能夠充滿喜悅。」
我想,認同這個觀念是很容易的,畢竟我們都希望能夠教養出願意主動精進,又樂在學習過程中的孩子。但是身為父母,如何才能夠「沈得住氣」,給出一個讓孩子可以重複犯錯重複摸索,感受得到支持卻又不被過度干涉,逐漸「精熟」一個能力的空間,我有一些思考想要分享。
***
我的母親是一個個性非常急躁的人。我在人生中的各個階段,都有因為他的「指導」,讓我感覺探索的空間被侵擾的經驗。
記憶最完整的事情是下廚。
母親在某一個心血來潮的日子,走到我的房門口宣布:「過來,我要教你煮飯。」
他的口氣傳達出一種不可違抗的脅迫,我摸摸鼻子,跟著走到廚房。他走到流理檯後往旁邊一閃,我發現上頭已經擺好砧板、菜刀、大白菜和其他材料,準備要讓我「實習」。
「切!」母親指著菜刀下令。
我看了他一眼,往前走,拿起菜刀。想一想,覺得還是開口問一下。
「呃⋯⋯要切成什麼樣子?」
「當然是切絲啊還能切成什麼樣子?」
確認一下而已嘛⋯⋯。我低下頭沒說話,左手壓住菜葉,右手拿起菜刀——
「你是在幹什麼!哪有人這樣拿菜刀的!」
母親從我手上一把搶走菜刀,在我臉前示範完正確的拿法,再把菜刀扔回砧板上。
「切啊!」
我深吸一口氣,照著母親剛剛的示範拿起菜刀,小心翼翼地開始把大白菜切成絲。一刀⋯⋯兩刀⋯⋯
「看你做事我真的會氣死!這種速度是要切到什麼時候???」
母親大吼起來,幾次揮手把我驅趕,然後氣急敗壞地把菜刀拿起來剁剁剁剁,嘴巴也沒有閒下來:「切個菜就花那麼久時間是能做什麼事?等你做完飯老公小孩都餓死了!我跟你講你就是太好命了,像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早就⋯⋯」
我很習慣地往後退,方便我把自己抽離,耳朵關起來。接下來的事情開始像默片場景一樣,只有母親的影像在我面前急切地走來走去,備料,下鍋,翻攪,起鍋,裝盤,我甚至沒有注意到到底炒出來的是哪一道菜。
「懂了沒有啊你!」
我突然驚醒,點點頭。母親非常不耐煩地落了一句「好了啦沒你的事了啦」,我轉身回到房間。
烹飪課就只有這麼一次。也許是母親覺得孺子不可教,也許是原本就忙碌的母親抽不出其他時間,也許是我自己也刻意避開這種不舒服的互動。總之我懷著經驗趨近於零的廚藝飛出國,飛向我人生第一個自己的廚房,拿著菜刀,面對我人生第一顆青椒。
好想吃青椒牛肉,該怎麼辦才好呢?我歪著頭想。總之先切開吧。我拿起刀,慢慢的把青椒剖開,發現裡面密密麻麻,擠在一起的白色種子,有幾顆掉出來灑在砧板上。裡面居然長這個樣子,應該要清理掉吧!我很驚喜地發現,從蒂頭那裡一剝開,可以把種子一次卸下來,把剩下四散的種子也清理掉之後,把青椒本體洗乾淨,放在砧板上。
那就來切絲囉!我拿起菜刀,仔細地,一刀一刀的,切成我腦海中理想的寬度。切完青椒,繼續一刀一刀地切肉絲,想起阿嬤說過「肉啊先醃一醃」,趕緊拿出一個碗,裝上切好的肉絲,淋點醬油抓一抓,想一想又加了一小匙米酒。我想起阿嬤會用大蒜爆香,趕緊去剝了一顆,照著阿嬤的手勢拿刀拍一拍,去皮,剁碎。滿有一回事的嘛,忍不住得意起來。
那個下午,房子裡只有我一個人,也沒有任何既定行程。我依著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感覺握刀的位置,調整下刀的角度,一邊備料,一邊思考,一邊回想記憶中的味道,每一步都確實地琢磨,直到最後下鍋,裝盤,上桌。飄著醬油香的青椒肉絲配著剛煮好冒著熱氣的白飯,一口送進嘴裡——天啊,這也太好吃了吧!!!!!
