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37] 細說分鏡 Vol.14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89
🖍我所執著的,是隱藏在藝 術下,那些種種技術是如何決擇的故事
🖍故事,比起華麗的表象,更能吸引我的投入與專注
謝哲青在他最近的新書中,談到美國哲學家「華特、費學」,將人類的學名 Human Sapiens (智人),改為 Home Narrans (說故事的人),他的意思是處於資訊爆發、混亂的世界中,我們身處焦慮的時代下,總是想找著安生立命的社會位𠤤,依靠著我們心中相信的管道,無論是電視上的名嘴、還是網路上的網紅、意見領袖,或是功成名就的學者、政治家、企業家的一翻話,讓我們找到心靈上可以依靠的方向,因為上述這些人,在現今我們的社會中,是懂得如何化繁為簡、去無存菁並且用有力的表達方式,說出一套我們心中困境的出口 – 也就是透過「敘事」「說故事」的方式,將許多讓我們無解、擔憂的事情,化作「一切都有因果,同時也是趨吉避兇」。
🟥故事與說故事
會說故事的人,我真心覺得這些人的人生閱歷、經歷一定非常豐富,讓我們能超越時空,體驗到我們人生過去與現今無法置身的環境,越是很達得好,越能讓我們如臨現場。
🔹「故事」的呈現形式很多,口說故事、文字紙筆、圖像漫畫、動態影音等等,都是為了表達「故事」,而不同的媒體優缺長短也各有利弊,同樣的一套故事,會因表達形式的差異,產生與所謂的「原作」有著極大的落差,又特別是從小說改編成電影更常見這種狀況,族繁不及備載,大家心中一定有數,這裡也就不特別提,哪些小說改變成電影成為災難,或是變的更加出色。🔹
雖然我不大愛看小說,越厚、越多集的小說我更是離的越遠,而我偏愛影集、電影、短片來了解故事,少數我是因為電影拍的不錯,回頭去看小說的情況也是有的,雖然我知道有些電影與小說原著有所落差,但我會當作「這是另一份作品」方式來解讀它,再有興趣再多參考他人的心得比照一下。
最近,我更開始喜歡「10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讓我對一些從沒看過的電影,在短短時間下了解故事大綱與內容,這也不是最近才有,早在多年前的「古阿莫」就已經流行好一陣子,當然這種過於斷章取義的表現方式,自然無法讓人感受任何一部電影裡頭的醍醐味,但對於一些「有點興趣的電影,但沒有時間找來看」的我來說,偶爾看一看,當作消遺也是不錯,偶爾還會發現有趣的故事在裡頭。
「袁騰飛」Youtube 之前我很有興趣的一位「說書人」,可以把古今中外歷史講的活靈活現,怎麼同一件學生時期歷史考題,在他的嘴裡可以說出另一套觀點,足足吸引我的眼眼好幾分鐘不撇一眼,真的是蠻利害的說書人,只可惜一點,若要看他更精采、更完整的故事,那就要到另外的平台、加入會員、付費才能享受得到,我就少去他的頻道去追一追。
「老高」我想就不多說了,上百萬的訂閱人數,每集影片一推出,短短時間也有數萬人點擊觀賞,雖然有人批評他不過就是「會說話的內容農場」,也就是把別人的故事抄來變成自己的東西,確實我也這麼覺得,老高許多集談到的內容,我自己在很多地方也都看過、見過,無論是鄉野傳奇還是書本內容都有,但這點並不會折損我對老高的評價,因為能把 10 分鐘看完的故事,透過精彩的說書過程,搭配聲音、影片輔以說明,以及旁邊適時回應的小茉,更是讓 10 分鐘看完的故事,硬是說成 1 小時的節目,還不會讓你想要轉台,這點才是讓我覺得,老高真是個利害的說書人,不用透過多難的攝影、剪輯、打光等前製與後製技術,就能做到這樣子的成就,不簡單、不簡單。
到底是故事吸引著我們? 還是呈現方式讓我們願意停留下來? 還是必需二者兼具? 有沒有可能「呈現方式」讓故事更加生動重現,讓故事更加豐富? 也有沒有可能某些故事必需透過特定的呈現方法,才能讓我們更加溶入故事裡頭? 這些問題成為我最好奇的點
🟥照片與故事
前幾篇文章我提到,比起「照片的故事」,我更在意「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我覺得這是兩種不同的故事,前者迷人,後者讓人沉浸其中,若用小說、電影來比喻的話,精采的小說讓人打開視野,而作者的世界更是另一部作品,更加引起我的興趣。
