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懷萱上週終於結束為期3週的林場學校線上密集課程。這堂課包括了當代原住民議題系列講座與探索「以戲劇為方法」的「田野」實作課程,是個透過線上探索「疫情下的部落生活」的實驗。課程藉由當代原住民議題系列講座來多方了解部落文化變遷與生活處境的脈絡。
在 大學plus 計畫的這篇「斜坡上的原住民居住、移動與耕種」演講側記中,台大城鄉所得黃舒楣老師聚焦地方空間,從原住民遷徙的殖民治理模式,到「永久屋」與「紅藜」田野調查研究所反映出的原住民生活生計狀況,帶我們深刻反思「災後重建」的意涵。
---------------
「斜坡上的人」這樣的稱呼,反應了斜坡對原住民生活的重要性,是比較文化層面的認同。然而客觀條件上,斜坡即是一種相對脆弱的地形。這樣的地形條件,延伸出「山林是珍貴的,居住於此的原住民要肩負起保護的責任、不能濫墾濫伐」的片面概念,在災後也被不斷複製,政府也因此主張原住民應該要搬遷下山。
災害不是突然發生,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根本原因、動態壓力的累積造成不安全的狀況,以至於面對危險(hazard)時災害(disaster)的發生。更進一步說,把災害自然化稱為「天災」,是不夠精準的!忽略了社會脈絡之於災害的影響,如:人口密集、人口老化、政治角力……。另外講師也強調災後「重建」的說法,其實太過固著,好像一切都要恢復到災前的狀態,這在實務上幾乎是不可能的。族人的災後調適能力當作一個動態過程,則「韌性」似乎是較貼近的概念。
莫拉克風災後,很多部落經由重建會、政府、民間團體的援助,遷居到所謂的「永久屋」,包含同時容納魯凱與排灣族人的禮納里,以及同時涵括六個部落的長治百合。「永久屋」這個名稱乍聽之下,彷彿可以讓受災的族人就此安穩生活,不過執政者對於族群文化的片面理解、講求績效的思維背後,其實忽略了族人在生計滿足與文化實踐面向的需求。災後調適應是一種動態的過程,當政府跳過中繼、追求一次到位,無怪乎災後適應的問題在接下來的幾年不斷浮現。
其中一個問題的根本,就是空間規劃者對於原住民族文化的不熟悉,又忽略族人日常生活實踐上的各種土地利用需求。包含政府在內,很多人對部落的想像跟理解都只停留在聚落、家屋,但忽略了耕地、獵場、漁場、神聖地景等具有信仰意義的傳統領域。這也就帶出了為什麼在災害脈絡下的遷移,會產生那麼多的問題。「因為我們都只關注在家屋,但山頭、獵場沒辦法搬。」舒楣老師以一句話,道出族人在搬遷後所面臨的無奈。
(引用自https://ntuplus.ntu.edu.tw/?p=2026)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2.10.15 預算總質詢 近年來大小天災不斷,政府對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以2004年的七二水災而言,通過了水患治理計畫,編列了1,160億的特別預算,2009年莫拉克風災編列了1,200億的特別預算。付出這些慘痛的代價的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 在陳冲院長上台後,積極將「國土計畫法」和「行...
