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903)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9月1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網頁摘出重點文字,其中一句是:「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鬥爭,是不切實際的。」
幾千年來,中國老百姓所想的,不過就是太平日子。過去數以百萬計的大陸人逃來香港,也不外想過太平日子。現在,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告訴人民,想過太平日子是不切實際的。
前文講到我參與創辦《伴侶》半月刊時期的一些往事,網上留言中居然有四位讀友說曾經是《伴侶》的讀者,其中有記得他讀過的篇章,和與編輯的互動。真是像故友重逢那樣高興。
在我的人生中,1967年前的太平日子,是我經日夜進修、磨練寫作和開始有點成績的十來年。1963年1月創刊《伴侶》,到1967年6月,這四年多我每月編兩本、其後是三本雜誌,每月寫幾萬字文章,認識了不少文化人,從他們身上獲得實際經驗和教益。
從閱讀經典名著中,我領悟到任何寫實寫情的文藝作品,最終總會觸及到哲理。讀著托爾斯泰、契訶夫的小說,都往往讓人停下來思考;所有透過情節而宣示的哲理,都發人深省。於是我在寫輕浮小說的同時,也努力去啃一些大部頭的哲學、社會科學著作,想豐富自己的知識,並將這些大部頭著作消化而寫成一本本入門的小叢書。那幾年,我在上海書局出版的有《哲學初步》《美學初步》《心理學初步》《邏輯學初步》《經濟學初步》等共七本。每本幾萬字,因為寫得顯淺,也受年輕人歡迎。1992年我應邀在馬來西亞幾個城市演講,還有讀者記得這些叢書,並向我詰難。我寫這些入門書時的思想,仍然是馬列主義佔主導,比如《經濟學初步》,介紹的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當然對讀者有誤導了。但像《美學初步》,卻是我讀了不同方面的著作,才綜合寫成的,花的時間較長,至今仍然不悔這本少作。寫這些入門書,無疑對我的邏輯和哲學思辨,有較好提升。
那幾年我的另一個興趣是西方古典音樂,並因此結交了藝術家盧景文、鋼琴家溫其忠等年輕朋友。溫其忠是當年我所認識的「怪人」。他從馬來西亞來香港上高中,考入港大建築系,當年這是有最好出路的科系,溫其忠卻念了一年就輟學,醉心他的音樂去了。他喜歡教鋼琴,以此為生。有出名的演奏家來香港,他事先買幾張票,臨開場前打電話叫朋友來大會堂欣賞,也不管朋友有沒有空,和夠不夠時間趕來。我就是他的朋友。有一天,他打電話告訴我,說幫我買了一座鋼琴,會送來我家。我那時只住一個小房間,左騰右移地挪出地方來放鋼琴。然後他就來教我鋼琴,我已經28歲,還來得及學鋼琴嗎?但他就是認定我可以學他可以教,我也真的在他的指導下半年就彈到第五級。他又教我樂理,教我聽歌劇,我也因此學會了作曲。《伴侶》雜誌還在大會堂舉行過兩次音樂會,邀請歌唱家、演奏家演出,招待讀者。還組織了合唱團。1965年我去大陸旅行一個月,回來發現溫其忠已經離開香港,去英國學藝了。我的音樂課就停下來,音樂細胞也不活躍了。
那四年的青年歲月,在太平日子中我們憑興趣而揮灑,不顧年齡去學鋼琴,不顧幼稚搞音樂會,幾個人經常聚在一起,聽音樂、講音樂、講文學、讀小說。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不知道那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精力,雖輕浮但也寫出那麼多文章,雖未經深入鑽研也出版了那麼多社會科學小叢書。也許因為年輕,因為沒有包袱,因為不知好歹,儘管收入少、稿酬低,但可以過日子就行了。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那感覺真好。
1965年我參加出版界參訪團到大陸旅行一個月,那是文革前一年,是大躍進帶來大飢荒之後由劉鄧掌權的經濟回暖和文化小陽春的最後一年。我見到的北京領導者都溫和講理,對香港政策是尊重港英管治「長期存在」。其後參訪團西行乘火車去洛陽、西安,看了碑林、半坡遺址、華清池、黃帝陵等等古蹟文物,這些古文物引發我思古幽情,也增加了對華夏的認同感。而且,似乎中共政權對文物都很珍惜愛護。接著我們乘公車去了「革命聖地」延安。在那裡被灌輸中共版的毛澤東光榮革命史;然後去上海、蘇杭等地遊山玩水後回香港。
回港後,按照我獲悉的中共對港政策,積極籌備再出版一本《文藝伴侶》月刊。但隨著大陸學毛熱潮升溫,大批判到來,言論趨於一元化。1966年文革爆發,那些我剛參訪過的文物遭到破壞。到1967年,文革病毒感染香港,一年多前在北京獲知的中共對港政策來了一個大顛覆。香港的太平日子遭到了挑戰。(58)
