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27日
地點:廣東省城(今廣州)
人物:林則徐、鄧廷楨、義律
事件:
【義律屈服】
早上,林則徐收到洋商遞來的義律稟文,表示願意繳煙,「內稱遵諭願繳煙土,當與制軍、撫軍會商批示,查其呈繳之數(註1)」。林則徐「當與制軍撫軍會商批示,查其呈繳之數(註2)」。
義律以英國政府的名義發佈一條公告,令所有英國商人將他們的鴉片交由他轉繳給林則徐:
「本總監督茲……謹以不列顛女陛下政府的名義並代表政府,責令在廣州的所有女王陛下之臣民,為效忠女王陛下政府,將他們各自掌管的鴉片即行繳出,以便轉交中國政府……且本總監督茲為了不列顛女王陛下政府並代表政府,充分而毫無保留地願意對繳出鴉片經我之手轉交中國政府的全體及每一位女王陛下的臣民負責。(註3)」
同日,各國鴉片商人出結表示以後「斷不敢將鴉片一項,稍行販買,永不敢以鴉片帶來中國(註4)」。
#知史討論。
義律和中國官府打了幾次交道,都沒有什麽結果。最後,沒有作好戰爭準備的義律,不得不服從林則徐之命令,勸告英商將鴉片交出。他以英國政府的名義發佈一條公告,並在商館宣佈,以英政府的名義要求本國鴉片商人將所有的鴉片交出,由他轉交給中國政府。必須指出的是,在圍困商館之前的數月中,鴉片貿易一直處在停頓狀態。1839年3月22日,馬地臣(Matheson)記錄道「最近五個月裡在廣州一箱鴉片都未售出(註5)」。約有五萬箱鴉片等著出手,還有更多的鴉片正在從孟買運來的路上。義律一時覺得將鴉片交給林則徐將可緩解貿易停頓,且不失為一條讓中國人來承擔損失的妙法。
3月27日上午,林則徐接到了義律的稟帖,表示願意交出鴉片。林則徐完全沒有意識到:從這份稟帖開始,他們掉入了戰爭的陷阱。這份稟帖改變了林則徐此行使命的性質,原本針對外國商人的反鴉片走私的行動,從此變成了中英兩國官方間的交涉。由於這份宣言,鴉片的所有權易手了:它不再是商人的私人財產,而成了英國政府的公共財產。義律的決定被馬地臣譽為「頗具政治家風範的大手筆」,馬地臣同時也坦言稱「中國人已落入了使他們自己直接面對女陛下的圈套。如果中國人拒絕接受鴉片的話……我們的處境就要大大地不妙了。(註6)」
義律的表態讓林則徐鬆了一口氣,同時也讓被困在商館區的英國商人大為興奮。林則徐認為禁煙總算有了結果,但如果他瞭解了英商為何興奮不已,也許,他就輕鬆不起來了。英商之所以興奮,是因為義律的舉動,意味著英國政府已經決定保護他們的利益。他們的鴉片本來就是用來賣的,至於是賣給中國人還是英國政府,並不重要。既然政府願意出面收購他們手裡的鴉片,他們何樂而不為呢?所以,他們爽快地答應了交出庫存的鴉片,甚至於將那些還在運輸途中,尚未抵達廣州的鴉片也一併報了上去;少數幾個美國商人見機,也通過關係,把自己的鴉片轉讓到英國商人名下,以求減少損失。結果是:林則徐收繳到了比他想像中更多的鴉片。
茅海建:義律代表鴉片商人繳出鴉片,意味著林則徐收繳了英國政府的財產。但這「並不意味著將遵循中國的法令,而是將鴉片商人的貨物變為英國政府的財產,圖謀以此為由向中國發動戰爭。自1839年3月30日起,義律還被困在商館期間,他就不停地向英國外相寫報告,呼喚武力報復。其中4月3日的報告,已經十分具體地提出了侵華計劃和勒索要求。」(註7)
來新夏:義律的繳煙稟帖並不是「恭順」服罪的表示,而是在明目張膽對抗失敗後,轉而採取的一種陰謀詭計。義律在給鴉片販子的通知中,以英國政府代表的身份作了特別的保證說:「特別需要明瞭的是:英商財產的證明以及照本通知樂於繳出的一切英國人的鴉片的價值,將由女皇陛下政府隨後規定原則及辦法,予以決定。(註8)」這樣,他們就把林則徐為維護民族尊嚴的禁煙運動和鴉片販子的破壞活動之間的矛盾擴大為中英兩國政府間的糾紛問題,製造了鴉片戰爭的爆發。因而義律的這一陰險手段博得了大鴉片販子馬地臣的喝采說:「(義律的命令是)一個寬大的、有政治家風度的措施,特別當中國人已經陷入他們直接對英王負責的圈套中的時候。(註9)」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84 / 4576
註2: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84 / 4576。
註3:Chang, Hsin Pao,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264-265.
