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各種出招,看教養書到底有沒有用?】
誒,不是才剛過新年,怎麼就有文章可寫了?當然囉,小孩在惹人厭的時候哪跟你挑時間的,而且今天發生的事情還可以寫成三篇,我的生活真的是不愁沒有靈感。
傑克吃完晚飯先去切水果了。我繼續陪著蕃茄吃晚餐,吃一吃他的老毛病又犯了,站起來像是要舒展筋骨,不知不覺又東摸西摸越走越遠,跑去摳牆壁上的貼紙。
「你是有沒有要回來吃飯?」我憋著一口氣耐著性子問。
「你幹什麼要說這種話?」蕃茄板著一張臉回問。
「因為你都沒有回來,我就不知道你要不要吃啊。」我指著面前還剩半碗的白飯。
蕃茄拉著長長的一張苦臉,一邊嘆氣一邊拖著身體走回來。他側身坐在椅子上,刻意不看我,一手拿下桌上的保溫水壺,鏗鏗鏘鏘地用水壺一直敲椅子的邊緣。我聽著那刺耳的聲音一直敲打我的鼓膜,忍不住咬著牙開始數秒,看數到幾的時候我要出手制止。越數,我整個人就越焦躁起來。
傑克端著水果回來,看到我的表情就知道我在不爽,直接從肩膀一推把我趕走表示「換我啦」,我就去沙發上躺坐下來轉換心情。結果才沒過多久,我就聽到傑克低著嗓門說:
「你這是什麼意思?」
「沒有什麼意思。」
「你明明一邊用水壺敲桌子,還一邊在看我。根本是在看我有沒有要講你吧。」
「你不要再說這種話了!」蕃茄把耳朵摀起來。
「你摀什麼耳朵!你摀耳朵的話以後你跟我講話我也都不要聽,這樣可以嗎?如果你剛剛沒有拿水壺亂敲桌子,我也不會⋯⋯」
傑克的聲音開始變大,我坐起來,揮揮手制止他:「爸爸,先不要說了。講下去沒有什麼用。」
傑克轉頭看我,不高興地說:「他不喜歡聽所以我們就不講了嗎?可以這個樣子嗎?」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說:「我是說,這個方法顯然是無效的。你看蕃茄他根本沒有要聽。你繼續講下去也沒用,還可能抓狂起來。你倒不如不要講話,直接把水壺拿走。」
「這個方法太不好了!」蕃茄抗議。
「那你一開始就不要拿水壺敲桌子啊!」傑克大聲回話,蕃茄立刻又把耳朵摀起來。
「我覺得是這樣,」我趕緊插話:「蕃茄其實根本不是聽不懂,也不是不知道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所以我們提醒他根本沒有用,因為他不是不知道。所以我才會說這個溝通無效。我們可能得找其他的溝通方法,但是總之就是先不要講下去了。」
「對!就是這樣!」蕃茄突然把摀著耳朵的手放開,對著我點頭:「你說的是對的!」
然後蕃茄爬下椅子,走向他的工具櫃拿了一支鉛筆就離開了,留下我跟傑克面面相覷。小孩遲遲沒有回來,傑克給我一個「他是去幹嘛了」的表情,我兩手一攤表示「我哪知道」,然後就起身走到我房間門口,看見蕃茄在我的抽屜裡不知道在翻什麼,這頓晚餐到底還要拖多久,心裡一股火氣上來,很不耐煩地問:「蕃茄,你到底在幹嘛?」
蕃茄給我一個很誠懇的表情:「我想要做一個東西給你。」
我看他翻出了我的便利貼,在上頭用鉛筆不知道在寫什麼,嘆了一口氣。我累了,認真不想再開新戰場了,隨便他了。我退出門口,跟他表明底線:「我八點會收晚餐。」
「好!我知道!」蕃茄的聲音意外積極。
我回到沙發上,傑克問我蕃茄在幹嘛,我說我不知道他只說要給我東西。蕃茄跟在我身後沒多久就出現了,先是穿過我跟傑克中間,把鉛筆插回筆筒,然後轉身繞到我面前遞給我一張綠色的紙條:「這個給你!」
我接過來一看,紙條上畫著一顆笑咪咪的大星星。
「這是什麼?」我問。
「這個給你,因為你說的是對的!」蕃茄很愉快地說。
⋯⋯。所以,我被嘉獎了的意思嗎?