參觀一些攝影展,或是經過一些攝影展出的場合,除了看看照片本身,底下的創作目的也是必需要要搭配一起看的,但如果作者在現場的話,與作者本身討論這些作品創作的過程,那更是精采。
🔹但絕大多數是沒有這個機會,我們最多參觀看看攝影展,甚至是「線上攝影展」更方便簡單,就算不是很有制度、規模、設計的線上攝影展,每天在看臉書各攝影社團裡,每個人分享作品,我們也可以視為一簡單的「線上攝影展」,但我覺得這樣子比較片段零碎,比較無法透過偶然看到的作品,就能了解一創作者真實創作的立場與心境,透過「實體的課程」,透過一創作者一連串作品創作心得分享,比較能讓在場各位,了解攝影、拍攝過程中,隱𫟖在照片、照片故事後的「故事」。🔹
正如我前篇提到,大多分享照片故事的「說書者」,我所見到的,絕大多僅是「描述照片現場發生的事情」,或是「心情分享 – 就是要這麼做就是好」等類似的說法,能聽到我希望得到的「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這樣機會並不多,如果一場 1 小時 20 張照片的分享會,能讓我聽到一張、二張,遠藏在照片裡頭更多的創作心路歷程,我就覺得「值得了」。
為何「照片故事後的故事」我更有興趣呢?
🔹因為「照片是記錄故事」,故事已經存在在那兒,已經是發生的事情,不會、也不容易改變,或是不再發生,就那麼一次,每一張照片故事就像是電影、小說讓我增廣見聞,絕對有的,但試著想一想,為何「故事就在那兒」,為何不會吸引我,或是更多人去拍? 不覺得這點比起「照片的故事」還要有趣嗎? 🔹
除了「已經發生存在的故事」,有的則是「創作一個故事」,但同樣的我會問作者「為何你會想拍這些故事」,而不會去太對「照片與其故事」琢磨太久,相同的邏輯我也會問自己「有些人會想創照這些故事,又為何我不想? 為何我覺得一些我自己創作的故事,別人覺得不有趣?」。
🔹我想得到暫時性的答案那就是「照片與其故事」一定與「攝影者、創作者」有一種神秘的連結與關係,才會讓我們與作品之間產生交集,這個交集才讓我更吸引我想去了解,希望進而發現隱藏在我心中沒發現的秘密,也就是更認識自己,了解為何我現在做的是什麼? 了解為何我喜歡、厭惡某些事物又是什麼原因。🔹
🟥攝影創作的取捨
用照片創作,背後的故事,無論是已經存在的故事,或是撰寫一個故事,而成就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元素,依舊脫離不了那些攝影的基礎 – 曝光、構圖,每一個決定都影響這張照片的最後結果,那麼說說這張照片如何的創作 (How) 並不困難,而「創作目的」本身就是「Why」,這兩者的交集,我想就是「故事 Story」。
🔹比如說光圈大小直接影響景深表現,為何讓淺景深隱藏了部分事物,消失在主體前方、後方,不會無理由的隨意使用,當說明為何擇「大光圈」 (How),相信是背後有個原因 (Why),是為了眼不見為淨,淡化那些藏汙納垢的角落,或使得長年以來堆砌老舊的痕失消失在畫面中,使得觀看者判斷不出時間地點線索,讓這張照片遊走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簡單的觀念表達,這就是故事。🔹
光是一個變數,就有多種選擇,無論選擇為何,都是一個觀念的表達、都是一個故事,無分好壞,只有作者主觀的詮釋,以及觀者主觀多元的解讀,但若抱著更多一點問題,問著「為何選用的大光圈,讓部分線索消失是你這張照片故事的原因」,把問題再追問下去,就能更進一步深入創作者與故事之間的「連接」,而不會讓觀者停留在「看見作品、聽見故事」這層面,卻忘了「作者」在裡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說故事的人」,我想更了解這位「說故事的人」,而不僅於「照片的故事」就此滿足,通常那些「說故事的人的故事」,比起那華麗表像的作品,來得更有趣、更讓人有著深刻的記憶,再反過頭來看該作者的「創作作品與作品故事」,就能了解更多一些。
藏汙納垢意思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是說在拚打鐵績效?這不就「天(花板)外飛來」的一包槍毒了?