註4: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五冊文錄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130 /2416。
註5:Chang, Hsin Pao,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166.
註6:Chang, Hsin Pao,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166.
註7: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 鴉片戰爭再研究》(修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註8:Morse, Hosea Ballou.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Alpha Editions, 2019 (original edition by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 1910), pp.225.
註9:1839年5月致查頓等信,見[英]格林堡著,康成譯:《鴉片戰爭前中英通商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頁186。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民族英雄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英國 第 一位女王 在 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傳說中的血腥女王:瑪麗一世】
如果說哪個女性君主的外號最讓人發抖
那一定就是英格蘭的血腥瑪麗了
在後世印象中,她就是殺人無數的女魔頭
她的大名更流入了都市傳說
成為夜半鏡中的索命魔女
但這些都是真的嗎?
難道她不曾是眾星捧月的公主?
又是誰激發了她不知是否真的存在的殺戮慾望?
或許,是時候還給英國史上第一位女王清白了
歡迎收聽有關瑪麗一世的人生
快樂的童年、悲慘的成長、哀傷的老去
《灰姑娘的逆襲?翻身卻成殺人魔女?血腥女王:瑪麗一世|血十字2》
https://player.soundon.fm/p/8632047c-dd18-4bde-a86c-f6c44df60b16/episodes/8b82c62b-5121-4e19-a2e4-e0fa242aa3ce
#英國 #歐洲史 #英國王室 #女王 #歷史
英國 第 一位女王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未來女王的日常: 19 歲比利時公主的「菁英教育」,你做得到嗎?】
昨天,是比利時公主伊莉莎白的 19 歲生日,她將會成為未來比利時史上第一位女王。
是的,你沒看錯,這位棕髮碧眼、笑容可掬的美麗女孩,就是未來女王。
只是,我們不能光看光鮮亮麗的一面,畢竟在伊莉莎白華麗轉身的背後,除了勤奮不懈地努力,她所受到的「菁英教育」,更令人大呼不可思議。
這才恍然大悟:實習女王的日常,原來這麼不簡單。
---
伊莉莎白出生自2001年10月25日,天蠍寶寶一枚,是國王菲利普和王后瑪蒂爾德的第一個女兒。
由於比利時早在 1991 年就已經更改王室繼承法,將原本「男性」才能繼承的條規,修改成了「長子」就能繼承,於是早在伊莉莎白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她的身上就已經扛下了整個國家重擔。
在她出生當天,按照王國傳統,於王宮對面花園放了 101 響禮炮,聲音傳遍整個布魯塞爾城。
比利時身處多語系國家的交界,人民操著不同語言,伊莉莎白從 8 個月開始會說話,父母就輪流用英語、法語、荷蘭語、德語和她交談,連中文都難不倒伊莉莎白,12歲就能用流利中文和別人聊天。
