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nth-long COMPUTEX 2021 Virtual is now open! Leading companies and startups from 33 countries are participating in this year’s #COMPUTEXVirtual and #InnoVEXVirtual. Here are 3 things that you should not miss at COMPUTEX 2021 Virtual.
🌟 Pavilions of leading companies at COMPUTEX 2021 Virtual
Acer Taiwan, the 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EBRD), Garage+ from the Epoch Foundation, GIGABYTE, and Intel have set up pavilions to showcase the latest technologies and disruptive innovations in their virtual booths.
🌟 Startups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t #InnoVEXVirtual
Attendees have a chance to visit startups from 24 countries in their national pavilions, including France, South Korea, and the Netherlands. The EBRD is also repres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its own pavilion.
You will also see Taiwanese innovations in pavilions set up by TAcc+ and The Department of Youth Affairs of the City Government of Taoyuan.
🌟 New business models and disruptive innovation at d&i awards
The highest distinction, the Gold Award, was presented to ASUS and JGB Smart Property. Come and see all the winning in the d&i awards pavilion in #COMPUTEXVirtual.
More information about COMPUTEX 2021 Virtual 👉 https://pse.is/COMPUTEX_2021_Virtual_EN
It’s never too late to register for #COMPUTEXVirtual. 👉 https://virtual.computextaipei.com.tw/
COMPUTEX 2021 Virtual即日起線上登場啦!來自33國國內外指標大廠與新創企業的線上展覽,是不是不知道該從何逛起呢🤩 三大觀展重點讓你一手掌握科技脈動!
🌟指標廠商於COMPUTEX 2021 Virtual 成立線上專館 虛擬攤位熱鬧展開
包含多年參展從不缺席的指標廠商包括 Acer、Garage+(時代基金會)、GIGABYTE 和 Intel;EBRD(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更首次籌組來自東歐、北非與中亞的會員國10家廠商設立專館🌎
🌟 #InnoVEXVirtual 線上展蓄勢待發,集結24國潛力新創展望未來商機
不僅有多年持續參展的法國、韓國、荷蘭國家館,EBRD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也籌組18家公司設立新創主題館
臺灣新創也積極展現創新能量💪,有中小企業處主辦的 TAcc+(臺灣最新型加速器)選拔優質國際新創參展,以及由 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則委託中原大學籌組「桃園新創科技館」
🌟 d&i awards 創新精采絕倫, 點燃新商業模式與顛覆性技術革新
今年的最高榮譽「金獎」由華碩及 JGB Smart 獲得,快進入#COMPUTEXVirtual 線上展平臺 d&i awards 專館中參觀所有獲獎產品,一窺未來科技研發趨勢吧🧐
完整觀展祕笈由此去👉 https://pse.is/COMPUTEX_2021_Virtual_ZH-TW
現在報名#COMPUTEXVirtual還來得及!為期一個月的精彩展覽及論壇都在這裡👉 https://virtual.computextaipei.com.t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M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觀點商學院- 成為職場菁英的第一堂課 PressPlay 訂閱: https://bit.ly/2Dc0IqQ M觀點 Pitch Anything 導讀會: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09111013458799473180 oBike 的商業模式到底出了...
華碩 商業模式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十年後,台灣醫院距離 AI 會更近一步嗎?兩位前線醫師:流程線上化是第一步!
Posted on2020/10/28
採訪統整/鍾佳瑀;文字攝影/盧亞蘭
在 2020 幾乎被疫情籠罩之下,數位醫療的概念無疑是整個國際的趨勢,對此,我國 經濟部近日也首度將「數位醫療」的項目, 加入 了租稅範圍,修訂「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但除了公部門的推動、科技業的發展、及學者的研究外,要 真正暸解「數位醫療」,或許還少一塊最關鍵的觀點——究竟醫生們自己是怎麼看待與科技碰撞的火花?身處其中的 醫療體系人員們,對於「數位轉型」的實際心境又是什麼 ?
這次專訪到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明源、以及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除了要提供前線視野、也要帶讀者深度理解距離數位醫療的「最後一哩路」有什麼門檻?未來台灣要是有 AI 醫院,會長什麼樣子?