圖1,9月1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的「重要講話」。
圖2,1965年9月2日《伴侶》音樂會上的三重唱:盧景文、吳厚蕊、溫其忠。
圖3,1965年伴侶合唱團郊遊時唱歌,右一是我,其他人認不得了。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5): 1、古韻情長寄紹興; 2、紹興古採石場遺址:柯岩石佛; 3、紹興古採石場遺址:柯岩雲骨; 4、紹興魯鎮:業餘特型演員; 5、紹興嵊州:越劇之鄉; 6、紹興安昌古鎮: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越劇之鄉即浙江嵊州,中國越劇的誕生地,以“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
「藝術家 叢書」的推薦目錄:
- 關於藝術家 叢書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藝術家 叢書 在 2Q11~Your birth our growt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藝術家 叢書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藝術家 叢書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藝術家 叢書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藝術家 叢書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藝術家 叢書 在 15位前輩藝術家叢書暨紀錄片發表台灣藝術史不可或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藝術家 叢書 在 藝術家出版社| Taipei 的評價
藝術家 叢書 在 2Q11~Your birth our growt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媽媽的晶瑩剔透 , #孩子的法式香頌 知識性娛樂性兼具的法國童書 》
口嚼珍珠星球 #口感視覺的頂級享受
臉敷面膜 #滋潤肌膚的清新通透
這是屬於媽媽的晶瑩剔透
法國童書 , 米其林驚艷饗宴之珍珠星球,還有媽媽孩子能ㄧ起看的Hermes圖文書, 一起享受這獨特的法式香頌
★兒童節禮物, #知識性娛樂性兼具的法國童書
★大人小人都能ㄧ起閱讀 #HERMES圖書 , 天堂般的日子” 精品幽默詼諧創意的日常饗宴
★主婦不費力 日常的米其林驚豔華麗上桌, #珍珠星球
★不只母親節 ,媽媽們的日常保養 #面面俱到之童顏有機面膜
#兒童節 #母親節 #日常補貨 #現貨團
🌟 🆕這次珍珠星球補貨,更自由選擇,是第一次可以任選的組合優惠喔!!
🌟
📍✔️ 訂購單: https://www.liqform.com/v/6hj00ltz
【 璀璨天際珍珠星球 源自米其林擴增感官的驚艷饗宴 】
✔️ 分享文:https://qq2q11.pixnet.net/blog/post/352931258
【 對法國最美麗的致敬 ,來自法國人自己的聲音 ,體驗法國的精彩圖文好書/童書 】
【 透過浪漫不拘的法式對話 ,喚起彌足珍貴的好奇心 】
✔️分享文:https://qq2q11.pixnet.net/blog/post/353205920
【 HERMES (愛馬仕)圖書 ,”天堂般的日子” 頂級精品幽默詼諧創意的日常饗宴 】
✔️詳細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1377517472508977/posts/2429509187309795/
【 面面俱到之童顏有機】
✔️分享文:https://qq2q11.pixnet.net/blog/post/344156035
🔶
🔶
🔷【 璀璨天際珍珠星球 源自米其林擴增感官的驚艷饗宴 】
#米其林愜意上桌
#瞬間改變節奏頻率完美呈現
#體驗飲食新樂趣
#美味還是要美味
#豐富搭配性
#健康減肥餐也能米其林上桌的極佳搭配
⚪️< 緣起 >
西班牙料理教父,亞德里亞(Ferran Adria),
領軍曾被稱為全球最難訂位(一年預約超過兩百萬筆)、米其林三星、
五年榮登全球50大餐廳之首的鬥牛犬餐廳(elBulli),
期間研發過無數道知名餐點,
當中相當經典、具劃時代意義之一的,就是” #珍珠星球”!