啊,不對,這是十年前的無頭公案,沒辦法列入績效,反而要懲處了。
超過十年的證物(裡面是槍、子彈和毒品),「不知是誰留下」,於是「順手」藏在天花板,還要等「失主來認領」?
是有多順手?槍和毒品不趕快扣押入庫,要給誰領走?
扣到槍和毒品的SOP是什麼?為什麼沒有依照標準作業程序進行,連承辦人是誰都不知道???
為什麼連槍和毒品這種重罪的扣押物都沒有登錄列管?
這就是「正確的管考」的重要性。
遺憾的是,我國公務機關的管考,從來沒有放在正確的地方,反而永遠都在枝微末節的地方打轉,例如:桌面乾淨否、物品整齊否,就像小學生一樣要檢查手帕衛生紙;
再不然就是盲目追求績效,用數字製造假裝客觀的表象來欺騙大眾,專案期間槍和毒品都會跑出來,非專案期間槍和毒品銳減治安變好棒。
金玉其外,敗絮其內,外表看似「整齊」「乾淨」,但天花板裡藏汙納垢,連槍和毒品都有。
這,就是我們台灣所謂的管考、績效成就。
最後東窗事發了,當然是要丟到地檢署,請檢察官擦屁股。沒頭沒尾的十年舊案,警方自己都搞不清楚了,難道檢察官會通靈?
擷取自新聞〈丟失百萬名錶再出包! 新北刑大天花板 竟搜出槍毒〉:https://bit.ly/3qIFwMA
------
以下整理一篇還沒公開的舊日誌,發生在我從澎檢調到新北檢後一年:
某日,我收到某寶分局幾件沒頭沒尾的2-3年前的竊盜案,全卷連同前科表不超過10張紙,裡面附上職務報告「 #事隔太久證據滅失」卷裡的筆錄也問得亂七八糟不清不楚,書記官連絡不上告訴人,於是發函到新北督察室要求調查。
隔幾天後,又收到一件類似的新案,也是陳年竊盜舊案,更狂的是全卷不到5張紙,連告訴人筆錄都沒有,只見一張職務報告「#事隔太久卷宗滅失」,是的,連卷宗都不見了。
正在我感到火大的時候,同樣也在整理新案的同辦公室同組同事也崩潰了,大吼:「卷宗遺失是什麼意思?」原來同組同事也收到某寶分局類似的案件.我們仔細比對,發現都是同一個承辦人。
看來,這不是單一個案,因為我們辦公室就收到了三件。
打電話到某寶分局直接找上偵查隊長算帳,問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案件藏了2-3年才全部一起移送,而且卷裡沒證據,還說證據滅失?
