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師過世前,寫信給衛斯理牧師,預言他自己在1772.3.29逝世。
這位衛斯理牧師,就是美以美教派創辦人。
蔣宋美齡在衛理公會教堂還有玻璃像。
環環相扣,越扣越密。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7%B4%84%E7%BF%B0%C2%B7%E8%A1%9B%E6%96%AF%E7%90%86
英國國教聖公會 在 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寶師過世前,曾寫信給衛斯理牧師,準確地預言寶師自己的死期是1772.3.29。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7%B4%84%E7%BF%B0%C2%B7%E8%A1%9B%E6%96%AF%E7%90%86
英國國教聖公會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據目前的文獻和實地考察,我們實際只能明確知道曾經有7塊的界石存在,而其中一塊位於馬已仙峽道的界石就因為人為的原因而不知所蹤。按照現存的界石位置,其實仍可推斷當時維城的邊界皆為山邊,而界石所圍繞的「四環九約」,就分別被港英政府發展成不同功能的中心,作為界石系列的最後一篇文,阿蹟就為大家詳細介紹。
在英國人陸香港的1841年前,香港就只有十六條村落,主要分佈在港島南岸,而其餘八條就分別位於黃泥涌、筲箕灣、紅香爐、群帶路、西灣、石塘咀、亞公岩、掃捍埔等,當時人口不超過5650人。由於當時在位的女皇是維多利亞,為紀念其功積,太平山就被改名為維多利亞峰、香港與九龍之間的海港就成為維多利亞港、至於這片港島北部的新城區,就以維多利亞城命之。城內的半山區為當時英人的高級住宅區,而山頂區更是華人建屋的禁地,至於海岸一帶,則有嚴格的規劃。
若以四環劃分,中環是當時維城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的中心,19世紀的40-60年代間,就先後有輔政司署(1848)、政府宿舍以及英國國教聖公會所建的聖約翰座(1849)在中環落成,而從政府山到灣仔一帶,就先後有「美利兵房」以及「域多利兵房」出現。亦因如此,仞到後來灣仔(下環)一帶,就傾向以商業和住宅用途發展。至於上環一帶就為港英政府早期拍賣的用地,有醫院等設施,亦是早期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以林立的唐樓、倉庫和惡劣的衛生環境而聞名。而四環最後的一環—西環,就是早期焚化爐以及隔離病房的所在處,厭惡設施的集中地。單是由四環設施的分佈,我們其實也能窺探早期維多利亞城內的華洋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