在家庭主婦眼中....看它 #大小猶如珍珠,#晶瑩剔透猶如繁星,更貼切的稱呼是:#珍珠星球
顛覆傳統食物視覺、味覺、乃至咀嚼口感的廚藝概念,
打破傳統上對食物的既定想法,
重新想像食材料理的各種可能性,
無論是形式、樣貌、質地,都可以創新!!
把烹調技術結合上藝術、科學、創意,衍生出許多之前從未想像過的料理!
以 #巴薩米可醋 為例,過去的食用方法主要就是倒在碟子裡沾取
而巴薩米可醋珍珠星球,號稱”#黑金”,
出現後,從前菜、點心、正餐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
總而言之,創作的原動力是希望在 #感官上, 給人們提供不同的美好體驗
也因此,不但受到許多高檔料理餐廳親睞,
許多米其林餐廳也是忠實擁護者
⚪️< 融化人心的體驗 >
第一次看到珍珠星球,是在一間餐廳,
當時印象非常深刻,覺得”震撼”又”珍貴”。
#震撼,是因為從來沒看過、也沒想過料理食材可以這樣呈現。
真的是視覺到味覺口感都很獨特、美味
#珍貴,是因為珍珠星球在市面上很稀少。
只能說感官真的沒有界限,從視覺到味覺,
真的是翻天覆地,再次感動震撼!
#PeninsulaLarder的珍珠星球,
外觀更加晶瑩剔透
口感、味道獨特美味,有彈性又一咬即迫
吹彈可破的外層,加上美味的內裏,
珍珠星球在口中融化瞬間,融合入食物裡,
特殊的口感與美味,讓人感動融化
數種口味,
從最經典的巴薩米可醋、到各種水果 焦糖....還有許多季節限定口味
#珍珠星球幾乎是最簡單迅速
#提升食材餐點華麗質感、#儀式感 的一個配菜
從簡單的前菜、沙拉,到主餐都可以瞬間變身,
#晶亮剔透的珍珠星球,#無論精心地堆砌在食材上,
或是 #率性隨意的灑在盤子邊緣,都可以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味道
1️⃣ 米其林愜意上桌
因為外觀的獨特性,所以取名 #珍珠星球,
其中
“#珍珠”,是因為它的球形外觀,大小有如珍珠,再加上同樣稀少珍貴。
“#星球”,是因為它外型上的晶瑩剔透,尤其當撒上碗盤時,通透晶亮的圓形點點,有如滿天的星空,耀眼奪目。
可以 #簡單愜意的灑在盤子料理旁邊,或是直接置放於上,#米其林的感覺其實沒有那麼遙遠。
2️⃣ 體驗飲食新樂趣
咬下珍珠星球的瞬間,增添了一般的用餐不會有的樂趣
當珍珠星球藏在食物裡,不經意咬到時,裡面的液體味道瞬間充滿口舌,充滿驚喜樂趣
3️⃣ 美味還是要美味
除了驚喜有趣,美味好吃還是最重要的
每種口味的味道、食材、原料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堅持選擇最好的
而且產品全部手作,創辦人至今只要有空還經常加入團隊一起手作
4️⃣ 豐富搭配性
因為有數種口味,
所以無論前菜、點心到各種肉品、海鮮,甚至飲品像是雞尾酒,香檳都可以找到合適的搭配
5️⃣ 小孩狂愛
除了大人喜歡,小孩也非常愛
Q小姐第一次見到珍珠星球幾乎是眼睛發亮,連吞好幾顆,
一來是享受珍珠星球入口融化的奇妙美味,再來是好玩有趣
6️⃣ 健康減肥餐的極佳搭配
一般的水果沙拉健康減肥餐,健康一百分,但口味上真的就很難讓人心滿意足
搭配珍珠星球,無論口味、趣味性都大大的加分
< 珍珠星球成分 >
珍珠星球的外層是由果膠(柑橘)做成
比如說巴薩米可醋,內層就是巴薩米可醋液體,外層就是巴薩米可醋+果膠來形成
所以外層也是有味道的喔,只是多加了果膠來成形
#主婦毫不費力最快速的華麗上菜......