那天開始,我就這麼繼續慢慢地切了數次,數十次,數百次的蔬菜,水果,雞鴨魚肉,也從兩道菜,三道菜,台式,西式,日式等等逐漸摸索累積出只要想吃什麼就可以做得出相近料理的自信⋯⋯我並不是什麼能夠辦桌宴客的大廚,但是下廚讓我覺得非常愉快。我喜歡備料的過程,喜歡比較使用不同工具下廚的細微差異;喜歡煮給自己吃,給蕃茄和傑克吃;也喜歡在忙碌之餘持續嘗試各種不一樣的菜色。
多年後,我在家裡陪著一歲多的蕃茄玩玩具。他當時手裡拿著積木想要堆高,但是最多只要堆到第五塊就會垮下來。蕃茄試了一次,兩次,三次,開始發出不耐煩的聲音。還是新手媽媽的我,有點困惑,不太確定該怎麼辦才好。我記得自己想要探索或嘗試時被大人介入的不快,但是蕃茄看起來需要一些幫忙。不知為何,我想起那個獨自一人學著握刀,仔細切著青椒的下午,和那份靠自己完成一件「大事」的成就感。
於是,我拿起第六塊積木疊上去,微笑著摸摸蕃茄的背,輕輕地說:「沒關係的,多練習就好了。」
那之後,「沒關係的,多練習就好」這句話,成為蕃茄「搞砸」事情的時候,我固定而且唯一的回應。叉子叉不起水蜜桃,沒關係的,多練習就好。看書不會翻頁,沒關係的,多練習就好。貼紙摳不起來,沒關係的,多練習就好。把水從大杯子倒進小杯子裡灑了滿地,沒關係的,多練習就好。每次說完這句話,我都可以明顯感覺到蕃茄的情緒穩定下來,調整好自己的步伐,然後再繼續嘗試下去。當他真的靠自己多次的練習達到目標,就算只是把硬幣塞進存錢筒這樣的,他表現出來的滿足,不只讓我覺得非常值得,也體會到陪伴孩子的快樂。
陪伴孩子一起精熟一個能力,真的是充滿幸福感的過程。但我也並不總是有能力做到,尤其是這個有夠固執的孩子在使用危險物品的時候。
蕃茄三歲開始嘗試使用剪刀,四歲多的時候,他的野心開始變大,想要用紙膠帶把幾張紙片黏成一個盒子。他一隻手把紙膠帶拉得長長的,像是一顆溜溜球一樣在半空中晃來晃去,然後另外一隻手拿著剪刀,剪來剪去要嘛沒剪到,不嘛剪到的時候膠帶整個黏在一起,完全剪不斷。我看著他這種毫無效率的做法,不出個聲的話天曉得要弄到何年何月,一不小心搞不好還剪到手,忍不住想給他一些提點:
「蕃茄,要剪紙膠帶的話,我有好方法——」
「你不要告訴我!」
「可是你現在這樣剪的話——」
「我不要!我要用我自己的方法!!」
在這種很焦慮的時刻,我其實滿慶幸蕃茄這麼斬釘截鐵地拒絕我,讓我能夠發現自己其實在干擾他。如果他像我當初一樣,安靜地承受,我很可能就自以為是地給了一堆建議,洋洋得意我幫得上忙,其實剝奪了蕃茄嘗試的機會,也削弱了他對自己的信心。
因為蕃茄強烈的抗拒,我停下來深呼吸,又連結到自己下廚的經驗,也想起蕃茄之前靠自己的能力處理過的各種問題。我很焦慮,但是我開始看見那是我自己的焦慮,跟蕃茄無關。於是我默默地站起來離開現場,找一些家事來做,讓自己分心。十幾分鐘之後,我從遠方偷看在餐桌忙碌的蕃茄。他的面前出現了一個歪歪斜斜的紙盒,用幾段紙膠帶貼出來的。紙膠帶長短不一,斷面也破破爛爛的,但是確實達到效果了。果然不需要我的「雞婆」,蕃茄自己就做得到。
我覺得時間差不多,走過去問蕃茄還順利嗎?他燦爛著一張臉拿起他的作品,笑著說:「媽媽你看!我做了一個紙盒!」
「真的耶!」我由衷地說:「而且你自己用自己的方法剪了好幾段紙膠帶,越來越會使用剪刀了呢。
「當然啊,因為我練習很多次了嘛!」蕃茄完全掩飾不了他的得意,跳上椅子開始搖擺跳舞。
原來,你只需要我看見你的努力,跟你一起開心就好。
***
讀了《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之後我才明白,我學習烹飪的經驗,就是一種「精熟」的過程。重新思考我開始下廚之後的生活,在這麼多年逐步的累積之下,我確實成為了一個更有自信的人,也經常因為自己在做菜方面表現的創意感覺到踏實喜悅。當傑克和蕃茄稱讚當晚的菜色時更是讓我覺得快樂無比。
雖然書中列舉了很多方法來協助孩子體會這樣「精熟」的過程,我其實認為,讓我能夠按耐住自己內心的焦慮,沒有採取像我母親一樣積極介入的方式,能夠給予蕃茄足夠空間的關鍵是:我自己體會過精熟過程的快樂。
正因為我體會過,經歷過,明白獨立摸索會遭遇到的困難和成就感,所以我能夠不慌不忙地守在蕃茄的身邊,告訴他「沒關係,多練習就好」。而在我被自己的焦慮沖昏頭的時刻,我也才能及時把自己喚醒,把主導權還給蕃茄。
如果你也有這樣「精熟」一個能力的經驗,要給孩子自由摸索的空間相信會容易很多。如果沒有,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體驗。傑克一直等到蕃茄出生之後,才因為要跟孩子一起玩,有大量組合樂高的機會。他很明顯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了「精熟」的過程。只要他跟蕃茄一起玩樂高,每次都會聽到他們「改造!改造!」地喊個不停,一大一小可以耗費幾個小時討論怎麼讓一台車子的後車廂可以拉出梯子,甚至等蕃茄睡了以後,傑克還可以繼續研究怎麼做出扭蛋機、旅行車,還有其他各種不同的東西。他們真的很快樂。