隊長吞吞吐吐的訴苦,說該偵查隊裡一位員警「出了一點狀況」,隊長清理他承辦的案件,在他的公文抽屜裡發現 #一整疊的陳年竊盜案,#全部都沒有處理,「只好 #先全部移送地檢署再說」(檢察官=擦屁股)。
「我們剛剛收到督察室的通知,已經好幾位檢察官發函到督察室查了!」
這一拖拉庫的陳年竊盜案根本就是燙手山芋。
隊長表示寶寶不說但是寶寶苦,後來接手的新承辦人更苦。
但最苦的還是檢察官,沒有證據也只能和被竊盜的苦主說抱歉了。
這就是公務體系,問題其實不是「人力不足」,而是「冗員太多」(參見《扭曲的正義》第一部第五章〈「人」才是根本〉第129頁以下)
後來開庭傳喚其中一件案件的告訴人,告訴人在偵查庭裡非常火大:「我家在兩三年前被人侵入行竊,警察都沒有什麼動作,現在地檢署才調查?我家都被入侵了怎麼會沒證據?我要申訴你們!」
是的,這就是當檢察官的風險,因為民眾不會知道是哪個環節出問題,他們只會覺得是恐龍/奶嘴檢察官拖延辦案。
#辭職治百病,真心不騙。
--------
▍追伸:
《#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第一部第五章〈「人」才是根本〉第129頁以下
聯經 | https://linkingunitas.com/L184634
博客來 | https://linkingunitas.com/B184634
金石堂 | https://linkingunitas.com/K184634
誠品 | https://linkingunitas.com/E184634
Readmoo讀墨| https://bit.ly/3t2sg7g
Kobo| http://bit.ly/3bS0oeT
藏汙納垢意思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主管A錢,你必須經手,怎麼處理?]
有位公務員這兩天私訊我說想離職,這是鐵飯碗,我第一個反應是期期以為不可。但是在聽完原委,我也困住了,這個問題太難處理。原因是他的主管有收賄,擔心被舉發,大小事都防著他,似乎有逼走他的意思,他又沒地方可調,於是想到離職這個下下策。我問他硬是待下來又如何,他告訴我另一個「恐怖故事」。
幾年前,在辦公的時候,調查局會同人事處無預警地現身,氣氛肅穆冷凝,直至今天都記憶猶新。後來有人因此坐牢﹑有人留下案底﹑有人為保住飯碗找家人去頂罪,而且過程中,許多同事都在不同房間被偵訊過,做說詞上的交叉比對,隨之又進進出出法院接受質問……說完之後,他反問我:
「洪老師,你沒遇過這類的問題吧?」
我得說,我是沒有發生過這類恐怖故事,但是在我的新書《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倒是寫了一篇文章「擋人財路者死」,裡面說的就是這個問題,也教你遇到時,怎麼自保。老實說,這是別人失業教我的事。
*** *** ***
我的朋友在三十出頭時,曾在學校任職,有一天發現主任跟廠商有勾結,私下拿回扣,這一驚非同小可,認為此風不可長,於是越級報告,告到學務長那裡去。本來他單純地想,學務長一定會出手整頓歪風;哪裡知道學務長跟主任提了此事,並且揭露告密者是他。
主任當然矢口否認,還反咬朋友一口;離奇的是學務長完全信了主任的片面之詞,並要主任處置這次的造謠風波。整件事發展急轉直下,炮口居然是對準他,太出乎意料,他完全不知道怎麼應對。學務長接著的做法更是不合理,要其他三組的主任一起來投票,決定是否要留下這位朋友。
**舉發一人,得罪所有人
第一波投票,兩票對兩票,沒說朋友能夠留下,也沒說不能留下,其實事情發展到這裡已經可以喊停。但是學務長不想停,不言可喻,是學務長不想留人。這一天星期五,學務長宣布下星期一再投一次票。想當然耳官官相護,週末兩天運作的結果,第二波投票大翻轉,四票都不留他。最後報上去的資遣理由是……
「下班後兼職,違反人事政策。」
事後朋友回想整個過程,終於想通了,得出一個意味深長的總結:「也不知道學務長與主任是什麼關係……」還好,總算不至於死得不明不白。
