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壽星:王家衛
影評人朋友看完《花樣年華》後寫道:「我從沒想像過,一部沒有故事的電影會讓我感動莫名。」這句話可以總結關於王家衛的一切。
王家衛是個謎團。他從不摘下太陽眼鏡,以非常短的句子回答問題,以避免外流太多屬於自己的部分。然而,他謎樣的回答,在各方面都令人驚訝,而且他非常善解人意。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花樣年華 句子 在 怪咖電影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唯有杜康(寫於2018年)
有一位書法家說要送我一幅字,問我想他寫什麼,我說我要「唯有杜康」,他問那是什麼意思,我笑說那是出自《短歌行》中的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指的是酒,酒對我越來越重要。
因為我們都是酒徒。
「常獨自走來喝酒?她問。
是的。
想忘掉痛苦的記憶?
想忘掉記憶中的喜悅。」
初讀《酒徒》,已被劉以鬯先生的句子深深吸引,如果他的書是一杯調酒,那麼杯子裡承載的就是份量剛好的風流、念舊、寂寞,與惆悵。行文的節奏慢,因此跟王家衛電影的風格同出一轍。
王導的電影,本來我是打算逐部逐部寫的,因為太喜歡,但突然傳來劉先生去世的消息,雖然這個專頁微不足道,但還是想在這裡好好跟他道別。
真正愛上《花樣年華》,是二十三四歲的時候,有些物事(上海話用詞,劉、王都是上海人)總得有類似的經歷才能明瞭,當然,我的經歷沒有《花》那麼唯美,也沒有《花》那麼錯綜複雜。那年暑假,我看了好幾遍《花》,每次看都會發現新的細節,因而對兩位主人公的心境有新的詮釋。
還記得有一篇影評從周慕雲的眼神、領帶等細節推斷他接近蘇麗珍是為了報復,我初看,覺得不可能;再看,覺得也有道理;三看,還是覺得不可能,與其說不可能,倒不如說不捨得,如果這部電影只是勾引、計算及一廂情願,對我來說實在有點可惜。
「給記憶中的往事加些顏色,是這幾年常做的事。」
我最喜歡《對倒》裡的這一句,大概我在這裡寫的就是為了給記憶中的往事加些顏色吧?透過文字,往事的色調、輕重、濃淡都可以自由拿捏,把故人、故事整理成自己喜愛的模樣,也算是一種樂趣。
所以《2046》有一句對白:「有時候我覺得這個世界真的變得很滑稽,以前我寫小說是只想給一個人看,現在我寫小說是為了不讓自己挨餓,給所有無聊的人看;以前兩個有欲望有激情的人極力逃避對方,現在兩個毫無欲望毫無激情的人卻極力想親近對方。也許,只有酒,才能重新燃燒我的激情。酒是好東西!」
我讀《酒徒》則比《花樣年華》更後期些,小時後不能喝酒,再大一點喝酒純粹是為了跟朋友喝,現在喝酒才真正體會到劉先生所說的「酒變成一種護照,常常帶我去到另外一個世界」,我一般不喝醉,喝到微醺剛剛好,那個「世界」的溫度、濕度都跟現實有點不一樣,而我似乎在王導的電影中,感受到那種溫度與濕度。
「所有記憶都是潮濕的。」
以前總覺得《2046》不及《花樣年華》,因為不喜歡裡面的劉嘉玲和木村拓哉,總覺得他們不夠自然、到位,昨天在飛機上重看一遍,才發現其實一切都恰到好處,只是我那時年紀還沒到位,畢竟現在又老了幾年。電影裡說「愛情是有時間性的」,我想,欣賞電影及文學作品亦然。
差半年就活了整整一世紀,經歷過多少次戰爭與巨變,還有親人摯友一個一個的離去,是多不容易的事呀。謝謝你,現實生活中的周慕雲,一路好走,也希望你的文字長留大家心中。
因為我們都是酒徒,在微醺的時候,我會想起你,乾杯。
點播Kenny Chesney的Good Stuff,關於酒、愛情與人生的歌。
https://youtu.be/lYQZJ9NUzYU
後記:
書法家回應說,人家一般都是要意頭好的字兒,比如海納百川、福祿壽等,唯有杜康似乎不太適合放在家裡,我問「醉生夢死呢?」他說那就更不適合了。「那我要好好生活。」這個好,正面,是誰說的?「劉曉波的遺言。」
他無語了。
————————
IG @filmforweirdos
www.patreon.com/filmforweirdos
花樣年華 句子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看
Want to seeTranslated
如果要K歷史,我絕對不會去看漫畫(漫畫不就是要看爽的嗎?)但是最近兩本漫畫,讓我大大改觀。
一本是韓國樂評、策展、製作人南武成自寫自畫的《jazz it up!》看到中文副標「最easy的漫畫爵士樂入門」我沒事不會拿起來翻,畢竟想探求知識根本不會去讀什麼easy入門。結果我錯得離譜。感謝唐寧老師推薦,讓我沒錯過這本傑作。雖然讀過美國人寫的、法國人寫的、台灣人寫的各家之言(包括歷史、評論、傳記...)這本漫畫爵士樂史還是帶給我好多驚喜。不但資料豐富,人物與流派、甚至唱片品牌之間的過從、分合、影響、競爭無不梳理得條理分明,抖露出超多有趣細節,讓我越讀越慢,捨不得讀完。美中不足是翻譯有些隔行如隔山,比如次中音薩克斯風(Tenor)就一律翻成「高音」,或是有些句子顯然因為譯者不諳實情,而把意思翻顛倒了。不過這本書已絕版,只能找二手。希望重出時(首版是時報)可以好好校對一下。
另一本則是英國人Edward Ross《漫画电影史》剛問世的簡體中譯。這可不是尋常電影史,作者透過「眼睛」「身體」「場景與建築」「時間」「聲音與語言」「權力與意識型態」「技術與技術恐懼」等單元,發揮漫畫對圖像再詮釋的特長,並大量摘引理論和分析,非常營養。選取的影片也夠廣泛,紀錄、動畫、特攝片兼容,甚至還包括《七夜怪談》與《花樣年華》!
長大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放縱地當漫畫迷(咦,我好像已經長大很久了...)
*今晚在小地方碰見一位電影界超級有人文素養的摯友,說很喜歡我寫的爵士樂評。好像有一陣子沒寫了,於是借花獻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