「那你到底還有沒有要吃?」傑克問。
「我至少還是喝點湯好了吧。」蕃茄輕快地說。
蕃茄爬回座位上,一邊喝湯,一邊跟爸爸說明:「我剛剛不是在敲桌子,我是累了,控制不了力氣,我是想要這樣——」他模仿剛剛拿不穩的樣子,讓水壺在手上晃來晃去,最後把它擺在前面的桌墊上。
「你看,就像這樣。」蕃茄說。
「好,這樣很好。」傑克說。
晚餐順利吃完了。
***
蕃茄睡了,家長們又窩在沙發上。
「蕃茄,最近很難帶呢。」傑克幽幽地說。
「其實,我剛剛有想到一件事。」我說。
我把手上的熱茶放在茶几上,從沙發上站起來,走去書櫃,拿下塵封已久的《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翻到「與孩子建立無聲暗號」和「運用單詞法」這兩章,把書交給傑克。
這兩個章節其實是類似的概念,就是「用最少的語言來提醒,反而比說教更有效」。「無聲暗號」就是只用手勢跟表情,或者是用物品(例如說旗子)來提醒;「運用單詞」就是提醒的時候只說一個關鍵的詞就好,像是說「時間」來提醒小孩動作快點,上學快遲到了。
傑克讀完,把書還給我,一邊點頭:「我覺得可以試試看。」
「是啊,尤其是他剛剛聽到我叫你不要唸了,高興到給了我一顆星星咧!」
我伸手接過書,想起書中有提到「家庭會議」這件事,又翻到那個章節,細讀了一下,又推回給傑克。我們多聊了一下,兩個人都同意蕃茄最近似乎在挑戰新的界線。感覺僅僅是「了解爸媽設下的規矩,並且要求自己遵守」已經沒有辦法滿足他的成長需求。感覺他現在開始不平衡「為什麼家裡只有爸媽可以設規矩,只有小孩會被提醒和糾正」,開始想要要求更多的主導權。
「家庭會議」這個安排,書上的建議是一週一次,每次不超過三十分鐘,會議的內容包含:
1.讚美與感謝
2.評估先前的解決方案
3.待解決問題的清單
4.特殊活動的規劃
5.點心
因為蕃茄最近只要對家長的要求不滿意,就會提出「我要討論」的要求,像是上回她堅持使用裂開的塑膠湯匙,講不過我就說要找爸爸「討論」。我們自己沒有跟家長這樣開誠布公討論的經驗,周遭的朋友也還沒聽過有人嘗試過的經驗分享,但是感覺會主動提出要「討論」的蕃茄,應該會喜歡這樣的溝通模式。
我跟傑克決定來試試看。
***
目前為止,我推薦過兩本教養書,但是好像還沒有聊過「如何使用教養書」。
「如何使用教養書」有什麼好講的?
恩,根據我之前教書的經驗,有時候這種看似非常直觀的東西,反而讓大家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像是「查英文字典」這件事,要真的拿出來聊,才會發現咦,原來很多人覺得很不好用!因此,我在想,也許值得說一說,我跟教養書的「合作」方式。
簡單來說,我有兩種類型的教養書。第一種是屬於「#方法型」的,第二種是屬於「#反思型」的。
所謂的「#方法型」,是指針對某些教養主題,會 #提供很明確的教戰守則,告訴家長孩子可能在想什麼,應該要怎麼「破關」。《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系列,或是《與孩子的情緒對焦》,還有《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等等都屬於這個類型。