10歲,伊莉莎白初次公開亮相,父母用她的名字為一家兒童醫院命名。活動上,伊莉莎白梳著公主頭、穿著粉色洋裝,落落大方地上台致詞:「希望這家醫院的成立,能幫助每個和我一樣的孩子獲得幫助。」全程完全沒看稿。
13歲,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日,伊莉莎白用英、法、荷三種語言進行演講,聲線柔美,字句間的抑揚頓挫掌握得也很好,再度讓人民印象深刻,很有觀眾緣。
演講結束,當地知名媒體 Het Belang van Limburg 做了市調,顯示有 90 % 比利時民眾很期待伊莉莎白坐上王位的那一天,對她期望甚至比她的爸爸菲利普還高。
---
身為王室法定繼承人,伊莉莎白的童年都在無數家教課程中度過,除了基礎的數理語文,她也去學習鋼琴、芭蕾、繪畫,父母認為只有投入在藝術中,女兒就可以比起其他人看起來更加具有人文氣質,也能拓寬她對文史哲的思維。
國王王后都喜歡打網球,於是伊莉莎白尚在學步之時,就已經擁有一個專屬網球拍。待她年齡漸長,不單是網球,連高爾夫、滑雪、馬術、帆船等等,她通通擅長。
伊莉莎白很清楚自己未來的角色,且自帶使命感,不辦私人 Facebook,沒有 Instagram,拒絕對外透露家族內部隱私。
15歲,伊莉莎白申請到英國 UWC大西洋學院就讀,該校是德國教育學家庫爾特哈恩於1962年創立,學院中有來自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計350名學生在此求學。
學生身份各有不同,有的是難民,有的王室,有的是中產階級的子女,校內人人平等,且都要學習不同國家的宗教、文化、歷史和價值觀。
在校期間,伊莉莎白就會自動報名志工到開發中國家訪問,試圖理解和她生長環境南轅北轍的世界。此外,伊莉莎白定期會關心國內輟學兒童、老人、街友的日常,適時給予物資援助。
2019年6月初,伊莉莎白和媽媽瑪蒂爾德代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出訪非洲肯亞,演講期間,王后瑪蒂爾德看著台上女兒越來越有女王架勢,難掩激動情緒落淚。
---
有時想想,年僅 18 歲就參與各種外交演講、展現社交手腕,伊莉莎白態度從來都是從容不迫的,這過程想必已經歷經各種難以想像的練習,外加本身個性的堅毅、自律以及負責。
據報導,即將就讀比利時皇家軍事學院的伊莉莎白公主,首先就得參加4週新生訓練,學習射擊、架設野戰帳篷、戰術訓練、駕駛飛機、跳傘,科目種類繁多,主要讓未來女王能提高野外求生的能力。
光看課程安排,可以想見伊莉莎白未來的軍校生活,想必又是一連串苦日子吧?
然而,回望她的女王養成之路,18年走來似乎都是這麼艱苦,樣樣都得學,且樣樣都要學好。
就連外型打理,伊莉莎白同樣不馬虎。
母后瑪蒂爾德是波蘭名門出生,擁有不凡的時尚品味,在媽媽潛移默化的調教下,伊莉莎白每次的出鏡打扮,身上都不會超過三種顏色,連私服都好看,是一個行走的衣架子。
---
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有些人天生就贏在起跑線,擁有更多資源去學習。
但是如果個性不積極、不負責任,整天只知道坐吃山空跟靠關係,縱使最終結果不見得會差到哪去,但我難免會為這種人感到可惜,可惜他打爛一手好牌,沒有藉此趁機發揮自身全部的潛力。
縱然伊莉莎白訪談不多,但從媒體對她成長經歷的敘述,顯而易見,她並沒有浪費父母給予的菁英教育。
雖然我們不見得清楚伊莉莎白的真實想法,但她的確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懂得自發性學習,已經完整開發了她的學習潛質。
帶著比利時人民的盼望,我願意相信:伊莉莎白會成為一個有擔當的女王。
原文刊載至:
https://www.adaymag.com/2020/10/23/who-is-princess-elisabeth-duchess-of-braba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