除了解開「法規限制」,政府還需思考「誘因」配合
要談醫院的數位轉型前,或許該先了解醫療體制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仰賴健保制度之稱的醫院體制,要燒光柴火了。黃明源醫師表示,身為健保的供給端,深知 台灣保險制度長久下去會失衡 ,因為目前只有單一給付單位,產業利潤不夠高,卻要求越來越多,沒辦法繼續發展。
曾赴英國深造的黃醫師也以當地體系——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解釋,雖然英國也有「照顧全國醫病」的這種單位,但不同的是 英國政府連醫院都全部一起經營,所以很清楚成本、利潤、等營運端問題 。
照理來說,控制病人少進醫院、少浪費資源、減少開支、醫療服務品質才會上升,但台灣的情況是,假設病人不來,醫院就沒得賺,得多看一個病人才能多賺一塊錢,所以當前要提升品質的話,就要找第三方進來。但首先,是政府要鼓勵 。
上一篇專訪提到,陽明大學前教授張正說:「法規要怎麼修改,業者可以提出來討論」,而黃醫師聽到後,表示這後面還要再加上一句:「而且 醫生們想問的是『給付』要怎麼跟進配合?」簡單來說,政府一隻手是「法規」、另一手則是「給付」;一邊應該解開限制、另一邊則尚需要誘因配合。
黃明源分析,以本次企劃專題的 第二篇 、及 第三篇 的遠距醫療平台來看,長期使用的話,的確可以節省病人時間、及成本效益,但在 健保不會給付之下,最終醫院的品質就一樣無法提升 。再以 第四篇 提及的科技醫廠來說,其實台灣有許多此類型的新創醫材廠商,但產品卻鮮少用在台灣醫院,原因是,儘管政府可能有鼓勵「創新」和「數位化」,但還沒有配套措施來激勵大家去用,等於科技業者被鼓勵嘗試,但產品卻賣不出去,或是只能賣給國外廠商,然而 最大客戶——健保單位,卻沒有要買單 。這如同政府一邊喊著「鼓勵創新」,但另一邊又呈現「有新技術我也不買單」的窘境。
遠程科技,只是推動醫療數位化的「第一個門檻」
黃明源表示,在數位醫療領域裡,其實 最重要的是「流程線上化」 ,並以他為癌症中心做的優化來解釋。首先要了解,癌症病患在醫院的時間通常只有一個晚上,且在施打完化療藥物後,便會返家,所以絕大部分的痛苦都在家裡發生,幾週、幾月才見一面的主治醫師,在診間其實幫不上太多忙,因為除了調配針藥外,舉凡飲食營養、居家照護、心理支持、針灸按摩…… 等各種輔助支持,都不在診間發生,平常病患有問題,通常都個別用 LINE 聯繫個管師 。
黃明源解釋,若醫病之間的溝通管道是院端的 Facebook Messenger,病人在家有問題就可以先問機器人,機器人也會將該病患的紀錄統整,當發現狀況緊急,則會通知個管師介入。而這些 虛擬帳號要怎麼設計、怎麼應答,就是一種「流程改造」,所以這不單單是打造一個軟體,而是一種服務模式、給病人的工具、及醫療端監看的數值紀錄整合。
儘管黃明源的診療間已經開著一台桌機,但訪問的同時,他又打開了自己隨身攜帶的筆電,裡面出現一套簡易、但一目瞭然的系統,上面記錄著癌症病患哪天、哪個時間、出現程度多嚴重、多頻繁的疼痛。但黃明源笑說:「這個系統太陽春啦,被科技廠商看到會笑掉大牙」,他表示,其實最需要的是「流程整合」,而非引進高端技術。
黃明源強調,遠距只是一個初階的「門檻」,因為當前大家在講 AI、5G 等數位革新,但回過頭來需要「看病」時,又得回去掛號排隊,等於一切又回到原點。 假設醫生不能在線上有互動,那軟體、服務、器材怎麼做先進創新都沒用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則表示,AI 的導入就是醫院的數位轉型,但 醫院流程的確要先轉型,才會符合 AI 的效益 。
李金美以近 11、12 年來,醫院在推動「無紙化」為例。她表示,其實醫師們最在意的不是手抄資料的繁複,而是事後查資料方不方便,假設讓資料科技化後,流程沒有優化,反而會給醫療團隊增添麻煩。
十年後的台灣醫院長什麼樣子?