這讓我想到一篇文章,寫到有個年輕人請教前輩的成功之道,後者在業務上做得極為出色。前輩說,不論在職場或商場,這一生他務必做到不擋人家兩條路:
一,不擋人色路。
二,不擋人財路。
在前輩的經驗裡,凡是犯這兩樣大忌者,下場都難看。可是一般人,特別是年輕人,扛著正義大旗,最愛爆料舉發的便是這兩件事,絕對料想不到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消失,人間蒸發。
貪汙容易被吃案,原因只有一個,它屬於組織型犯罪。在商周網站,中國信託第一個不姓辜的董事長羅聯福曾寫過一篇文章,教人如何拒絕拿回扣時說到:
「回扣給一個人一定無效,必須要給一票人。」
羅聯福在負責信用卡部門時,為了要翻新資訊設備,與外國廠商洽談。先是來了一名外國人,羅聯福列出需要哪些規格,以及期待品質水準到達的程度,外國人回去了。不久之後,羅聯福被邀請到飯店一談,出面的是外國人的主管,對方問他要多少回扣,並拿出一份名單,列著兩人,一位是羅聯福,另一位是資訊主管。
至此羅聯福才明白過來,對方以為他在刁難,目的是為了錢。於是羅聯福明白表示,中國信託沒有收回扣的規矩,但是他今天知道廠商的底價多少,請對方回去重新報價。後來這名外國人被開除了,中國信託也贏得廠商的敬意。
**放火,反而被火
組織有這個文化,多半一方面習以為常,不以為有錯;二方面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就算是白的,也會被迫染黑,否則無法在組織裡生存。因此舉發一個人,很大的可能等於得罪所有人,而這個白目的「圈外人」勢必要被做掉。
這是為什麼經常聽到有貪汙情形,卻是少有被糾舉成案或是為此吃上官司者,它們多數只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繪聲繪影、煞有其事,卻始終未見公司辦人,以正歪風。很多人氣憤填膺,大罵公司腐敗、主管蒙蔽,其實真正原因是這件事太難辦,主要原因有二:
1.它可能牽涉到一堆人,若是要辦,難免「動搖國本」。
2.不確定背後「最大尾」是誰,層級有多高,難免殃及自己。
風傳媒報導過一個案例:戴立紳在中年時為了養家,花了幾年時間考上公務員,發現主管將個人應酬或同仁聚餐單據用來報銷公帳,公家購買的行車紀錄器、高檔手機都拿回家自用……,有一次他陪同政風處去調查另一個單位的案件,發現和自己單位主管的做法一模一樣,便問政風處這是犯了什麼罪,政風處答:
「貪汙。」
政風處要業績,要他站出來舉發,卻未盡保護之責,洩露了他的名字,換來戴立紳三年被霸凌,以及國家發給的一紙「免職令」,還有後來因為被貼上抓耙子的標籤,四年求職到處碰壁。
當時,戴立紳的供詞被傳閱全單位,主管在他的座位灑符水說是要驅鬼,同事也奉命隨時拍攝他的一舉一動,無異是受到整個單位上下的排擠,精神凌虐的程度令人不寒而慄;換作我們任何人,受到這種對待大概只能身心崩潰、落荒而逃吧!戴立紳一例,更加說明貪汙是一種風氣、一種文化、一種共犯結構,個人舉發經常是螳臂擋車、徒勞無功,反而陷自己於萬劫不復之地。
**看不清幕後操盤的人
貪汙,最常發生在採購部、業務部。不過老實說,如果只是猜測,因為很難證據確鑿,再加上庭院深深,結局極有可能是抓不到真正的鬼。
凡凡在半導體業做生產管理十多年,面對一成不變的工作,感到倦勤,後來轉往車用市場,新公司是做電源。到任未久,業界嚴重缺貨,主管指名多配貨給某家廠商,可是凡凡認為應該按照規矩來,不能讓其他老客戶等不到貨,影響到他們的生產,於是自作主張沒照辦。主管震怒,一狀告到老闆那裡去,說了凡凡諸多不是,接著直接招募新人頂替凡凡,還設下防火牆,跟新人說:
「不必跟凡凡交接,他會把壞習慣教給你。」
這件事原本可大可小,主管卻將它升高層級辦理,逼得凡凡非離職不可,凡凡百思不得其解怎麼鬧得這麼嚴重;事過境遷,凡凡把事情從頭到尾想一遍,禁不住懷疑主管跟這家廠商有私下往來,處心積慮要除掉凡凡這個阻礙。但是猜測歸猜測,缺乏事證,就是不能胡亂指控或八卦謠傳,否則不僅容易惹事生非,也可能吃上官司。