而我則認為,為人父母,其實就是一種精熟的體驗。面對蕃茄這樣一個敏感的孩子,有好多事情需要思考,需要琢磨,需要調整,而我也因為情緒時時被牽動著,多了很多理解自己,探索自己過去的機會。每次想通一個困境,或是跨越一個教養障礙的時候,都讓我對於「家長」這個身份有更多的認同和成就感。
我想說的是,這樣的互動方式,讓我感受到好多的喜悅,好多的愛,想要跟孩子有更多更多這樣的連結。於是我開始有自信面對自己的過去,承認自己的不足,坦白自己的情緒,因為我發現唯有這樣,我才能保持內心的自在平衡,不會過度焦慮或介入,隨時能跟孩子一起開心。跟孩子一起開心的時間越多,我想,我們就會越珍惜在一起的時間,也會感覺越幸福吧。
當然,這是一條很長的路,但我想繼續堅持下去。
——————
歡迎到匿名塗鴉牆留言:
[蕃茄家塗鴉牆—精熟的能力]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d74in3qx9jky3a5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活出你的原廠設定—蘇予昕諮商心理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當然知道要愛的教育,但上班就已經夠心力交瘁了,回來看到小孩又吵又不聽話,真的會忍不住飆罵他們...啊事後又覺得有點後悔...」 是的,馬克罕博士聽到了大家的心聲。《#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如同一本 #救急又究極的寶典,裏頭清晰列出幾乎是「所有」父母會遇到的困境,例如:孩子打弟弟妹妹、孩子欺負動物...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的推薦目錄:
- 關於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蘇予昕諮商心理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寶寶]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教養書心得-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育兒書籍心得分享,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 魚丸醫師的媽媽經 的評價
- 關於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父母如何支持孩子表現真實自我?《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新書試 ... 的評價
- 關於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二手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二手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寶寶]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教養書心得 - PTT Web 的評價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活動已截止⋯
[好書推薦+送書]-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全美超人氣教養專家、心理學博士蘿拉‧馬克罕,繼《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之後,再度出手拯救深陷家庭戰場的父母!
※重新思考「分享」、「規矩」、「懲罰」、「獎勵」、「衝突」等教養觀,以同理心與孩子們重新連結!
※著重情緒智商的培養,真正的教養遠見是「不只停止爭吵,更讓孩子們成為終身扶持的摯友」!
★超人氣教養專家、心理學博士蘿拉‧馬克罕對於親子教養的終極遠見:不只要停止爭吵,更要孩子們成為終身扶持的摯友!
★美國亞馬遜書店「情緒與心理健康」、「解決家庭衝突類」暢銷書
小孩吵架後,叫他們道歉反而讓狀況更糟?
要求孩子分享、輪流,竟會加劇手足衝突?
懲罰會延緩同理心的發展,讓孩子更難帶?
其實,孩子吵架,天經地義,因為他們在爭奪生存資源!
手足是我們誕生後遇到的第一個朋友/敵人,而這份感情可能延續一生。提倡「平和教養觀」、「情緒對焦」的蘿拉博士主張,父母需先療癒自己、練出高EQ,跟每個孩子建立緊密的感情,重新思考「懲罰」、「規矩」、「獎勵」、「分享」的意義,才能在孩子爭吵時引導他們表達自己、尊重別人感受,進而協商出兩全其美的做法。
如此,孩子們才會從冤仇人變好朋友,而且這份溝通智慧會跟著孩子一生,在職場、婚姻、友情中更加出色發光。
本書特色
•如何成為「平和的父母」?