「莫 拉克 風災 之 原因 及影響」的推薦目錄:
- 關於莫 拉克 風災 之 原因 及影響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莫 拉克 風災 之 原因 及影響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莫 拉克 風災 之 原因 及影響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莫 拉克 風災 之 原因 及影響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莫 拉克 風災 之 原因 及影響 在 【八八風災】莫拉克十年系列報導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莫 拉克 風災 之 原因 及影響 在 莫拉克颱風雨量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莫 拉克 風災 之 原因 及影響 在 莫拉克颱風雨量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和網紅們 ... 的評價
莫 拉克 風災 之 原因 及影響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基隆河谷沿岸開發|市府的配套與審核機制在哪裡?】
今年4月30日,正當經濟部水利署舉行治水會議,憂心氣候變遷下的水患困境時,蔡英文總統來到基隆視察堵南抽水站,和林右昌市長認為基隆河治水有成效。總統現場宣布「解除20年來基隆河開發管制禁令,未來整個基隆河谷廊帶的開發將可以大步向前。」後續,基隆市府針對基隆河岸開發管制解禁新聞稿寫著「基隆市將整個脫胎換骨」,林右昌市長表示「在經濟部4000萬元經費挹注下,市府正在進行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的規劃,...,將可帶動廠商投資意願,更可以引入基隆輕軌系統,連結郵輪母港產業廊帶,讓基隆市真正整合到大台北都會區的產業鏈及發展架構。」
新聞一出,緊接著基隆市議會臨時會,都有議員積極尋問基隆河谷廊帶的「管制解禁時程」、「開發計畫」來到這次八月底的臨時會,也有議員在市府報告事項提案:「請市府說明有關4月30日總統指示解除『基隆河谷廊帶限建20年禁令』之行政命令,目前中央確切進度為何?」在市府以半頁A4紙回覆了中央內政部於今年6月5日發文解除「基隆河沿岸禁止變更為建築用地」、「禁止開放10公頃以上民間投資開發案」兩項行政命令解除,而多數議員們不斷肯定解禁、積極詢問河谷廊帶開發案的時程。開發禁令解除等同於產業發展?而最重要的,在利益之前,可能造成淹水的環境成本盡然如此容易被忽略。
我必須先聲明,我不反對開發,但是在極端氣候下,這幾年的颱風或突發性的強降雨頻率增加。有讀國中地理的人都知道,河岸旁的農地或保護區是洪水的緩衝區,若冒然開發,則會增加洪水風險。總統與市長所謂解除開發禁止的行政命令,是「回歸原有其他法規管制」,但地方政府應該要做得更多,新修《水利法》中增加了徑流分擔及出流管制專章,針對徑流分擔有著更明確的規定,而除了等待中央政府劃定實施範圍,地方政府其實可以「主動」進行 #徑流分擔 實施計劃的擬定或是相關措施的規劃、而關於 #出流管制 的相關規定,母法雖有規範必須接受審查的開發案規模,但同時也授權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地設定更小的開發規模必須接受審查、更積極來作出流管制審查,而確實也已經有其他縣市這麼做了。(徑流分攤、出流管制與地方政府關係的詳細說明請見下方)
現在,地方政府正整理、向內政部提報國土計畫法架構下基隆的國土計畫,地方政府是可以針對敏感地區做相關劃定,進行管制、避免過度開發。我們的基隆市政府除了大發新聞稿宣傳禁令解除(回歸法制)、盼望投資者青睞外,針對地方政府該做好的敏感區域劃定、開發審查與配套,這些該主動出擊的明確審查機制到底在哪裡?難道是不顧極端氣候與水患風險,為釋出土地供短線炒作的開發案嗎?
8月20日的討論中,針對我的提問,市長重覆回到「這次禁令解除只是回歸法制,並不是完全不審核。」我再重覆一次我的問題,「在開放投資與開發之前,關於國土計畫法規定的敏感地區(少開發區域)的劃定,以及地方政府該積極所為的徑流分擔、出流管制審查種種配套在哪裡?」市長沒有回答,僅由議長納入本報告事項的結論中,請市府後續提供書面資料說明。
再一次強調,兩年前的大武崙淹水歷歷在目,再來到近期颱風帶來的外圍環流,面對極端氣候和降水,沒有人能保證河川能百分之百不淹水。我們支持的是將環境成本納入考量的有效益開發,而不是僅以土地利益為優先,跳過地方政府本該積極建立機制,不斷地和市民宣傳還未有明確規畫的產業園區。市長5月的施政報告裡宣傳基隆河谷廊帶「解除禁令」作為他搶先報告的政績,至今,關於廊帶開發案最基礎的評估與審查機制都無法回覆我,不只基隆河谷周遭在此目標下對於洪水的緩衝度堪憂,廣大市民的人身安全甚至是未來園區投資發展的安全在哪裡呢?
🌊🌊以下是我8/20討論的發言與水利法徑流分擔、出流管制的詳細說明🌊🌊
#基隆河沿岸解除開發管制,#除了開發外我們該...?