可見得遇到這種事,要嘛低頭做事,眼不見為淨,一句話都不說;要嘛小心處理,首要原則是看清楚牽涉範圍有多廣,背後真正主其事的人是誰,再來稱稱斤兩,衡量自己的手腕是否夠粗、是否有能力處理,不至於落得不成功便成仁。
在有股東的公司,有的經營者打的如意算盤是「賺自己的,賠股東的」,背後操盤的可能是董事長、總經理,誰都沒有能力硬碰硬吧!不過若是到了這麼高層,一般員工也是看不清楚究竟,不留心就會踩到雷區。
**做好自我保護
有句話說:「擋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簡直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有些人以為舉發貪汙是英雄行為,結果常常英雄沒做成,反倒成了狗熊,因為不少是上面授意,早已藏汙納垢、爛成一窩,膽敢舉發就栽贓到你身上。放這把火,燒到的可能是自己;捲鋪蓋走路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
話說回來,假使自己是流程的一環,也會經手,顯然已經陷入風暴裡;而且還是個「圈外人」,屬於非常凶險的情況,務必做好自我保護。因為貪汙的人想的無非是把大家都拉進圈內利益均霑,誰也別說誰黑;相對的,圈外人等於是不定時炸彈,勢必要除之而後快。蹚不蹚渾水都是難,因此建議你:
1.做好自我保護:像是影印、拍照或截圖,留下事證。
2.別像個不長眼的人:謹言慎行,話到嘴邊留三分,減少被盯上的可能性。
3.儘早擇良木而棲:把履歷丟出去,開始找工作,先走為妙,安全至上。
*** ***
免費斜槓講座【斜槓2.0必修課】課程報名:https://enstar.cc/Z6vcF
有任何課程問題可以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
或點此直接加入:https://line.me/R/ti/p/%40bfj9781d
更多洪雪珍老師影片:https://reurl.cc/jD2nn
--------------------------------
洪雪珍最新著作《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各大書店有售,歡迎馬上網路訂購:
博客來:https://pse.is/38r6sl
城邦讀書花園https://pse.is/38a3h5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pse.is/39u6gp
誠品網路書店:https://eslite.me/395zmf
Pchome:https://pse.is/38h6nl
--------------------------------
「失業危機下,上班族如何超前部署?」(收費講座)
新竹場
時間:2020年12月8日(二) 19:00-21:30
地點:新竹國賓飯店11F竹萱廳(新竹市中華路二段188號)
報名請上:https://pse.is/39zhk9
台中場
時間:2020年12月18日(五) 18:45-21:00
地點:文創工房(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2樓)
報名請上:https://reurl.cc/ldAkKv
高雄場
時間:2020年12月26日(六) 14:00-16:00
地點:威易聯合辦公室博愛店(高雄市三民區博愛一路366號14樓)
報名請上:https://pse.is/39t4xe
圖取自:樂天市場
藏汙納垢意思 在 今天開工、大家再奮鬥一個月就又放春假惹! | By 益曼中醫診所 的推薦與評價
血管~就像下水管道一樣, 久了一定會 藏污納垢,... 益曼中醫診所 ... 三伏天中的「伏」,有「潛藏」之意; 意思 是三伏天的陽氣之盛,將... 益曼中醫診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