以李金美所在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來說,近年引入許多 AI 工具,例如與 HTC 的健康醫療事業部—— DeepQ 合作的機器人「蘭醫師」、及與華碩智慧雲端軟體研發中心(AICS)合作的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這些 AI 工具能幫醫師做 臨床影像的風險判斷 、以自然語言搜索把 病例文本做分類 。李金美表示,雖然 AI 是醫院高層的策略,但醫生們也都很有興趣,好奇 AI 具體能幫醫療團隊做到哪一步。但 AI 要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因為一個新的的模式要結合在醫療場域,需要來回驗證,並不是想像中,一只戴上就會自己運行的 Apple Watch,且一個醫院適用的,另一家也不一定能用。
黃明源則表示,首先要思考的,是 如何把醫療團隊線上化 ——把多方單位的溝通做線上流程設計,因為不是丟出新軟體,病患和院方就能馬上使用。但比較可惜的是,台灣很少醫院有在經營這塊領域,因為研究開發很花時間,也不會賺錢,而有在執行的大醫院也多是仰賴政府的「計畫」來試辦,等於研發也不永續。
黃明源補充說到,要把病人照護線上化、效率化,其實不需要太複雜的技術、或專利,但比較好的情況是,任何醫療體系研發出來的東西,可以跟外面世界的新創公司聊過,因為 外部會比院內更懂「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做到規模化的問題 。這當然也會比反過頭來,由新創進入醫院,探討院方內部系統來得有效。簡言之,就很像學校做研究後,把想法執照出去的概念會比較順利。
但要負責「找商模」的醫療軟體新創,其實也面臨到一個難題。 假設以「訂閱制」的購買模式來使用新系統,在醫院有提升營收的前提下,通常一個月、一個科別願意撥一萬元,但試想,一個販售「醫療科技產品」的公司,不太可能一年只能賣一位客戶 12 到 15 萬元,絕大部份的營運模式,還是如運用在手術相關的系統,一次就要花個幾百萬買斷。
其實 AI 要落地最辛苦的,是把想像貼近實際、貼近臨床可以用。從前期用醫師人力去「貼標」、訓練機器,到後期結合進醫院資訊系統系統、等待法規通過,時間會拖很長。 至於問及醫師們對台灣 10 年後「智慧醫院」的想像是什麼?李金美則答,希望 AI 能讓醫生更專注在病人,彙整蒐集等的工作就給科技處理,讓醫院品質上升。
附圖:醫療團隊使用數位化程式示意圖。圖片來源:24 Hour Health Store,CC Licensed。
黃明源醫師使用自己與團隊研發的系統,輔助影像追蹤紀錄。圖片來源:《科技報橘》攝影。
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圖片來源:李金美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10/28/ai-for-doctors/?fbclid=IwAR3swRvdyvZfGT78kpIqG1-FmuvYy8RHxjxepRDRdaSi_hCJczrKcwcWHQI
華碩 商業模式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每週遊戲新聞觀察-2020.09.W3
上週遊戲新聞觀察分享如下,
本次挑出以下四則新聞:
📺《IKEA 宣布與 ROG 合作共同打造以遊戲為主題的居家佈置家飾 預定明年問世》
📺《PS5台灣預購被秒殺,eBay一台飆破70萬台幣》
📺《用戶過億手游分享:如何提升長期收入,避免“開寶箱”負面影響?》
📺《應不應該給《原神》更多包容?》
====
📺《IKEA 宣布與 ROG 合作共同打造以遊戲為主題的居家佈置家飾 預定明年問世
https://bit.ly/2FTDc3L
內文提到:「瑞典知名家居品牌 IKEA 今日宣布與華碩旗下 ROG 玩家共和國合作,將開發一系列以提升家庭遊戲體驗為目的的遊戲相關家具與配件,此系列產品將預定會有 30 種商品」
ROG從筆電到手機,我認為真的是蠻重視玩家遊戲情境與體驗下設計的產品,因此蠻期待這次與IKEA的合作案,相信推出的遊戲系列居家產品應該會令人耳目一新,如果到時候台灣有推出,一定要去IKEA內逛逛,我期待看到滿滿的敗家之眼(誤)。
📺《PS5台灣預購被秒殺,eBay一台飆破70萬台幣》
