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專題 #電影與城市 ▌不只是艷陽下的美麗人生—Arezzo廣場探秘
廣場對於義大利人而言,是供公眾使用,彈性且多用途,同時包含歷史、社會、經濟上多方的交流互動。本文從電影《#美麗人生》中重要的義大利 #廣場 場景出發,結合城市規劃師 #Camillo Sitte的理論,帶大家在深度電影觀光之餘,重新發掘電影與建築(又或者是城市空間)兩個美學領域間難以分割的互通性。
「Camillo Sitte...研究廣場與道路的關係,發現了一個共同點:這些廣場的開口,多半位在角落。如此一來,能在空間上獲得最大的封閉感,也能製造出某種不期而遇的戲劇效果。這或許也造成,片中男女主角在廣場的巧遇,甚至因急轉彎,剎車不及而撞成一堆的歡樂鏡頭,皆與縮放有致的空間型態、時而緊密時而空曠,渾然天成的城市格局有關。」
在電影理論的研究領域,每每提到艾森斯坦(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與他創建的蒙太奇理論,都不可避免地提到他與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之間的友情。據說他們對彼此的作品十分欣賞,在艾森斯坦的文字作品中,也可以找到他透過各種經典建築空間與柯比意建築設計的分析,來作為他建構蒙太奇技巧的註腳。
城市設計與電影的工作有點類似,都是一門安排場景、追逐光影的藝術。對導演而言,城市空間的感知與理解不僅僅停留在現象的描述,它本身就是故事的來源。
https://eyesonplace.net/2020/09/11/15294/
#早安,公主! Buongiorno, Principessa!
#今天來去義大利的Arezzo阿雷佐
#馬上重看美麗人生
「艾 森 斯坦 蒙太奇 理論」的推薦目錄:
艾 森 斯坦 蒙太奇 理論 在 時光之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十日性愛死(Eisenstein in Guanajuato)》是英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的新作,這位當代電影大師擅長將辛辣的議題以華麗的視覺呈現,他的鏡頭總有繁複又悅眼的色彩(他早年立志當畫家),同時注入了哲學和人文的大量思考。他說:電影不該只是說故事,不該是「影像化的小說」,而是更豐富的多媒體藝術語言。而透過這部《十日性愛死》,他表明自己心目中最偉大的前輩是俄國導演艾森斯坦,他以「重現前人拍片的歷險」向他致敬。
塞吉.艾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是活躍於二三零年代的蘇聯導演,被譽為蒙太奇理論的發明者,一生從莫斯科到歐洲到美國到墨西哥的遊歷,再加上與史達林的關係,戲劇元素齊備,格林納威選擇艾森斯坦1930年底到墨西哥拍《墨西哥萬歲(¡Que viva México!)》的逸事,從他的角度詮釋這位怪傑,藉由招牌的分割鏡頭、歷史影像和圖片素材的插入,甚至黑白色調的猶疑轉換等等,拼(裝)貼(近)大師的內心思緒,交出一部可以當作電影教科書的試驗型作品。
當然,透過角色之口,格林納威談電影也談文化,談政治和階級,自由與束縛,更大膽透過張力強大的性愛畫面,講主從關係,殖民和侵略,如此把身體和社會連接起來,再把藝術創作和捍衛自我對等,一幕跨幅超大的橫移長鏡頭,融合特效製造多重視角,更證明了大師心中的熊熊創意之火,仍在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