1. 花心思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
2.與每個孩子各別建立深厚的連結
3.提供指導而非控制孩子。
•面對家庭戰場不害怕,一一拆解手足炸彈:當孩子說他恨弟弟妹妹/應該懲罰有攻擊性的孩子嗎?/為什麼須透過「衝突」來學習人際關係?/如何讚賞每個孩子,而不激起競爭?/當同理不奏效,該怎麼辦?/什麼時候父母該介入手足衝突?/為什麼不應強迫孩子道歉?/為什麼不應規定孩子分享?…
•當你準備生第二胎,如何才能讓老大有安全感,歡迎弟妹的到來?
該如何跟孩子談即將出生的寶寶?/當大孩子出現退化行為怎麼辦?/一開始便培養良好手足關係的九個祕訣/當寶寶進入學步期,十個維持家庭和諧的祕訣…
以情緒對焦解決手足衝突的範例
★重新思考「道歉」:
「你弄傷妹妹了!跟妹妹道歉,立刻!」→(X)
「我知道你對妹妹很不高興,但你這樣打她會讓她很受傷,因為她很愛你。你覺得可以做點什麼,讓妹妹覺得跟你在一起很安心?」→(O)
★重新思考「輪流」:
「你玩太久了,玩具拿來!輪到弟弟了!」→(X)
「你跟弟弟約定好的時間到了,把玩具給弟弟,該輪到他囉。」→(O)
★引導孩子說出心中感受,取代懲罰:
「弟弟那麼小,怎麼可以打他!你也要嚐嚐被打的滋味嗎?」→(X)
「你好生氣,用講的告訴弟弟,為什麼你這麼生氣。但是不可以打人。」→(O)
蘿拉博士的提醒
•如果父母與每個小孩都感情親密,孩子們也會比較親近;如果親子間關係緊張、經常懲罰,小孩之間也較常攻擊爭吵。
•教給孩子情緒管理和解決衝突的技能,讓他們學會自行解決紛爭。
•幫助孩子培養緊密的終身手足情感,這對他們成年後維持健康友誼、工作關係以及建立家庭大有幫助。
……………………………………
『送書活動來囉』!
我們將會送出二本《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給大家!
方法:
1.「按讚」替「Henry羅寶鴻老師」專頁按讚+追蹤+設定搶先看。
2.「分享」在此po文按讚及分享到您臉書上 。
3. 看完上面連結的「書本詳細介紹」後,請在這篇po文留言區上留言:『我想要得到這本書,因為⋯』,並tag兩位好朋友,就有機會抽到這本書囉!
4. 請注意!沒有替本粉專按讚+留言+留言內容不符+沒tag朋友,及沒公開分享,都沒辦法參加抽獎的噢!
截止時間:2021/02/02 - 2021/02/04晚上11:59止
購書連結:
心靈工坊:https://tinyurl.com/y2lyxrtk
博客來:https://tinyurl.com/y5oaoslk
📖 愛兒學 LoveParenting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孩子各種出招,看教養書到底有沒有用?】
誒,不是才剛過新年,怎麼就有文章可寫了?當然囉,小孩在惹人厭的時候哪跟你挑時間的,而且今天發生的事情還可以寫成三篇,我的生活真的是不愁沒有靈感。
傑克吃完晚飯先去切水果了。我繼續陪著蕃茄吃晚餐,吃一吃他的老毛病又犯了,站起來像是要舒展筋骨,不知不覺又東摸西摸越走越遠,跑去摳牆壁上的貼紙。
「你是有沒有要回來吃飯?」我憋著一口氣耐著性子問。
「你幹什麼要說這種話?」蕃茄板著一張臉回問。
「因為你都沒有回來,我就不知道你要不要吃啊。」我指著面前還剩半碗的白飯。
蕃茄拉著長長的一張苦臉,一邊嘆氣一邊拖著身體走回來。他側身坐在椅子上,刻意不看我,一手拿下桌上的保溫水壺,鏗鏗鏘鏘地用水壺一直敲椅子的邊緣。我聽著那刺耳的聲音一直敲打我的鼓膜,忍不住咬著牙開始數秒,看數到幾的時候我要出手制止。越數,我整個人就越焦躁起來。
傑克端著水果回來,看到我的表情就知道我在不爽,直接從肩膀一推把我趕走表示「換我啦」,我就去沙發上躺坐下來轉換心情。結果才沒過多久,我就聽到傑克低著嗓門說:
「你這是什麼意思?」
「沒有什麼意思。」
「你明明一邊用水壺敲桌子,還一邊在看我。根本是在看我有沒有要講你吧。」
「你不要再說這種話了!」蕃茄把耳朵摀起來。
「你摀什麼耳朵!你摀耳朵的話以後你跟我講話我也都不要聽,這樣可以嗎?如果你剛剛沒有拿水壺亂敲桌子,我也不會⋯⋯」
傑克的聲音開始變大,我坐起來,揮揮手制止他:「爸爸,先不要說了。講下去沒有什麼用。」