#珍珠星球驚奇感的美味
如果需要飲食控制, 更是能快速簡單的把 #飲食控制每一餐吃得像米其林
🔶
🔶
🔷【 對法國最美麗的致敬 ,來自法國人自己的聲音 ,體驗法國的精彩圖文好書/童書 】
🔷【 透過浪漫不拘的法式對話 ,喚起彌足珍貴的好奇心 】
來自法國當地出版商出版、“法國印製“的這套書籍,無庸置疑,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心目中的首選一點也不誇張!
讀了好幾次這幾本書,越讀越喜歡💕
每次重讀,
感覺就像遇到一個天性浪漫不拘的法國人,
天南地北的帶著你/妳認識法國,
寬廣輕鬆的內容,就像聊天對話般,
橫跨了歷史、地理、生活、時尚、美食、語言….
期間,看似隨意,毫無教條,
卻喚醒了人們對各種事物旺盛的好奇心 !
想想,這或許就是這套書的魔幻魅力,
現今,大家可能最不缺的就是各種爆炸的資訊,
透過法式對話,寫意的輕觸各種主題,
期間固然提升了知識,增添了資訊,
但這系列書更獨特的是,
淬煉出人人,無論大人小孩,
最難能可貴的,那顆好奇心!
甦醒的好奇心,力量相信一定更強大
有別於傳統死板、鉅細彌遺、厚重的法國介紹書籍,
最終往往躺在書架上,有需要才去翻開查閱
這套書籍,是用法國人的視角,來認識法國
並且文字簡潔幽默、有著豐富圖樣照片、穿插遊戲謎題、不刻板的介紹反而有許多插曲軼事…等等,
讓閱讀過程充滿了樂趣
此外,雖然其中幾本書名上面有”for kids”字樣,
但是因為內容扎實、深入淺出,
小孩看固然合適,
大人讀起來也會覺得有趣、增長見聞
(很熟悉法國的人,應該也可以發現些有趣的敘述,而且了解法國人的視角也是有趣的)
這系列英文版總共有五籍,
1. 法國 (France for Kids)
2. 巴黎 (Paris for Kids)
3. 盧瓦爾河谷 (The Loire Valley)
有”法國的花園”之稱,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聚集眾多古堡、人文美景
4. 諾曼第 (Normandy for Kids)
隔著海峽面對英國,眾多知名景點、優美鄉村風光
5. 驚奇法國人 (The Fantastic French)
介紹30位成就讓人驚艷驚奇的法國人,
他們來自各個領域,包括藝術、時尚、科學、政治、運動、….,讓人看了心生景仰
🆕(首次開團新書)
6.兒童法文學習(French Conversation Guide for kids)”
一樣是非常有”梗”的童書。
文字生動有趣、豐富照片圖畫是基本不變的,
之前幾本書中穿插的”小遊戲”,
讓小朋友讀起來趣味昂然,
知識性與娛樂性兼具。用另外幾個特色,也讓閱讀充滿樂趣與知識性。
例如: 主題式的分類、對話式內容 、看得懂,還要唸得出來,可以發音才真正實用.....