所謂的「#反思型」,則是著重在 #了解家長自己的內心,幫助家長看見是什麼讓我們穩定不了自己,沒有辦法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保持冷靜。或者是從比較宏觀的角度來討論教養,或者是親子關係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覺醒父母》、《覺醒家庭》、還有《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和《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就屬於這一類。
我的做法是,拿到一本教養書的時候,先看完目錄跟第一章,再決定下一步。如果感覺有興趣,我就會買下,回到家以後就開始看。如果三四天內可以讓我看完的,表示我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共鳴,我就會留下當作重要參考;如果隔了一個禮拜我還沒有讀完,那這本書我就會淘汰。
然後,#就不管書的內容了,專心跟蕃茄相處。
為什麼?當然啊,教養書的內容那麼多,誰記得住啊?我會選擇在三四天,或者是一個禮拜內就把書看完,是因為我覺得一開始最重要的是書上傳達的「#觀念」。如果要把觀念很完整的理解,就要在短時間先把整本都看過,然後憑著留下來的印象,調整跟蕃茄相處的「大方向」。接下來,如果跟蕃茄的相處之間有什麼衝突,我再根據衝突的情況決定要不要翻書,或者是去翻哪一本書。
我會在兩種情形下看「#反思型」的教養書。第一種是 #跟蕃茄相處很順利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心情很輕鬆,很適合複習一下教養的大方針。第二種是我 #抓狂的頻率或者程度感覺超出平常的狀態,或者是 #面對小孩時的惡劣心情遲遲沒有辦法排解的時候,多半代表真正在影響我的,是我內心裡的其他東西,必須要優先處理這些。
那如果我的心情穩定,還算自在舒適,#被惹毛的狀況很精確地反映蕃茄的難搞程度的時候,這時我才會去翻「#方法型」的教養書,跟傑克討論要採用哪種處理方式,就像今天舉的例子那樣。
這裡有一個對我很有幫助的觀念是,「方法型」的教養書雖然都寫得頭頭是道,但是他不是給家長一個「#答案」,而是給我們一個「#靈感」。那些方法都是確實有用,才會被集結成書,但是會不會適合我們的孩子,還有要做哪些調整,真的必須要做了才會知道。
我刻意挑這個時間點寫這篇文,就是想告訴大家「其實我也不知道會怎麼樣」。我並不是「嘗試過,確定有用」,所以來推廣這幾種做法。我想說的反而是,保持著「#試試看吧!」的心情的重要。每一次的「試試看」,就算是失敗了,也都是一次寶貴的資訊收集,讓我們了解自己希望提供什麼樣的教養方式,也會更了解孩子的個性。
育兒這件事情真的很需要跟人討論。這個人不見得需要是配偶,也可以是觀念比較相合的朋友,或者是其他的家長。如果大家對彼此的孩子也都有一個程度的了解,組隊一起來思考教養真的會省力很多。參考教養書上看起來可行的方法來嘗試,引導順利的時候,一起討論為什麼順利;行不通的時候,一起討論怎麼調整。當我們越瞭解孩子,也越了解自己和隊友的時候,我們也會越知道哪幾本教養書適合我們,越容易幫助我們找到「解方」的。
如果一時找不到討論的人選,那就多來這個粉專玩玩吧!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點止車迷like:搜羅極罕日本精品絕版原廠目錄 最唔捨得賣GT-R打火機畀知音人 在皮革用品店林立的深水埗大南街一帶,竟出現了一間非一般汽車精品店,當中所售賣的產品,與傳統商店截然不同。一般汽車精品店給大家的印象是甚麼?香精?電話架?打蠟洗車液?答案絕對正確。可是,以上產品卻統統不會於ED War...
