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網友陳咸作分享他和老婆、孩子在墾丁鵝鑾鼻燈塔前拍攝的合照;上圖攝於2011年5月12日,下圖攝於2020年8月13日。
你也曾經和鵝鑾鼻燈塔合影過嗎?
面對巴士海峽的屏東鵝鑾鼻燈塔,最早建成於1883年(清光緒9年),之後曾因戰爭遭到摧毀,而分別於1898年(日明治31年)和1947年(民國36年)二度完成重建;此座位於國境之南海角上的元老級燈塔,由於照明射程高居亞洲地區之冠,一直享有「東亞之光」美譽。
早年因鯨魚成群結隊在附近海域出沒,於燈塔的映照下,海上不時出現噴泉數丈的奇觀,而被稱作「燈影鯨泉」;再加上燈海四周林木蒼鬱,夕日晚霞的風光十分迷人,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曾名列臺灣八大美景之一。
這座燈塔的誕生,和150多年前的一件命案有關。
清同治6年(1867年)2月7日,一艘美籍貨輪「羅發號」(Rover)航行至距鵝鑾鼻約60公里的七星岩附近海域時,突觸礁沉沒。
船長赫特夫婦與船員12人,搭乘舢板到舊稱「沙馬磯」的鵝鑾鼻南灣一帶登陸,不料遭當地原住民殺害,史稱「羅發號事件」。
當時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嚴詞向清廷抗議,並要求清廷必須儘速在鵝鑾鼻海角興建燈塔,以維護船隻通行安全。
在外交壓力下,清廷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委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畢齊禮於6月18日自打狗(今高雄)出發前往瑯嶠(今恆春)地區勘察燈塔建地,並支付一百銀兩向龜子甪社(今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旁社頂部落)的原住民購買燈塔預定用地來建設燈塔。
由於當地是原住民的地盤,因此在興建前後,官方還派了五百兵力守護;燈塔於1881年(清光緒7年)動工,在1883年(清光緒9年)完工,其建造費用為白銀20餘萬兩。
砲壘式的外觀與滿布槍眼的圍牆,圍牆外還有壕溝,而整個塔區建築屋頂都是「蓄水坪」,雨水沿著水管集流到地面下九座花崗石蓄水池,水源自給自足;這些都是為了防止原住民的侵襲與圍困而建造的設施,也因此讓鵝鑾鼻燈塔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
這座完全模仿西式構造,由洋人建築的臺灣第一座燈塔,其地面基座縱橫長寬各為40公尺,高22公尺,總共分成5層;最上端的第5層安置了一等五燈蕊煤油旋轉透鏡燈。
燈塔的外圍,從東面山至西南沿海,總共廣達7500餘公尺、直徑2600公尺,規模宏偉壯觀。
白色鐵造的塔身,其周圍形構砲壘形式,利用塔基作砲台,在圍牆設有槍眼,以防禦原住民之襲擊。
甲午戰爭後,1895年(清光緒21年)清軍在離臺前,恆春知縣歐陽萱奉令秘密焚毀鵝鑾鼻燈樓、石牆,與石路碼頭,燈塔在9月13日遭摧毀。
1898年(日明治31年),日人完成鵝鑾鼻燈塔之重建,成為當時大日本帝國最南端的燈塔。白色的塔身在海拔55公尺,高出地面18公尺,周圍100公尺是鐵鑄圓柱形,內分四層,頂端有26,000燭光的一等白燭光,可照射20海浬。
二戰期間,鵝鑾鼻燈塔曾多次遭受盟軍飛機轟炸。戰後,財政部關稅總局海務處於1947年(民國36年)予以整修;最初安裝六等電石器閃光燈,隔年改為五等直流電閃光燈器,光力為3,000支燭光。
1962年,海關改為鵝鑾鼻燈塔,換裝新式大型4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達180萬支燭光;經過幾次改建後,鵝鑾鼻燈塔已成臺灣地區光力最強的燈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東方直布羅陀爭霸戰:日本如何完勝大英帝國」介紹 訪問主編:區肇威 內容簡介: 太平洋戰爭的第一槍是在馬來亞打響的 一個國力懸殊的亞洲民族 如何以少勝多,以劣勝優 挑戰稱霸多年的大英帝國而成功了 馬來半島最南端,是號稱「東方直布羅陀」的要塞堡壘——新加...