內容是給英語系國家的人學法文,英文法文同時進步
這本書的假設前提是給英語系國家的人來學習法文,
英文內容簡單卻也很實用,
感覺小孩可以英文、法文同時進
[ 適合年紀 真的很廣 ]
書上雖然有標示7~12歲,
但除了書本裡面的遊戲區塊 比較像有年紀區隔
其他書中的的內文、圖畫,
其實適合大人小孩
用途真的很廣
從有第一本英文版開始....後續只要ㄧ出版英文版 就馬上陸續收集了
以下幾個特色,當然也是我們ㄧ家三口對這套書都愛不釋手
ㄧ看再看後 我自己對這套書籍的幾個特色歸納
[ 叢書特色 ]
(1) 法國人視角下的經典區域,真實幽默
有別於一般景點、旅行介紹文章,內容同值性頗高
這系列書籍,由法國人自己,用生動的角度來介紹法國
(這是翻譯成英文的英文版)
此外,除了兩本經典,#法國 與 # 巴黎 ,
更點名法國人心目中另外兩個不容錯過的區域區域
#盧瓦爾河谷:法國的花園美稱,無數知名古堡建築在其流域上
#諾曼第:遙望英國,眾多知名景點
(2) 教育性遊戲謎題穿插,樂趣無窮
書中有許多富有教育意義的遊戲、謎題,是這套書籍的另一個特色
而且,往往題目或答案,
會結合當地的特色、知識,
有時還會融入算數、邏輯、推理概念,
增添了樂趣,又富有教育性
(3) 知識語言學習
這系列書,介紹了許多歷史緣由、典故,
再加上是透過法國人自己的新鮮角度,
內容可以增長對法國的見聞知識,那是毋庸置疑
另外,全書用英文敘事,雖然內容單純,
但是對於孩子甚至大人,語言學習上還是滿有幫助的
>書末英文單字整理
可能是因為是法國人出版的英文書(英文版),
所以書中會標示一些比較冷門的單字,
並在書末體貼的整理這些單字的英文說明
>法文英文對照
很喜歡書中簡單的法文英文對照,
雖然法文的部分,真正要學會還要查詢一下,
但是對於想要有個法文英文對照感受的人,
這無疑是個好的入門方式
(4) 方便攜帶 旅遊隨身書
這系列書籍每本都輕薄,非常易於攜帶
很適合出發前做功課,到了當地再隨身攜帶查閱、複習
雖然現在無法出國,
每次看這套書,一來是用書本體驗法國,
過過乾癮,另一方面,也是先做些功課,
等到世界疫情穩定,馬上出發!
每本64頁左右, 更是平日會想攜帶的好選擇
不管放我包包放Q小姐包包, 甚至Q小姐自己拿在手上 ...
都是我們出門 可能等餐點上菜 Q小姐在車上 等我下車補貨....
利用瑣碎時間的絕佳選擇
🔶
🔶
🔷【 HERMES愛馬仕圖書”天堂般的日子” 頂級精品幽默詼諧創意的日常饗宴 】
內容看似簡單,每頁內容就是一個標題、一張圖、一句話,但看了一遍後,不過癮,馬上再看一遍。
果然看第二遍又發現內容裡隱藏了些沒發現的細節跟深度。
無論翻到那一頁,就從那頁讀起,即使讀過,也不覺得無聊,還可以有些不同的體會,
可能是反諷的好笑幽默、可能是隱喻的聯想延伸、
最重要的還有每次看到這本書,對世界頂級精品的創意、美感、行銷的由衷欽佩
HERMES愛馬仕把他們經典的橘色、橘色盒巧妙地融入一張圖裡,在一年中值得紀念的日子裡.....
如節日、愛馬仕各地開幕日、產品發表日、某年的夏日、.. 等,
配上簡短的一句話,寄給他們的客人,收到的人會自然的會心一笑
讓貴不可攀的國際精品形象,悄悄地混入了溫馨與詼諧幽默,
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的”橘”,變得更迷人,直透人心!