傑克轉頭看我,不高興地說:「他不喜歡聽所以我們就不講了嗎?可以這個樣子嗎?」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說:「我是說,這個方法顯然是無效的。你看蕃茄他根本沒有要聽。你繼續講下去也沒用,還可能抓狂起來。你倒不如不要講話,直接把水壺拿走。」
「這個方法太不好了!」蕃茄抗議。
「那你一開始就不要拿水壺敲桌子啊!」傑克大聲回話,蕃茄立刻又把耳朵摀起來。
「我覺得是這樣,」我趕緊插話:「蕃茄其實根本不是聽不懂,也不是不知道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所以我們提醒他根本沒有用,因為他不是不知道。所以我才會說這個溝通無效。我們可能得找其他的溝通方法,但是總之就是先不要講下去了。」
「對!就是這樣!」蕃茄突然把摀著耳朵的手放開,對著我點頭:「你說的是對的!」
然後蕃茄爬下椅子,走向他的工具櫃拿了一支鉛筆就離開了,留下我跟傑克面面相覷。小孩遲遲沒有回來,傑克給我一個「他是去幹嘛了」的表情,我兩手一攤表示「我哪知道」,然後就起身走到我房間門口,看見蕃茄在我的抽屜裡不知道在翻什麼,這頓晚餐到底還要拖多久,心裡一股火氣上來,很不耐煩地問:「蕃茄,你到底在幹嘛?」
蕃茄給我一個很誠懇的表情:「我想要做一個東西給你。」
我看他翻出了我的便利貼,在上頭用鉛筆不知道在寫什麼,嘆了一口氣。我累了,認真不想再開新戰場了,隨便他了。我退出門口,跟他表明底線:「我八點會收晚餐。」
「好!我知道!」蕃茄的聲音意外積極。
我回到沙發上,傑克問我蕃茄在幹嘛,我說我不知道他只說要給我東西。蕃茄跟在我身後沒多久就出現了,先是穿過我跟傑克中間,把鉛筆插回筆筒,然後轉身繞到我面前遞給我一張綠色的紙條:「這個給你!」
我接過來一看,紙條上畫著一顆笑咪咪的大星星。
「這是什麼?」我問。
「這個給你,因為你說的是對的!」蕃茄很愉快地說。
⋯⋯。所以,我被嘉獎了的意思嗎?
「那你到底還有沒有要吃?」傑克問。
「我至少還是喝點湯好了吧。」蕃茄輕快地說。
蕃茄爬回座位上,一邊喝湯,一邊跟爸爸說明:「我剛剛不是在敲桌子,我是累了,控制不了力氣,我是想要這樣——」他模仿剛剛拿不穩的樣子,讓水壺在手上晃來晃去,最後把它擺在前面的桌墊上。
「你看,就像這樣。」蕃茄說。
「好,這樣很好。」傑克說。
晚餐順利吃完了。
***
蕃茄睡了,家長們又窩在沙發上。
「蕃茄,最近很難帶呢。」傑克幽幽地說。
「其實,我剛剛有想到一件事。」我說。
我把手上的熱茶放在茶几上,從沙發上站起來,走去書櫃,拿下塵封已久的《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翻到「與孩子建立無聲暗號」和「運用單詞法」這兩章,把書交給傑克。
這兩個章節其實是類似的概念,就是「用最少的語言來提醒,反而比說教更有效」。「無聲暗號」就是只用手勢跟表情,或者是用物品(例如說旗子)來提醒;「運用單詞」就是提醒的時候只說一個關鍵的詞就好,像是說「時間」來提醒小孩動作快點,上學快遲到了。
傑克讀完,把書還給我,一邊點頭:「我覺得可以試試看。」
「是啊,尤其是他剛剛聽到我叫你不要唸了,高興到給了我一顆星星咧!」
我伸手接過書,想起書中有提到「家庭會議」這件事,又翻到那個章節,細讀了一下,又推回給傑克。我們多聊了一下,兩個人都同意蕃茄最近似乎在挑戰新的界線。感覺僅僅是「了解爸媽設下的規矩,並且要求自己遵守」已經沒有辦法滿足他的成長需求。感覺他現在開始不平衡「為什麼家裡只有爸媽可以設規矩,只有小孩會被提醒和糾正」,開始想要要求更多的主導權。
「家庭會議」這個安排,書上的建議是一週一次,每次不超過三十分鐘,會議的內容包含:
1.讚美與感謝
2.評估先前的解決方案
3.待解決問題的清單
4.特殊活動的規劃
5.點心
因為蕃茄最近只要對家長的要求不滿意,就會提出「我要討論」的要求,像是上回她堅持使用裂開的塑膠湯匙,講不過我就說要找爸爸「討論」。我們自己沒有跟家長這樣開誠布公討論的經驗,周遭的朋友也還沒聽過有人嘗試過的經驗分享,但是感覺會主動提出要「討論」的蕃茄,應該會喜歡這樣的溝通模式。
我跟傑克決定來試試看。
***
目前為止,我推薦過兩本教養書,但是好像還沒有聊過「如何使用教養書」。
「如何使用教養書」有什麼好講的?