英國 二戰 兵力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H&M History + Movies】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07/13 ~ 07/19
在這系列單元中,我將會分享每天在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並且配合一部電影或影集,來讓你在看這些電影或歷史事件時,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空間唷!
.
▶ 1953-JUL. 13 #金城戰役 / 《#金剛川》The Scrifice
二戰隨即引爆的韓戰,在1950年6月25日北韓南下入侵開始,南北勢力一來一往,僵持不下;直到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總計24萬兵力在金城一帶,與南韓國軍交戰;直到7月27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後,金城戰役則成為了韓戰中的最後一場大型戰役。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eARrM2-U-aA
.
▶ 1789-JUL. 14 #攻陷巴士底監獄 / 《#鵝毛筆》Quills
巴士底監獄是一座建於14世紀,位於巴黎市中心的監獄,原本是一座軍事堡壘,18世紀成為了駐軍堡壘以及關押政治犯的地方,也被視為法國王權專制獨裁的象徵。法國大革命在《網球場宣言》後展開,巴士底監獄也在25天後被暴動市民所攻陷。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EBF20x3b-Fk
.
▶ 1996-JUL. 15 #世紀離婚 / 《#黛安娜》Diana
1981年7月29日,英國王室的查爾斯王子與黛安娜王妃於聖保羅座堂結婚,被視為宛如童話故事般的「世紀婚禮」;婚後的黛安娜王妃因皇室內部壓力、狗仔八卦追逐,以及查爾斯王子藕斷絲連的前任感情而身心俱疲,最終在1996年7月15日以離婚收場。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8Jm3EUzoVYY
.
▶ 1945-JUL. 16 #三位一體核試驗 / 《#直接武力》Fat Man and Little Boy
1945年,美國曼哈頓計畫在物理學家歐本海默的領導下,終於成功研製原子彈;他們將人類首次的核試爆選定於新墨西哥州的索科羅白沙飛彈靶場,並於1945年7月16日,以「三位一體」為代號進行核試爆。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epEUkF0DFNs
.
▶ 1762-JUL. 17 #凱薩琳大帝弒夫 / 《#凱薩琳大帝》The Great
開創俄羅斯帝國開明專制盛世的凱薩琳大帝,在1762年6月28日,透過政變罷黜丈夫 彼得三世而取得實質政權;奪權後不久,彼得三世在7月17日因不明原因過世。縱使凱薩琳大帝聲稱是彼得三世消化不良,但不少證據指出彼得三世為凱薩琳大帝所殺。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orlkqg2iCwI
.
▶ 1898-JUL. 18 #居禮夫婦發現釙 / 《#居禮夫人放射永恆》Radioactive
瑪莉居禮,以及皮耶居禮,即居禮夫婦兩人,在1898年7月18日發現「釙」;「釙」是居禮夫婦為了紀念當時被領土瓜分的故鄉「波蘭」而命名之;該研究論文中首創「放射性」Radioactive 一詞,確立了接下來人類對放射性物質研究的基礎。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2vv0N2QQrRY
.