HERMES愛馬仕長期合作的兩位藝術家是這本書背後的推手,圖文由來自倫敦的Alice Charbin、Rachael Canepari完
藝術家 叢書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hotobook Hour:謝三泰x張照堂x《鹹水煙—澎湖印記》🎊
《鹹水煙—澎湖印記》一書,集結攝影家謝三泰於故鄉澎湖所拍攝的影像,並由攝影家張照堂擔任影像主編。書中的照片大部分拍攝於80年代至90年代,一張張的黑白照片,記錄了有著猖狂季風、鹹水煙迷漫的澎湖,也記錄了已不復返的年代。
謝三泰老師將於本次講座分享這些於二、三十年前拍攝的影像——關於其中的宗教信仰、庶民文化與東北季風下的環境和勞動;本場講座也邀請到本書的主編張照堂老師,講述編輯此書的歷程。兩人將針對此書獨立出版的經歷、編輯的思考及經驗進行對話。
無論你是對此書獨立出版的過程有興趣,或是對如何編排這些影像感到好奇,或是想了解謝三泰老師鏡頭下澎湖的風土人情,歡迎於2/5(五)19:30來到Lightbox,一起來聽聽這本珍貴攝影集從拍攝至出版的實踐過程。
p.s. 現場將販售《鹹水煙—澎湖印記》,歡迎大家至現場購買:)
👉️ 關於《鹹水煙—澎湖印記》:
http://bookshop.vopmagazine.com/product/ph
--
✨ 講者介紹
🔺 謝三泰
攝影工作者謝三泰,1958年出生於澎湖一個名叫安宅的小村落,曾經是新聞圈內大家熟悉的資深記者。從台灣戒嚴、解嚴前後,經歷過廢除國大、總統民選,也曾站在六四運動前的天安門廣場,在台灣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那些年,幾乎無役不與,多年的報社攝影記者工作經驗,讓他累積了無數的關鍵影像,也練就一雙銳利的眼。近年將鏡頭焦點關注於庶民生活、勞工朋友、弱勢族群、環保等議題。
近期著作:
2020 「鹹水煙—澎湖印記」攝影集
2019 「吼叫一九八九」北京學運攝影集 允晨出版
2016 「走拍台灣」攝影集 允晨出版
🔺 張照堂
1943年生於台北板橋,藝術家/文化工作者,國家文藝獎與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主編出版有《生活筆記》系列(1977-1980)、《影像的追尋 : 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1988)、《台灣攝影家群象》叢書(1989-1996)、《歲月風景》(2010)、《歲月印樣》(2010)、《歲月定格》(2017)等書,並參與多部電影、紀錄片與電視節目的攝製編導,曾獲頒金馬獎及金鐘獎,並投入影像教育工作,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榮譽教授。
----
講者|謝三泰、張照堂
時間|2021/2/5(五)19:30
地點|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9號 )
入場|19:00 開始自由入場
*免費參加,歡迎自由樂捐(捐款200元以上可得到啤酒一瓶)
*因疫情因素,本場講座人數上限為70人,歡迎準時到場!