茶几 目錄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後一本IKEA型錄 🇸🇪🛋️📖👋
「IKEA目錄宣布走入歷史...」12月7日,瑞典宜家家具(IKEA)正式宣布,將停止刊印IKEA家具的「年度家具目錄」(The IKEA Catalogue),10月剛上市的2021年目錄,將成為歷史上「最後一本目錄」。有著超長的70年發行歷史、每年印刷高達兩億本的家具目錄,將在2022年同時停止紙本和電子版。IKEA對此表示,「這是一個令人感傷,但理性的抉擇。」
事實上,IKEA已經討論停刊目錄多年。原因之一,是IKEA長期以環保減碳,作為該集團重點經營的品牌形象,例如希望在2030年以前可以完全實踐「氣候正效益」政策(Climate positive,意指該集團所產生的碳排放可以與減量的碳排放抵銷)、還有在部分國家開始回購二手家具,來抵銷黑色星期五造成的過度消費等等。因此每年印刷量高達兩億本、所有人都可免費索取的紙本目錄,自然也成為減碳應該檢討的項目之一。
但撇除環保之外,另一個更務實的原因,則是逐年提升的網路零售生態,大大改變了人們對紙本目錄的需求。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在武漢肺炎尚未來襲的2019年,IKEA的全球線上零售數量,就已經提升了45%。因為零售習慣改變、消費者們更傾向在官方網站、app上瀏覽產品與搭配風格照,電子版目錄儘管從2000年就同步放上網,但實際使用需求仍然不高。
回顧IKEA型錄歷史,根據官方網站資料,最早的目錄,是1951年由創辦人英格瓦.坎普拉(Ingvar Kamprad)親自撰寫而成的。IKEA剛成立之初,只是瑞典南方偏遠小鎮阿姆胡特(Älmhult)的一家家具店,主打廉價質優的家具,當時坎普拉為接觸到更多顧客,才以郵購型錄的方式,進行宣傳與銷售。
根據《彭博》報導,從50年代剛創立時只有意象圖的封面,到60年代開始出現家庭情境圖:溫暖的扶手長沙發、堆滿木材的火爐、舒適的地毯與盆栽;70年代封面首次出現電視機、有模特兒在裏頭坐臥起居、也有太空時期(Space Age)的流線型與球狀家具;80年代開始出現兒童為主角、兒童專用的廚房用具;90年代開始出現單人空間與臥房當封面;1997年更首度出現了家用電腦。IKEA的家具型錄,與其說只是商品購物目錄,倒不如說更反映了不同世代的人,對於「家居生活」的理想模樣。
另外,IKEA目錄也是全球許多人認識瑞典文化的起因。《NPR》報導,IKEA的家具目錄,以向外國人介紹瑞典語單詞聞名,在命名產品時都依照特定的規則,介紹瑞典單字。例如,書架都是各種職業、廚房用品都是文法連接詞、桌椅是用男性名字命名、織品布料是女性名字、各種燈具,則是音樂與科學專有名詞、還有月份跟季節在做命名的。
「這七十年來,目錄幾乎是我們最特別、也有指標性的產品,裡面的居家靈感也啟發了全世界無數的人。」IKEA所屬的英特宜家(Inter IKEA Systems)集團常務董事格魯斯(Konrad Gruss)正如此表示。不只是與《聖經》、《可蘭經》、《哈利波特》系列等並列世界上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包含70種版本、32種語言,也正是這種獨特文案與商品形象,讓每年無數的「IKEA目錄」粉絲引頸期盼發行日、並收藏這份刊物。
重新回看IKEA停印目錄的決策,除了代表環境保護很重要、大眾消費習慣改變之外,或許也是一個讓人重新反思快速消費主義、過度強調物質文明的時刻。
IKEA所精心塑造的品牌形象:溫暖正向、永續發展、重視人權、發揚瑞典傳統文化,似乎也逐漸與某種消費認同緊緊連結。正如那部不能說出口的電影《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中,愛德華諾頓光屁股坐在馬桶上,不停翻閱IKEA目錄的諷刺場景:「如果看到一張上面印著『陰陽』的茶几,我就忍不住想買。我常常一邊翻著目錄一邊困惑的想『怎樣的餐具擺設,才能定義我是怎樣的人?』所以我就忍不住買了每一套。就算買到上面有小氣泡與缺陷的玻璃碗盤,那也是一定是證明了它們是由從某個地方誠實、單純、勤奮的原住民所製作的。」當發行70年的商品目錄走入歷史記憶,或許經典電影場景不會再回來,但這個物質消費主義扣合自我認同的難題,卻仍然沒有最佳的答案。
Photo Credit:法新社/2021年的IKEA末代型錄、IKEA/1962年封面出現家居情境圖、IKEA/1969年出現電視、IKEA/歷代型錄照片排排站
#我都念IKEA #被家具耽誤的肉丸店 #IKEA #IKEACatalogue #家具 #肉丸 #fightclub #鬥陣俱樂部規則第一條 #艾德華諾頓 #歷史的眼淚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茶几 目錄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閱讀札記
#鏤空與浮雕
這本書的有趣與特殊,是從目錄開始的,因為全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名。
輯一的張國榮、張曼玉、王家衛、林青霞……..輯二的山本耀司、安迪沃荷、……..輯三的阿城、顧城、北島、海明威……..輯四的梵谷、羅丹、草間彌生、芙烈達卡羅……..看到這樣的名單,不禁會好奇作者將如何呈現這本書的風景?而我很快就翻開了基努李維那一章,我愛他,所以要從這裡讀起。
然後驚歎地發現,啊!原來散文可以這樣寫!