總統與市長針對基隆河沿岸解除開發管制的理由(也就是蔡英文總統與林右昌市長所提的「回歸原來法規管制」)主要為基隆河整治計畫已經完成、員山子分洪道也完工,防洪頻率已提高到200年,以及《水利法》的修正。
然而,即使防洪頻率已提高到200年,仍然沒有人能夠保證災害會100%不發生。現在氣候劇烈變遷的威脅下,我們無法保證「某條河流已經完全整治好了」、「以後大家都不用擔心淹水了」。從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2015年蘇迪勒颱風、2017年的強勁梅雨,還有去年熱帶低壓的大面積淹水,都已超過保護標準。而2017年6月3日的強勁梅雨,影響最大的就是我們安樂區基隆河支流排水的大武崙溪,當時,大坪雨量站時雨量91毫米,3小時累積雨量175毫米,24小時394毫米,造成基金一路的大淹水,面對這個前年的事實,我們不能否認基隆河的水患風險還是存在的。
大武崙溪的整治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但光靠末端工程沒辦法完全解除水患,到底河流沿岸要怎麼去管理或管制開發?如何讓保護區、農地發揮滯洪緩衝的效果?
市府該積極作為的 #逕流分擔、 #出流管制、 #國土計畫
而總統與市長認為基隆河谷廊帶解除管制禁令另一個關鍵原因是《水利法》的修正。在水利法修法中將「逕流分擔、出流管制」納入。「逕流分擔」是由公務部門負責辦理,對淹水潛勢高或受害損失大的河段,於新建(改建)公共空間時,在不妨礙原本設施功能的前提下在洪水期間發揮滯洪功用,減少鄰近區域積淹水的風險和損失。
其實在《水利法》修法前,地方政府就可以積極去進行逕流分擔的規劃,若在都市計劃土地中有覺得敏感、危險的土地和區域,想要去提升它的洪水承容能力,可以主動的進行逕流分擔的規劃,這個部份在台北市已經有相關經驗。
現在《水利法》也修訂完成了,當中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得視淹水潛勢、都市發展程度及重大建設,公告特定河川流域或區域排水集水區域為逕流分擔實施範圍,主管機關應於一定期限內擬訂逕流分擔計畫,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公告後實施。」
雖然目前中央還在評估、尚未公佈任何逕流分擔實施範圍,但其實地方政府可以針對覺得敏感、危險的區域,主動和中央進行討論、尋求協助,來討論是否納入為「逕流分擔實施範圍」,進一步來進行逕流分擔計畫的擬定。「逕流分擔計畫內容」包含:「水道分擔方案」(由各水道及各類排水主管機關各本權責分年編列預算辦理)及「土地分擔方案」。「土地分擔方案」由直轄市政府或縣(市)政府在逕流分擔計畫內擬訂各類型土地應分擔標準及分擔措施,並訂定相關自治條例要求土地管理單位依所訂分擔標準分擔逕流量。
回到基隆,都發處、工務處或相關單位是否有已經進行或是正在規劃中的逕流分擔措施或規劃呢?對於《水利法》的修法,作為逕流分擔計畫的主要角色,市府是否有任何主動的作為?
關於「出流管制」,就是要求土地開發案不能僅仰賴現有的雨水下水道系統來排除綠地變建地所產生的雨水逕流,而是必須自行想辦法在基地內吸收處理。根據《水利法》規定,符合《出流管制計畫書與規劃書審核監督及免辦認定辦法》開發樣態並達2公頃以上,就必須送「出流管制計劃書」審查,但對於基隆來說,2公頃這樣的面積規範,恐怕很多開發案都不會達到。
基於因地制宜的需求,中央也授權地方政府可以去提高出流管制的審查條件,以新北市來說,《新北市政府辦理出流管制計畫書與規劃書審核及監督作業要點》就將規定提升到開發案範圍 #1公頃 就必須送「出流管制計畫書」。針對基隆河沿岸開發解禁,我們基隆市政府是否有針對「出流管制」的審查,作嚴格把關的條件設定?或是相關審查條件修改的規劃呢?