恩,根據我之前教書的經驗,有時候這種看似非常直觀的東西,反而讓大家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像是「查英文字典」這件事,要真的拿出來聊,才會發現咦,原來很多人覺得很不好用!因此,我在想,也許值得說一說,我跟教養書的「合作」方式。
簡單來說,我有兩種類型的教養書。第一種是屬於「#方法型」的,第二種是屬於「#反思型」的。
所謂的「#方法型」,是指針對某些教養主題,會 #提供很明確的教戰守則,告訴家長孩子可能在想什麼,應該要怎麼「破關」。《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系列,或是《與孩子的情緒對焦》,還有《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等等都屬於這個類型。
所謂的「#反思型」,則是著重在 #了解家長自己的內心,幫助家長看見是什麼讓我們穩定不了自己,沒有辦法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保持冷靜。或者是從比較宏觀的角度來討論教養,或者是親子關係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覺醒父母》、《覺醒家庭》、還有《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和《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就屬於這一類。
我的做法是,拿到一本教養書的時候,先看完目錄跟第一章,再決定下一步。如果感覺有興趣,我就會買下,回到家以後就開始看。如果三四天內可以讓我看完的,表示我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共鳴,我就會留下當作重要參考;如果隔了一個禮拜我還沒有讀完,那這本書我就會淘汰。
然後,#就不管書的內容了,專心跟蕃茄相處。
為什麼?當然啊,教養書的內容那麼多,誰記得住啊?我會選擇在三四天,或者是一個禮拜內就把書看完,是因為我覺得一開始最重要的是書上傳達的「#觀念」。如果要把觀念很完整的理解,就要在短時間先把整本都看過,然後憑著留下來的印象,調整跟蕃茄相處的「大方向」。接下來,如果跟蕃茄的相處之間有什麼衝突,我再根據衝突的情況決定要不要翻書,或者是去翻哪一本書。
我會在兩種情形下看「#反思型」的教養書。第一種是 #跟蕃茄相處很順利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心情很輕鬆,很適合複習一下教養的大方針。第二種是我 #抓狂的頻率或者程度感覺超出平常的狀態,或者是 #面對小孩時的惡劣心情遲遲沒有辦法排解的時候,多半代表真正在影響我的,是我內心裡的其他東西,必須要優先處理這些。
那如果我的心情穩定,還算自在舒適,#被惹毛的狀況很精確地反映蕃茄的難搞程度的時候,這時我才會去翻「#方法型」的教養書,跟傑克討論要採用哪種處理方式,就像今天舉的例子那樣。
這裡有一個對我很有幫助的觀念是,「方法型」的教養書雖然都寫得頭頭是道,但是他不是給家長一個「#答案」,而是給我們一個「#靈感」。那些方法都是確實有用,才會被集結成書,但是會不會適合我們的孩子,還有要做哪些調整,真的必須要做了才會知道。
我刻意挑這個時間點寫這篇文,就是想告訴大家「其實我也不知道會怎麼樣」。我並不是「嘗試過,確定有用」,所以來推廣這幾種做法。我想說的反而是,保持著「#試試看吧!」的心情的重要。每一次的「試試看」,就算是失敗了,也都是一次寶貴的資訊收集,讓我們了解自己希望提供什麼樣的教養方式,也會更了解孩子的個性。
育兒這件事情真的很需要跟人討論。這個人不見得需要是配偶,也可以是觀念比較相合的朋友,或者是其他的家長。如果大家對彼此的孩子也都有一個程度的了解,組隊一起來思考教養真的會省力很多。參考教養書上看起來可行的方法來嘗試,引導順利的時候,一起討論為什麼順利;行不通的時候,一起討論怎麼調整。當我們越瞭解孩子,也越了解自己和隊友的時候,我們也會越知道哪幾本教養書適合我們,越容易幫助我們找到「解方」的。
如果一時找不到討論的人選,那就多來這個粉專玩玩吧!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蘇予昕諮商心理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當然知道要愛的教育,但上班就已經夠心力交瘁了,回來看到小孩又吵又不聽話,真的會忍不住飆罵他們...啊事後又覺得有點後悔...」
是的,馬克罕博士聽到了大家的心聲。《#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如同一本 #救急又究極的寶典,裏頭清晰列出幾乎是「所有」父母會遇到的困境,例如:孩子打弟弟妹妹、孩子欺負動物、孩子抗拒上學、孩子在大庭廣眾下情緒崩潰…書中給予最清晰易懂的SOP,讓各位爸媽當場運用。