作者范俊奇有著渲染力很強的文筆,例如寫梁朝偉:
「如果真有誰想將村上春樹的故事拍成電影,現階段的梁朝偉其實老得剛剛好,他看上去就像擱在茶几上就快完全涼了下來的一杯清茶,浮在杯口上薄薄的那片茶膜,有一種欲說還休的滄桑。」
寫梅艷芳:「梅艷芳的逝世,除了風月易散,煙花太冷,更是香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香港一則傳奇的終止。」
寫金城武:「把自己拉成一個長長的空鏡,鏡頭以外,紗幕晃動,沒有刻意和誰對話的生命,總是顯得特別安靜,也特別懂得向自己靠近。」
寫梵谷:「然後也常常憶起他在南部的田野散步的時候,舉起槍,轟的一聲,那槍聲安靜得像一隻落單的烏鴉的哀鳴,『呀』的一聲,草草打發了他色調那麼濃稠的一生,而他留下的作品,卻從此閃亮了滿滿的整個天空──至少往後我們偶爾抬起頭望向天空,除了看見繁星,還會看見梵谷。」
還有基努李維:「佛教常說,如是因,如是果,所有的聚合離散,都是因果。但誰又有辦法說斷就斷,說捨就捨,說離就離?對於從身邊一個接一個走開的人,我告訴過你,那些被我們扯斷的思念就像念珠,滾得滿地都是,你必須慢慢底俯下身,一顆接一顆地撿拾起來,然後重新把它串成一條不過問因果、乾淨且樸實的念珠,從此誰也不再認識誰。」
動人的永遠是人的故事,而散文也永遠需要一顆真實的心。雖然不寫自身,而以名人為題材,但目錄上的這些人是橋樑,是索引,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還是自己的「看見」與背後的情感,換句話說,寫的終究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而我們在閱讀的當下,也就有了心有戚戚的共鳴。
.
#鏤空與浮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4834?loc=P_0003_023
.
#彭樹君
茶几 目錄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點止車迷like:搜羅極罕日本精品絕版原廠目錄 最唔捨得賣GT-R打火機畀知音人
在皮革用品店林立的深水埗大南街一帶,竟出現了一間非一般汽車精品店,當中所售賣的產品,與傳統商店截然不同。一般汽車精品店給大家的印象是甚麼?香精?電話架?打蠟洗車液?答案絕對正確。可是,以上產品卻統統不會於ED Warehouse找到,負責人Edwin(曾石明)笑指他開的並不是汽車精品店,而是日本汽車雜貨店。相比旺角一帶的汽車精品店,ED Warehouse的店舖裝潢明顯有別,中央位置放上兩部電單車,水泥紋牆身兩邊盡是展示架,貨品陳列井然有序,最特別是門口位置設有半開放空間,放上常見於日本便利店外的長椅、由輪圈改裝而成的茶几,還有大量日本汽車雜誌供免費閱讀,還有為煙民而設的「大米缸」。
果籽 :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相關影片:
【港版國安法】續領英國BNO懶人包加疑難解答 持BNO入唔到日本境因印錯國籍 (https://youtu.be/44aJ_QjXzB0)
【逃走他鄉】BNO移民英國$12,000租三層獨立屋 銀行中層變餐廳侍應 居英權二代:要接受由低做起!(https://youtu.be/FLFGdaKUtPo)
【逃走他鄉】居英港人移民自白:BNO平權千年一見,蘇州過後冇艇搭 (果籽) (https://youtu.be/qMufEfTaJWY)
【街市尋寶】旺角明星海鮮檔 罕見有證蘇眉+當造黃油蟹+刺身 仲有上門煮海鮮服務!(飲食男女)(https://youtu.be/9YEBSQJPdPU)
【元朗消夜王者】神級鑊氣炒飯檔重開 日賣70盒 $50/盒即叫即炒 老闆炒到手骹移位:冇理由因為賺多啲而一次過炒 (https://youtu.be/-DjDZdrM1o4)
#果籽 #車迷 #GTR #大南街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