▶ 1870-JUL. 19 #普法戰爭 / 《#愛波的異想世界》April and the Extraordinary World
隨著神聖羅馬帝國式微,普魯士在鐵血宰相 俾斯麥的領導下崛起;他輔佐威廉一世先後發動了普丹及普奧戰爭,並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上挑撥離間,製造普法雙方人民的緊張關係;最終,法皇拿破崙三世,在1870年7月19日對德宣戰,普法戰爭爆發。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d0o1PJBbJvc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電影 #影評 #movie #history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影史7日談
**************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英國 二戰 兵力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失敗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晚一步與蘇聯和解的日本】
固然納粹主義與共產主義都是惡貫滿盈的思想,可是回顧30年代的國際情勢,其實受夠英國殖民主義和美國資本主義的人大有人在。日本與德國的失敗在於他們征服中國和英國的過程中遭遇挫敗,就急著將矛頭對準美國和蘇聯。
沒有避免美國參戰已經是錯誤了,還沒有辦法統合蘇聯的力量來共同對抗英美,最後的結果就是讓資本主義陣營捷足先登,拉攏蘇聯對付軸心國。
#日本 #二戰 #蘇聯 #歷史
英國 二戰 兵力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東方直布羅陀爭霸戰:日本如何完勝大英帝國」介紹
訪問主編:區肇威
內容簡介:
太平洋戰爭的第一槍是在馬來亞打響的
一個國力懸殊的亞洲民族
如何以少勝多,以劣勝優
挑戰稱霸多年的大英帝國而成功了
馬來半島最南端,是號稱「東方直布羅陀」的要塞堡壘——新加坡。它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的明珠,也是白人殖民的象徵性存在。這樣一座堡壘,人們普遍認為是座難以攻克的要塞。德國元帥戈林說:「要攻陷新加坡,需要五個師團的兵力、以及一年半的時間才行。」但是日本沒有這樣的資源與時間。邱吉爾這樣評論馬來亞作戰:「日本在戰前便針對地形與條件進行了詳盡的研究,是一場準備周到的大規模計畫。」辻政信卻認為真若如此的話,這場爭奪戰大概還可以再縮短一個月。所以到了戰後,日英雙方對於作戰過程的論述依然沒有交集。
日本面對外交上的ABCD包圍,國內的壓力日趨嚴重。當時日本內閣一心只想透過發動戰爭紓壓,如同他們在過去常做的那樣。新加坡爭奪戰正是日本為確保利益的同時,也為自己的開戰動機建立藉口的一個突破點。負責馬來亞與新加坡防衛的英軍將領們,全都深信日軍不會從馬來半島登陸。英軍在馬來亞擁有數量龐大的軍隊,對於防衛是充滿了自信。英國人的自信、樂觀、誤判,特別是偏見等種種心態複雜交織,才使得日軍獲得了萬分之一的成功機會。
1941年12月8日,外號「馬來亞之虎」的山下奉文從泰國登陸,一路戰戰兢兢的殺進馬來亞。在裝備不足、訓練不夠的情況下,日本軍把裝備精良、固守陣地的英軍殺得片甲不留。日軍出奇制勝,繞過不可能通過的地方,開山闢嶺截斷敵軍退路。人肉浮橋、銀輪部隊、邱吉爾補給,都成為馬來亞作戰的代名詞。邱吉爾讚揚:「日軍不管哪支部隊,都相當熟稔叢林戰」。事實是日軍的膽大妄為以及果敢向前,才是換得戰後的讚美與肯定的原因。
新加坡淪陷使得大英帝國威風掃地,日本取得在當地不到4年呼風喚雨的日子。辻政信認為,兩大帝國爭權奪利,最後得益的是包括新加坡在內的眾多東南亞國家。新加坡的陷落正如邱吉爾一語所道破:「是命運的轉捩點」。英國雖然最後贏得了戰爭,卻失去了亞洲的殖民地,在馬來半島也面臨到民族革命的波濤衝擊。讓英國喪失了120年來的威嚴。日本雖然贏得了戰役,最後卻是輸掉了戰爭,好諷刺的對比。
開戰之前,辻政信作為台灣軍研究部成員之一,利用台灣的地理之便,開始進行熱帶雨林作戰的研究,為全軍蒐集熱帶地區作戰的必要相關資料。這些成果最後都成為確保南方作戰勝利的基石,台灣成就了日軍在東南亞發動閃電戰的可能。
作者介紹:辻政信
1902年,出生在石川縣的一個貧寒之家。他因為嚮往軍人生涯,所以很早就進入名古屋陸軍幼校就讀。由於學業優異,廣受軍中長官矚目,陸軍大學畢業時名列前茅。
先後服役於上海、滿洲等地,期間受到石原莞爾的思想影響,開始傾向大亞洲主義。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奉派擔任攻佔馬來半島的日本第25軍作戰主任,身先士卒率領部隊突破戰線,僅僅用了55天佔領馬來半島、70餘天攻陷新加坡,此後被奉為「戰爭之神」。
和平後,從中國潛逃回日本,並在1959年選上日本參議員,著有多本二戰相關著作。1961年於東南亞失蹤,結束了他傳奇性的一生。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