而當衝突結束後,書中也提供父母自我覺察與探索的引導,進行深層的情緒排毒,一兼二顧;即變成了父母,更要活出完整的自己。
2020/11/11前,在昕理師FB粉專上舉辦抽書活動,歡迎速速前往!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2652455815067605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育兒書籍心得分享,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 魚丸醫師的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斜槓人生說書人-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5 10 月, 2020. by 魚丸醫師. 4喜歡. 0 評論. 自我覺察後療癒自己,和孩子建立親子連結永遠不嫌晚。 ... <看更多>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父母如何支持孩子表現真實自我?《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新書試 ... 的推薦與評價
7/24前,立即報名試讀>>> https://pse.is/TN6WQ 心靈工坊文化將於8/10出版,美國知名親子教養專家「蘿拉.馬克漢博士」的《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 ... ... <看更多>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在 [寶寶]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教養書心得-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回顧了一下之前的教養書心得,有一種…我的文章語氣怎麼那麼討人厭的感覺,如果
大家因此不願意看這些書那書就太無辜了,所以重新說明一下,我提到自家經驗只是因為
看書過程中類似的狀況可以引起共鳴,不是覺得大家都應該這樣做的意思。
也希望可以透過推薦書讓大家找到更多方法解決教養問題,進而達成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
誘。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讀書心得--
這已經是我看過第N本強調不要處罰的書,本書連暫時隔離都禁止。
作者認為,處罰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必須靠外力控制才能符合期待,會讓孩子不相信父母是
真心為他好,並且每一次的處罰都是親子連結的斷裂。只有讓孩子感受到愛,才能讓孩子
願意主動配合父母。
聽起來非常打高空,但其實裡面有非常多實際的做法,甚至提供跟孩子玩樂以解決焦慮的
方法。
在我的生活經驗中,作者說的是真的,靠處罰沒辦法養成主動配合的孩子,即使表面服從
,也許可能只是因為現在要靠父母才能生存。原生家庭關係差的人應該都有經驗,發現自
己其實可以不靠家長時就迫不及待想逃走吧?激烈一點的就去住網友家,和緩一點的,大
學志願就填外地,然後從此住外面。
那為什麼有些父母無法不處罰呢?除了情緒失控的狀況外,還有一種父母是標榜處罰要跟
孩子解釋,跟孩子說處罰是為了他好的冷靜處罰型父母,他們真的認為這樣做有效嗎?真
的有效那打一次就好了為什麼需要變成日常?也許這是他們唯一的管教工具,他們害怕自
己不處罰就沒有其他招來管教孩子。
所以到底不罵不處罰,要怎麼讓幼兒自己願意守規矩?
長大不會過度依賴同儕或3C,還願意跟父母說心事?
本書有三個核心概念
1.(父母的)自我調整
2.培育連結
3.教導而非控制
以核心概念為本,提供很多實際做法的來幫助父母達成教養目標。
1.(父母的)自我調整
有看過邊打小孩,邊罵孩子為什麼要打人的荒謬情境嗎?
當我們自己氣起來口不擇言時,請不要期待小孩學會正確管理自己的情緒。因此,父母的
自我調整很重要,因為父母就是小孩的榜樣,希望小孩在情緒上來時如何處理,父母要先
做給孩子看。
舉一個我們家的例子--
我真的受不了的時候會在崩潰之前把自己關在廁所(我家唯一能鎖的空間)冷靜,最常發
生的時間點就是吃飯時,所以在孩子比較難搞的那陣子,我常帶著碗躲進廁所。
某天孩子在吃麵包的時候,跟我們一言不合,就帶著他的麵包把自己鎖在廁所,叫我們不
要進去。
其實我不認為這是值得推薦的情緒處理方式,只是慶幸自己生氣的時候不是打罵,否則他
學到的做法會更糟。
在這一章,作者提供了花式做法供家長參考如何處理(非壓抑)情緒,這些方法在其他書
也有類似的建議,我看的時候是覺得沒什麼新意,不過既然看到那麼多次我還是會暴走,
那最重要的大家也不是方法,而是家長的意識跟決心吧?