https://bit.ly/3chu6tE
千呼萬喚的PS5終於開放預購,一分鐘內瞬間秒殺,其轟動程度超越《動物森友會》,原來大家對新的路由器「PLASH SPEED 5」是那麼的渴求XD
*不知道這梗的就自行google一下囉~
📺《用戶過億手游分享:如何提升長期收入,避免“開寶箱”負面影響?》
https://bit.ly/3hMzWV3
射擊手遊《War Robots》的產品人員分享遊戲商業模式的選擇,文章中提到兩種收費模式,一種是快錢模式,一種是價值增長模式,《War Robots》都有做過。
👉一開始做的是現在大家最為熟知的快錢模式:轉蛋,雖然短期獲得大量營收,但從長線來看,除了轉蛋營收效益越來越差外,玩家對遊戲的評價也越來越低。
👉而價值增長模式用了很特殊的隨機折扣系統,簡單來說,它是一個基於玩家過去付費歷史、遊戲風格以及遊戲內行為,由遊戲策劃決定給出對應的折扣,對應折扣物品包括機器人裝置、裝備和不同的資源,不但獲得了穩定的營收,也得到了玩家的好評。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的想法是價值增長模式可能大家都想做,但有兩個問題需要克服:
✅第一個是需要玩家持續累積資料:遊戲初期所有玩家的消費與行為輪廓尚在累積階段,不太可能把價值增長模式做好。就好像今天你開YouTube,頁面上可能都是你想看的內容,因為系統已經透過你長期的觀看記錄累積大量關於你的偏好,因此夠過演算法可以更為準確的推薦你可能會想看的內容,但如果你今天開一個新帳號上YouTube,系統肯定得重新累積關於你的資料。
✅第二個是需要大量的數據分析:要做好價值增長模式,需要了解玩家的各項紀綠、交錯分析、給予權重,最後推薦折扣,這可是無法用excel就能完成的作業,背後的計算公式、邏輯與海量資料是超乎想像。
因此無怪乎《War Robots》初期是透過轉蛋來變現,因為我認為這兩個收費模式根本不在同一條時間軸上,必須等到產品內容、玩家數量、營收都穩定了,才有可能發展到價值增長模式。
📺《應不應該給《原神》更多包容?》
https://read01.com/nEGgaGn.html#.X2gVDWl-WDY
《原神》9/15於PC版進行公測,目前文章非常多,褒貶不一,有些文章提到全球預約人數超過1700萬,可能是2020年最火遊戲,但也有很多實際遊戲過後的玩家表示這款遊戲令人大失所望。
我看來看去之後,我認為這篇文章是最切合我想法:
👉其根本就在於原神的產品定位與商業模式並不匹配,因此期待是高質量單機遊戲的玩家,被遊戲內的低機率轉蛋和混和池搞到生氣;而想把原神當作一款手遊的玩家,又會覺得其空洞的開放世界和冗長的劇情太拖台錢,導致《原神》這款遊戲雖然上市前倍受兩邊玩家客群期待,但最後兩邊可能都不買單。
內文提到:「作為一款登陸全平台的國產遊戲,《原神》被很大一部分玩家期待為一款高質量主機遊戲了。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今天這種公測之後的扑街口碑。但《原神》本質上只是一款免費網游,而未來移動端的手游玩家大概率會是整個遊戲玩家中的主流群體,米哈遊自然早就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因為免費、氪金等問題出現暴跌的評分,或許只是研發階段給玩家畫餅太多的反作用吧。」
我不知道《原神》後續上市到底能不能成功,但我認為《原神》這款遊戲未來很有可能變成遊戲行銷的經典案例討論,就再觀察後續發展囉!
🔥🔥圖文同步部落格:https://bit.ly/3hQSrHM
週一上班加油!
華碩 商業模式 在 M觀點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M觀點商學院- 成為職場菁英的第一堂課 PressPlay 訂閱: https://bit.ly/2Dc0IqQ
M觀點 Pitch Anything 導讀會: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09111013458799473180
oBike 的商業模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華碩該不該收掉手機部門? 以及 IG 創辦人為何要離開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