備註|
1. 本場活動會進行直播
2. 防疫期間,參加講座請 #配戴口罩、填寫基本資料再入場
3. 場地位處巷弄、地址複雜,循門牌而來很可能會迷路,歡迎參考網路地圖,或官網的「位置」頁面:www.lightboxlib.org/location
藝術家 叢書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5): 1、古韻情長寄紹興; 2、紹興古採石場遺址:柯岩石佛; 3、紹興古採石場遺址:柯岩雲骨; 4、紹興魯鎮:業餘特型演員; 5、紹興嵊州:越劇之鄉; 6、紹興安昌古鎮: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越劇之鄉即浙江嵊州,中國越劇的誕生地,以“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聞名於世。該地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書聖王羲之晚年歸隱於此;人才輩出,是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馬寅初,革命音樂家任光,山水畫家鄭午昌、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圍棋國手馬曉春等名人名家的故鄉。1990年建成全國首家專業戲曲博物館——越劇博物館;修復了越劇發展史上的標誌性建築,如城隍廟、東王村香火堂前、施家嶴古戲臺、四季春科班舊址及一批老藝術家、老藝人舊居等。嵊州歷史悠久,文化昌明。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建縣稱“剡”,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嵊州文化源遠流長,以“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聞名於世。是全國著名的“越劇之鄉”,越劇誕生於嵊州,發展至今歷經百年,成為全國第二大劇種;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書聖王羲之晚年歸隱于此,謝靈運、李白、杜甫、陸游等著名詩人曾入剡攬勝,留下諸如“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等許多詠剡名句;新近發掘的具有萬年曆史的小黃山遺址,是目前發現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的聚落遺址。嵊州人才輩出,是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馬寅初,革命音樂家任光,山水畫家鄭午昌、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圍棋國手馬曉春等名人名家的故鄉。浙江嵊州,是中國越劇的誕生地,夢裡江南越韻清,淺斟低唱醉中游。越劇自誕生以來,就是“天生麗質難自棄”,她的溫婉美麗已深入人心。越劇誕生於嵊州,是嵊州的青山綠水滋養了她的柔和婉轉,讓她的音韻有如風弄秋葉。
今天,越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又被省文化廳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叢書中的重要項目。這對於越劇藝術資源的保護、傳承、發展和繁榮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越劇從田頭地角走來越劇,這種來源於農村田頭的草根藝術,由生活在嵊州民間的多才多藝的農民所創造。大約在1851年前後,嵊州有一部分農民開始用田頭歌唱、山歌小調等民間說唱藝術去“沿門唱書”,這便是越劇的前身。1906年3月27日(農曆三月初三),嵊州唱書藝人高炳火、李世泉等人相聚在甘霖鎮東王村,經過精心準備,首次在用四隻稻桶和門板組成的舞臺上成功演出大戲《雙金花》。當婉轉柔美的曲調、悠揚深沉的唱腔嫋嫋流淌時,掌聲和喝彩幾乎響徹了整個山村。高炳火他們不會想到,正是這看似即興而發,冥冥之中又充滿淵藪的演出,中國第二大劇種的越劇,在浙東一個普通的小山村裡橫空出世,一襲翔舞百年的美麗,在江南晚春的天空下拉開帷幕。 這次有準備、有本子、有角色的正式演出,標誌著越劇的正式誕生。之後,越劇歷經了小歌班、紹興文戲、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以其真切細膩的表演、委婉動聽的唱腔、優美抒情的風格,從鄉村一路唱進大都市,走紅於上海,流行於全國,成為中華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越劇故鄉出人出戲出精品越劇百年,嵊州市人才輩出。
藝術家 叢書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藝術家 叢書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art #inkart #painting
龍洞岬灣是台灣北部規模最大的岩場,因為整個海岸地形如蟠龍捲曲纏繞,從龍頭到龍尾就像一道弧形,形成洞穴般的港灣,故稱「龍洞」,而此作正是描寫該處最引人入勝景觀的代表作品之一,現為私人收藏。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藝術家 叢書 在 藝術家出版社| Taipei 的推薦與評價
藝術家 出版社是一個以視覺藝術為主、泛藝術為輔的專業出版社,歷年來出. ... 現在訂購梵谷系列畫集叢書六本特價2,500元,帶您全面認識梵谷的生活和藝術理想。 ... <看更多>
藝術家 叢書 在 15位前輩藝術家叢書暨紀錄片發表台灣藝術史不可或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由國立台彎美術館策劃, 藝術家 出版社及風景映畫創作社執行的110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 叢書 」及「台灣傑出 藝術家 影音紀錄片」聯合發表會,9日於 ... ... <看更多>