2.培育連結
作者認為,小孩能發自內心配合父母的理由,就是他信任父母、相信父母為他好(一邊打
一邊說為他好只會讓小孩錯亂),所以父母對孩子有影響力。
所以,平常的時候每天給小孩精心時刻,全神關注小孩;在小孩失控的時候,建立連結,
說簡單一點就是讓孩子感覺自己被愛、被理解。
唯有在感到安全與被愛的時候,才能自發地去達到家長期待的行為。
3.教導而非控制
情緒教導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這是解決問題的基礎,不然遇到狀況光是崩潰或生氣,就
沒有思考解決問題的餘裕,作者說,管理情緒的能力會直接影響生活品質。
因此,此篇提供建議,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覺察、辨識情緒,並親身示範情緒的處理。
書中的建議比較詳細,我自己用類似方法覺得有效,我會在自己並不是真的很氣的狀況下
跟孩子一起練習,比如說,小孩用書打我,我請他道歉他不要,我就說好吧(有點悶但是
也沒多說什麼)後來也是繼續陪小孩,到了睡前他問「你敢閣有受氣?(你還生氣嗎?)
」我回他「無矣,受氣啥物?你用冊共我拍e5代誌?(沒有啊生什麼氣?是在說用書打我
的事情嗎?) 」他說「著。(對。)」
我就跟他說「我彼陣是有一點仔受氣啦,但是我喘大氣喘大氣,就無受氣矣。(我那時是
有一點生氣啦,不過後來深呼吸深呼吸就不氣了。)」 他問為什麼不氣了,我說「我相
信你知影按呢毋著,嘛相信你後擺會避免矣!(我相信你知道這樣做是錯的,所以你以後
也會避免啊!)」他就有點害羞的點頭。
這邊也很推薦去看阿德勒的鼓勵方法,我相信孩子可以控制自己,所以我也不用有太大的
反應,事實上,他上次動手是什麼時候我已經忘了,表示他大部分時間是真的可以控制自
己的。
此篇也強調同理心的重要性,此書是把重點放在父母若能同理孩子,孩子比較有可能學會
同理他人。《孩子的第二天性》也強調同理心,這是發展自我調整能力的基本,這本書我
也有在版上寫過心得。
精熟教導
本書中提到孩子的需求中,包含精熟的技巧、自發地影響世界以及做出貢獻,這跟阿德勒
的「社會情懷」很像,人基本上都希望自己是有用的,對社會有影響力的,因此,最這章
也提供建議,父母如何幫助小孩自我實現、發揮潛能。
之所以放在最後面,我想是因為要做到這一步,前面章節的努力都無法迴避,也就是說,
我們如果不能做一個能自我調整的大人,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處罰的就是有條件的愛,孩
子做到,父母才愛) 就很難從父母的角色進行精熟教導。
作者在方法中一直不斷提到的是「鼓勵」,如前面所以講的,我自己也非常認同鼓勵對孩
子的正面影響,這篇推薦大家看《看見孩子的亮點》瞭解阿德勒鼓勵原則。
這本書重點太多無法一一分享,大家可以把本書當做一個親子關係的check list,本書教
家長怎麼辨識孩子的狀況,以及各種狀況的建議作法,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認為我們根本
不需要去解決事情的起源,只要自我調整當一個平靜的父母、注意跟孩子的連結、身教讓
孩子理解怎麼處理情緒,孩子就能自己解決問題。
如果看完還有疑惑,真的可以不處罰嗎?也許再想想自己教養的目標,是希望孩子學會不
違背父母,還是希望孩子能自律能獨立,怎麼選擇就很明確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0.143.16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10648693.A.5F3.html
感謝大家,再另外分享關於憤怒的議題。
因為我誤會<被討厭的勇氣>是心靈雞湯類的書所以近期才看,但看過之後有點相見恨晚,
其中關於憤怒,書中是說,憤怒是我們根據因為我們自己需要而產生的,我們都知道可以
好好講,但我們為什麼「選擇」生氣呢?也許是我們判斷這個狀況之下,選擇粗暴的做法
對我們比較方便。
看到這個概念之後我有點發自內心的覺得不需要生氣,然後也真的比較少生氣。
另外還有<刻意練習>,我覺得育兒是可以刻意練習的,多看書或他人做法,建立心智表徵
,我們腦袋裡面就有很多教養模組來應付各種狀況,當試過第一招沒有用時,想到後面有
2345…招,就比較不會被無力感淹沒直接跳到崩潰。
關於小孩的精熟教導,也可以延伸看看刻意練習
https://reurl.cc/MZd78k
這篇說到刻意練習是有效果的教學方法,也可以參考蔡依橙醫師如何用打電動教小孩刻意
練習。
然後,為什麼你們都借到這些書QQ 新北市排熱門書常常用年計算…
※ 編輯: suction (114.136.176.193 臺灣), 01/15/2021 10:27: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