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事先聲明,我只有看網路的簡介,跟書商賣書的宣傳,還有相關新聞,這應該是為了打書才講得那麼聳動,書的內容我是沒看,搞不好不會那麼扯。
日本跟德國為何二戰會輸?這跟過勞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因果錯置的結果。輸的原因就是國力差距太大,對德國來說十場戰略性的勝利,只要三場戰略性敗北就完了。對日本來說,只要輸掉一場,就幾乎沒有機會了。
這樣講太籠統,具體點來說,是工業實力差距太大,這不僅是硬體的概念,軟體的管理也是差距太大。德國的飛行員、工廠勞工,管理超級友善,工作愉快不過勞?當然有啊,一路勝利的時候當然都超爽的,獎金領到手抽筋,戰況不利的時候呢?德國空軍還不是操到死也要去跟英國空軍幹架,飛機產量跟不上,操到勞工睡地板都要把飛機造出來。
打仗這種事情很極端,更別提二戰這種總體戰,把原因歸咎到兩國的過勞與否?這簡直無法想像,除非真的是為了打書才這樣講。
日本的問題更嚴重,是農業時代的勞工,強迫進入工業化,但實際上工業生產機台跟不上美國,管理技術更是與已經「大量生產」化的泰勒式管理差十萬八千里。我印象中有人評估過,硬體上日本造艦跟造飛機的生產速率,跟美國參戰前後比,就幾乎是1:10,資源的欠缺是一回事,管理技術差距太多更是主因。
日本飛行員不是智障,當然知道要訓練新人,也知道要讓王牌儘量去教練,但真正的大型戰役哪能這樣幹,還不是要把菁英送去中途島。這批老手不是一朝一夕訓練出的,打從中日的大型衝突開始,到跟蘇聯與美國志願軍對戰,一直到開戰後橫掃東南亞,是花時間練出來的。
中途島一次耗掉大批菁英,日本也沒想到過,但對日本來講,真正的轉捩點不是中途島,是打通往澳洲的門戶失敗,日本海軍就知道對美國已經沒籌碼了,剩下就是消耗戰。中途島後每一場中大型海戰,日本都沒有輸的籌碼,老練飛行員就不停地耗損在這些重大戰役中。
你說不要過勞,讓王牌回去訓練新人,派這些訓練過的去打
,對帝國長期來說比較有利?幹,開玩笑喔,你面對的是美國海軍,不是中國的內河海軍啊,輸了就是被人家的周刊航母淹死,你唯一的路就是靠累積戰略性的勝利,最後截斷與澳洲的聯絡,逼美國上談判桌。
日軍的飛行員耗損高,很大的因素是戰機本身的設計問題,但這正好就是因為工業實力差距過大所造成的。每個設計師跟飛行員都知道,你的速度不夠、迴轉不夠快、爬升不夠快,在那搶制空權的戰鬥中穩死的。但日本沒有好的引擎,想要有高機動性,犧牲裝甲是必然的。
零式一開始可以橫掃太平洋,其實就是日本針對當代假想敵國的設計,犧牲很大才完成,而且日本的工業生產精度很差,往往到達不了設計所需的強度,這又惡性循環去降低防護性,讓飛行員暴露在危險中。
但這有辦法嗎?你照標準規範去生產,鐵定輸同時期的美國空軍,一點僥倖都沒有。這是工業後進國的悲哀,日本當時的將領跟工業專家一點都不笨,留美留英的菁英一堆,怎麼會蠢到刻意設計飛天棺材給同胞。
啊就,不這樣打會輸啊
我完全不理解,這跟過勞逼死線上勞工有何關聯,都要亡國了誰管你過勞死。日本到後期工業能量枯竭,男性勞工都被抓去在太平洋戰場跟美軍絞肉到光了,線上都是女性沒日沒夜在操。
別說日本,德國後來也是一堆人放假放很爽,因為工廠都被英美聯合空軍轟到停產,常常躲空襲不能上工,所以戰爭贏了嗎?以德國的管理技術還不是照輸不誤,國力相差太巨大了。
更不要提蘇聯的絞肉機打法,動不動送勞改,所以這告訴我們,是因為俄共不把人當人看,才打贏了很照顧勞工的德國?不是吧。
美國之所以可以很悠哉的處理,原因好幾個,但一般來說主要有三。一個是參戰較晚,早就準備戰爭多年,轉換工業能量到軍備不是問題,各種勞工被徵兵的缺工,女工如何補上,飛行員跟船員的訓練等等,都有大量的計畫可以運用。
其次是工業實力太強,一年造的各式軍火,比軸心國加起來還多很多,更不要提在太平洋戰爭開打後,美軍與日軍的造艦比最終幾乎是百比一,航母上的飛機就更別提,十架換你一架都夠本。更何況美國新設計的機種,日本後來完全沒有追上的空間。
第三,就是人力資源管理差太多了,美國要在沿岸找到有經驗的海員轉成軍艦水手,以及找到有飛行經驗的轉成駕駛員,跟日本相比起來太容易。也就是雙方的軍事人力素質的基礎差太多,絕對數量給你一比一消耗,損耗的比例可能就是一比十。在這種狀況下,當然有很多人可以悠閒的回去慢慢訓練新人。即使如此,真正的戰略性戰役,美國也不會把王牌放在國內賣戰爭債券。
戰爭的代價太恐怖,沒有政客會玩這種超長線規劃的。
以上是我花十分鐘憑記憶打,完全沒有去找技術性資料來補充的狀況,但已經夠讓我覺得吐血了。
最後在講一次,我希望這是因為要打書,或是提供完全不同的另類觀點才這樣講,不然根本是倒果為因。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笑笑就算了,給一整個世代年輕人錯誤的戰爭觀念才恐怖。
#我沒在開玩笑
#撇開意識形態深藍老朋友的專業技術底還好很多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