除了公有設施和開發案的「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外,其實在在國土計畫分區中,地方政府是可以針對敏感地區,作相關劃定進行管制避免過度開發,避免災害的發生的可能。目前市政府正在進行國土計畫關於國土計劃,承接市府案的規劃公司也提出關於敏感地區、降低開發區域的設定應該 #加嚴,市政府是否有進行相關的調查掌握敏感地區,並規劃相關管制措施?
解禁基隆河沿岸開發,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我們不是反對開發,在這個沒有人能百分之百保證河川不會淹水的極端氣候時代,我們不能只是看到土地開發帶來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顧及周遭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在園區期初規劃完成前、準備開發之前,市政府是否做好相關準備、擬定好相關配套措施、法令修改及土地開發審查機制了?關於我剛才所提的,國土計畫降低開發區域劃定、逕流分擔、出流管制,請問市長,目前基隆市府的作為是什麼?
再一次強調,我不是反對開發,而是要認真地提醒,面對極端氣候,沒有人能保證河川能百分之百不淹水,也因此,洪水緩衝的農地與保留區的設定是非常重要的,我剛剛說的不論是國土計畫架構下或是水利法中能進行的審查,都是地方政府必須主動、積極地建立審查機制,才能保障市民的安全。
(照片為基隆河流域,非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所在地)
莫 拉克 風災 之 原因 及影響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全球急凍 日本長野出現-23.9℃低溫】
一月十日,日本各地迎來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日本數一數二的滑雪勝地長野縣,出現了驚人低溫。
(NHK新聞)
日本各地受到輻射冷卻效應影響氣溫急速下降,10日早上最低氣溫出現在長野菅平測得零下23.9度,東京都也測得零下1.2度,各地都創下今年入冬以來最低溫
早在日本急凍之前,歐洲已經因為暴雪陷入混亂。
(SKY NEWS)
雪不停的下,在奧地利滑雪勝地Lech的暴雪,造成3名德國滑雪客身亡,當局正全力搶通道路。
(TRT WORLD)
這場20年來最強降雪,襲向德國南部 奧地利 捷克與瑞士。突如其來的雪崩衝進瑞士度假飯店,導致3人受傷,只見白雪砸破飯店玻璃淹沒餐廳,飯店立即宣布緊急徹離,德國巴伐利亞的Berchtesgaden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因為擔心屋頂上的大雪會壓垮建築,軍方也加入鏟雪的行列
(DW NEWS)
德國南部的雪景看似一張風景明信片,但是當地居民擔心的是有斷糧的危機,現在當地已降下4公尺雪量,清除積雪的工作看來還要持續好一陣子
(TRT WORLD)
不僅山區居民冷到發抖,就連希臘雅典的海灘也成銀白一片,成為冬季夢幻仙境
(SKY NEWS)
依照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氣象學家說法,這波暴雪源於暖濕大西洋空氣
,往北與北極圈的冷空氣,在英國上方相會後,然後直衝阿爾卑斯山區而去
(雷丁大學氣象學教授/Simon Lee)
我們可以看到未來幾周,噴射氣流將會減弱,並且繼續往南移,使得這一區再遭遇一波冷空氣襲擊
同一時刻,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也是籠罩在一片白雪之中。
(CBS NEWS)
一場致命的暴風雪來襲,一道長達1400英里的冷鋒,從美國中部一路延伸至大西洋沿岸,包括密蘇里堪薩斯市 聖路易斯 印第安納的印第安納波利斯,甚至華府都積了一呎以上的雪,至少有7人因交通事故喪命。密蘇里高速公路巡邏部門表示,當地至少發生175起意外,部分駕駛被迫困在事故現場數小時之久
看著一幕幕的冰封世界,你大概很難相信,科學家提出最新警告,稱今年將會是最熱的一年。
(CBS NEWS)
科學家說 是因為聖嬰現象所導致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Samantha Stevenson)
一旦地球出現聖嬰現象,海洋就會釋放出熱能到大氣層,該年度自然就會比平均溫度來得高,再加上我們已經看到地球溫度正不斷上升
(EURONEWS)
在2018年 地球溫度比工業革命前升高了1.1度,歐洲除了2月3月以外,幾乎全年溫度都高於平均值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Samantha Stevenson)
自2005年起 已經有9次,擠進史上十大高溫中記錄,再加上聖嬰現象到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2019年將迎來史上最熱的一年
不斷升高的溫度,意味著更多極端氣候引發的災難。
(新聞片段)
2018年極端氣候在全球帶來重大災害以及人命損失,2018年秋 強烈颱風襲遭菲律賓與日本,澳洲新南威爾斯則是遭逢重大乾旱,接連數月,雨量都寫下史上最低記錄,2018年8月,印度有近500人死亡,原因是罕見的大雨引發嚴重水患,颶風引發的土石流也在美國釀成巨災,同時還有致命的林火 在加州肆虐,歐洲也蒙受數十億農產品損失,同樣是因為不尋常的高溫與乾旱,2018年前的四年,紛紛寫下史上最熱四年的記錄。
但是最可怕的災難,莫過於國家的消失。
一份由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提出的最新數據顯示,南極地區的冰川融化速度,比40年前快了六倍。
(新聞片段)
科學家用空拍照片,衛星測量技術和電腦運算,測量南極的冰川自1979年融化的速度,他們發現南極的冰川劇烈的減少,認為人類活動是引發冰川加速融化的主因,研究報告同時發現,從2009年開始南極每年融化的冰川達到2780億噸,在1980年代每年融化的冰川,大約是每年440億噸。近來冰川融化的速度,比2018年的研究快了15%。
依照法新社的報導,目前地球兩極溫度上升的情況,比世界上任何地方快了兩倍,兩極冰架融化速度也因而加快。
(央視新聞)
氣溫升高使冰架表面融化,同時溫暖的海水從底部融化冰架,最終冰架崩解,如果按照這個速度,2081年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的高度將在26公分到1公尺之間,屆時太平洋或是印度洋上的島嶼就會被淹沒,一些海拔比較低的國家也會面臨威脅。
(新聞片段)
冰川的融化速度贏過我們的努力,地球的氣溫連續三年創下新高,海平面不斷上升
美國城市一個個淹在水中,發生在北極的事 影響的不止北極,想像一個世界,風災和火災不斷發生,CNN最新消息,颶風無情的肆虐...火勢不斷延燒..,明明氣溫已不斷升高,政治人物卻始終否認此事。
(美國總統/川普)
這是個造假消息,都是為了撈錢 OK
(新聞片段)
我們是造成地球暖化主要的推手,也只有我們能夠去阻止。
莫 拉克 風災 之 原因 及影響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2.10.15 預算總質詢
近年來大小天災不斷,政府對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以2004年的七二水災而言,通過了水患治理計畫,編列了1,160億的特別預算,2009年莫拉克風災編列了1,200億的特別預算。付出這些慘痛的代價的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
在陳冲院長上台後,積極將「國土計畫法」和「行政區劃法」列為優先法案。但依照目前這兩個法案的設想,仍然無法落實中央防災救災預算,和國土保安永續發展的目的。
原住民鄉土地面積大、人口少,在民選制度下,原住民的選票不足以影響縣市首長的產生。於是,縣市首長往往將中央統籌分配款,挪用到人口多選票多的都會區,而這些款項甚至含括了防災救難、保育山林的預算,導致原鄉基礎建設殘破不堪、災害頻傳,原鄉在目前地方制度底下的處境就是如此的不堪。
所以本席堅持「行政區劃法、國土計劃法及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 」行政院一定要併案討論。
假若把國土計畫法中的「中央山脈保育軸」單獨劃成一個行政區,直屬中央,而這個行政區也正是原住民三十個山地鄉(區)的範圍,讓保育軸行政區明確,同時讓原住民族落實自治,並負擔起保育山林的責任,這樣是不是更能將中央的資源,直接投入到防災救災與國土保育之中,而不被挪為他用,台灣土地與人民的安全,才能更好的永續的發展下去呢?
莫 拉克 風災 之 原因 及影響 在 【八八風災】莫拉克十年系列報導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2009年 莫拉克 颱風過境,我們的島曾和屏科大教授陳天健,紀錄 風災 過後高屏溪流域的景象,十年過去,我們與陳天健教授重返當年的重災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